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头上末下的意思

tóushàngxià

头上末下



拼音tóu shàng mò xià

注音ㄊㄡˊ ㄕㄤˋ ㄇㄛˋ ㄒ一ㄚˋ

解释第一次,初次。

出处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19回:“恰似俺们把这桩事放在头里一般,头上末下就让不得这一夜儿!”

例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1回:“舅爷头上末下的来,留在咱们这里吃了饭再去罢。”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分句;指第一次。

感情头上末下是中性词。

繁体頭上末下

近义从头至尾

英语first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tóu tou   注音  ㄊㄡˊ ˙ㄊㄡ   繁体    
部首  大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UDI  仓颉  YK  郑码  TDGD  四角  34800  结构  单一电码  7333  区位  4523  统一码  5934  笔顺  丶丶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头(頭)的拼音:tóu(ㄊㄡˊ)  

⒈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头骨。头脑。头脸(①头和脸;②指面貌;③指面子,体面)。头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

⒉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头。剃头。

⒊ 物体的顶端:山头。笔头。两头尖。

⒋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从头儿说起。头绪。

⒌ 物体的残余部分:布头儿。

⒍ 以前,在前面的:头三天。

⒎ 次序在前,第一:头等。头生。

⒏ 首领:头子。头目。

⒐ 方面:他们是一头的。

⒑ 临,接近:头睡觉先洗脸。

⒒ 量词,多指牲畜:一头牛。

⒓ 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三头五百。

⒔ (tou)名词后缀(①接于名词词根,如“木头”。②接于动词词根,如“念头”。③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头儿”)。

⒕ (tou)方位词后缀(如“上头”。“里头”。“后头”。)

统一码

头字UNICODE编码U+5934,10进制: 22836,UTF-32: 00005934,UTF-8: E5 A4 B4。

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头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aput、cobbra、conk、garret、head、knowledge-box、nob、noddle、offal、sconce、twopenny

相关字词

尾、脚

造字法

原为形声:从页、豆声

English

head; top; chief, first; bos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头的拼音:

tóu  

〈词性:名〉

(1) (形声。从页( xié  ),豆声。页,人头。头在战国时期才出现,首出现较早。本义:首)

(2) 同本义 [head] 本指人的头部,后也泛指各种动物的头部

頭,首也。——《说文》

苞头者,神所居。——《春秋·元命》

头容直。——《礼记·玉藻》

左头奉之。——《仪礼·士相见礼》

杀人者刎头。——《公羊传》注

王购子头千金。——晋· 干宝《搜神记》

将子头与剑来。

系向牛头充炭直。——唐· 白居易《卖炭翁》

举头望明月。——唐· 李白《静夜思》

低头思故乡。

(3) 又如:头直上(头顶上);光头(剃光的头;头上没有戴帽子);头大(形容遇到困难头昏脑胀的样子);头抵(敌对,对头。也作“头敌”、“敌头”);头足异处(头脚分离。指人被杀。也作“头足异所”);头昏脑闷(头脑昏晕。形容思虑不清)

(4) 发,毛发 [hair]。如:头须(束发的丝带);剃头;平头;头毛(头发);头白(老人发白。即白头);头发上指(形容盛怒);头发种种(形容老人头发短少)

(5) 事情的开端 [beginning]。如:起头;从头做起;头裹(开始);头阵(一切事情的开端或前段);头达(古代走在最前面的仪仗);头题(杂志目录中最前面的篇目);头讫(开端和结尾);头秋(秋收前的一段时间)

(6) 物的两端或末梢 [end;top]

暮至黑山头。——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既登峰头。——《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船头坐三人。——明· 魏学洢《核舟记》

(7) 又如:水头;梢头;桥头;露头;炕头儿;街头;弹头;杆头;床头

(8) 首领,头儿 [head;chief;boss]。如:头目(首领;领导人);他是我们的头儿;头营(驻有指挥部的军营);头头脑脑(为首的人);头马(领头马);头儿脑儿(头面人物);头行人(带头的人)

(9) 最上等级 [first-rate]。如:头高(指欲望大,要价高);头房(客舍中的上等房间);头酒(最香醇的酒,指醑);头厅(古称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

