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卧冰哭竹的意思

bīngzhú

卧冰哭竹



拼音wò bīng kū zhú

注音ㄨㄛˋ ㄅ一ㄥ ㄎㄨ ㄓㄨˊ

解释卧冰:晋王祥卧冰求鱼事母;哭竹:楚人孟宗天寒求笋。指对父母十分孝顺。

出处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3卷:“说到此处,就是卧冰哭竹,扇枕温衾,也难报答万一。”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卧冰哭竹是中性词。

近义扇枕温衾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ㄨㄛˋ   
部首  卜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AHNH  仓颉  SLY  郑码  HID  四角  73700  结构  左右电码  5257  区位  4652  统一码  5367  笔顺  一丨フ一丨フ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卧的拼音:wò(ㄨㄛˋ)  

⒈ 睡倒,躺或趴:卧倒。卧铺。卧室。卧底(埋伏下来做内应,如“卧卧传中”)。卧槽。卧龙(喻隐居或尚未露头角的杰出人才)。卧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志图恢复)。藏龙卧虎(喻潜藏着人才)。

⒉ 把去壳的鸡蛋放到开水里煮:卧个鸡子儿。

统一码

卧字UNICODE编码U+5367,10进制: 21351,UTF-32: 00005367,UTF-8: E5 8D A7。

卧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卧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for sleeping in、li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人、从臣

English

lie down; crouc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卧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从人臣。“臣”是竖立的眼睛。本义:人伏在几案上休息,眼睛呈竖立形)

(2) 同本义 [lie prone upon]

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孟子》。焦循正义:“卧与寝异,寝于床,卧于几。统言之则不别。”

一生伏案卧。——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躺;卧而不眠 [lie]

弛然而卧。——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溪头卧剥莲蓬。——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卧听风吹雨。——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宋· 陆游《示儿》

或立或卧。——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4) 又如:

(5) 卧冰(卧于冰上。古孝子卧冰事母的故事);

(6) 卧碑(规矩。原指明清两代在明伦堂立的石碑,上面刻着约束生员的条文);

(7) 卧佛(横卧的佛像。即释迦的涅槃像);

(8) 卧治(躺着治事。指无为而治);

(9) 卧理(躺着理事。同“卧治”);

(10) 卧苫枕块(卧于草垫上,以土块作枕头。指人子守父母之丧而言。同“寝苫枕块”);

(11) 卧甲(不解甲而卧。有枕戈待敌之意)

(12) 眠,睡 [sleep]

暮卧则梦闻。——《论衡·订鬼》

(13) 又如:卧不安席(睡不安宁。形容心事重重);卧处(指睡卧起居;寝卧之所);卧起(寝卧和起身。多指日常生活诸事);卧榻之侧(床铺旁边。比喻距离很近或在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

(14) 倒伏;横陈 [fall]

长桥卧波。——唐· 杜牧《阿房宫赋》

横卧一楫。——明· 魏学洢《核舟记》

(15) 又如:卧辙(卧于道路上阻止行车。后用作挽留去职官吏的用语);卧骨(谓死于沙场);卧翻(将牲兽翻倒)

(16) 舍弃 [abandon]。如:卧鼓(将战鼓弃置不用,使之废卧地上,表示时局清平无战事)

(17) 燠,暖 [heat]

屈木为棬,以张生绢袋子,滤热乳,著瓦瓶子中卧之。——《齐民要术》

(18) 又方言,专指用开水煮熟鸡蛋。如:卧个鸡子儿

(19) 隐居 [live in the seclution]。如:卧云(卧于高山云海深处。比喻隐居);卧隐(隐居);卧龙(喻隐居或尚未崭露头角的杰出人才);卧龙凤雏(指诸葛亮与庞统。后引申指未为世用的英才)

(20) 伏藏 [hide]。如:卧虎(伏藏的虎);卧龙(卧睡之龙);卧蛋(替强盗提供线索的人)

(21) 停息 [stop]。如:卧鼓(息鼓。常示无战争,或战事已息止)

(22) 趴伏 [crouch down]

卧右膝。——明· 魏学洢《核舟记》

词性变化

卧的拼音:   

