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óng tuó cǎo mǎng
注音ㄊㄨㄥˊ ㄊㄨㄛˊ ㄘㄠˇ ㄇㄤˇ
解释同“铜驼荆棘”。
出处明·汪廷讷《种玉记·促晤》:“顾不得宗社丘墟,铜驼草莽。”
用法作定语、分句;指国破。
感情铜驼草莽是中性词。
繁体銅駝艸莽
近义铜驼荆棘
动物生肖牛,虎,蛇
铜(銅)的拼音:tóng(ㄊㄨㄥˊ)
⒈ 一种金属元素,富延展性。导电性和导热性都很强,它的合金是电气、机械和国防工业的重要原料:紫铜(纯铜。亦称“红铜”)。青铜。黄铜。铜矿。铜器。铜币。铜臭(ch恥 )(指铜钱的臭味,用以讥讽唯利是图的人,如“浑身铜铜”)。铜墙铁壁(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亦称“铁壁铜墙”)。
铜字UNICODE编码U+94DC,10进制: 38108,UTF-32: 000094DC,UTF-8: E9 93 9C。
铜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铜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銅
copper、cuprum
形声:从钅、同声
copper, brass, bronze
详细解释◎ 铜的拼音:
銅 tóng
〈词性:名〉
(1) (形声。从金,同声。本义:金属名,古称赤金)
(2) 同本义 [copper]
铜,赤金也。——《说文》
章山之铜,所谓丹阳铜也。今世有白铜,盖点化为之,非其本质。——《汉书·货殖列传》
以精铜铸成。——《后汉书·张衡传》
首衔同凡。
(3) 以一价和二价为主的金属元素,有延性和展性,是热和电最佳导体之一,是唯一的能大量天然产出的金属,也存在于各种矿石(例如黄铜矿、辉铜矿、斑铜矿、赤铜矿和孔雀石)中,能以金属状态及黄铜、青铜和其他合金的形态用于工业、工程技术和工艺上。如:铜山(出产铜矿的山);铜花(铜屑);铜金(赤铜);铜粉(铜屑。铜和其他金属熔融在一起所做出来的黄金色粉状合金,可当作颜料);铜陵(产铜的山);铜落(铜屑。可入药);铜腥(铜的腥臭味)
(4) 铜制的[器物] [bronze;brass;copper]。如:铜丸(铜铸的小球);铜牙(弩上钩弦的钩叫牙,以铜制者称铜牙);铜瓦(铜制的瓦);铜史(漏刻铜壶上的铜人像);铜印(铜铸的印章。也称“铜章”);铜兵(铜制的兵器);铜狄(铜铸的人。即“铜人”。或称“金人”);铜洗(铜制的盥洗用具);铜柱(铜制的柱子);铜荷(铜制的烛台。形似荷叶);铜猊(铜制的狮形香炉);铜浑(铜制的浑天仪。又叫“铜仪”);铜鼻(古代官印上铜制的鼻状纽孔)
(5) 铜铸的货币。也用以泛指金钱 [copper;money]
(6) 铜制乐器 [brasswind instrument]
太子生而泣,太师吹铜,曰:“声中某律”。——汉· 贾谊《胎教》
(7) 铜印 [bronze seal]
不由其德,五两之纶,半通之铜,亦泰矣。——《法言》
(8) 铜镜 [bronze mirror]
对客心如怯,窥铜只自怜。——明· 袁宏道《病起偶题》
◎ 铜的拼音:
銅 tóng
〈词性:形〉
(1) 喻坚固的 [solid]。如:铜郭(形容城郭的坚固,如同铜铸一般);铜堞(像铜铁般坚固的城堞。堞是城上的女墙);铜楼(华美坚固的楼房);铜山铁壁(比喻风节的坚毅刚正);铜头铁额(比喻人非常勇猛强悍)
(2) 喻坚强,强大有力的 [strong]。如:铜豌豆(喻有经验的老狎妓者)
铜板、铜版、铜币、铜臭、铜锤、铜鼓、铜管乐、铜焊、铜活、铜婚、铜匠、铜匠鸟、铜筋铁骨、铜镜、铜锣、铜模、铜器、铜器时代、铜钱、铜墙铁壁、铜丝、铜像、铜圆、铜子儿
驼(駝)的拼音:tuó(ㄊㄨㄛˊ)
⒈ 指“骆驼”:驼峰(骆驼背部高起的肉峰)。驼毛。驼铃。双峰驼。
⒉ 身体前曲,背脊突起像驼峰:驼背。
驼字UNICODE编码U+9A7C,10进制: 39548,UTF-32: 00009A7C,UTF-8: E9 A9 BC。
驼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驼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駝驝駞
camel、crookback、humpback
形声:从马、它声
a camel; humpbacked; to carry on the back
详细解释◎ 驼的拼音:
駝 tuó
〈词性:名〉
