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tóng yù jī luǒ
注音ㄊㄨㄥˊ ㄩˋ ㄐ一 ㄌㄨㄛˇ
解释在一起洗澡却讥笑别人赤身露体。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问题,却以此而讥嘲别人。
出处
繁体同浴譏裸
动物生肖牛,虎,蛇
同的拼音:tóng(ㄊㄨㄥˊ)
⒈ 一样,没有差异;相同。同一(a.一致,统一;b.共同的一个或一种)。同侪(同辈)。同庚(同岁)。同年。同胞。同人(a.在同一单位工作的人;b.同行业的人)。同仁(同人)。同仇敌忾。同工异曲。同室操戈。情同手足。
⒉ 共,在一起(从事):共同。同学。同步。殊途同归。同舟共济。
⒊ 和,跟:同流合污。
⒋ 姓。
同的拼音:tòng(ㄊㄨㄥˋ)
⒈ 〔胡同〕见“胡”。
同字UNICODE编码U+540C,10进制: 21516,UTF-32: 0000540C,UTF-8: E5 90 8C。
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同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仝詷
alike、be the same as、in common、same、together
异
会意:从冂一、从口
same, similar; together with
详细解释◎ 同的拼音: tóng
〈词性:动〉
(1) (会意。从冃,从口。冃( mào ),重复。本义:聚集)
(2) 同本义 [converge]
同,合会也。——《说文》
同重体合类。——《墨子·经上》
同人亲也。——《易·杂卦》
六曰同衣服。——《周礼·大司徒》
(3) 又如:云同(云彩聚集);同天(共存于人世间);同合(使相一致;融会);同流(诸水合流)
(4) 相同,一样,共同(侧重于同样,齐一) [be the same as]
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韩非子·说林上》
鸟兽不可与同群。——《论语·微子》
同予者何人。——宋· 周敦颐《爱莲说》
同于真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同于幻耶。
(5) 又如:同心戮力(同心合力);同功一体(功绩地位一样);同号(称号相同;运算符号相同);同忾(相同的愤慨);同义(仁义或道义相同);同义字(意义相同的字);同源字(音、义相同或相近)
(6) 参与;一起干某事 [participate in;share]
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孙子·谋攻》
(7) 又如:同举(一同举荐);同乐(一同娱乐);同栖(一同栖息);同休(同享福禄);同枕(共枕而卧);同利(共享利益);同车(同乘一车);同室(同居一室)
(8) 共,共一个 [in common]
上下同欲者胜。——《孙子·谋政》
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同姓为吾后。——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9) 又如:同福(共同的福禄)
(10) 齐一;统一 [uniform;unified;unitary]
死去方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宋· 陆游《示儿》
◎ 同的拼音: tóng
〈词性:副〉
(1) 共同。到一处[together;jointly]
同行十二年。——《乐府诗集·木兰诗》
同是宦游人。——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少同学。——明· 魏禧《大铁椎传》
既同寝。
(2) 又如:同参(共同参与);同晷(同受日光照耀);同奖(共同辅助);同庆(共同庆贺);同进(一同前进);同举(一同举荐);同来同去;同吃同住;同宿;同游
◎ 同的拼音: tóng
〈词性:名〉
(1) 中国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六礼之一。每隔十二年,诸侯一齐来朝见天子叫“同” [tong]
奠此中国,四夷来同。——王安石《赠贾魏公神道碑》
(2) 中国古代土地面积单位,地方百里为同 [a unit of land measurement]
且昔天子之地一圻,列国一同。——《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3) 中国古代爵一类的酒器 [wine vessel]
(4) 姓
◎ 同的拼音: tóng
〈词性:介〉
(1) 引进共同行动者 [with]。
(2) 如:我同你去;我同她说话
(3) 给,为 [for]
合共还他三十六,还要同他做一年。——《中国歌谣资料》
◎ 同的拼音: tóng
〈词性:连〉
(1) 和,表示并列关系 [and;with]。
(2) 如:我同农民;教师同塾师
(3) 另见 tòng
同案、同案犯、同案分离、同班、同班、同班同学、同伴、同胞、同胞、同辈、同病、同病相怜、同步、同侪、同仇敌忾、同窗、同窗、同床异梦,同床各梦、同党、同道、同等、同等对待、同等学历、同调、同恶相济、同犯、同房、同甘共苦、同感、同根词、同庚、同工同酬、同工异曲、同归、同归殊途、同归于尽、同行、同好、同花、同伙,同夥、同级、同居、同科、同乐、同类、同僚、同列、同龄、同流合污、同路、同门、同盟、同名、同名同姓、同命、同命运共呼吸、同谋、同年、同袍、同期、同气、同气连枝、同情、同情心、同人、同上、同生共死、同声、同时、同室操戈、同事、同事、同是天涯沦落人、同岁、同位素、同位语,同位词、同温层、同喜、同乡、同心、同心并力、同心同德、同心协力、同行、同性、同性恋、同性恋恐怖、同姓、同学、同样、同业、同一、同一、同意、同义词、同音、同音词、同寅、同源、同志、同舟共济、同宗、同族
◎ 同的拼音:
(1) 衕 tòng
(2) ——见“胡同” hútòng
(3) 另见 tóng
浴的拼音:yù(ㄩˋ)
⒈ 洗身,洗澡:沐浴。浴室。浴场。浴缸。浴巾。浴血(全身浸于血中,形容战斗激烈)。
浴字UNICODE编码U+6D74,10进制: 28020,UTF-32: 00006D74,UTF-8: E6 B5 B4。