(10) 第一,第一次 [first]。如:头上末下(第一次);头食(第一道食品。指面粉);头阵(战斗时的第一次交锋);头纲(指第一批运送到京都的春茶);头筹(第一。较技时得第一称为得头筹)

(11) 上一个 [last]。如:头年;头天(前一天);头里(先前;事先)

(12) 借代人 [person]。如:头影(人影子);头役(旧时官府中的差役);头翁(旧时对官府差役的謏称)

(13) 特指敌对的人 [enemy]

冤有头,债有主。——《五灯会元》

(14) 头部有发部分 [top]

头,首自发以上为头。——《六书故》

(15) 路;途径 [way]。如:分头进军

(16) 赌博或买卖中抽的回扣 [commission]

凡有卖字画、古董物件的,俱要抽头。——《豆棚闲话》

词性变化

头的拼音:

tóu  

〈词性:动〉

(1) 磕头 [kowtow]。旧时的一种跪拜礼

父亲母亲吩咐我,叫给舅母行礼,请舅母到厢房里坐下受头。——《儿女英雄传》

(2) 〈词性:方〉∶临到;接近 [be near to]。如:头吃饭要洗手;头五点就得动身

头的拼音:

tóu  

〈词性:量〉

(1) 件,桩 [piece]

这头亲事,不是情愿与的。——《水浒传》

(2) 如∶多用以计算牲畜

潭中鱼可百许头。——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以一头进。——《聊斋志异·促织》

每责一头。

捕得两三头。

(3) 又如:一头牛;三头猪

(4) 另见 tou  

头的拼音:

tóu  

〈词性:助〉

置于方位词后,表处所可不译。

路转溪头忽见。——宋· 辛弃疾《西江月》

惶恐滩头说惶恐。——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溪头卧剥莲蓬。——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常用词组

头版、头半天,头半天儿、头寸、头等、头顶、头兜、头儿、头发、头发胡子一把抓、头伏、头功、头骨、头号、头昏、头昏脑胀、头昏眼花、头角、头角峥嵘、头巾、头盔、头里、头脸,头脸儿、头领、头颅、头路、头面、头面人物、头名、头目、头脑、头脑发胀、头脑冷静、头年、头牛、头牌、头皮发麻、头破血流、头钱、头前、头秋、头球、头人、头绳、头虱、头饰、头水,头水儿、头套、头疼、头疼脑热、头天、头条、头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头头、头头是道、头秃、头陀、头晚、头尾、头衔、头像、头囟儿、头型、头绪、头癣、头油、头晕、头胀、头重、头重脚轻、头子、头座

基本词义

头的拼音:

(1) 頭 tou  

后缀

(2) 附在某些名词后面,构成新的名词。如:木头;石头

(3) 附在某些动词后面,构成名词。如:念头

(4) 附在形容词后面,构成名词。如:他越学越有甜头

(5) 附在方位后面,构成新的方位词。如:前头;后头;抽屉里头

(6) 另见 tóu  

  拼音  shàng shǎng   注音  ㄕㄤˋ ㄕㄤˇ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HHGG  仓颉  YM  郑码  IDA  四角  21100  结构  单一电码  0006  区位  4147  统一码  4E0A  笔顺  丨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上的拼音:shàng(ㄕㄤˋ)  

⒈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上。上边。

⒉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上古。上卷。

⒊ 等级和质量高的:上等。上策。上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

⒋ 由低处到高处:上山。上车。上升。

⒌ 去,到:上街。

⒍ 向前进:冲上去。

⒎ 增加:上水。

⒏ 安装,连缀:上刺刀。上鞋(亦作“绱鞋”)。

⒐ 涂:上药。

⒑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上课。上班。

⒒ 拧紧发条:上弦。

⒓ 登载,记:上账。

⒔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上。桌上。组织上。

⒕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上来。锁上。选上代表。

⒖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上年纪。

⒗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其他字义

上的拼音:shǎng(ㄕㄤˇ)  

⒈ 〔上声〕汉语声调之一,普通话上声(第三声)。

统一码

上字UNICODE编码U+4E0A,10进制: 19978,UTF-32: 00004E0A,UTF-8: E4 B8 8A。

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上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scending、go to、go up、previous、submit、superior

相关字词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top; superior, highest; go up, send up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上的拼音: shǎng  

