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àng yáng jīng tàn
注音ㄨㄤˋ 一ㄤˊ ㄐ一ㄥ ㄊㄢˋ
解释比喻看见他人伟大而慨叹自己或处理一件事而慨叹力量不足。
出处清·杭世骏《<李太白全集>序》:“书来质余,方望洋惊叹,五体投地,而敢以一言半句相益乎!”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叹息。
感情望洋惊叹是中性词。
近义望洋兴叹、望洋而叹
英语bemoan one's insignificancy in the face of a great thing
俄语расписаться в своём бессилии
动物生肖牛,虎,蛇
望的拼音:wàng(ㄨㄤˋ)
⒈ 看,往远处看:望见。眺望。张望。望尘莫及(喻远远落后)。望风捕影。
⒉ 拜访:看望。拜望。探望。
⒊ 希图,盼:期望。欲望。喜出望外。
⒋ 人所敬仰的,有名的:望族。名望。声望。威望。
⒌ 向,朝着:望东走。
⒍ 月圆,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望日。
⒎ 埋怨,责备:怨望。
⒏ 姓。
望字UNICODE编码U+671B,10进制: 26395,UTF-32: 0000671B,UTF-8: E6 9C 9B。
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望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琞朢
full moon、hope、look over、reputation、visit
视、看、瞧
会意
to look at, look forward; to hope, expect
详细解释◎ 望的拼音:
朢 wàng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臣”象眼睛,下面是“壬”( tǐng )。象一个人站在土地上远望。小篆又加“月”字,表望的对象。本义:远望)
(2) 同本义 [gaze into the distance]
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说文》。按,此字疑当训远视也。
望,远视也。——《玉篇》
豕望视而交睫腥。——《礼记·内则》。注:“望视,远视也。”
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庄子·胠箧》
望之而不能见也,逐之而不能及也。——《庄子·天运》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
扁鹊望 桓侯。——《韩非子·喻老》
举头望明月。——唐· 李白《静夜思》
风烟望五津。——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潭西南而望。——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又如:望台(指轮船驾驶台);望楼(望远守卫的楼房);望阙(望着皇宫);望乞(希望;乞求);望国(遥望故国);望睹(了望,眺望);望乡(遥望故乡);望祭(望礼。遥望而祭);望拜(远远望见即行叩拜);望祀(遥望祭祀);望眼(远眺的眼睛)
(4) 遥祭,指古代帝王祭祀山川、日月、星辰 [sacrifice in distance]
旅上帝及四望。——《周礼·大宗伯》。注:“五岳四镇四渎。”
犹三望。——《左传·僖公三十一年》。注:“分野之星,国中山川皆因郊祀,望而祭之。”
(5) 又如:望祀(古代遥祭山川地袛之礼);望拜(遥望拜祭);望表(古代祭祀山川时所立的木制标志)
(6) 希望,期望 [expect;hope]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史记·项羽本纪》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孟子·梁惠王上》
非汉所望。——《汉书·李广苏建传》
(7) 又如:望岁(盼望丰收);望祈(盼望);望幸(臣民、妃嫔希望皇帝临幸);望巴巴(望眼巴巴)
(8) 向高处看 [look up]。如:望月(仰望天上的月亮);望羊(仰望远视的样子);望子(期望您。子,对人的尊称);望洋(仰望的样子);望慕(仰慕);望云(仰望白云);望视(仰视,远视)
(9) 察看 [inspect]。如:望色(看人的气色);望气者(一种依靠望天气而预测吉凶祸福的方士)
(10) 看望 [visit]
望其言是实。——清· 林觉民《与妻书》
(11) 又如:探望;拜望;看望
(12) 通“方”。比较 [compare]
以人望人,则贤者可知己矣。——《礼记·表记》
(13) 怨恨,责怪 [grudge]
绛侯望 袁盎。——《史记·袁盎晁错传》
时人望之。——《后汉书·贾彪传》
不意君望臣深也。——《史记·张耳陈馀传》
黯褊心,不能无少望。——《汉书·汲黯传》
(14) 又如:望沮(怨恨沮丧);望言(怨言)
(15) 接近 [approach]
望秋先陨。——宋· 沈括《梦溪笔谈》
(16) 又如:望七(将至七十岁);望五(年龄近五十岁);望四(接近四十岁);望秋(临近秋天)
◎ 望的拼音: wàng
〈词性:名〉
(1) 视野,视力所及 [sight]。如:望山(古弩上的瞄准器);望中(视野之中)