(1) (形声。从马,它声。从马,表示与马相类的动物。本义:骆驼)
(2) 同本义。也单用作“驼” [camel]。如:驼茸(骆驼细毛织成的纺织物。即驼绒);明驼;单峰驼;驼囊(用骆驼皮革做的袋子);驼蹄(骆驼的蹄子);驼褐(用驼毛制的衣服);驼裘(驼绒服);驼队(骆驼队)
(3) 成块的东西。也作“坨” [lump]。如:驼橐(驮垛)
(4) [量词]∶相当于“坨”、“块”
你没看见,退油丹都使了两驼!——《大波》
◎ 驼的拼音:
駝 tuó
〈词性:形〉
人身体背部向后成拱形的 [hunchbacked]。如:驼腰(腰弯背驼);驼钩(弯钩);驼曲(弯曲)
◎ 驼的拼音:
駝 tuó
〈词性:动〉
(1) 用牲口负物。也作“驮” [to carry burden on back]
其兽则麒驎角端,騊騟橐驼。——《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橐驼者,言其可负橐囊而驼物。故以名云。
他有一匹马,背驼三将,入水如踏平地,日行千里流星马,此乃是无敌之骑。——明· 黄元吉《黄廷道夜走流星马》
(2) 泛指背负。如:驼骑(驮运东西的牲畜);驼价(用骆驼运货的价钱);驼载(驮载)
(3) 〈词性:方〉∶取物 [take]
凡取物,吴下曰担, 江阴曰挐, 丹阳等处曰捉, 宁波、 浙东曰驼。—— 明· 李翊《俗呼小录》
驼背、驼峰、驼鹿、驼绒、驼色、驼员、驼子
草的拼音:cǎo(ㄘㄠˇ)
⒈ 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谦卑陋的意思)。草原。草坪。草行露宿。草菅人命。
⒉ 特指用作燃料、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草料。柴草。稻草。
⒊ 粗糙,不细致:草率(shuài )。草鄙(粗野朴陋)。草具(粗劣的食物)。
⒋ 汉字的一种书体:草书。草字(亦为旧时谦称自己的别名)。章草(草书的一种,笔画保存了一些隶书的笔势,因其最初用于奏章,故名“章草”)。狂草。草体(①指汉字草书;②拼音文字的手写体,有大草、小草之分)。
⒌ 打稿子,亦指稿子;引申为初步的,非正式的:草拟。草诏(为皇帝草拟诏书)。
⒍ 荒野,原野,引申为在野的、民间的:草野。草莽。草寇。草贼。
⒎ 雌性的(用于某些家畜、家禽):草鸡。
草字UNICODE编码U+8349,10进制: 33609,UTF-32: 00008349,UTF-8: E8 8D 89。
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草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艸艹騲
grass、hasty、rough
形声:从艹、早声
grass, straw, thatch, herbs
详细解释◎ 草的拼音:
艸 cǎo
〈词性:名〉
(1) (形声。从艸,早声。小篆艸,象两棵草形,是草的本字。今“草”字系假借字,原是“皂”的本字。《说文》:“草,草斗,栎( lì )实也”(栎实:栎树的荚果,即皂角)。借为“草木”之“草”以后,则另造“皂”字来代替。本义:栎实)
(2) 草本植物的总称 [grass]
艸,百卉也。从二屮。会意。经传皆以草为之。汉书多以屮为之。——《说文》
大草不生。——《吕氏春秋·任地》。注:“草,秽也。”
草食者羶。——《吕氏春秋·本味》
草苴比而不芳。——《楚辞·悲回风》。注:“生曰草。”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 刘禹锡《陋室铭》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 又如:除草;粮草(军用的粮食和草料);野草遍地;寸草不留;青草;牧草;茅草;草厅(草堂;厅堂);草莽(草丛。比喻无用的东西)
(4) 指用作燃料、饲料的干草 [hay]
今又盛寒,马无稿草。——《资治通鉴》
(5) 又如:草库伦(指围起来的草场);草料
(6) 未开垦过的荒地 [wasteland]
垦草创邑,辟地生粟。——《韩非子·外储说》
(7) 又如:草甸子(方言。长满野草的低湿地);草洼(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方);草间(民间);草茅危言(百姓对国政的剀切言论。草茅,指在野百姓;百姓论庙堂,恐有危险,故谓危言)
(8) 文书的底稿;初稿 [draft]
