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áng yī pào dàn
注音ㄊㄤˊ 一 ㄆㄠˋ ㄉㄢˋ
解释用糖衣裹着的炮弹。比喻反动派用腐蚀、拉拢、诱惑等手段向无产阶级进攻或进行颠覆活动。
出处陈登科《风雷》第一部第49章:“不要中了敌人的糖衣炮弹,被人家拉过去。”
例子(1)一些意志薄弱的人最容易被糖衣炮弹所打倒。
(2)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干部经不起糖衣炮弹的进攻,滑入了经济犯罪的泥坑。
正音“弹”,不能读作“tán”。
辨形“糖”,不能写作“塘”。
用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谜语元宵里裹爆竹
感情糖衣炮弹是贬义词。
繁体鎕衣炮彈
近义甜言蜜语
反义一尘不染
英语sugar-coated bullet(sugarcoated bullet)
俄语снаряд в сáхарной оболочке
日语糖衣(とうい)砲弾(ほうだん)
德语verzuckerte Geschoβkugel(Versuchungsmittel)
动物生肖牛,虎,蛇
糖的拼音:táng(ㄊㄤˊ)
⒈ 从甘蔗、甜菜、米、麦等提制出来的甜的物质:白糖。红糖。冰糖。糖浆。糖稀。糖膏。糖瓜儿。糖房(旧时制糖的作坊。亦称“糖寮”、“榨寮”)。糖衣。
⒉ 碳水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一类,分为“单糖”、“双糖”三种,是人体内产生热能的主要物质:糖元。糖尿病(因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所引起。是一种以体内糖代谢紊乱、血糖增高为主的慢性疾病)。
糖字UNICODE编码U+7CD6,10进制: 31958,UTF-32: 00007CD6,UTF-8: E7 B3 96。
糖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糖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糃糛餹醣饄
candy、sugar
形声:从米、唐声
sugar; candy; sweets
详细解释◎ 糖的拼音:
鎕 táng
〈词性:名〉
(1) (形声。从米,唐声。本义:食用糖及糖制食品的统称)
(2) 食糖。古代以麦作饴,即麦芽糖。后多用甘蔗、甜菜等制糖 [sugar]
糖,饴也。——《广韵》
更添糖,拼折本,供他几碗。——宋· 史浩《粉蝶儿·咏圆子》
(3) 又如:红糖;白糖;冰糖;糖餔(一种甜饼);糖霜(细白沙糖);糖馈(一种甜饼。也作馈)
(4) 糖果;糖块 [sweets; candy]。如:水果糖;奶糖
糖厂、糖醋、糖弹、糖房、糖果、糖葫芦、糖精、糖梨、糖萝卜、糖尿、糖尿病、糖人,糖人儿、糖食、糖水、糖衣、糖衣炮弹、糖饴
衣的拼音:yī(一)
⒈ 人穿在身上用以蔽体的东西:衣服。衣着(zhuó )。衣冠。衣架。衣锦还(huān )乡。
⒉ 披或包在物体外面的东西:炮衣。糖衣。肠衣。
⒊ 中医把胎盘和胎膜统称为“胞衣”。
⒋ 姓。
衣字UNICODE编码U+8863,10进制: 34915,UTF-32: 00008863,UTF-8: E8 A1 A3。
衣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衣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衤
clothes、clothing、coating、covering
象形:像上衣形
clothes, clothing; cover, skin
详细解释◎ 衣的拼音: yī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领口,两旁象袖筒,底下象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衣”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衣”的字与衣服有关。本义:上衣)
(2) 同本义 [upper garment;jacket]
衣,所以蔽体者也。上曰衣,下曰裳。——《说文》
一戎衣。——《书·武城》。传:“服也。”
薄澣我衣。——《诗·周南·葛覃》
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诗·齐风·东方未明》
绿衣黄裳。——《诗·邶风·绿衣》
荀九家乾为衣。——《易·说卦》
夜披衣坐。——唐· 李朝威《柳毅传》
披紫衣。
(3) 又如:衣祛(衣袖);衣袖(衣服的袖子);衣裤(上衣与裤子)