(2) 名望 [prestige]
德隆望尊。——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望轻(声望低微);德高望重;望姓(有声望的氏族);望重(名望大);望臣(有威望的大臣);望雅(声望清高)
(4) 希望;盼望 [hope]
以绝秦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甚失孤望。——《资治通鉴》
(5) 望日,夏历每月十五,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 [the 15th day of a lunar month]
三月之望。——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望后(望日之后;向后);望夜(农历十五日之夜)
(7) 边际 [bound]
神覆宇宙而无望。——《吕氏春秋·下贤》
(8) 仪容 [looks]
季通弟 季良风望闲雅。——《北史》
(9) 有名的人 [distinguished person]
吾子楚国之望也。——《左传·昭公十二年》
(10) 窗口 [window]
[画轮车]左右开四望。——《晋书》
(11) 酒店的招帘,即酒望 [flag]。如:望竿(悬挂酒招的旗竿)
(12) 唐代行政区划的等级之一 [prefecture]
文宗世,宰相 韦处厚建议,复置两辅、六雄、十望、十紧州别驾。——《新唐书》
◎ 望的拼音: wàng
〈词性:介〉
(1) [口]∶向,对着 [towards;to]
望朱砂庵而登。——《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2) 又如:望前走
望板、望尘不及、望穿秋水、望断、望而却步、望而生畏、望风、望风扑影、望风而遁、望风而溃、望风而靡、望风而逃、望风披靡、望楼、望梅止渴、望门投止、望日、望头、望外、望文生义、望闻问切、望乡台、望眼欲穿、望洋、望洋兴叹、望远镜、望月、望诊、望子成龙、望子、望族
洋的拼音:yáng(一ㄤˊ)
⒈ 比海更大的水域:海洋。
⒉ 广大,众多,丰盛:洋溢。洋洋。
⒊ 指外国的,外国来的:洋人。洋货。洋为中用。
⒋ 指现代化的(区别于“土”):土洋结合。
⒌ 银元:大洋。洋钱。
洋字UNICODE编码U+6D0B,10进制: 27915,UTF-32: 00006D0B,UTF-8: E6 B4 8B。
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洋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foreign、modern、ocean、silver coin、vast
土、中
形声:从氵、羊声
ocean, sea; foreign; western
详细解释◎ 洋的拼音: yáng
〈词性:名〉
(1) (形声。从水,羊声。本义:古水名)
(2) 同本义 [Yang River]
(3) 洋水
昆仓之丘… 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 丑涂之水。——《山海经》
(4) 又名西乡河。在陕西省南部。源出西乡县星子山,北流合木马河会于西乡县东,东北流注于汉水
汉水又东,右会 洋水。——《水经注》
(5) 旧指海之中心。亦泛指海域 [ocean]。今指地球表面上被水覆盖的广大的地区,约占地球面积的十分之七,分成四个部分,即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6) 旧称银币为洋钱,简称洋 [dollar]。如:银洋
◎ 洋的拼音: yáng
〈词性:形〉
(1) 盛多、广大 [multitudinous;vast]
洋,多也。——《尔雅》。注:“洋,溢也。”
河水洋洋。——《诗·卫风·硕人》。传:“盛大也。”
泌之洋洋。——《诗·陈风·衡门》
(2) 又如:洋泌(涌流不竭的泉水)
(3) 外国的,外国来的 [foreign]。如:洋胰子(肥皂);洋毛子(洋鬼。近代我国人民对外国侵略者的憎称);洋化(指思想意识受外国影响很深,在生活习惯方面模仿外国);洋字(外国文字);洋兵(外国兵);洋派(外国派头;带有外国派头);洋烟(亦作“洋湮”。指从国外进口的鼻烟);洋楼(西洋式的楼房);洋蜡烛(用西洋方法制成的蜡烛)
洋白菜、洋布、洋财、洋菜、洋场、洋车、洋椿属、洋瓷、洋葱、洋葱头、洋缎、洋粉、洋服、洋橄榄、洋镐、洋鬼子、洋行、洋红、洋灰、洋火、洋货、洋碱、洋姜、洋流、洋码子、洋奴、洋盘、洋气、洋钱、洋琴、洋人、洋嗓子、洋纱、洋商、洋铁、洋娃娃、洋为中用、洋务、洋务派、洋相、洋洋、洋洋大观、洋洋洒洒、洋洋自得、洋溢、洋油、洋芋、洋装
惊(驚)的拼音:jīng(ㄐ一ㄥ)
⒈ 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惊车。惊群。马惊车败。
⒉ 害怕,精神受了突然刺激而紧张不安:惊恐。惊骇。惊愕。惊惶。惊诧。惊遽。惊厥。惊悟。惊心动魄。惊惶失措。惊世骇俗(言行出奇,使世人惊恐)。
⒊ 震动:惊动。惊扰。惊堂木。打草惊蛇。
⒋ 出人意料的:惊喜。
惊字UNICODE编码U+60CA,10进制: 24778,UTF-32: 000060CA,UTF-8: E6 83 8A。