—— 指上声,“上 2 ”( shàng  )的又音

常用词组

上声

基本词义

上的拼音: shàng  

〈词性:名〉

(1) (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高处;上面)

(2) 同本义 [high]

上,高也。——《说文》

宛丘之上兮。——《诗·陈风·宛丘》

施于松上。——《诗·小雅·頡弁》

冬时有嗽上气疾。——《周礼·疾医》

云上于天干。——《易·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上荣(飞檐。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

(4) 上天;天帝[sky]

文王在上。——《诗·大雅·文王》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干天怒(惹起上天震怒);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上都(指天宫)

(6) 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 [superiors;higher-ups;higher authority]

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上流(上辈);上蒸下报(晚辈男人和长辈女子通奸叫“蒸”或“烝”;反之,叫“报”);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上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辅,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

(8) 君主;皇帝[emperor]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9) 又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10) 工尺谱里的“do”称为上 [musical note do]

(11) 时间,时候 [time]

三岁上读得书,五岁上属得对。——宋·佚名《张协状元》

(12) 方位词,边,畔 [side]

送我乎淇之上矣。——《诗·鄘风·桑中》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海瑞传》

词性变化

上的拼音: shàng  

〈词性:形〉

(1) 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first-class;first-rate;superior]

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2) 又如:上色(上等;高级);上行首(色艺俱佳的妓女);上风官司(占优势能打赢的官司);上庠(古代的大学;太学);上色徒弟(高徒;出色的徒弟);上样(上等);上分(上等的福分);上厅行首(色艺最佳的官妓);上才(上等的才能;上等的材料);上卿(指大臣的最高官阶)

(3) 时间或次序在前[previous]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商君书·算地》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乐府诗《陌上桑》

(4) 又如:上件因依(上述因由);上项(前头);上方(前面);上宙(上古);上叶(前代;先世);上次(前次,上回);上首徒弟(入室弟子,大徒弟);上风头(风吹来的一方);上番(初番;头回。多指植物初生)

(5) 远;久远[faraway;distant]

上称帝喾,下道 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上世(远古时代);上皇(太古的帝皇)

(7) 犹正,主要意义[main]。如:上事(正业;指君事,国事);上国(京都;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

(8) 广大[vast;broad]

是以能上之。——《淮南子·说山》。注:“大也。”

(9) 又如:上路(大路;通衢);上道(通衢;大路)

(10) 丰足[rich]

从其爵而上下之。——《周礼·司仪》。注:“犹丰杀也。”

与年之上下。——《礼记·礼器》。注:“丰凶也。”

(11) 又如:上收(上等年成,丰收);上岁(丰年);上熟(上等收成)

上的拼音: shàng  

〈词性:动〉

(1) 登;上升;向上[go up;mount]

下上其音。——《诗·邶风·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从流石蛇行而上。——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2) 又如:上圻(上岸);上升(升天);上高台盘(攀高位;向上爬);上仙(道家谓升天成仙);上征(上升);上假(上升,登天);上潮(涨潮)

(3) 上报;呈报[report]

凡死刑狱上,其刑者先俟于门外。——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上复(禀报;奉告);上控(上诉);上详(向上级呈报请示);上变(向朝廷密告谋反叛乱事件);上功(呈报功劳);上言(进呈言辞)

(5) 进献,送上[present to one’s superior]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明史·海瑞传》

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 又如:上本(臣下向皇帝呈送奏本);上表(上奏章);上章(向皇帝上书)

(7) 崇尚,提倡 [advocate]

上笃厚。——《史记·平津侯主父传》

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汉书·匡衡传》

上慎旃哉!——《诗·魏风·陟岵》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史记·秦始皇本纪》

(8) 上缴;交纳[pay]。如:上印(上缴官印)

(9) 增加;添补[add]。如:上草(给牲口添加饲料);上刑;上测(站测,施用测刑)

(10) 向前;前进 [advance]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楚辞·屈原·涉江》

(11) 又如:上水船(逆流而上的船)

(12) 去;到[go]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 刘禹锡《陋室铭》

(13) 又如:上地(下地耕作);上门怪人(到人家里去责怪人家);上桩(上场;赌博);上花台(戏曲俗语。逛妓院,嫖妓);上城(进城);上墓(扫墓);上冢(上坟;扫墓);上馆子(去酒楼、饭店吃喝);上边(到边远的地方去)

