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áng zài dàn xī
注音ㄨㄤˊ ㄗㄞˋ ㄉㄢˋ ㄒ一
解释旦:早晨;夕:晚上。灭亡只是早晚的事情。
出处《元史·外夷传一·高丽》:“大军已驻乎心腹,鼎鱼幕燕,亡在旦夕。”
例子清·吴璿《飞龙全传》第49回:“河东亡在旦夕,汝尚不知死活,阻逆天兵。”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灭亡只是早晚的事情。
感情亡在旦夕是贬义词。
近义危在旦夕
动物生肖牛,虎,蛇
亡的拼音:wáng(ㄨㄤˊ)
⒈ 逃:逃亡。流亡。
⒉ 失去:亡佚。亡羊补牢。
⒊ 死:伤亡。死亡。
⒋ 灭:灭亡。亡国奴。救亡。兴亡。
亡的拼音:wú(ㄨˊ)
⒈ 古同“无”,没有。
亡字UNICODE编码U+4EA1,10进制: 20129,UTF-32: 00004EA1,UTF-8: E4 BA A1。
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亡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亾兦
conquer、deceased、die、flee、lose
灭、殁、卒、兴、存
会意
death, destroyed; lose, perish
详细解释◎ 亡的拼音:
亾 wáng
〈词性:动〉
(1) (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 yǐn )隐蔽。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本义:逃离,出走)
(2) 同本义 [flee;run away]
亡,逃也。——《说文》
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国语·晋语四》
子牟有罪而亡。——《国语·楚语上》
怀其璧,从径道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或以为亡。
数言欲亡。
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间训》
奴惊,各亡去。——高启《书博鸡者事》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亡归(逃回);逃亡(逃走在外);亡虏(逃亡的犯人);亡民(逃亡在外的百姓);亡子(亡人。逃亡的人);亡奔(逃奔);亡臣(逃亡之臣);亡逸(逃亡);亡匿(逃跑并躲藏起来)
(4) 死 [die]
存亡不可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资治通鉴》
身在身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长者先亡。——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亡人(死人。骂人的话);阵亡(在作战中牺牲);亡醮(为死者设坛祭祷);亡友(死去的友人);亡死(死亡);亡殁(死亡);亡化(死亡;去世)
(6) 丢失;丧失 [lose]
亡赵自危。——《战国策·秦策五》
非其所以与人而与人,谓之亡。——《谷梁传·定公八年》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汉· 贾谊《过秦论》
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大道以多歧亡羊。——马中锡《中山狼传》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战国策·齐策》
诸侯之所亡。——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亡逸(散失);亡躯(丧身);亡阙(亡缺。丧失残缺);亡缺(散失残缺);亡家犬(丧家犬);亡书(散失的书籍)
(8) 灭亡 [subjugate]
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大亡其则。——《韩非子·说难》
彼固亡国之形也。——《韩非子·初见秦》
秦饥而宛亡。——《战国策·西周策》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苏洵《六国论》
亡无日矣。——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坐而待亡。
(9) 又如:兴亡(兴盛和灭亡);亡破(国破家亡);亡君(亡国之君);亡绝(国家败亡,宗庙绝祀);亡征(灭亡的征兆)
(10) 外出;出门 [be away from home]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11) 沉迷于宴饮 [indulge in drink]
乐酒无厌谓之亡。——《孟子》
(12) 通“忘” [forget]
曷维其亡?——《诗·邶风·绿衣》
圣人之法死亡亲,为天下也。厚亲分也。以死亡之。——《墨子·大取》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忘其富之涯乎。——《韩非子·说林下》
知而亡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列子·仲尼》
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率吾众也。——《淮南子》
(13) 轻视 [neglect]。如:亡如(瞧不起,不放在眼里)
◎ 亡的拼音: wáng
〈词性:名〉
