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áo táo wù wù
注音ㄊㄠˊ ㄊㄠˊ ㄨˋ ㄨˋ
解释形容沉湎于酒,放纵傲慢。
出处《晋书·刘伶传》:“伶虽陶兀昏放,而机应不差。未尝厝意文翰,惟著《酒德颂》一篇。”宋·黄庭坚《醉落魄》词:“陶陶兀兀,尊前是我华胥国。”
例子宋·黄庭坚《醉落魄》词:“陶陶兀兀,尊前是我华胥国。”
用法作谓语、分句;指人放纵傲慢。
感情陶陶兀兀是贬义词。
动物生肖牛,虎,蛇
陶的拼音:táo(ㄊㄠˊ)
⒈ 用黏土烧制的器物:陶俑。陶粒。陶瓷。陶管。陶器。
⒉ 制造陶器:陶冶。陶铸。
⒊ 喻教育、培养:陶化。陶育。陶染。熏陶。
⒋ 快乐的样子,使快乐:陶然。陶醉。陶陶。
⒌ 古同“淘”,洗。
⒍ 姓。
陶字UNICODE编码U+9676,10进制: 38518,UTF-32: 00009676,UTF-8: E9 99 B6。
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陶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匋
contented、cultivate、happy、make pottery、pottery
形声:左形右声
pottery, ceramics
详细解释◎ 陶的拼音: táo
〈词性:名〉
(1) (形声。从阜,匋( táo )声,阜,土山。从“阜”,与土有关。本义:陶丘)
(2) 同本义。本为两重的山丘,后为地名专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因陶丘在定陶,故定陶亦省称陶 [Taoqiu mountain]
陶,再成丘也。——《说文》
再成为陶丘。——《尔雅》。孙注:“形如累两盆。”
陶丘于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灶也。——《释名》
在济阴,《夏书》曰,东至于 陶丘北, 陶丘有 尧城,尧尝所居,故 尧号 陶唐氏。——《说文》
(3) 又如:陶丘(重叠的山丘)
(4) 瓦器,陶器 [pottery;earthenware]
器用陶匏。——《礼记·郊特牲》
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吕氏春秋·仲冬纪》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治。——《孟子·滕文公上》。朱注:“陶,为甑者;冶,为釜铁者。”
(5) 又如:彩陶(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白陶(殷代用高岭土烧成的白色陶器);陶甓(陶砖);陶桴(陶瓦与木棍)
(6) 烧制陶器的匠人 [potter]。如:陶匠(陶工与木匠;亦专指陶工);陶冶(陶工与铸工)
(7) 姓
◎ 陶的拼音: táo
〈词性:动〉
(1) 制作瓦器 [make earthernware]
陶,作瓦器也。——《玉篇》
陶子河滨。——《吕氏春秋·慎人》
譬若陶人之埏埴。——《淮南子·精神》
万室之国,一人陶。——《孟子·告子下》
(2) 又如:陶渔(制陶与捕鱼);陶钧(制陶用的转轮);陶埴(烧制砖瓦);陶俑(古代陪葬用的陶制偶人);陶人(陶工,陶师,陶家。烧制陶器的匠人)
(3) 陶冶,化育 [cultivate;mold;educate]
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延师择友,陶成佳士。——范景文《贺王甥申之首入泮宫序》
(4) 又如:陶熔(培养教育);陶成(培养,教晦);陶写(抒发,陶冶);陶化(陶铸化育);陶育(造就化育)
(5) 烤灼,炎炽 [burn]
跻日中于昆吾兮,憩炎天之所陶。——《后汉书》
(6) 除去 [remove]。如:陶洗(革除;涤除)
(7) 毁谤 [slander]。如:陶诞(毁谤夸诞)
◎ 陶的拼音: táo
〈词性:形〉
(1) 快乐 [happy]
共陶暮春时。——《文选·谢灵运·酬从弟惠连》
何以称这情,浊酒且自陶。——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 又如:陶春(使人快乐的春天);陶欣(快乐欣喜);陶煦(和乐的样子)
陶瓷、陶缸、陶管、陶罐、陶钧、陶器、陶器厂、陶然、陶陶、陶土、陶冶、陶渊明、陶铸、陶醉
◎ 陶的拼音: yáo
〈词性:名〉
(1) 通“窑”。窑灶 [kiln]
《集训》:“陶,烧瓦器土室也。”——《一切经音义》
(2) 另见 táo