(14) 到任;就职[take up]。如:上任;上官(受命上任);上台

(15) 当值[be on duty]。如:上直(上班;当值);上宿(值夜);上番(上班)

(16) 放到;放进[put into]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

(17) 又如:上腰(装进腰包。多指赚取非分的钱财)

(18) 安装;装上 [install]

以枪上刺刀相搏击。——《清稗类钞·战事类》

(19) 陷入,遭受[fall into]。如:上了竿儿(上了钩;中了圈套);上鬼当(中圈套);上船(设圈套陷害他人)

(20) 合符[accord with]。如:上不上,下不下(犹言正好;恰恰);上时(最合适的时令)

(21) 教授;学习 [conduct;study]。如:上书(私熟先生教课);上馆(塾师到东家授课)

(22) 燃点 [fire]。如:上火(点灯);上纸(焚化冥钱;吊丧);上灶(烧饭煮菜);上香(烧香祭祀);上炎(向上燃烧);上锅(烹煮食物;把食物放入锅内烧热)

(23) 拧紧 [wind up]。如:上弦;上绳(捆绑);

(24) 敬辞,犹进用[visit]。如:上谒

(25)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或结果等。如:爬上顶峰;登上飞机;考上大学;赶上队伍;种上庄稼

(26) 记住 [remember,bear in mind]。如:上心

(27) 涂;搽;敷 [paint]。如:上药;上色

(28) 另见 shǎng  

常用词组

上岸、上班、上半晌、上半身、上报、上辈子、上边、上标、上膘、上宾、上菜、上苍、上操、上策、上层、上层建筑、上场、上朝、上乘、上船、上床、上唇、上蹿下跳、上达、上当、上当受骗、上等、上帝、上吊、上调、上方宝剑、上房、上访、上坟、上分、上粪、上峰、上风、上浮、上纲、上告、上工、上弓、上供、上钩、上古、上官、上海、上好、上浣、上火、上货、上级、上计、上将、上交、上缴、上街、上届、上界、上进、上举、上卷、上客、上课、上口、上款、上来、上来、上了贼船、上联、上脸、上梁、上梁不正下梁歪、上流、上路、上马、上门、上面、上命、上年、上年纪、上爬、上品、上坡、上铺、上气、上气不接下气、上切、上情、上去、上人、上任、上山、上上、上身、上升、上声、上士、上市、上世、上首、上寿、上书、上疏、上述、上闩、上水、上税、上司、上诉、上溯、上算、上锁、上台、上堂、上膛、上套、上体、上天、上天入地、上调、上头、上头、上推下卸、上屋、上西天、上下、上下打量、上下翻腾、上下浮动、上下其手、上下水、上下文、上弦、上限、上相、上校、上鞋、上心、上刑、上行下效、上学、上旬、上演、上夜、上谒、上衣、上瘾、上映、上游、上谕、上元节、上涨、上账、上阵、上冢、上装、上奏、上座

  拼音    注音  ㄇㄛˋ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1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GSI  仓颉  DJ  郑码  AFVV  四角  50900  结构  单一电码  2608  区位  3609  统一码  672B  笔顺  一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末的拼音:mò(ㄇㄛˋ)  

⒈ 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⒉ 最后,终了:末了(liǎo   )。末尾。末日。末代。穷途末路。

⒊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业。末技。舍本逐末。

⒋ 碎屑:末子。碎末。

⒌ 传统戏剧角色名,一般扮演中年以上男子:正末。副末。外末。末本(以男角主唱的杂剧)。

统一码

末字UNICODE编码U+672B,10进制: 26411,UTF-32: 0000672B,UTF-8: E6 9C AB。

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末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end、last stage、minor details、powder、tip

相关字词

终、始、初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final, last, end; insignifica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末的拼音:   

〈词性:名〉

(1)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2) 同本义 [tip of tree]

末,木上曰末。——《说文》

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孟子》

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淮南子·地形》

末大必折。——《左传·哀公十一年》

(3) 又如:末大(树木枝端粗大。喻部属势力强大);末大必折(树木枝端粗大,必折其干。喻下属权重,危及上级);末杪(末尾);末梢(末尾;最后)

(4) 泛指物的末端、末尾 [last stage;the end]

