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àn kǒu ér chū
注音ㄊㄢˋ ㄎㄡˇ ㄦˊ ㄔㄨ
解释犹言脱口而出。
出处
动物生肖牛,虎,蛇
探的拼音:tàn(ㄊㄢˋ)
⒈ 寻求:探求。探讨。探索。探试。勘探。试探。钻探。探幽访胜。探本穷源。
⒉ 侦察打听:探问。探听。探询。探查。探察。
⒊ 做侦察工作的人:探马(侦察骑兵)。敌探。密探。
⒋ 访问,看望:探望。探亲。探监。
⒌ 头或上体伸出,手伸入:探身。探头探脑。探囊取物。
探字UNICODE编码U+63A2,10进制: 25506,UTF-32: 000063A2,UTF-8: E6 8E A2。
探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探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撢撏
explore、scout、spy、stretch forward、try to find out、visit
形声:左形右声
find, locate; search, grope for
详细解释◎ 探的拼音: tàn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罙( shēn )声。本义:摸取)
(2) 同本义 [fish for]
探,远取之也。——《说文》。按,远取犹深取也。
探,取也。——《尔雅》。注:“摸取也。”
必探筹而定分。——《铨言》。注:“捉筹也。”
则惟尔多方探天之威。——《书·多方》
见不善如探汤。——《论语·季氏》
不待探筹投钩而公。——《荀子·君道》
日中如探汤。——《列子·汤问》
探石发穴。——《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探丸(摸取药丸;又指摸取弹丸以决定谋杀官吏之事);探囊(伸手到袋中摸取)
(4) 探求 [seek]
前来一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5) 又如:探本(探求根本);探真(探求玄理);探意(探求本意);探微(探索微妙的事理);探源(寻求源头;探求本源)
(6) 打听 [ask about]
探,试也。——《释言》。注:“刺探尝试。”
(7) 又如:探声候气(探听消息,等候动静);探事(探听消息);探讯(探信,打听消息);探侦(打听)
(8) 看望 [pay call on]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唐· 李商隐《无题》
(9) 又如:探望;探病(看望病人);探房(新娘过门的次日,娘家人前往看望)
(10) 伸出 [stretch]。如:探爪(探手。伸手);探头探脑(不断伸头张望)
(11) 彻底调查或考察 [explore]。如:探穴;探路;探研(探讨研究);探流;探综(探究贯通)
(12) 预先支付 [prepay]。如:探支(预支);探借(预借)
(13) 侦察 [scout]
探颐索隐。——《易·系辞上》。疏:“窥探。”
(14) 又如:探细(侦察);探刺(暗中侦察);探伺(侦察);探虎穴(冒险);探使(负有侦察任务的使者);探候(侦察打听);探报(谍报)
◎ 探的拼音: tàn
〈词性:名〉
侦察人员 [detective;scout]。如:敌探;探子;暗探;探人(军中从事侦察工作的人);探丁(探卒,探兵。军中的侦察兵)
探案、探测、探测器、探查、探察、探访、探风、探花、探家、探监、探究、探勘、探看、探口风、探口气、探矿、探骊得珠、探路、探马、探明、探摸、探囊取物、探亲、探求、探伤、探身、探视、探索、探讨、探听、探头探脑,探头探脑儿、探望、探问、探悉、探险、探寻、探询、探幽索隐、探渊索珠、探赜索隐、探照灯、探针、探知、探子、探足
口的拼音:kǒu(ㄎㄡˇ)
⒈ 人和动物吃东西和发声的器官(亦称“嘴”):口腔。口才。口齿。口若悬河。
⒉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⒊ 出入通过的地方:门口。港口。
⒋ 特指中国长城的某些关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⒌ 破裂的地方:口子。
口字UNICODE编码U+53E3,10进制: 21475,UTF-32: 000053E3,UTF-8: E5 8F A3。
口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口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叩
gob、jaws、meatus、mouth、ora、orifice、ostium、scoop、stoma、stomata
心
象形
mouth; open end; entrance, gate
详细解释◎ 口的拼音: kǒu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2)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mouth]
口,人所以言食也。——《说文》
且夫口三五之门也。——《国语·晋语》
口之为言达也。——《春秋·元命苞》
口者心之门户。——《鬼谷子·捭阖》
勺饮不入口七日。——《左传·定公四年》
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3) 又如:口腹(指饮食);口分(口福);口滑(指吃东西失去控制;说话不谨慎);口辅(面颊。辅:颊);口眼弗闭(放心不下;死不瞑目);口里摆菜碟儿(比喻嘴上说得很好,但无实惠)
(4) 出入通过的地方 [passage]
山有小口。——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由接官亭至城门口。——《广东军务记》