〈词性:名〉

寝室 [bedroom]。如:卧榻之侧,岂许他人酣睡(比喻自己的地盘不容许别人插足);卧内(卧室、内室)

常用词组

卧病、卧不安、卧车、卧床、卧倒、卧底、卧房、卧轨、卧果儿、卧具、卧龙、卧内、卧铺、卧室、卧榻、卧薪尝胆、卧游、卧鱼

  拼音  bīng   注音  ㄅ一ㄥ   
部首  冫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UIY  仓颉  IME  郑码  TDKV  四角  32190  结构  左右电码  0393  区位  1789  统一码  51B0  笔顺  丶一丨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冰的拼音:bīng(ㄅ一ㄥ)  

⒈ 水因冷凝结成的固体:冰块。冰凌。冰箱。冰窖。冰雕。冰封。冰球。冰镇。冰释(像冰一样融化,喻嫌隙、怀疑、误会等完全消除)。冰淇淋。

⒉ 结晶成固体,呈结晶形的:冰糖。冰晶石。

⒊ 使人感到寒冷:冰手冰脚。

⒋ 用冰贴近东西使其变凉:把汽水冰上。

⒌ 洁白明彻:冰绡。冰心。冰清玉洁。冰肌玉骨(a.形容妇女的皮肤;b.形容梅花的高洁)。

统一码

冰字UNICODE编码U+51B0,10进制: 20912,UTF-32: 000051B0,UTF-8: E5 86 B0。

冰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冰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仌冫氷

汉英互译

ic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冫、从水

English

ice; ice-col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冰的拼音:

bīng  

〈词性:名〉

(1)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2) 同本义 [ice]

冰,水坚也。——《说文》

履霜坚冰至。——《易·坤》

迨冰未泮。——《诗·邶风·匏有苦叶》

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汉书·五行志》

冰,水为之。——《荀子·劝学》

冰解而冻释。——《管子·五行》

公徒释甲,执冰而踞。——《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3) 又如:冰扳(冰镇);冰麝(冰片与麝香);冰清水冷(像冰和水一样的清冷);冰前刮雪(喻雪上加霜之事);冰玉自信(自知冰清玉洁,并无苟且之事);冰轮(比喻月亮)

(4) 冰人,即媒人 [go-between;match-maker]。如:冰议(指嫁娶之事);冰语(媒人的话);冰斧(媒人);冰媒(媒人)

(5) 姓

词性变化

冰的拼音: bīng  

〈词性:动〉

(1) 结冰,冻结 [freeze;ice over]

水始冰,地始冻。——《礼记·月令》

(2) 把东西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变凉 [ice]。如:把两瓶汽水冰一冰

(3) 使感到极冷 [feel cold]

风月冰人别是乡。——杨万里《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

(4) 又如:这水冰手

冰的拼音: bīng  

〈词性:形〉

(1) 冷,凉 [cold]。如:冰食(冷食);冰甃(指寒凉的水井);冰澈(寒凉清澈)

(2) 结晶成固体的,成结晶形的 [crystal]。如:冰糖

(3) 清白,晶莹 [clear]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 又如:冰操(廉洁的操行)

常用词组

冰棒、冰雹、冰暴、冰茶、冰碴儿、冰川、冰船、冰床、冰镩、冰袋、冰蛋、冰刀、冰灯、冰点、冰冻、冰斗、冰堆、冰封、冰糕、冰挂、冰棍儿、冰河、冰壶秋月、冰花、冰魂雪魄、冰肌玉骨、冰激凌、冰鉴、冰窖、冰晶、冰景、冰窟、冰库、冰冷、冰凉、冰凌、冰片、冰淇淋、冰清玉洁、冰球、冰人、冰山、冰上运动、冰蚀、冰释、冰霜、冰炭、冰糖、冰糖葫芦、冰天雪地、冰箱、冰消瓦解、冰心、冰雪、冰雪节、冰原、冰镇、冰镇汽水

  拼音    注音  ㄎㄨ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KKDU  仓颉  RRIK  郑码  JJGS  四角  66804  结构  上下电码  0770  区位  3162  统一码  54ED  笔顺  丨フ一丨フ一一ノ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哭的拼音:kū(ㄎㄨ)  