陶的拼音:táo(ㄊㄠˊ)
⒈ 用黏土烧制的器物:陶俑。陶粒。陶瓷。陶管。陶器。
⒉ 制造陶器:陶冶。陶铸。
⒊ 喻教育、培养:陶化。陶育。陶染。熏陶。
⒋ 快乐的样子,使快乐:陶然。陶醉。陶陶。
⒌ 古同“淘”,洗。
⒍ 姓。
陶字UNICODE编码U+9676,10进制: 38518,UTF-32: 00009676,UTF-8: E9 99 B6。
陶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陶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匋
contented、cultivate、happy、make pottery、pottery
形声:左形右声
pottery, ceramics
详细解释◎ 陶的拼音: táo
〈词性:名〉
(1) (形声。从阜,匋( táo )声,阜,土山。从“阜”,与土有关。本义:陶丘)
(2) 同本义。本为两重的山丘,后为地名专称。在今山东省定陶县。因陶丘在定陶,故定陶亦省称陶 [Taoqiu mountain]
陶,再成丘也。——《说文》
再成为陶丘。——《尔雅》。孙注:“形如累两盆。”
陶丘于高山上一重作之,如陶灶也。——《释名》
在济阴,《夏书》曰,东至于 陶丘北, 陶丘有 尧城,尧尝所居,故 尧号 陶唐氏。——《说文》
(3) 又如:陶丘(重叠的山丘)
(4) 瓦器,陶器 [pottery;earthenware]
器用陶匏。——《礼记·郊特牲》
陶器必良火齐必得。——《吕氏春秋·仲冬纪》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治。——《孟子·滕文公上》。朱注:“陶,为甑者;冶,为釜铁者。”
(5) 又如:彩陶(带有彩绘花纹的陶器);白陶(殷代用高岭土烧成的白色陶器);陶甓(陶砖);陶桴(陶瓦与木棍)
(6) 烧制陶器的匠人 [potter]。如:陶匠(陶工与木匠;亦专指陶工);陶冶(陶工与铸工)
(7) 姓
◎ 陶的拼音: táo
〈词性:动〉
(1) 制作瓦器 [make earthernware]
陶,作瓦器也。——《玉篇》
陶子河滨。——《吕氏春秋·慎人》
譬若陶人之埏埴。——《淮南子·精神》
万室之国,一人陶。——《孟子·告子下》
(2) 又如:陶渔(制陶与捕鱼);陶钧(制陶用的转轮);陶埴(烧制砖瓦);陶俑(古代陪葬用的陶制偶人);陶人(陶工,陶师,陶家。烧制陶器的匠人)
(3) 陶冶,化育 [cultivate;mold;educate]
文王能陶冶天下之士。——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延师择友,陶成佳士。——范景文《贺王甥申之首入泮宫序》
(4) 又如:陶熔(培养教育);陶成(培养,教晦);陶写(抒发,陶冶);陶化(陶铸化育);陶育(造就化育)
(5) 烤灼,炎炽 [burn]
跻日中于昆吾兮,憩炎天之所陶。——《后汉书》
(6) 除去 [remove]。如:陶洗(革除;涤除)
(7) 毁谤 [slander]。如:陶诞(毁谤夸诞)
◎ 陶的拼音: táo
〈词性:形〉
(1) 快乐 [happy]
共陶暮春时。——《文选·谢灵运·酬从弟惠连》
何以称这情,浊酒且自陶。——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2) 又如:陶春(使人快乐的春天);陶欣(快乐欣喜);陶煦(和乐的样子)
陶瓷、陶缸、陶管、陶罐、陶钧、陶器、陶器厂、陶然、陶陶、陶土、陶冶、陶渊明、陶铸、陶醉
◎ 陶的拼音: yáo
〈词性:名〉
(1) 通“窑”。窑灶 [kiln]
《集训》:“陶,烧瓦器土室也。”——《一切经音义》
(2) 另见 táo
兀的拼音:wù(ㄨˋ)
⒈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兀鹫。“蜀山兀,阿房出。”
⒉ 高高地突起:兀然(a.高高突起的样子;b.突然;c.昏沉无知的样子)。突兀。
⒊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兀那。兀的(dì )(a.这,这个;b.怎么,怎的;c.突然)。
兀字UNICODE编码U+5140,10进制: 20800,UTF-32: 00005140,UTF-8: E5 85 80。
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兀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㐳
stand upright
会意