元首末要。——《周书·武顺》

风淫末疾。——《左传·昭公元年》。注:“四肢也。”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孟子·梁惠王上》

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非特其末见而已。

强弩之末。——《资治通鉴》

左手执卷末。——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如:末大不掉(犹尾大不掉。比喻部属势力强大,难以驾驭);末岁(岁末);末冬(冬末);末秋(秋末);末春(春末)

(6) 古代称农为本,反本为末,即工商业 [industry and commerce]

末技游食之民。——汉· 贾谊《论积贮疏》。注:(末伎。古指工商业不值得重视的技能,游食,不劳而食)

(7) 又如:末民(古称从事工商业的人);末产(手工业、商业);末作(古代指工商业);末利(古代指工商业);末生(末业。指工商业)

(8) 传统戏曲角色名。主要扮演中年男子 [actor for a mid-aged man as in classic opera]

杂剧有正末、副末之名。——焦循《剧说》

(9) 末期;晚年 [end;last stage]

武王末受命。——《礼记·中庸》

申末酉初。——《广东军务记》

崇祯末。—— 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末尾三梢(收场,结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他三月末回来;末限(最后期限);末垂(最后的时日)

(11) 细的粉末 [powder;dust]

丝末。——《荀子·礼论》

(12) 又如:茶叶末;粉笔末;面色末;药末

(13) 蓋在车轼上遮蔽风尘的帷席 [curtain]

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荀子·礼论》

(14) 姓

词性变化

末的拼音:   

〈词性:形〉

(1) 卑微 [humble]

志末也。——《后汉书·象上传》

(2) 又如:末志(卑微的志向);末臣(地位低贱之臣);末官(卑小的官);末陋(卑微鄙陋);末位(卑微的职位);末皂(卑贱的隶役);末品(卑官)

(3) 低级 [lower]

末流。——《后汉书·班彪传》。注:“犹下流也。”

(4) 又如:末弁(低级武官);末列(犹下位。多用作谦词);末底(最底下);末俗(末世的习俗,低下的习俗)

(5) 微不足道 [insignificant]

末之卜也。——《礼记·檀弓》。注:“微也。”

(6) 又如:末事(微不足道的小事);末行(微不足道的行为);末用(无足轻重之物);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

(7) 细,小 [small]

浅智之所争,则末矣。——《吕氏春秋·精喻》

(8) 又如:末务(小事,无关紧要的事);末操(小节);末派(水的支流或下游)

(9) 肤浅 [superficial]

末学肤受。——张衡《东京赋》

(10) 又如:末学(浅薄的学者;肤浅无本之学);末议(谦称自己的议论或意见);末说(肤浅无本之说)

(11) 非根本,次要 [nonessential]。如:末务(非根本的事。世俗琐事);末法(不能治本的法术)

〈词性:动〉

通“瀎”。抹拭 [erase;blot out]

三数叔鱼之恶,不为末减。——《左传·昭公十四年》

常用词组

末班车、末代、末端、末伏、末后、末节、末栏、末了、末路、末煤、末年、末篇、末期、末日、末梢、末世、末速、末尾、末席、末屑、末药、末叶、末艺、末造、末子、末座

  拼音  xià   注音  ㄒ一ㄚˋ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GHI  仓颉  MY  郑码  AID  四角  10230  结构  单一电码  0007  区位  4734  统一码  4E0B  笔顺  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下的拼音:xià(ㄒ一ㄚˋ)  

⒈ 位置在低处的,与“上”相对:下层。下款。

⒉ 等级低的:下级。下品。下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平庸境界或下品)。下里巴人(泛指通俗的普及的文学艺术,常与“阳春白雪”对举)。

⒊ 方面,方位:两下都同意。

⒋ 次序或时间在后的:下卷。下次。下限。

⒌ 由高处往低处,降落:下山。下车。下马。下达。

⒍ 使降落:下半旗。下棋。

⒎ 进入:下海。

⒏ 投送:下书。

⒐ 到规定时间结束日常工作或学习:下班。下课。

⒑ 谦辞:在下。下官。

⒒ 颁布:下令。

⒓ 攻克:攻下。

⒔ 卸掉:下货。把他的枪下了。

⒕ 用,投入精力:下工夫。

⒖ 退让:争执不下。

⒗ 做出判断:下结论。

⒘ 量词,指动作次数:打三下。

⒙ 用在名词后边(①表示在里面,如“心下”、“言下”;②表示当某个时节,如“节下”、“年下”)。

⒚ 用在动词后边(①表示关系,如“教导下”、“培养下”;②表示完成或结果,如“打下基础”;③与“来”、“去”连用表示趋向或继续,如“走下去”、“停下来”)。

⒛ 少于:不下二百人。

动物生产:鸡下蛋。

统一码

下字UNICODE编码U+4E0B,10进制: 19979,UTF-32: 00004E0B,UTF-8: E4 B8 8B。

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elow、descend、down、give birth to、give in、go to、leave off、lower、next、take

