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讨是寻非的意思

tǎoshìxúnfēi

讨是寻非



拼音tǎo shì xún fēi

注音ㄊㄠˇ ㄕˋ ㄒㄨㄣˊ ㄈㄟ

解释惹是生非,故意挑剔。

出处明·无名氏《白兔记·诉猎》:“哥嫂每夜里巡更不睡,讨是寻非。哥嫂他那里昧己瞒心,料想苍天不负亏。”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感情讨是寻非是中性词。

繁体討是尋非

近义寻是生非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tǎo   注音  ㄊㄠˇ   繁体    
部首  讠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YFY  仓颉  IVDI  郑码  SDS  四角  34700  结构  左右电码  6062  区位  4454  统一码  8BA8  笔顺  丶フ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讨(討)的拼音:tǎo(ㄊㄠˇ)  

⒈ 查究,处治:检讨。

⒉ 征伐,发动攻击:讨伐。声讨(宣布罪行而加以抨击)。

⒊ 研究,推求:研讨。探讨。

⒋ 索取:讨还(huán  )。

⒌ 求,请求:讨教(jiào   )。讨饶。

⒍ 惹:讨厌。讨人喜欢。

⒎ 娶:讨老婆。

统一码

讨字UNICODE编码U+8BA8,10进制: 35752,UTF-32: 00008BA8,UTF-8: E8 AE A8。

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讨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討䚯

汉英互译

mooch

造字法

会意:从讠、从寸

English

to discuss; ask for, beg; demand; dun; marr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讨的拼音:

tǎo  

〈词性:动〉

(1) (会意。从言,从寸。言,言论。寸,法度。用言论和法度进行处治。本义:声讨)

(2) 同本义 [denounce;condemn]

讨,治也。——《说文》

讨,诛也。——《玉篇》

其君无日不讨国人而训之。——《左传·宣公十二年》

楚人讨 陈叛。——《左传·襄公五年》

(3) 讨伐;诛戮 [send armed forces to suppress;kill]

郑伯为王左卿士,以王命讨之。——《左传·隐公九年》

托臣以讨贼。——诸葛亮《出师表》

讨贼督师。——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4) 又如:征讨(出兵讨伐);讨掩(讨伐掩捕。掩捕,乘人不备而捕捉);讨贰(征讨叛逆不忠的诸侯);讨贼(征讨叛逆或盗贼);讨乱(征伐乱事);讨荡(征讨扫荡)

(5) 探究 [make a thorough inquiry;probe into]

世叔讨论之。——《论语》

(6) 又如:讨实(摸清;落实);讨究(探讨研究事物的道理);讨索(研讨探索)

(7) 索取 [ask for]

何辱讨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8) 又如:讨针线(讨零花钱;靠人过日子;受人节制);讨彩头(以祝贺主人吉利的名义索取财物);讨春(寻春,探春;旧时称卜卦算命)

(9) 乞求 [beg for]。如:讨分上(讨人情;讲情面);讨火(借火);乞讨(向人要钱要饭等)

(10) 得到利益或利润 [get]。如:讨彩(博得喝采);讨乖(博取乖顺的好感);讨野火(占别人便宜)

(11) 诛杀 [kill]

讨,诛也。——《玉篇》

是儿小秦武阳二岁,而讨杀二豪。—— 柳宗元《童区寄传》

(12) 娶 [marry a woman]。如:讨亲(娶亲);讨老婆

(13) 招致 [incur]。如:讨口牙(惹口舌);讨气(惹祸;令人厌烦);讨人怜;讨人厌;讨厌

常用词组

讨保、讨吃、讨底,讨底儿、讨伐、讨饭、讨好、讨还、讨价还价、讨教、讨论、讨米、讨便宜、讨平、讨乞、讨巧、讨俏、讨饶、讨扰、讨人嫌、讨生活、讨嫌、讨厌、讨厌鬼、讨债、讨账

  拼音  shì   注音  ㄕˋ   
部首  日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JGHU  仓颉  AMYO  郑码  KAII  四角  60801  结构  上下电码  2508  区位  4239  统一码  662F  笔顺  丨フ一一一丨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是的拼音:shì(ㄕˋ)  

⒈ 表示解释或分类:他是工人。《阿Q正传》的作者是鲁迅。

⒉ 表示存在:满身是汗。

⒊ 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诗是好诗,就是太长了。

⒋ 表示适合:来的是时候。

⒌ 表示任何:凡是。是活儿他都肯干。

⒍ 用于问句:他是走了吗?

