拼音táng lín jìn tiē
注音ㄊㄤˊ ㄌ一ㄣˊ ㄐ一ㄣˋ ㄊ一ㄝ
解释临:摹仿字画;帖:书法、绘画的范本。唐人书法多临摹晋人范本,脱胎变化而成。比喻善临摹,少独创。
出处明 陶宗仪《辍耕录 论诗》:“德机诗如何?曰:‘德机诗如唐临晋帖。’”
用法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感情唐临晋帖是中性词。
繁体唐臨晉帖
动物生肖牛,虎,蛇
唐的拼音:táng(ㄊㄤˊ)
⒈ 夸大,虚夸:荒唐。唐大无验。
⒉ 空,徒然:功不唐捐(功夫不白费)。
⒊ 传说中的中国朝代名,尧所建。
⒋ 朝代名:唐代。唐诗。唐僧。唐人。唐三彩。后唐。
⒌ 古代朝堂前或宗庙门内的大路。
⒍ 古同“螗”,指蝉。
⒎ 姓。
唐字UNICODE编码U+5510,10进制: 21776,UTF-32: 00005510,UTF-8: E5 94 90。
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唐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啺塘
T'ang
形声
详细解释◎ 唐的拼音: táng
〈词性:形〉
(1) (形声。小篆作字形。从口,庚声。本义:大话)
(2) 〈词性:方〉∶同本义 [exaggerative;boastful;big words]
唐,大言也。——《说文》
荒唐之言。——《庄子·天下》
唐之为言荡荡也。——王充《论衡》
(3) 广大 [vast]
平原唐其坛曼兮。——扬雄《甘泉赋》
(4) 又如:唐唐(广大;浩荡);唐皇(气势宏伟盛大)
(5) 在温室中生长的,人工培育的 [hothouse]。如:唐花;唐窖
(6) 空;徒然 [in vain;for nothing;to no avail]。如:唐捐(虚耗;废弃;落空);唐劳(白白地劳动);唐丧(徒劳)
◎ 唐的拼音: táng
〈词性:名〉
(1) 朝代名。唐朝 [Tang Dynasty]
唐人尚未盛为之。——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刻唐贤今人诗赋。——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自唐显庆以来。—— 清· 姚鼐
登泰山记》
备于唐。—— 蔡元培《图画》
(2) 公元 617年,隋太原留守李渊起兵,次年隋亡,李渊在关中称帝,国号唐,都长安。 907年为后梁朱温所灭。共历二十帝,二百九十年。如:唐巾(唐代皇帝所戴的一种便帽,后土人亦常戴此种帽子);唐体(唐诗的体式风格);唐环(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唐明皇(即唐玄宗);唐帽(唐巾。唐代帝王的一种便帽。后来士人多用);唐三藏(唐代玄奘法师的俗称);唐家(唐朝)
(3) 传说中古帝尧政权的称号
唐虞之世。——清· 黄宗羲《原君》
(4) 又如:唐年(唐尧时代。借称太平盛世);唐风(唐尧的遗风);唐许(唐尧许由的并称);唐尧(古帝名。帝喾之子。初封于陶,号陶唐氏)
(5) 五代之一。公元 923年,李存勖继后梁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也简称唐,历四帝,十三年, 936年禅位后晋
(6) 五代时十国之一。公元 937年李升于金陵称帝,国号唐,史称南唐。共历三帝,三十九年。 975年,为宋所灭
(7) 古国名 [Tanstate]
(8) 相传为祁姓,尧的后代,在今山丁翼城西
(9) 周所建,姬姓,在今湖北省隋县镇,公元前505年为楚所灭
(10) 中国 [China]。唐盛时,声誉播及边疆与海外,故后世少数民族地区沿称中原为唐,国外则径称中国为唐。如:唐人(中国人;唐代人);唐人街(外国有些城市中,华侨聚居的街或区域称为“唐人街”)
(11) 古代庙堂前或宗庙内的大路[road inside temple]
庙中路谓之唐。——《尔雅·释宫》
中唐有甓。——《诗·陈风·防有鹊巢》
(12) 场地,园地 [yard]。如:唐园;唐圃
(13) 姓
唐古拉山、唐棣、唐人街、唐室、唐突、唐尧、唐装
临(臨)的拼音:lín(ㄌ一ㄣˊ)
⒈ 从上向下看,在高处朝向低处:照临。临渊羡鱼(看着深潭里的鱼,很希望得到;喻只作空想,不做实际工作)。
⒉ 到,来:光临。莅临。亲临。
⒊ 遭遇,碰到:临时。面临。
⒋ 挨着,靠近:临近。临街。临终。临危。临阵磨枪。
⒌ 照样子摹仿字画:临摹。临帖。临写。
⒍ 旧时指帝王上朝:临朝。临政。
⒎ 姓。
临字UNICODE编码U+4E34,10进制: 20020,UTF-32: 00004E34,UTF-8: E4 B8 B4。
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临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臨
arrive、be about to、copy、face、just before