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惊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悢驚
be frightened、shock、surprise
frighten, surprise, startle
详细解释◎ 惊的拼音:
驚 jīng
〈词性:动〉
(1)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2) 同本义 [the horse be frightened]
驚,马骇也。——《说文》
襄子至桥而马惊。——《战国策·赵策一》
(3) 又如:惊嘶(马受惊而嘶叫);惊尘(车马疾驶所扬起的尘土);惊镳(惊马)
(4) 惊动;震惊[alarm;disturb;start;be startled]
宫庭震惊。——《楚辞·招魂》
其生若惊。——《吕氏春秋·慎大》
震惊百里。——《易·震卦》。郑注:“惊之言警戒也。”
皆惊忙。——《乐府诗集·木兰诗》
月出惊山鸟。——唐· 王维《鸟鸣涧》
惊问信之。——明· 魏禧《大铁椎传》
惊为生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惊唬(惊动,吓唬);惊耍(用惊吓的办法开玩笑;耍笑);惊闺(惊闺叶。货郎为招徕顾客而使用的一种手摇响器)
(6) 动 [move]
波澜不惊。——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惊慌,恐惧 [alarmed;scared;fear]
秦王惊,自引而起。——《战国策·燕策》
闻人声亦惊起。——苏轼《石钟山记》
(8) 又如:惊恍(惊慌,害怕);惊怖(惊慌恐怖,惊吓);惊报(灾祸的先兆);惊疑(惊慌疑惑);惊嘬嘬(非常提心、害怕的样子);惊怖惕息(战战兢兢,恐惧不安的样子)
(9) 惊讶;惊奇[surprised;amazed]。如:惊厄(惊险;惊困);惊诧(惊讶诧异);惊乍(惊恐不安);惊悼(惊异痛伤)
(10) 纷乱 [helter-skelter]
莫敢直言,其生若惊。——《吕氏春秋》
细尘障路起,惊花乱眼飘。——北周· 庾信《侠客行》
惊怖、惊颤、惊车、惊错、惊呆、惊动、惊愕、惊飞、惊风、惊弓之鸟、惊怪、惊骇、惊鸿、惊呼、惊慌、惊慌失措、惊慌失色、惊魂、惊急、惊悸、惊叫、惊惧、惊遽、惊觉、惊厥、惊厥、惊恐、惊雷、惊马、惊梦、惊鸟、惊怕、惊奇、惊起、惊怯、惊扰、惊人、惊人之举、惊赏、惊师动众、惊世骇俗、惊悚、惊叹、惊叹不已、惊叹号、惊涛、惊涛骇浪、惊逃、惊天动地、惊跳、惊悟、惊悉、惊喜、惊喜若狂、惊吓、惊险、惊羡、惊心、惊醒、惊醒、惊讶、惊异、惊蛰
叹(嘆)的拼音:tàn(ㄊㄢˋ)
⒈ 因忧闷悲痛而呼出长气:叹气。叹息。悲叹。叹惋。长吁短叹。
⒉ 因高兴、兴奋、激动而发出长声:叹赏。叹服。赞叹。叹观止矣(指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
⒊ 吟咏:咏叹。一唱三叹。
叹字UNICODE编码U+53F9,10进制: 21497,UTF-32: 000053F9,UTF-8: E5 8F B9。
叹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叹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又嘆歎
acclaim、praise、sigh
原为形声
sigh, admire
详细解释◎ 叹的拼音:
嘆、歎 tàn
〈词性:动〉
(1) (形声。从欠(另一繁体从“口”),“難”省声。欠,打呵欠,与出气有关。本义:叹息)
(2) 同本义 [sigh]
叹,吞叹也。一曰太息也。——《说文》
禽子再拜而叹。——《墨子·备梯》
戏而不叹。——《礼记·坊记》
望洋向若而叹。——《庄子·秋水》
皆叹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默叹曰。——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婉贞微叹曰。——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叹借者之用。——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叹气嗐声(唉声叹气);叹恨(叹息抱恨);叹憾(叹息遗憾);叹笑(叹息讥笑);叹悔(叹息后悔);叹喟(叹息);叹嗟(叹息);叹想(叹息怀念);叹诧(叹息诧异);长叹;叹一口气
(4) 赞叹,赞美 [highly praise]
默叹。——《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亟叹其技。——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叹重(赞叹敬重);叹奖(称赞奖励);叹嘻(赞叹);叹骇(赞叹骇异);叹为观止(赞叹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叹异(惊叹)
(6) 吟诵 [chant]
叹,吟也。——《说文》
智勇盖当代,弛张使我叹。——《文选·卢谌·览古诗》
一唱而三叹。——《礼记·乐记》
(7) 又如:叹诵(吟诵)
叹词、叹服、叹气、叹赏、叹惋、叹为观止、叹惜、叹息、叹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