⒎ 加重语气,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天气是冷。

⒏ 对,合理,与“非”相对:是非。他说的是。实事求是。

⒐ 认为对:是古非今。各行其是。深是其言。

⒑ 表示应承或同意(单说一个“是”字):是,我就去。

⒒ 这,此:是日。是可忍,孰不可忍。比比皆是。

⒓ 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惟你是问。惟利是图。

⒔ 姓。

统一码

是字UNICODE编码U+662F,10进制: 26159,UTF-32: 0000662F,UTF-8: E6 98 AF。

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是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徥昰

汉英互译

am、are、be、been、being、is、yes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日、从正

English

indeed, yes, right; to be; demonstrative pronoun, this, tha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是的拼音: shì  

〈词性:形〉

(1) (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 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 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场所)

(5) 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词性变化

是的拼音: shì  

〈词性:代〉

(1) 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的拼音: shì  

〈词性:动〉

(1) 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 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 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 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诗·曹风·鸤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 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

(8) 又如:他不是学生

(9) 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 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 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 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13) 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 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 尝试。用同“试” [try]。如:是猜(试猜)

(16) 像;似 [like;resemble]。如:是言不是语(似说非说;旁敲侧击)

是的拼音: shì  

〈词性:副〉

(1) 表示肯定 [certainly;really]。如:是必(一定要;务必);是须(必须,务须);是致(以致;因此);我[是]昨天买的票;他手艺是高明,做出来的东西就是不一样

(2) “是”不重读时,可省略,只表示一般肯定 [just]。如:我[是]问问,没有别的意思

(3) 用作虚词,在回答问题、命令或要求时表示同意 [yes]。如:是,我很高兴同你一起进午餐

(4) 很,非常 [very]。如:是处(极为紧张处;到处)

是的拼音: shì  

<连>

(1) 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although]。如:是则(虽然,虽则);是则是(是即是。虽则是)

(2) 第二小句常有“但是、可是、就是”等词。如:他瘦是瘦,可从来不生病

(3) 有虽然的意思。用于转折句。如:他早走了,赶是赶不上了

(4) 表示原因、目的。“是”后可加“因为、由于、为了” [because (of)]。如:他犯错误是[因为]平时太骄傲了

(5) 选择问句的格式是:“还是…还是…?”“是…还是…?”“…还是…?”“是…是…?” [(whether)…or]。如:今天谁值班?还是你还是小王?

(6) 或者 [or]

(7) 回答选择问句,要重复问句的一部分,一般不连“是”字。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快

(8) 有时也用完整的“是”字句回答

你是上海人还是北京人?——我是北京人

(9) 回答也可能超出问句的范围。如:你的表走得快还是慢?——不快也不慢

是的拼音: shì  

〈词性:名〉

(1) 商业、职业或政府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 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 姓

是的拼音: shì  

〈词性:助〉

帮助宾语提前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清· 刘开《问说》

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常用词组

是非、是非不分、是非曲直、是非之地、是古非今、是故、是可忍,孰不可忍、是味儿、是以、是在

  拼音  xún   注音  ㄒㄨㄣˊ   繁体    
部首  寸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VFU  仓颉  SMDI  郑码  XBDS  四角  17347  结构  上下电码  1416  区位  4916  统一码  5BFB  笔顺  フ一一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寻(尋)的拼音:xún(ㄒㄨㄣˊ)  

⒈ 找,搜求:寻找。寻觅。寻机。寻问。寻访。寻衅。追寻。寻章摘句。

⒉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寻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后泛指平常、素常)。

统一码

寻字UNICODE编码U+5BFB,10进制: 23547,UTF-32: 00005BFB,UTF-8: E5 AF BB。

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尋㝷

汉英互译

look for、seek

相关字词

觅、找

English

seek, search, look for; ancie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寻的拼音:

xún  

〈词性:名〉

(会意。从工口,从又(彐)寸。本义:八尺为寻)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a measure of length]