to cut off the feet
详细解释◎ 兀的拼音: wū
(1) ——“兀秃” wūtu :同“乌涂” wūtu 。
(2) 另见 wù
◎ 兀的拼音: wù
〈词性:形〉
(1) (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本义:高耸特出的样子)
(2) 同本义 [towering and level]
兀,高而上平也。——《说文》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又如:兀岸(直耸挺拔);兀嵝(险峻)
(4) 光秃(如毛发)的 [bald]
蜀山兀。——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又如:兀首(头发脱落)
(6) 茫然无知 [utterly ignorant]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天。——柳宗元《读书》
(7) 又如:兀兀陶陶(醉酒);兀楞楞(痴呆)
(8) 不够稳定 [unstable]。如:兀突突(形容心跳不安)
(9) 独立 [independent]
焉有翡翠横肩,援琴合膝,而能兀焉自立者也?——清· 吴从先《金小品传》
(10) 昏沉 [dazed]。如:兀兀腾腾(昏昏沉沉)
◎ 兀的拼音: wù
〈词性:动〉
动摇,摇晃 [shake]
兀其根本而能全于长世者也。——《后汉书》
◎ 兀的拼音: wù
〈词性:副〉
(1) 还;仍然;到目前依旧 [still]。如:兀子(仍然;还);兀自(兀子。还,仍然)
(2) 笔挺地 [upright]。如:兀坐(端坐)
◎ 兀的拼音: wù
〈词性:代〉
(1) 这,那 [this;that]。如:兀是谁(那是谁;这是哪一位);兀底(这;这个);兀得(这个;这)
(2) [名]∶姓
(3) 另见 wū
兀傲、兀的、兀立、兀臬、兀然、兀突、兀兀、兀坐
兀的拼音:wù(ㄨˋ)
⒈ 高而上平,形容秃山,泛指秃:兀鹫。“蜀山兀,阿房出。”
⒉ 高高地突起:兀然(a.高高突起的样子;b.突然;c.昏沉无知的样子)。突兀。
⒊ 中国元曲中用作发语词:兀那。兀的(dì )(a.这,这个;b.怎么,怎的;c.突然)。
兀字UNICODE编码U+5140,10进制: 20800,UTF-32: 00005140,UTF-8: E5 85 80。
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兀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㐳
stand upright
会意
to cut off the feet
详细解释◎ 兀的拼音: wū
(1) ——“兀秃” wūtu :同“乌涂” wūtu 。
(2) 另见 wù
◎ 兀的拼音: wù
〈词性:形〉
(1) (指事。从一,在人上。人头上一横,表示高平。本义:高耸特出的样子)
(2) 同本义 [towering and level]
兀,高而上平也。——《说文》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 又如:兀岸(直耸挺拔);兀嵝(险峻)
(4) 光秃(如毛发)的 [bald]
蜀山兀。——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又如:兀首(头发脱落)
(6) 茫然无知 [utterly ignorant]
临文乍了了,彻卷兀若天。——柳宗元《读书》
(7) 又如:兀兀陶陶(醉酒);兀楞楞(痴呆)
(8) 不够稳定 [unstable]。如:兀突突(形容心跳不安)
(9) 独立 [independent]
焉有翡翠横肩,援琴合膝,而能兀焉自立者也?——清· 吴从先《金小品传》
(10) 昏沉 [dazed]。如:兀兀腾腾(昏昏沉沉)
◎ 兀的拼音: wù
〈词性:动〉
动摇,摇晃 [shake]
兀其根本而能全于长世者也。——《后汉书》
◎ 兀的拼音: wù
〈词性:副〉
(1) 还;仍然;到目前依旧 [still]。如:兀子(仍然;还);兀自(兀子。还,仍然)
(2) 笔挺地 [upright]。如:兀坐(端坐)
◎ 兀的拼音: wù
〈词性:代〉
(1) 这,那 [this;that]。如:兀是谁(那是谁;这是哪一位);兀底(这;这个);兀得(这个;这)
(2) [名]∶姓
(3) 另见 wū
兀傲、兀的、兀立、兀臬、兀然、兀突、兀兀、兀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