(4) 服装的通称。合上衣下裳而言 [clothing;clothes;garment]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秦风·无衣》
无衣无褐。——《诗·邶风·七月》
易衣而出,并日而食。——《礼记》
(5) 又如:衣衿(秀才穿的衣服;亦指秀才的功名);衣不解带(指和衣而睡);衣不周身(衣不蔽体);衣巾寄学(以士子的身份就学);衣袄(军服);衣饭(借指谋生的职业、技能)
(6) 器物的外罩 [covering]。如:衣甲(铠甲);衣车(前后有遮蔽的车子);弓衣;剑衣;衣袍(古代指覆盖在棺材外面的布罩)
(7) 指胞衣 [afterbirth]。如:衣胞符药(用胎盘做成的药物);衣包(胞衣,胎盘和胎膜)
(8) 涂层 [coating]。如:糖衣;防护衣
(9) 膜,薄软柔韧的片、张或层 [membrane]。如:花生衣
(10) 另见 yì
衣包、衣胞、衣钵、衣橱、衣带诏、衣兜,衣兜儿、衣蛾、衣分、衣服、衣钩、衣冠、衣冠楚楚、衣冠禽兽、衣冠冢、衣柜、衣架、衣襟、衣裾、衣料、衣领、衣履、衣帽间、衣取蔽寒、衣衫、衣裳、衣食、衣食父母、衣食节制法、衣食所安、衣食住行、衣饰、衣物、衣箱、衣着、衣装
◎ 衣的拼音: yì
〈词性:动〉
(1) 穿衣 [wear;put on]
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孟子·滕文公上》
许子衣褐。
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韩非子·五蠹》
(2) 又如:衣紫腰金(身穿紫衣,腰系金带。喻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衣帛(穿丝制的衣裳);衣冠(穿衣戴帽)
(3) 遮盖;包扎 [cover;wrap up;bind up]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易·系辞下》
裂裳衣疮。——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4) 又如:衣被海内(给全国都带来好处);衣饰(掩饰);衣覆(覆盖)
(5) 依靠。后作“依” [rely on]
(6) 另见 yī
炮的拼音:páo(ㄆㄠˊ)
⒈ 烧:炮炙。炮烙(luò )。炮制。
炮的拼音:bāo(ㄅㄠ)
⒈ 把物品放在器物上烘烤或焙:把湿衣服搁在热炕上炮干。
⒉ 一种烹调方法,在旺火上急炒:炮羊肉。
炮的拼音:pào(ㄆㄠˋ)
⒈ 重型武器的一类,有迫击炮、高射炮、火箭炮等:炮兵。炮弹。
⒉ 爆竹:鞭炮。花炮。
⒊ 爆破土石等在凿的眼内装进炸药后称“炮”。
炮字UNICODE编码U+70AE,10进制: 28846,UTF-32: 000070AE,UTF-8: E7 82 AE。
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炮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炰砲礮礟
big gun、cannon
large gun, cannon; artillery
详细解释◎ 炮的拼音: bāo
〈词性:动〉
(1) 一种烹调方法 [quick-fry]
(2) 用锅等在旺火上急炒 [牛肉片、羊肉片等]。如:炮羊肉
(3) 中药制法之一。把药物放在高温铁锅里急炒,使其焦黄爆裂。如:炮姜
(4) 把物品放在器物上烘烤或焙 [dry by heat]。如:湿衣服搁在热炕上,一会儿就炮干了
(5) 另见 páo;pào
◎ 炮的拼音:
炰 páo
〈词性:名〉
(1) (形声。从火,包声。( páo )本义:古烹饪法的一种。用烂泥等裹物而烧烤)
(2) 同本义 [roast]
炮,毛炙肉也。字亦作炰。以铁匕贯肉,加于火炙之。——《说文》
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亨羊炰羔。——《汉书·杨恽传》
炮取豚台若将。——《礼记·内则》。注:“以涂烧之为名也。”
(3) 又如:炮食(烧烤食物);炮燖(烧炙);炮燔(烧烤);炮豚(烤猪);炮羊(烤羊);炮胾(烤熟的肉块);炮煎(烧烤);炮祭(古代烧柴祭天的仪式)
(4) 焚烧,燃烧 [burn]
令尹炮之,尽灭卻卻氏之族、党。——《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5) 又如:炮暑(酷署);炮土(瓦)
(6) 制中药的一种方法,把生药放在热铁锅里炒,使它焦黄爆裂 [prepare Chinese medicine by roasting it in a pan]
儿为检药笼,桂姜手炮煎。——陆游《离家示妻子诗》
(7) 通“庖”。厨师 [cooker]
凡为人臣者,犹炮宰和五味而进之君。——《韩非子·难二》
◎ 炮的拼音: páo
〈词性:动〉
(1) 通“咆”。吼叫,咆哮 [shout]
女炰烋于中国,敛怨以为德。——《诗·大雅·荡》注:“炰烋,《说文》引作咆哮。”