俱会大通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彭蠡之口有 石钟山焉。—— 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又如:井口;矿井口;火山口
(6) [population]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清· 洪亮吉《治平篇》
(7) 又
视高曾祖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
(8) 又
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
(9) 又如:口赋(古时按人口征收的赋税);口合不敷(口粮不够,难以度日);口井(计口分田,实行井田制)
(10) 言语 [words]。如:口声(议论;舆论;口实;话柄);口重(言语太重,使人难以接受)
(11) 口才[eloquence]
王有女陵,慧有口。——《汉书·淮南王刘安传》
(12) 又如:口沸(说话滔滔不绝,如水之沸腾);口困(说破了嘴);口稳(说话谨慎);口拙(不善言语);口卞(口才;能言善辩)口坠天花(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
(13) 指牲口的年龄 [age]。如:口小(牲口年龄小);口硬(指牲口年龄较小,较壮的)
(14) 关口。指长城的关口 [pass]。如:口外(长城以北的地区。亦指关外);口内(泛指长城以内的地区)
(15) [口]∶性质相同或相近单位的管理系统 [departments]。如:归口;农林口;丝毛织品的生产单位应归轻纺口儿管理
(16) 通商码头,港口 [port]。如:五口通商;口澳(港口)
(17) 刃,武器或器具上刀片的切割边 [edge]
刀口不捲。——《水浒传》
(18) 边、沿、圈,物的外缘或边界、常成弯形或圆形 [rim]。如:碗口;杯口
◎ 口的拼音: kǒu
〈词性:形〉
口头的。嘴说的,说话的,非书写的 [oral]。如:口词(案件中原告或被告的口供);口谈(口头禅;冠冕堂皇的话);口论(口头论说);口对(口头回答)
◎ 口的拼音: kǒu
〈词性:量〉
(1) 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等
发炮数口。——《广东军务记》
(2) 又如:三口之家;一口井;二口猪;一口钢刀
口岸、口碑、口北、口不应心、口才、口称、口吃、口齿、口臭、口传、口疮、口淡、口袋、口调、口耳相传、口风、口锋、口服、口福、口辅、口腹、口感、口供、口垢、口过、口号、口红、口惠、口技、口角、口角春风、口角生风、口紧、口径、口诀、口角、口渴、口口声声、口口相传、口苦、口快、口里、口粮、口令、口络、口蜜腹剑、口沫、口气、口器、口钳、口浅、口腔、口琴、口轻、口若悬河、口哨儿、口舌、口声、口实、口食、口试、口是心非、口授、口熟、口述、口水、口说无凭、口诵、口诉、口算、口谈、口题、口条、口头、口头,口头儿、口头,口头上、口头禅、口头文学、口头语,口头语儿、口外、口味、口吻、口误、口涎、口香片、口信、口形、口羞、口血未干、口译、口音、口淫、口语、口谕、口罩、口重、口诛笔伐、口子
而的拼音:ér(ㄦˊ)
⒈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⒉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⒊ 表(从……到……):从上而下。
而字UNICODE编码U+800C,10进制: 32780,UTF-32: 0000800C,UTF-8: E8 80 8C。
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而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洏耏髵能
and that、moreover
象形
and; and then; and yet; but
详细解释◎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 而的拼音: ér
<连>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 而的拼音: ér
〈词性:代〉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 而的拼音: ér
<语气>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动〉
(1)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
而后、而或、而今、而况、而立、而且、而外、而已
◎ 而的拼音: néng
通“能”。
〈词性:名〉
才能 [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词性:动〉
(1) 能够 [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 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2) 另见 ér
出(齣)的拼音:chū(ㄔㄨ)
⒈ 从里面到外面:出访。初出茅庐。出笼。
⒉ 往外拿,支付:出力。出钱。出谋画策。入不敷出。
⒊ 离开:出发。出轨。出嫁。
⒋ 产生,生长:出产。出品。出人才。
⒌ 发生:出事。
⒍ 显露:出现。出名。
⒎ 超过:出色。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
⒏ 来到:出席。出勤。
⒐ 引文、典故来源于某处:出处(chù )。语出《孟子》。
⒑ 显得量多:这米出饭。
⒒ 放在动词后,表示趋向或效果:提出问题。
⒓ 传(chuán )奇中的一回,戏曲的一个独立剧目。
出字UNICODE编码U+51FA,10进制: 20986,UTF-32: 000051FA,UTF-8: E5 87 BA。