相关字词

上、高、停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under, underneath, below; down; inferior; bring dow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下的拼音: xià  

〈词性:名〉

(1)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2) 同本义 [below;under;underneath]

下,底也。——《说文》

在南山之下。——《诗·召南·殷其靁》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豳风·七月》

下声肆。——《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

君臣上下。——《礼记·曲礼》

阴山下。——《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放之山下。——唐· 柳宗元《三戒》

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下元(道教指水中或水府);下溜头(下流头。江河下游);下江先生(下路客人。对长江下游一带人的敬称);下眼相看(看不起人);下路人(居住在长江下游地区的人)

(4) 地 [ground]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山海经·西山经》

(5) 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阴间);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6) 指下巴 [the lower jaw]。如:下吧(同“下巴”);下嗑子(下巴颏)

(7) 臣下;百姓;群众 [the masses;inferior]

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左传·昭公十八年》

(8) 又如:全国上下;下民(百姓;人民);下比(属下相互勾结)

(9) 方面 [side]

忽然见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气,骨都都的冒将上来。——《西游记》

(10) 又如:经过调解两下里都同意了

(11) 下一次 [the next time]。如:下不为例

(12) 特指湖泽 [lake]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书·舜典》

(13) 地表之下 [underground]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礼记》

(14) 里面 [inside]

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三国演义》

(15) 旧时时间单位,相当于“点” [o’clock]

三下一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6) 指时间、处所、范围 [time;place;area;scope;field]

及郡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17) 位在下的人 [subordinate]

不耻下问。——《论语》

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下齐同。——《资治通鉴》

与其群下

词性变化

下的拼音: xià  

〈词性:动〉

(1) 下来 [descend]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

下车引之。——《世说新语·方正》

下见小潭。——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客驰下。——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下世(神仙到人间去);下山;下楼;下凡(神话中,神仙降至人间称“下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3) 落下;降下 [fall]

下,落也。——《尔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4) 又如:下火(天气炎热);下雨;下雪;下雹子

(5) 离开 [get out]。如:下榻(下床);下翻(翻倒);下席(离开席位,表示恭敬);下番(犹下班);下饷(谓收工吃饭)

(6) 弯屈 [bow]

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三国演义》

(7) 又如:下头(低头);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8) 卸下 [take off]

宾主下尘榻。——沈约《和谢宣城》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陌上桑》

(9) 又如:下门(店铺卸下门板,谓开市)

(10) 放入;投入 [put in]。如:下采(下赌注);下埽(筑堤时,把筑堤材料放下去);下酿(将熟黍米投入曲液中发酵制酒)

(11) 施行;使用 [apply;use]。如:下火文(佛家火化尸体时念颂的祝告文)

(12) 完成;结束 [finish;end]。如:下架(典当期满);下稍头(结局;收场)

(13) 递送 [send;deliver]。如:下插定(送订婚礼物);下小茶(女子纳受男家聘礼。又称下茶,吃茶);下究(犹下达);下话(犹言传话)

(14) 发表、宣告 [issue]

令初下。——《战国策·齐策》

诏既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谕旨将下

而卒不下

(15) 又如:下制(下诏;皇帝发布诏令);下指示;下令;下逐客令;下命令;下战书;下请帖

(16) 去;到 [go to]

便下襄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顺江东下。——《资治通鉴》

水陆俱下

买舟而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17) 常指从北到南、从上游到下游、从城市到乡下、从上层到基层。如:下番(到外国);下坂走丸(从山坡上滚下弹丸。比喻顺势无阻、敏捷而无停滞)

(18) 做饭 [cook]

