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饕餮之徒的意思

tāotièzhī

饕餮之徒



拼音tāo tiè zhī tú

注音ㄊㄠ ㄊ一ㄝˋ ㄓ ㄊㄨˊ

解释比喻贪吃的人。

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多食不厌谓之饕餮之徒;见食垂涎谓有欲炙之色。”

例子我不是饕餮之徒

用法作宾语;指贪吃的人。

感情饕餮之徒是中性词。

近义饕口馋舌

英语greedy person(glutton; gourmand)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tāo   注音  ㄊㄠ   
简体部首  飠部  部外笔画  14画  总笔画  22画  
繁体部首  食部  
五笔86  KGNE  五笔98  KGNV  仓颉  RNOIV  郑码  JAIO  四角  61732  结构  上下电码  7439  区位  8750  统一码  9955  笔顺  丨フ一一フ丨一フノ一フノフノ丶丶フ一一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饕的拼音:tāo(ㄊㄠ)  

⒈ 〔饕餮〕①传说中的一种凶恶贪食的野兽,古代铜器上面常用它的头部形状做装饰;②喻凶恶贪婪的人;③喻贪吃的人。

⒉ 贪财,贪食:老饕。

统一码

饕字UNICODE编码U+9955,10进制: 39253,UTF-32: 00009955,UTF-8: E9 A5 95。

饕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饕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䬢䬭叨飸饀

造字法

形声:从号、虎、食声

English

gluttonous, greedy, covetou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饕的拼音: tāo  

〈词性:动〉

(1) (形声。从食,號( hào  )声。本义:极贪欲;极贪财) 同本义 [becovetous]

饕,贪也。——《说文》

贪财为饕,贪食为餮。——《左传·文公十八年》注

饕贪而无厌;近利而好得者,可亡也。——《韩非子·亡征》

(2) 又如:饕残(贪婪残酷);饕淫(贪婪荒淫);饕沓(贪得无厌);饕湎(贪酒);饕餮王孙(贪吃嗜欲的贵族子弟);饕餮放横(贪婪凶恶,横行无忌);饕戾(贪戾)

常用词组

饕餮、饕餮之徒

  拼音  tiè   注音  ㄊ一ㄝˋ   
简体部首  飠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8画  
繁体部首  食部  
五笔86  GQWE  五笔98  GQWV  仓颉  MHOIV  郑码  ARPO  四角  18732  结构  上下电码  7421  区位  8749  统一码  992E  笔顺  一ノフ丶ノ丶ノノノノ丶丶フ一一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餮的拼音:tiè(ㄊ一ㄝˋ)  

⒈ 〔饕餮〕见“饕”。

统一码

餮字UNICODE编码U+992E,10进制: 39214,UTF-32: 0000992E,UTF-8: E9 A4 AE。

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餮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食、殄声

English

a legendary animal; a greedy pers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餮的拼音: tiè  

〈词性:形〉

贪,贪食 [be greedy for food]

斯民乃食餮。——苏舜钦《悲二字联句》

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左传·文公十八年》。注:“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注音  ㄊㄨˊ   
部首  彳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TFHY  仓颉  HOGYO  郑码  OIBO  四角  24281  结构  左右电码  1778  区位  4529  统一码  5F92  笔顺  ノノ丨一丨一丨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徒的拼音:tú(ㄊㄨˊ)  

⒈ 步行:徒步。徒涉。

⒉ 空:徒手。

⒊ 白白地:徒然。徒劳无益。

⒋ 只;仅仅:家徒四壁。

⒌ 从事学习的人:徒弟。徒工。学徒。师徒。

⒍ 同一派系或信仰同一宗教的人:信徒。教徒。党徒。

⒎ 人(多指坏人):匪徒。暴徒。赌徒。叛徒。

⒏ 剥夺犯人自由的刑法:徒刑。

统一码

徒字UNICODE编码U+5F92,10进制: 24466,UTF-32: 00005F92,UTF-8: E5 BE 92。

徒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徒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pprentice、empty、follower、in vain、merely、on foot、person、sentenc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彳(chuò)、土声