尋,绎理也。——《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寻,长也。周官之法,度广为寻。——《方言一》

是寻是尺。——《诗·鲁颂·閟宫》。传:“八尺曰寻。”

舒肘知寻。——《大戴礼记·主言》

度寻舒两肱也。——《小尔雅》

蹄间三寻。——《史记·张仪传》。索隐:“七尺曰寻。按,程氏瑶田云,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其说精巧,寻仞皆以两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寻亦或言七尺也。”

争寻常以尽其民。——《左传·成公十二年》

无寻尺之禄。——《国语·晋语》

千寻铁锁沉江底。——《三国演义》

深逾寻丈。——[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词性变化

寻的拼音:

xún  

〈词性:动〉

(1) 寻找 [look of;search;seek]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寻向所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寻视其侧。——《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寻其方面。——《后汉书·张衡传》

(2) 又如:寻事(找岔子;招惹);寻门路不着(托人情找不着门路);寻瑕索瘢(寻找缺陷);寻疵责人(喻故意挑剔毛病,指责他人);寻孔讨气(找岔子生气);寻宿儿(投宿)

(3) 探究;研究;推求 [study;rearch;inquire into]

一一皆可寻其源。——苏轼《王维吴道子画》

(4) 又如:寻事(寻思;考虑);寻朱数墨(只知道背诵文句,不明白道理);寻省(推求省察)

(5) 用 [use]

寻,用也。——《小尔雅》

日寻干戈。——《左传·昭公元年》

将寻斧柯。——《孔子家语·观周》

寻网求食,利在昏夜:此蜘蛛也。——《三国演义》

三年将寻师焉。——《左传·僖公五年》

(6) 又如:寻戈(动用兵力);寻斧(用斧);寻师(用兵)

(7) 继续 [continue]

及武侯死后,夫人寻逝,临终遗教,惟以忠孝勉其子 瞻。——《三国演义》

有利必有害,有损必有益,相纠相寻,至于无尽。——谭嗣同《思篇》

(8) 又如:寻复(相继);寻声(随声);寻续(相继,连续)

(9) 讨伐,派兵去镇压 [send armed forces to suppress]

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国语·周语》

(10) 追逐 [pursue]

乃有迅羽轻足,寻景追括。——汉· 张衡《西京赋》

(11) 又如:寻行逐队(会合在一起);寻逻(巡查警戒);寻踪(跟踪捕捉)

(12) 通“燖”。用热水脱毛 [hot-water depilate]

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聘而言盟者,寻旧盟也。——《公羊传·成公三年》

寻的拼音:

xún  

〈词性:副〉

(1) 经常,时常 [often]。如:寻常外(不寻常);寻尝(平时);寻俗(寻常,平时)

(2) 顷刻,不久 [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未果,寻病终。——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寻移刑部。——清· 张廷玉《明史》

帝寻被执。——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寻遣丞请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寻的拼音: xún  

〈词性:介〉

(1) 沿着,顺着 [along]

绍遂寻山北行。——《后汉书》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唐· 李白《东鲁门泛舟》

(2) 又如:寻村转疃(走村串巷)

常用词组

寻常、寻短见、寻根究底、寻花问柳、寻欢作乐、寻机、寻开心、寻觅、寻摸、寻求、寻思、寻死、寻死觅活、寻索、寻味、寻问、寻隙、寻衅、寻绎、寻幽访胜、寻章摘句、寻枝摘叶、寻址

  拼音  fēi   注音  ㄈㄟ   
部首  非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DJDD  五笔98  HDHD  仓颉  LMSY  郑码  KC  四角  11111  结构  单一电码  7236  区位  2339  叠字  二叠字统一码  975E  笔顺  丨一一一丨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非的拼音:fēi(ㄈㄟ)  