原为会意
draw near, approach; descend
详细解释◎ 临的拼音:
臨 lín
〈词性:动〉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人,左上角象人的眼睛,左下角象众多的器物。整个字形象人俯视器物的样子。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2) 同本义 [look down from above]
临,监临也。从卧,品声。——《说文》。按,隐几视下之称。》
临,视也。——《尔雅》
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上帝临女。——《诗·大雅·大明》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又如:居高临下;如临深渊;临轩(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临下(从高望下);临见(居上视下看见)
(4) 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keep watch on]
临长晋国者。——《国语·晋语》。注:“监也。”
今陛下君临四方。——《宋史·赵普传》
(5) 又如:临引(居上察下。今称监察);临制(监临控制;指皇后临朝称制);临政(亲理政务)
(6) 面对(上对下,尊对卑) [face;confront]
临众发政而治民。——《墨子·尚贤下》
把酒临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临表涕零。——诸葛亮《出师表》
执策而临之。——唐· 韩愈《杂说》
(7) 如:临川(面对川流);临穴(面对自己的圹穴。亦指面对(别人的)墓穴);临敌(面对敌人)
(8) 碰上, 逢着 [meet]
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9) 又如:临头(落到头上;当头);临风(迎风;当风);临谷(身临深谷。喻危险恐惧)
(10) 到,至。后常用作敬辞[attend]
临其穴。——《诗·秦风·黄鸟》
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 曹操《步出夏门行》
自往临视。——晋· 干宝《搜神记》
(11) 又
王即临之。
临溪而渔。——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12) 又如:光临;莅临;临按(亲临按问);临送(谓亲临送别);临讯(谓亲临审讯)
(13) 攻伐;胁制 [attack]
君临函谷。——《战国策·西周策》。注:“犹守也。以临 韩魏。”注:犹伐也。”
(14) 又如:临军对阵(指战场上对峙交锋)
(15) 照着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 [copy]
临书爱真迹。——姚合《秋夕遣怀》
中国画家自临摹旧作入手。——蔡元培《图画》
(16) 又如:临池(研习书法);临本(临摹原作的写本);临帖(照着字帖临摹)
(17) 治理、管理、统治 [administer; govern;rule]。
少欲,则能临其众。——《韩非子·十过》
上帝临女。(治理你们。)——《诗·鲁颂·閟宫》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否?——《论语·雍也》
(18) 如:临人(治理百姓);临御(临视统御。指帝王治理天下而言)
(19) 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 [near; close to; approach]
以临二周之郊,诛 周主之罪。——《战国策·秦策一》
临崩寄臣以大事。——诸葛亮《出师表》
(20) 又如:临没(将沉没时);临觞(将要喝酒的时候);临颖(临笔。指写信的时候)
(21) 临视(指位尊者对位卑者) [visit]。如:临存(临视省问。多指地位高的人探问地位低的人);临问(亲临探问。卑者对尊者之敬辞)
(22) 置身(其中) [place oneself]。如:临阵(身临战场)
◎ 临的拼音:
臨 lín
〈词性:介〉
(1) 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 [just before;at the time of]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王勃《滕王阁序》
(2) 又如:临歧(临别时;分别);临文(指正在写文章的时候);临别;临行;临睡
(3) 另见 lìn