English

disciple, follower; go on foo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徒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辵( chuò  ),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go on foot;walk]

徒,步行也。——《说文》

我徒我御。——《诗·小雅·黍苗》

君子耆老不徒行。——《礼记·王制》

徒递来告。——《国语·吴语》

无徒骥于锱坛之宫。——《庄子·徐无鬼》

败其徒兵于洧上。——《左传·襄公元年》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

贲其趾,舍车而徒。——《易·贲》

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顾炎武《复庵记》

(2) 又如:徒徙(无舟船乘载而徒步过水);徒跣(赤足步行);徒践(赤足步行);徒杠(供徒步行走的小桥);徒负(徒步负荷);徒行(步行;无事闲行)

词性变化

徒的拼音:   

〈词性:名〉

(1)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soldier]

帅徒以往。——《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2) 又如:徒骥(步兵与骑兵);徒兵,徒卒(步兵);徒士(步兵。没有兵器、铠甲装备的战士);徒甲(徒卒和甲士);徒卫(卫兵);徒侯(徒卒侯吏);徒师(步卒,步军)

(3) 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clique]

原屏咎之徒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岂为我徒。——《左传·襄公三十年》

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

外之有徒,祸乃始牙。——《管子·版法》

郯子之徒。—— 唐· 韩愈《师说》

佞誉诬谀之徒。——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得志之徒。——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与其徒置酒酣歌。——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党徒;僧徒;教徒;徒属(随从人员);徒侣(徒伴,朋辈;同伴)

(5) 服徭役的人 [slave]

迁徙之徒。——汉· 贾谊《过秦论》

(6) 又如:徒御(拉车和驾车的人);徒役(服劳役的人);徒奴(服劳役的罪犯和奴隶);徒夫(服劳役的罪人);徒士(服役的人);徒隶(服劳役的犯人);徒孥(泛指罪犯,犯人)

(7) 门徒,弟子 [pupil]

仲尼之徒。——《孟子·梁惠王上》

传诸其徒。——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8) 又如:徒侣(门徒;学生);徒友(门徒和朋友);徒羽(门徒;党羽);徒党(门徒;党羽);徒属(门徒;部属);门徒

(9) 地位低的人 [person]。多指坏人。如:奸徒(奸险的人);无耻之徒;匪徒

(10) 奴仆 [housemaid]

时望甚崇,家徒甚殷。——白行简《李娃传》

(11) 徒刑,古代刑法名。即拘禁使服劳役 [imprisonment]。如:徒罪(徒刑之罪);徒系(囚犯);徒流(徒刑与流刑)

(12) 众,很多的人 [crowd]。如:徒舆(众人);徒众(属下群众;门徒,弟子);徒附(依附于豪门、权势人家的人众);徒庶(民众)

(13) 姓

徒的拼音:   

〈词性:副〉

(1) 独,仅仅 [only]

徒以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徒以吾两人在。

徒慕君之高义。

徒见操书。——《资治通鉴》

(2) 又如:不徒无益,反而有害;徒有其表

(3) 徒然,枉然 [in vain]

徒留无所施。——《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徒糜弹药。——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4) 又如:徒苦(徒然受苦;白吃苦);徒恨(徒然抱恨);徒食(空坐以食而无所事事);徒善(空有善心);徒尔;徒说(白说;空说);徒语(徒言,白说);徒处(无所为);徒设(虚设)

徒的拼音:   

〈词性:形〉

(1) 光,裸 [bare]。如:徒裼(赤足露体);徒倮(光身);徒首(空首。身无甲胄)

(2) 空 [empty]。如:徒手(空手);徒话(空话);徒法(空有法制)

(3) 单纯 [simple]。如:徒奏(单纯的器乐合奏);徒马(备用而不施鞍辔的马)

常用词组

徒步、徒弟、徒歌、徒费唇舌、徒唤奈何、徒劳、徒劳无功、徒劳无益、徒然、徒涉、徒手、徒属、徒孙、徒托空言、徒跣、徒刑、徒有虚名、徒长、徒子徒孙

饕餮之徒: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