出字由两个山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出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㞮岀齣
come out、exceed、go
入、没、进、纳、落
会意
go out, send out; stand; produce
详细解释◎ 出的拼音: chū
〈词性:动〉
(1)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2) 同本义 [grow up]
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
句者毕出,萌者尽达。——《礼记·月令·季春》
万物出乎震。——《易·说卦》
(3) 引申为出入的“出”。出去,出来,与“入”相对 [go out]
诸侯出庙门俟。——《书·顾命》
出自北门。——《诗·邶风·北门》
我出我车。——《诗·小雅·出车》
出车彭彭。
群众既皆承命,相揖趋出。——《书·康王之诰》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4) 又如:出关;出塞;出城;出东门
(5) 出现;显露 [appear;show]
出自东方。——《诗·邶风·日月》
月出之光。——《诗·齐风·鸡鸣》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欧阳修《醉翁亭记》
(6) 又如:出化(显现);出落(透露,显示;弄得,只落得);出日(日出之处);出出(连续出现的样子)
(7) 生产;产生 [produce]
殚其地之出。——柳宗元《捕蛇者说》
(8) 又如:出产(生产)
(9) 高出;超出 [exceed;go beyond;surpass]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韩愈《师说》
(10) 又如:出人(超越别人);出服(出了五服。指出了规定的服丧范围);出尖(拔尖;强出头);出景(突出);出月(出了本月;下个月)
(11) 使出;拿出;取出 [bring out;take out]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陶渊明《桃花源记》
贫者出力
(12) 又如:出费(拿出费用);出分子(拿出若干钱来送礼);出捐(拿出)
(13) 发出,发布 [issue]
出言有章。——《诗·小雅·都人士》
(14) 又如:出案(张榜);出布告
(15) 出版;张贴出 [publish;put up]。如:出书;出期刊
(16) 出仕 [become an official]。如:出充(出任);出佐(出任地方辅佐之官)
(17) 逃亡 [escape]
不能改而出圜土者。——《周礼·大司寇》。注:“谓逃亡也。”
(18) 又如:出彀(逃出樊笼);出甲(指逃兵)
(19) 出嫁 [marry]。如:出入(女子嫁人为出,未嫁为入);出门子(出嫁);出室(出嫁);出女(已嫁之女)
(20) 发泄;发散 [give vent to;diffuse]。如: 出火(发泄欲火);出宝(赌博的一种)
(21) 出生;生育 [bear]。如:出胎(降生);出腹(出生);出幼(发育长大成人)
(22) 驱逐 [drive out]。如:出夫(被逐出的赘婿)
(23) 遗弃;休弃 [divorce]。如:出母(被父休弃的生母);出妻(休弃妻子);出妇(被丈夫休弃的妇女)
(24) 清除;清扫 [clear away]。如:出粪(清除粪秽以肥田)
(25) 舍弃;除去;去掉 [throw away;abandon]。如:出命(献出生命);出洁(清除)
(26) 脱离;释放;开脱 [separate oneself from;release]。如:出山(指经 过深山修行后重返人世;比喻出来干事);出籍(脱离所属的名籍)
(27) 卖出 [sell]。如:出笏(卖掉,出手);出著(出着。出手)
(28) 指军队出动 [set out;turn out]。如:出卒(出兵,派出军队);出陈(出阵。出兵列阵应战);出旅(出兵,出军)
(29) 杀,处决 [kill]。如:出人(杀人;处决犯人);出公事(处决犯人)
(30) 开脱罪名 [absolve sb.from guilt or blame]。如:出脱(从轻发落或免予处理);出活(开脱)
(31) 经过,穿过 [pass]。 如:出边(渡越边境)
(32) 发生 [happen]。如:出事(发生事故);出岔(发生意外,出差错)
(33) 用在动词后表示向外,显露或完成。如:想出;看出;打出;跑出;走出;冒出
◎ 出的拼音:
齣 chū
〈词性:量〉
一个独立的剧目或节目 [a dramatic piece]。如:一出《白蛇传》
出版、出版社、出版物、出版者、出榜、出奔、出殡、出兵、出操、出岔子、出差、出差、出产、出厂、出场、出超、出车、出丑、出处、出处、出错、出点子、出动、出尔反尔、出发、出发点、出饭、出访、出份子、出风头、出伏、出官、出港、出阁、出格、出工、出恭、出轨、出国、出海、出汗、出航、出乎意料、出活、出击、出继、出家、出家人、出价、出嫁、出尖,出尖儿、出借、出界、出境、出境、出局、出圈、出口、出口、出口成章、出来、出来、出类拔萃、出力、出列、出猎、出溜、出笼、出漏子、出路、出乱子、出落、出马、出卖、出毛病、出门、出面、出苗、出名、出没、出谋划策、出纳、出纳、出品、出品、出奇、出奇制胜、出其不意、出气、出气筒、出勤、出去、出去、出圈儿、出缺、出让、出人命、出人头地、出人意外、出任、出入、出入、出丧、出赛、出塞、出色、出山、出身、出神、出神入化、出声、出生、出生率、出生入死、出师、出使、出示、出世、出仕、出事、出手、出手、出售、出水、出水芙蓉、出台、出逃、出题、出庭、出头、出头、出头露面、出头鸟、出土、出土文物、出脱、出外、出亡、出席、出息、出险、出现、出线、出新、出行、出血、出巡、出牙、出芽、出言、出言不逊、出演、出洋、出洋相、出迎、出游、出狱、出院、出战、出账、出账、出诊、出阵、出征、出证、出众、出资、出走、出租、出租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