(1) 过去 [of the pass]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木兰花慢》
(2) 另见 wú
亡八、亡故、亡国、亡国奴、亡魂、亡魂丧胆、亡魂失魄、亡灵、亡命、亡命之徒、亡去、亡失、亡羊补牢、亡佚
◎ 亡的拼音: wú
〈词性:动〉
(1) 古同“无”
(2) 通“无”。没有 [not have]
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诗·唐风·葛生》
亡则以缁,长半幅。——《仪礼·士丧礼》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
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孟子·尽心上》
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广苏建传》
大且亡罪夷灭。
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后汉书·列女传》
(3) 副词,通“毋”可译为“不”、“不要”等,表示否定 [don't]
幸亡阻我。——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亡论长者。
法令亡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亡何国变。——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4) 另见 wáng
在的拼音:zài(ㄗㄞˋ)
⒈ 存,居:存在。健在。青春长在。
⒉ 存留于某地点:在家。在职。在位。
⒊ 关于某方面,指出着重点:在于(a.指出事物的本质所在,或指出事物以什么为内容;b.决定于)。在乎。事在人为。
⒋ 表示动作的进行:他在种地。
⒌ 介词,表示事情的时间、地点、情形、范围等:在逃。在望。在握。在理。在朝(cháo )。在野。在世。
⒍ 和“所”连用,表示强调:在所不辞。无所不在。
在字UNICODE编码U+5728,10进制: 22312,UTF-32: 00005728,UTF-8: E5 9C A8。
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在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扗
be、depend on、exist、at、in
正在
形声:从土、才声
be at, in, on; consist in, rest
详细解释◎ 在的拼音: zài
〈词性:动〉
(1) (形声。小篆字形。从土,才声。表示草木初生在土上。本义:存活着,生存,存在)
(2) 同本义 [be living;exist]
在,存也。——《说文》。按,字从土,与坐同意。
见龙在田。——《易·乾》
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
疾在腠理。——《韩非子·喻老》
病在肌肤。
则无所不在。——《淮南子·原道》
在往者,在来者。——《大戴礼·曾子立事》
(3) 又如:在生日(在世时);祖父已经不在了;在日(在世之日);在堂(母亲健在);父母健在
(4) 居于,处于 [be at;be on]
朕在位七十载。——《书·尧典》
在河之洲。——《诗·周南·关雎》
公在乾侯。——《春秋·昭公三十年》
在冀州之南。——《列子·汤问》
平原不在。——《世说新语·自新》
人在室中。——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其在一室。
(5) 又如:文件在桌上;在侍(儿女在父母身旁);在室(女子未婚);在丧(居丧)
(6) 在于;决定于 [depend on;rest with;be in]
山不在高。——唐·刘禹锡《陋室铭》
水不在深。
不在他人。——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全在我少年。
(7) 又如:贵在坚持;这事在你自己;要学习好,主要在自己努力;在道(在于正道)
(8) 留在[某团体],属于[某团体][be a member of an organization;join or belong an organization]。如:在党不在党?在籍(在官籍上注名);在官(在职为官);在服(在职,居官);在事(居官任事);在栋(官居高位);在势(当权)
(9) 省视;观察 [inspect]
存往者,在来者。——《大戴礼记》
(10) 存问,问候 [greet]
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皆使寡人朝夕闻卫国之言,吾子独不在寡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11) 到 [arrive]
把橹一摇,那小船早荡在江心里去。——《水浒传》
◎ 在的拼音: zài
〈词性:介〉
(1) 表示动作、情状所涉及的处所、时间、范围等 [in;on;at]
宜在今日。——《资治通鉴》
便在前发。
在药则未为良时。(在药就药材来说。)——宋·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在研究所工作;在梦中;在夜里;在某种情况下;在斯(在这里);在道(正在途中);在里(在军中;在里);在假(在假期中);在官言官(官:古地存放档案的机构。引申为地方。在什么地方处在什么地位说什么话);在堂(在屋里)
(3) 从 [from]
正在五岳楼下来,撞见个诈奸不及的,把娘子拦住不肯放。——《水浒传》
◎ 在的拼音: zài
〈词性:副〉
(1) 才;正在 [just;be in]?