临安、临别、临别赠言、临产、临川、临床、临场、临朝、临到、临海、临虹款步、临街、临街房、临界、临近、临渴穿井、临门、临摹、临难、临盆、临蓐、临时、临时、临时代办、临视、临死、临死不怯、临眺、临帖、临头、临危、临危授命、临问、临行、临刑、临幸、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临月,临月儿、临战、临阵、临阵脱逃、临终
◎ 临的拼音:
臨 lìn
〈词性:动〉
哭(很多人哭,或聚众哭,为丧事而悲痛哭泣) [weep; cry; sob]
临,哭也。——《集韵》
国人大临,守陴者皆哭。——《左传·宣公十二年》
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史记·高祖本纪》
遗昭曰,无发民哭临宫殿中——《汉书·文帝纪》
晋的拼音:jìn(ㄐ一ㄣˋ)
⒈ 进:晋级。晋升。晋谒(进见)。
⒉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
⒊ 中国山西省的别称:晋剧。
⒋ 中国朝代名:西晋。东晋。
晋字UNICODE编码U+664B,10进制: 26187,UTF-32: 0000664B,UTF-8: E6 99 8B。
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晋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晉㬐㬜
advance、enter、promote
会意
advance, increase; promote
详细解释◎ 晋的拼音:
晉 jìn
〈词性:动〉
(1)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指追着太阳一直前进。本义:上进)
(2) 进 [enter]
晉,进也。日出,万物进。——《说文》
晋者,进也。——《易·序卦》
王提马而走诸侯晋。——《周礼·田仆》
盍孟晋以迨群兮。(盍:为什么不;孟,勉力;迨,赶上;群:大家。)——班固《幽通赋》
(3) 又如:晋谒(晋见;谒见);晋接(进见;接见);晋食(进献食品)
(4) 晋升。提高地位、级别或荣誉 [promote]
以功晋知府。——《清史稿·桂中行传》
晋封英王。——《陈玉成》
(5) 又如:晋封(晋升加封);晋秩(晋升官职或等级);晋阶(升级);晋号( —hào 晋升其称号)
(6) 低,俯 [low]
见梓晋然实而俯。——《尚书大传》
(7) 又如:晋然(低垂的样子;俯下的样子)
(8) 授予,尤指在公共典礼中授予(如学位或贵族称号) [confer]。如:晋授
(9) 晋见,正式地会见,拜访 [call on]。如:晋谒
◎ 晋的拼音: Jìn
〈词性:名〉
(1) 周代诸侯国名 [Jin state]。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叔虞子燮父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居有今山西省大部与河北省西南地区,地跨黄河两岸。后被其大夫韩、赵、魏所分而亡
子夏之 晋。——《吕氏春秋·慎行论》
晋师三豕过河。
晋师己亥涉河。
晋于是始墨。(晋国从此以黑衣为丧服。墨,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左传·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
(2) 又如:晋用楚材(谓一国聘用别国的人才);晋邦(指春秋时代的晋国);晋阳之甲(喻称地方官吏不满朝廷而举兵向内为兴“晋阳之甲”);晋棘(指春秋晋国垂棘之地所产的美玉)
(3) 朝代名 [Jin Dynasty]
(4) 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65—316年),共四帝,为前赵所灭
晋太原中。——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无论魏晋。
魏晋氏以下。——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晋陶渊明独爱菊。—— 宋· 周敦颐《爱莲说》
(5) 司马睿即位建康,保有江南之地,史称东晋(公元317—420年),共十一帝,为刘裕所取代
(6) 五代时,石敬瑭灭后唐称帝,国号晋,都洛阳,史称后晋(公元936—946年)
背晋以归 染。——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7) 又如:晋年(喻指怀念故朝之思);晋帖(指晋人的书迹或其摹本、刻帖);晋京(晋朝的京城。指洛阳)
(8) 山西省的简称 [Shanxi province]。如:晋剧
(9) 水名 [Jin River]。源出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悬瓮山,分北、中、南三渠,东流入汾河
晋祠、晋见、晋级、晋剧、晋升、晋王、晋谒、晋职
帖的拼音:tiè(ㄊ一ㄝˋ)
⒈ 学习写字时摹仿的样本:碑帖。字帖。画帖。