等我里头赶着给你老炸点儿锅渣面筋,下点儿素面你吃。——《儿女英雄传》

(19) 又如:下饺子;下面条;下汤圆

(20) 指某些动物生产;养;生 [lay]。如:下仔;下小猪;下一窝狗崽

(21) 从事棋类活动时,举手着子 [play]。如:下着(本谓下棋落子)

(22) 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 [capture]

皆下之。——《史记·陈涉世家》

乐毅抉持微弱之 燕,下 齐七十余城。——《三国演义》

(23) 又如:连下数城

(24) 歇宿;收留 [stay]

徐孺下 陈蕃之榻。—— 王勃《滕王阁序》

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西厢记》

(25) 又如:下人(旅店安排客人住宿);下处(住所;旅店);下店

(26) 以菜肴佐食 [go with]。如:下饭(配饭的菜肴);下口(下酒菜;饭菜);下酒物(下酒。用以佐酒的食品)

(27) 投降 [surrender]

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韩非子》

(28) 又如:下气(说求饶的话);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29) 居人之下;谦让 [modestly decline]

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三国志》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唐· 韩愈《师说》

(30) 又如:下人(居于人下);下顾(照顾;关照);下气(恭敬顺从)

(31) 安扎 [camp]

各依本方下营。——诸葛亮《兵要》

(32) 拍 [beat;clap]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薄暮下管键。——清· 方苞《狱中杂记》

下的拼音: xià  

〈词性:形〉

(1) 身分、地位低 [lower]

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

(2) 又如:下役(仆役;差人);下一肩(次一等);下作(低贱;卑微);下次小的(下次孩儿。元代称仆役);下番(称少数民族);下人(下属)

(3) 幼小 [young]。如:上下(长幼;尊卑)

(4) 次序或时间在后 [latter;next]

上下同欲。——《孙子·谋攻》

下道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自王以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上下颇惊。——宋· 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

(5) 如:下稍头(后来;终了);下浣(下旬);下邻(右边的邻居);下古(近古);下半世(人的后半辈子);下回(下次)

(6) 低于,少于 [inferior]。如:下节(节操低下,志向、抱负不高);下中(下等中的中等。即第八等);下考(科举考试或官吏考绩列为下等)

下的拼音: xià  

〈词性:量〉

(1) 表示动作的次数。如:下子(表示动作次数);敲了几下门;摇了几下旗

(2) 表时间的单位,犹言点。如:下子(表示时间短暂)

常用词组

下巴、下巴颏儿、下摆、下班、下半场、下半旗、下半晌、下半天、下半夜、下辈、下辈子、下本儿、下笔、下边,下边儿、下标、下不来、下不来台、下不为例、下部、下操、下策、下层、下层林、下场、下场、下场门、下车、下车伊始、下沉、下陈、下衬、下乘、下程、下处、下船、下垂、下垂、下唇、下次、下存、下达、下蛋、下道,下道儿、下道齐桓、下等、下地、下地幔、下第、下店、下调、下跌、下定义、下毒、下饭、下方、下房,下房儿、下放、下风、下浮、下纲、下岗、下工、下工、下工夫,下功夫、下沟、下关、下官、下跪、下锅、下海、下颌、下黑儿、下户、下级、下家、下嫁、下贱、下江、下降、下脚,下脚儿、下脚、下脚、下脚货、下脚料、下街、下界、下劲、下九、下九流、下酒、下课、下口、下苦、下款、下来、下来、下里巴人、下力、下吏、下里、下僚、下列、下劣、下令、下流、下流、下落、下落、下马、下马看花、下马威、下面、下奶、下女、下品、下聘、下坡、下铺、下棋、下气、下气、下欠、下窍、下切、下情、下去、下去、下山、下山、下身、下神、下乘、下士、下世、下世、下手、下手、下首、下书、下水、下水道、下死劲、下宿、下榻、下台、下堂、下体、下田、下调、下帖、下同、下头、下推、下脱、下文、下问、下午、下洗、下细、下弦、下限、下陷、下乡、下泻、下泄、下心意、下行、下学、下旬、下咽、下药、下野、下夜、下邑、下意识、下饮黄泉、下游、下余、下愚、下雨、下狱、下院、下月、下葬、下账、下诏、下政、下中农、下中天、下种、下逐客令、下箸、下装、下坠、下子、下作、下作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