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浴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bath
形声:从氵、谷声
bathe, wash; bath
详细解释◎ 浴的拼音: yù
〈词性:动〉
(1) (形声。从水,谷( yù )声。本义:洗澡)
(2) 同本义 [bathe]
浴,洒身也。——《说文》
共王之沐浴。——《周礼·宫人》
浴去身垢。——《论衡·讥月》
浴乎沂。——《论语·先进》
新浴者必振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浴于汤池。——《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3) 又如:沐浴(洗澡;比喻受润泽);浴淴(洗澡);淋浴(喷水洗澡);浴桶(洗澡用的大桶)
(4) 鸟飞忽上忽下 [fly up and down]
黑鸟浴,黑鸟者何也?乌也。浴也者,飞乍高乍下也。——《大戴礼记》
(5) 沉浸;浸染 [soak]
久浴文化,则渐悟人类之尊严。——鲁迅《坟·文化偏至论》
(6) 又如:浴蚕(浸洗蚕子。古代育蚕选种的方法)
浴场、浴池、浴佛、浴缸、浴巾、浴具、浴疗、浴盆、浴室、浴堂、浴血、浴血奋战、浴衣、浴罩
讥(譏)的拼音:jī(ㄐ一)
⒈ 讽刺,挖苦:讥讽。讥评。讥笑。讥诮。冷讥热嘲。
⒉ 查问,察问。
⒊ 指责,非议:讥议。讥弹(tán )(指责,抨击)。
⒋ 规劝。
讥字UNICODE编码U+8BA5,10进制: 35749,UTF-32: 00008BA5,UTF-8: E8 AE A5。
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讥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譏
mock、ridicule
ridicule, jeer, mock; inspect
详细解释◎ 讥的拼音:
譏 jī
〈词性:动〉
(1) (形声。从言,幾( jì )声。本义:旁敲侧击地批评)
(2) 同本义 [blame;censure]
讥,诽也。——《说文》
此何以书讥。——《公羊传·隐公二年》。注:“犹谴也。”
诛讥罢只。——《楚辞·大招》。注:“非也。”
二者交讥。——《史记·游侠传》。正义:“非言也”>
<称郑伯,讥失教也。——《左传·隐公三年》
于人为可讥。——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孰能讥之乎?
公孙布被之讥。——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3) 又如:讥呵(责问,责难);讥毁(非议诋毁);讥望(责怪)
(4) 讽刺;讥笑 [ridicule;mock;satirize]
谤讥于市朝。——《战国策·齐策》
列壑争讥,攒峰竦诮。——孔稚圭《北山移文》
(5) 又如:讥讪(讥刺讪笑);讥言(讥讽的言论);讥弄(讥笑嘲弄);讥鄙(讥笑鄙视)
(6) 进谏;规劝 [admonish]
讥,谏也。——《广雅》
殷有惑妇,何所讥?——《楚辞·天问》
(7) 又如:讥谏(劝谏);讥绳(劝谏和纠正)
(8) 查问 [interrogate]
讥,问也。——《广雅》
好讥而不乱,亟变而不变,时至则为,过则去。——《管子·国准》
关讥而不征。——《孟子》。注:“察也”
关执禁以讥。——《礼记·王制》。注:“呵察也”
几(讥)其出入。——《周礼·宫正》
(9) 又如:讥而不征(稽查外来商旅,但不征收税捐);讥察使(官名。掌查究奸伪);讥视(稽察);讥查(盘问检查);讥问(讥问)
◎ 讥的拼音:
譏 jī
〈词性:名〉
非难,指责的话 [blame;censure]
忧谗畏讥。——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讥嘲、讥刺、讥讽、讥评、讥诮、讥讪、讥弹、讥笑、讥议
裸的拼音:luǒ(ㄌㄨㄛˇ)
⒈ 露出,没有遮盖:裸露。裸体。裸裎(脱衣露体)。赤裸裸。裸子植物。
裸字UNICODE编码U+88F8,10进制: 35064,UTF-32: 000088F8,UTF-8: E8 A3 B8。
裸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裸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㒩倮儽臝躶
nakedness
形声:从衤、果声
bare, nude; undress, strip
详细解释◎ 裸的拼音:
躶、臝 luǒ
〈词性:动〉
(1) (形声。从衣,果声。本义:赤身露体)
(2) 同本义 [naked]
臝,袒也。——《广雅》
赵简子梦童子裸而转以歌。——《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其动物宜臝物。——《周礼·大司徒》
平怒,乃解衣裸而佐刺船。——《史记·陈丞相世家》
其西瓯骆裸国亦称王。——《史记·南越列传》。索隐:“裸,露形也。”
或白昼使臝伏。——《汉书·高五王传》。师古曰:“臝者,露形体也。”
辄立臝立击鼓。——《汉书·江都易王非传》
臝诊其尸。——《汉书·董贤传》
(3) 又如:裸衣(脱衣露体);裸行(赤身露体行走);裸戏(裸身作戏);裸形(裸体);裸国(古国名。属不穿衣服的热带民族);裸尸(使尸骨暴露于野外);裸袒(赤身裸体)
(4) 捋,撩 [pull up]。如:裸袖揎拳;裸袖揎衣
◎ 裸的拼音: luǒ
〈词性:名〉
露出的身体 [naked body]
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 裸的拼音: luǒ
〈词性:形〉
(1) 动植物外面没有毛、羽、鳞、甲或其它东西包裹的[bare]
地为大矣,而水泉草木毛羽裸鳞未尝息也。——《吕氏春秋·观表》
(2) 又如:裸芽(植物学名词。无鳞叶保护的芽称为裸芽);裸虫(指没有羽、毛、鳞、甲的动物。包括有人类、蚯蚓等)
(3) 兽类短毛的 [short-hair]。如:裸物(短毛的动物);裸见(没有遮蔽;显露于外)
裸露、裸体、裸线、裸袖揎衣、裸子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