帖的拼音:tiě(ㄊ一ㄝˇ)
⒈ 便条:字帖儿。
⒉ 邀请客人的纸片:帖子。请帖。
⒊ 写着生辰八字的纸片:庚帖。换帖。
⒋ 量词,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一帖中药。
帖的拼音:tiē(ㄊ一ㄝ)
⒈ 妥适:妥帖。安帖。
⒉ 顺从,驯服:服帖。俯首帖耳。
⒊ 姓。
帖字UNICODE编码U+5E16,10进制: 24086,UTF-32: 00005E16,UTF-8: E5 B8 96。
帖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帖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a book containing models of handwriting or painting for learners to copy、card、invitation、note、obedient
形声:从巾、占声
invitation card; notice
详细解释◎ 帖的拼音: tiē
〈词性:形〉
(1) 帖服。对约束、控制或权威命令顺从的 [obedient]
塞外蛮人方帖服,水边鬼卒又猖狂。——《三侠五义》
(2) 又如:伏伏帖帖;俯首帖耳;帖帖(形容帖伏收敛的样子;温顺,服帖);帖伏(折服,顺从不反抗);帖胁(拘束不展)
(3) 安定 [stable]
事不妥帖。——王逸《楚辞序》
安置妥帖平不颇。——韩愈《石鼓歌》
(4) 又如:帖然(安定);帖泰(安宁;安定)
(5) 安静 [quiet]
帖,静也。——《广雅》
(6) 又如:帖息(平静无声);帖妥(静止不动)
◎ 帖的拼音: tiē
〈词性:动〉
(1) 粘。同“贴” [glue;stick on]
对镜帖花黄。——《乐府诗集·木兰诗》
(2) 如:帖黄(贴黄。唐时敕书用纸。凡有更改的地方,仍以黄纸贴之)
(3) 紧挨着 [snuggle close]
因帖卧床上,剑至果高。——《世说新语·假谲》
(4) 又如:帖骑(贴身于马上);帖席(贴卧席上);帖伏(贴地而伏)
(5) 砌垒 [build by laying bricks or stone]
帖石防溃岸。——唐· 杜甫《早起》
(6) 添补,增添 [add]。
(7) 如:帖例(帖附前例)
(8) 典押 [mortgage]
臣计天下编户,贫弱者众,有卖舍、帖田供王役者。——《新唐书·李峤传》
(9) 另见 tiě;tiè
帖服
◎ 帖的拼音: tiě
〈词性:名〉
(1) 官府文书,公文 [document]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杜甫《新安吏》
(2) 又如:帖发(行文发送);帖写(清时衙门中的抄写小吏);帖头(差役)
(3) 证券;单据;凭证 [security]
一季无讼,即书户帖,连庄帐付之,以为地符。——《宋史》
(4) 写有简短文字的柬帖 [invitation]。
(5) 如:名帖;拜帖;盟帖;庚帖;请帖;下帖子;回帖;谢帖
(6) 书面的或印刷的通告或公告 [notice]。
(7) 如:招帖
(8) 科举时代明经科的考试名目 [examinations]
题赋曰帖,故唐制帖试士曰试贴。——《通俗文》
(9) 又如:帖恬(科举考试的一种程式文章);帖经(帖文。唐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方法);帖试(帖括。以帖经试士)
(10) 箭靶 [target]
箭头破帖浑无敌。——唐· 贾岛《上邠宁邢司徒》
(11) 旧时妇女置放缝纫用品的器物 [box]
启帖理针线,非独学裁缝。——唐· 孟郊《古意》
(12) 标签
以纸帖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每韵为一帖。
◎ 帖的拼音: tiě
〈词性:量〉
(1) 用于配合起来的若干味汤药。
(2) 如:一帖药
(3) 另见 tiē;tiè
帖子
◎ 帖的拼音: tiè
〈词性:名〉
(1) (形声。从巾,占声。本义:古代字写在布帛上叫帖)
(2) 写在帛上的书签 [label]
帖,帛书署也。——《说文》。段玉裁注:木部曰:“检,书署也。”木为之谓之检,帛为之则谓之帖,皆谓幖题,今人所谓签也。”
(3) 名册,名簿 [book]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杜甫《新安吏》
(4) 铭功纪事的石刻称“碑”,书疏称“帖” [tablet]。
(5) 如:晋代王羲之有《姨母帖》、《快雪时晴帖》
(6) 又指石刻、木刻的拓本,书画的摹临范本 [copy]。
(7) 如:碑帖;字帖;画帖
(8) 对联;联语 [antithetical couplet]
金子友来乞楹帖。——《瓯北诗话》
(9) 又如:春帖(春联)
(10) 另见 tiē;ti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