(2) 另见 bāo;pào
炮格、炮炼、炮烙、炮制、炮炙
◎ 炮的拼音:
砲、礮 pào
〈词性:名〉
(1) “炮”假借为“砲”,大炮 [cannon;artillery piece;big gun]
敌军果舁炮至。——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山炮;大炮;迫击炮;炮座(炮车;炮的台座);炮位(古代的火炮);炮局(旧称制造枪炮的工厂或储藏枪炮的场所)。又指象棋的一子。如:炮打隔山
(3) 爆竹 [firecracker]。如:鞭炮;炮燥(由于心中烦躁而感到身上燥热);炮竿(爆竹);炮仗(爆竹);炮粲(爆竹炸裂的碎片)
(4) 爆破土石 [blast]。如:放炮
(5) 另见 bāo;páo
炮兵、炮铳、炮打灯儿、炮弹、炮灰、炮火、炮击、炮舰、炮口、炮楼、炮手、炮塔、炮台、炮膛、炮艇、炮筒子、炮位、炮眼、炮衣、炮长、炮仗、炮竹、炮子儿
弹(彈)的拼音:dàn(ㄉㄢˋ)
⒈ 可以用力发射出去的小丸;装有爆炸物可以击毁人、物的武器:弹丸。子弹。弹雨。枪弹。氢弹。导弹。手榴弹。原子弹。
⒉ 古代指以竹为弦的弓:“左挟弹,右摄丸”。
弹(彈)的拼音:tán(ㄊㄢˊ)
⒈ 用手或工具拨动而发射出去,亦指用手指拨弄:弹射。弹跳。弹拨。弹指。弹琴。弹奏。弹冠相庆(喻即将作官而互相庆贺,多作贬义)。
⒉ 检举违法失职的官吏:弹劾。弹纠。讥弹。
弹字UNICODE编码U+5F39,10进制: 24377,UTF-32: 00005F39,UTF-8: E5 BC B9。
弹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弹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彈弾
ball、bomb、flip、pellet、shoot、spring
形声:从弓、单声
pellet, bullet, shot, shell
详细解释◎ 弹的拼音:
彈 dàn
〈词性:名〉
(1) (形声。从弓,单声。本义:弹丸)
(2) 同本义 [bullet]
弹,行丸也。——《说文》
长安大道边,挟弹谁家儿?—— 唐· 苏涣《变律》其三
(3) 又如:枪弹;弹子涡(卵石);枪林弹雨(形容战斗激烈);弹丸黑子(形容地域狭小)
(4) 形状像弹丸的东西,如圆形的果实;禽鸟的卵等 [a bullet-shaped thing]
其法乃以凫弹数十,黄、白各聚一器。——宋· 周密《齐东野语》
(5) 弹弓 [slingshot]
援弹飞丸,应弦而落。——《魏书》
(6) 炸弹 [bomb]。如:燃烧弹;氢弹;烟幕弹;催泪弹
(7) 另见 tán
弹道、弹弓、弹夹、弹尽粮绝、弹尽援绝、弹壳、弹片、弹体、弹头、弹丸、弹丸之地、弹无虚发、弹药、弹药库、弹子
◎ 弹的拼音:
彈 tán
〈词性:动〉
(1) (形声。从弓,单声。本义:用弹弓发射弹丸)
(2) 同本义 [shoot with the function of a spring;eject]
弹,行丸也。——《说文》
[灵公]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左传》
(3) 又如:弹力(弹射的力量);弹丸(供弹弓发射用的泥丸、石丸、铁丸。也指子弹弹头);弹射(利用弹力、压力等射出);弹金(发射弹丸)
(4) 弹击 [fluff;strike]
新沐者必弹冠。——《楚辞·渔父》
倚柱弹其剑。——《战国策·齐策四》
复弹其铗。
复弹其剑铗。
善弹琵琶。——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5) 又如:弹唱(一边弹奏,一边演唱);弹冠(弹去冠上的灰尘);弹棉花;弹弓(手工弹花的工具)
(6) 用手指拨动而演奏 [play]
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李贺《咏怀》
(7) 又如:弹琴;弹击(演奏乐器);弹弦(弹丝。弹奏弦乐器);弹纬(张弦弹奏)
(8) 批评,揭发 [criticize; expose]
旌善以兴化,弹邪而矫俗。——《三国志·陶谦传》
仆常好人讥弹其文。有不善者,应时改定。——曹植《与杨德祖》
(9) 又如:抨弹(抨击);弹议(弹劾评议);弹黜(弹劾罢黜);弹文(弹劾官员过错的奏疏);弹正(纠弹;纠正);弹断(讥评);弹激(激烈率直地予以抨击)
(10) 针刺 [puncture]
弹疽不严,必半复聚。——《资治通鉴》
(11) 测定重量 [weight]
拿来天平上弹着。——元·佚名《陈州粜米》
(12) 又如:弹算(掂量估模);弹斤估两(形容掂量轻重)
(13) 另见 dàn
弹拨、弹唱、弹词、弹冠相庆、弹劾、弹花、弹簧、弹簧秤、弹簧门、弹簧锁、弹纠、弹力、弹射、弹跳、弹性、弹性模量、弹压、弹指、弹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