吴中士人家藏其草。—— 宋· 洪迈《容斋续笔》
(9) 又如:草藁(同草稿);起草;奏草(奏张的草稿);草本(原稿的底本)
(10) 一种书写体 [script type of calligraphy]。如:章草;狂草;草行(书法中的行书兼草体)
◎ 草的拼音: cǎo
〈词性:形〉
(1) 粗糙;粗劣 [rough;coarse]
令人事无大小皆潦草过了。——《朱子类语·训门人》
(2) 又如:草略(马虎,疏忽);草具(粗劣;粗劣的饭食);草酌(简便的筵席。多用作设宴请客的谦词);潦草(字不工整;不仔细;不认真)
(3) 匆促,急促 [hasty]。如:草蹙(匆促)
◎ 草的拼音: cǎo
〈词性:动〉
(1) 割草,除草 [mow]。如:草薙(芟夷,像除草似的加以杀戮)
(2) 创造;创立 [create]
草,造也。——《广雅》
天造草昧。——《易·屯》。虞注:“草,草创物也。”
(3) 又如:草立(创立);草昧(创始;草创);草律(创制法律)
(4) 草拟;起稿 [draft]
萧何草律。——《汉书·艺文志》。注:“创造之。”
草立土德时历制度。——《汉书·任敖传》。注:“创始也。”
召今草檄。——《南史·蔡景立传》
(5) 又如:草立(创立);草制(拟订制书);草诏(草拟诏书);草表(草拟章奏)
◎ 草的拼音:
騲 cǎo
〈词性:名〉
雌马 [mare]。也泛指母畜。如:草狗;草骡(牝骡)
草案、草坂、草包、草本植物、草标儿、草草、草草了事、草测、草场、草创、草丛、草地、草甸子、草垫,草垫子、草垛、草房、草稿、草菇、草荒、草灰、草鸡、草菅人命、草荐、草芥、草窠、草寇、草料、草庐、草驴、草绿、草马、草码、草莽、草帽、草莓、草昧、草木灰、草木皆兵、草拟、草皮、草坪、草签、草书、草率、草索、草台戏、草堂、草图、草席、草鞋、草写、草药、草野、草野、草鱼、草原、草约、草泽、草纸、草字
莽的拼音:mǎng(ㄇㄤˇ)
⒈ 草,密生的草:莽原。草莽。
⒉ 广大,辽阔:莽苍。莽莽(a.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b.形容草木茂盛)。
⒊ 古书上指一种短节竹。
⒋ 粗鲁,冒失:莽汉。莽撞。鲁莽。
⒌ 姓。
莽字UNICODE编码U+83BD,10进制: 33725,UTF-32: 000083BD,UTF-8: E8 8E BD。
莽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莽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莾
rank grass、rash
会意
thicket, underbrush; poisonous
详细解释◎ 莽的拼音: mǎng
〈词性:名〉
(1) (会意。从犬,从茻。原意是犬跑到草丛中逐兔,假借为茻,草丛)
(2) 草丛 [grass cluster]
莽,草也。——《小尔雅》
暴骨如莽。——《左传·哀公元年》
在野曰草芒之臣。——《孟子》
罗千乘于林莽。——《汉书·扬雄传》
地饶广荐草莽水泉。——《汉书·景帝纪》。注:“草稠曰荐,深曰莽。”
伏戎于莽。——《易·同人》
(3) 又如:莽林(泛指草木密集连绵而不能通过的森林;专指热带雨林);莽渺(深远而渺茫的样子);莽草(一种有毒植物,又称“水莽草”)
(4) 草 [grass]
食莽饮水,枕块而死。——《淮南子》
(5) 姓
◎ 莽的拼音: mǎng
〈词性:形〉
(1) 茂密;盛多 [dense;numerous]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楚辞·九章·怀沙》
(2) 又如:莽然(草木茂盛的样子;也指众多的样子)
(3) 无涯际的样子 [boundless]
莽,大也。——《小尔雅》
何以为之莽莽也。——《吕氏春秋·知接》。注:“长大貌。”
平原莽千里。——谭嗣同《出潼关渡河》
(4) 又如:莽沆(水广大的样子);莽泱(辽阔广远的样子);莽莽苍苍(无边无际);?
(5) 渺茫;迷茫 [vast and hazy]。如:莽眇(迷茫);莽莽漠漠(模模糊糊);莽卤(模糊不明);莽苍苍(迷茫)
(6) 粗疏;鲁莽 [rough and careless;boorish]。如:莽莽广广(莽莽撞撞);莽壮(卤莽);莽卤(粗疏;马虎)
(7) 大;猛烈 [big;fierce]。如:莽壮(形容声音、气力粗壮有力)
莽苍、莽汉、莽莽、莽原、莽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