⒈ 不,不是:非凡。非法。非分(fèn   )。非礼。非但。非同小可。啼笑皆非。

⒉ 不对,过失:痛改前非。文过饰非。习非成是(对于某些错的事情习惯了,反认为是对的)。

⒊ 与“不”呼应,表示必须(有时后面没有“不”字):我非看这本书。

⒋ 责怪,反对:非难(nàn   )。非议。无可厚非。

⒌ 指“阿非利加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简称“非洲”):东非。西非。

统一码

非字UNICODE编码U+975E,10进制: 38750,UTF-32: 0000975E,UTF-8: E9 9D 9E。

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非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blame、evildoing、have to、non-、not、wrong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非的拼音: fēi  

〈词性:动〉

(1) (指事。金文作“兆”,像“飞”字下面相背展开的双翅形,双翅相背,表示违背。本义:违背;不合)

(2) 同本义 [violate;run counter to;not conform to]

非,违也。从飛,下翅取其相背也。——《说文》

非刀匕是共。——《礼记·檀弓》。皇氏注:“不也。”

非礼也。——《礼记·礼运》。注:“犹失也。”

傲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世说新语·简傲》

(3) 又如:非常异义(违背经文正义的异说);非度(违反法度);非道(不合道义);非德(不合道德;违背道德);非理(不合常理;违背情理)

(4) 责怪;非难;反对 [blame;censure;reproach]

私田稼不善则非吏。——《谷梁传·宣公十五年》。注:“责也。”

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史记·秦始皇本纪》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5) 又如:非驳(非难驳斥,诘责缺失);未可厚非

(6) 讨厌 [detest]

吾岂厌喧而求静,吾岂好丹而非素?——宋· 王安石《白鹤吟示觉海元公》

(7) 讥刺 [satirize]

非世而恶利。——《史记·李斯传》

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唐· 韩愈《答李翊书》

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人不相非也。——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8) 又如:非讥(讥评,议论);非笑(讥笑)

(9) 通“诽”( fěi  )。诽谤,诋毁 [slander]

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渊者之所好也。——《庄子·刻意》

民释实事而诵虚词,则力少而非多。——《商君书·慎法》

誉者不能进,非者弗能退。——《韩非子·有度》

(10) 又如:非誉(诽谤与赞誉);非而不用(诽谤而不予重用);非世(诋毁世俗);非孝(非难毁诋孝行);非怨(诋毁,怨恨)

(11) 通“避”。躲开 [avoid]

古者周公旦非 关叔,辞三公,东处于 商盖[ 奄],人皆谓之狂。——《墨子》

(12) 〈词性:方〉∶必须 [have got to;simply must]

(13) 下决心一定要;坚决要——常与“不”相呼应。如:非说不可;要学好一种语言,非下苦功夫不可

(14) 在口语中,“非”后也可以不用“不可”等词,表示一定要…不可。常用于承接上文或反问句中。如:他不来就算了,为什么非叫他来;干这活非得胆子大

(15) 无;没有 [not have]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荀子·劝学》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然陈涉…才能不及中人,非有 仲尼、 墨翟之贤, 陶朱、 猗顿之富。—— 汉· 贾谊《过秦论》

(16) 又如:非辜(无辜,无罪);非材(无能;不才);非意相干(没事寻衅,无故制造事端);非钱不行(有钱才能成事。讥讽民风不淳,世人但知逐利)

词性变化

非的拼音: fēi  

〈词性:名〉

(1) 不对;错误 [error;wrong]

立是废非。——《淮南子·脩务》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似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吕氏春秋·察今》

(2) 又如:不明善恶,不辨是非;分清是非

(3) 疑惑烦恼的问题 [problem]。如:无事生非

非的拼音: fēi  

〈词性:副〉

(1) 相当于“不”、“不是” [no;not]

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孟子·公孙丑下》

是非贿得之。——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非时(不是时候);非计(失策,不是良计);非义之财(不应得的财物);非直(不但,不仅);非细(不小);非据(不应据有的职位)

非的拼音: fēi  

〈词性:形〉

(1) 不真实 [untruthful]

近日小人妄造非语。——宋· 苏轼《谏买浙灯状》

(2) 邪,不正 [evil]。如:非心(邪心)

常用词组

非常、非常、非此即彼、非但、非得、非独、非法、非凡、非分、非官方、非驴非马、非命、非难、非奇、非亲非故、非人、非特、非同小可、非惟、非昔是今、非写实主义、非刑、非议、非正规军、非正式、非正义战争、非洲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