(2) 又如:在建造
◎ 在的拼音: zài
〈词性:助〉
(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相当于“得”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 表示一定的语气
烦君惜此根株在,乞与伶伦学凤凰。——王安石《华严院此君亭》
(3) 相当于“着”
料想双亲像,他每留在。——《琵琶记》
◎ 在的拼音: zài
〈词性:名〉
(1) 地方;处 [place]
吾犹不能之(到)在。——王充《论衡》
无日不营,无在不卫。——《辽史·营卫志上》
(2) 姓
在案、在帮、在编、在场、在朝、在党、在乎、在即、在家、在教、在劫难逃、在理、在理会、在内、在前、在世、在数、在所不辞、在所不惜、在所难免、在逃、在天之灵、在途、在外、在望、在位、在握、在下、在写、在心、在学、在押、在野、在野党、在业、在一起、在意、在于、在在、在职、在座
旦的拼音:dàn(ㄉㄢˋ)
⒈ 早晨:旦暮。通宵达旦。枕戈待旦。
⒉ 表示某一天,亦指农历的初一日:旦望(农历的初一和十五日)。元旦。旦日(a.明天:b.白天)。
⒊ 传统戏剧里扮演女子的角色:老旦。花旦。
⒋ 纤度单位,九千米长的纤维重量为多少克,它的纤度就是多少旦。
旦字UNICODE编码U+65E6,10进制: 26086,UTF-32: 000065E6,UTF-8: E6 97 A6。
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旦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㫜
dawn、day
夕
象形
dawn; morning; day
详细解释◎ 旦的拼音: dàn
〈词性: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象太阳从地面刚刚升起的样子。本义:天亮,破晓,夜刚尽日初出时)
(2) 同本义 [dawn;daybreak]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郑风·女曰鸡鸣》
夜穿墉以视之,达旦忘反。——《世说新语·贤媛》
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旦而战,见星未已。——《左传·成公十六年》
号呼达旦。——清· 方苞《狱中杂记》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乐府诗集·木兰诗》
(3) 又如:旦日(天亮时);旦明(天亮时)
(4) 早晨 [morning]
旦夕得甘毳以养亲。——《史记·刺客列传》
(5) 又如:旦夕之危(比喻非常迫促的危险);旦气(清晨的空气);旦晚(早晚)
(6) 天,日;某日 [day]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战国策·燕策》
(7) 又如:一旦(一天之间);元旦(新年的第一天);旦昏(白天与夜晚);旦昼(第二天的白天);旦朝(次日清早)
(8) 特指农历初一日 [the first day of the lunar month] 。如: 旦望(朔望。即农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旦会(农历初一之朝会)
(9) 旦角,传统戏剧中的女演员或女性角色类型。女主角称正旦,又有副旦、贴旦、外旦、小旦、大旦、老旦、花旦、色旦、搽旦等 [actress or female character type in opera]
旦旦、旦旦信誓、旦暮、旦日、旦角儿、旦夕,旦昔
夕的拼音:xī(ㄒ一)
⒈ 日落的时候:夕阳。夕照。朝(zhāo ㄓㄠ )夕相处(chǔ ㄔㄨˇ )。
⒉ 泛指晚上:前夕。除夕。一夕谈。
夕字UNICODE编码U+5915,10进制: 22805,UTF-32: 00005915,UTF-8: E5 A4 95。
夕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夕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汐穸
evening、night、sunset
旦、朝
指事
evening, night, dusk; slanted
详细解释◎ 夕的拼音: xī
〈词性:名〉
(1) (指事。从月半见。本义:黄昏,傍晚)
(2) 同本义 [sunset;dusk]
夕,莫也。——《说文》
日之夕矣。——《诗·王风·君子于役》
日东则景夕多风。——《周礼·大司徒》。司农注:“谓日跌景乃中立表之处,大东近日也。”
初昏为夕。——《书·洪范·五行》注
夕市,夕时而市,贩夫贩妇为主。 ——《周礼·地官·司市》
瘦影写微月,疏枝横夕烟。——宋· 陆游《置酒梅花下作短歌》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夕晖(夕阳的余晖);朝发夕至;夕霭(黄昏的云气);夕市(傍晚进行的集市贸易)
(4) 夜 [evening;night]
今夕何夕。——《诗·唐风·绸缪》
以永今夕。——《诗·小雅·白驹》
朝而不夕。——《左传·成公十二年》
以朝夕燕出入。——《周礼·道仆》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易·乾》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
(5) 又如:朝乾夕惕(形容终日勤奋工作,戒勉不已);终夕不寝;通夕不寐;终夕;风雨之夕;住宿一夕;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前夕
(6) 指一年的最后一季或一个月的下旬 [last period]
晡时至黄昏为日之夕;下旬为月之夕;自九月尽至十二月为岁之夕。——《洪范·五行传》注
月夕卜宅。——《荀子·礼论》
(7) 通“汐”。晚潮 [nighttide;erening tide]
官赋轨符,乘四时之朝夕。——《管子·国蓄》
◎ 夕的拼音: xī
〈词性:动〉
傍晚朝见君主[have an audience with an emperor in the evening]
古者旦见曰朝,暮见曰夕。——柳宗元《朝日说》
百官承事,朝而不夕。——《左传·成公十二年》
夕暮、夕烟、夕阳、夕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