⒈ 因痛苦或悲哀而流泪发声:哭喊。哭泣。哭诉。哭腔。啼哭。长歌当哭。

统一码

哭字UNICODE编码U+54ED,10进制: 21741,UTF-32: 000054ED,UTF-8: E5 93 AD。

哭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哭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ry、laugh on the wrong side of one's mouth、weep

相关字词

泣、笑

造字法

会意:从犬、从口

English

weep, cry, wai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哭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 xuān  ),表示号呼;中间象一人擗踊的样子。本义:悲痛出声,声泪俱下)

(2) 同本义(有声有泪) [cry;weep;sob]

哭,哀声也。——《说文》

哭声震天动地。——张博《五人墓碑记》

秦伯素服郊次,向师而哭。——《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苛政猛于虎》

(3) 又如:哭哭嘶嘶(边哭边喊);哭唠叨(方言。边哭边诉说);哭踊(哭泣踊跳。为古代丧礼的一种仪节);哭临(到现场啼哭。古代帝王的丧事,往往集众举哀叫哭临)

(4) 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condole]

则哭以厌之。——《汉书·王莽传》。注:“哭 者所以告哀也。”

(5) 又如:哭先祖

(6) 歌 [sing]

昔雍门子以哭见于 孟尝君。——《淮南子·览冥训》

常用词组

哭鼻子、哭哭啼啼、哭脸、哭灵、哭泣、哭穷、哭秋风、哭丧、哭丧棒、哭丧着脸、哭诉、哭诉、哭天抹泪、哭笑不得

  拼音  zhú   注音  ㄓㄨˊ   
部首  竹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86  TTGH  五笔98  THTH  仓颉  H  郑码  MAMI  四角  88220  结构  单一电码  4554  区位  5481  统一码  7AF9  笔顺  ノ一丨ノ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竹的拼音:zhú(ㄓㄨˊ)  

⒈ 常绿多年生植物,春日生笋,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种类很多。可制器物,又可做建筑材料:竹子。竹叶。竹笋。竹编(用竹篾编制的工艺品)。竹刻。

⒉ 指竹制管乐器:金石丝竹。

⒊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⒋ 姓。

统一码

竹字UNICODE编码U+7AF9,10进制: 31481,UTF-32: 00007AF9,UTF-8: E7 AB B9。

竹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竹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bamboo

造字法

象形:像竹形

English

bamboo; flute; KangXi radical 118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竹的拼音: zhú  

〈词性: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竹茎与下垂的叶片。“竹”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竹”的字大部分是乐器、竹器和记载文字的东西。本义:竹子)

(2) 同本义 [bamboo]。多年生常绿植物。茎杆有节,中空,可供建筑用,又可作造纸原料,还可以制成乐器

竹,冬生草也。象形。——《说文》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柳宗元《小石潭记》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积之如山。——《世说新语·政事》

(3) 又如:竹笋汤(竹板子);竹夫人(中空、有孔的竹编床上用品);竹撞(竹编提盒);竹箨(竹笋的皮;笋衣);竹笥(竹箱);竹蓖(竹棍。一端劈开的篾条,用于打人的一种刑具);竹笆(竹篱);竹皮(笋壳);竹母(带有笋芽的竹鞭);竹工(制造竹器的工匠);竹匠(用竹子编制器具的手工业者);竹席(竹篾编成的铺垫用具);竹笪(粗竹席);竹笠(竹丝或竹蔑编成的笠帽)

(4) 竹简 [bamboo slip]

明(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盐铁论》

(5) 又如:竹刑(记载于竹简上的刑法条文);竹素(古人用以记载文字的竹简与白绢);竹书(古代无纸,在竹简上记事书写)

(6) 古代八音之一,指箫笛一类竹制乐器 [bamboo flute]

金石丝竹,乐之器也。——《礼记·乐记》

匏竹在上。——《礼记·郊特牲》

丝木匏竹。——《周礼·春官·太师》。注:“竹,管箫也。”

宴酣之乐,非丝竹。——欧阳修《醉翁亭记》

(7) 又如:竹人(吹奏竹制乐器的乐工);竹肉丝(泛指器乐和声乐);竹笛(竹制管乐器);竹管(指箫笛一类的竹制管乐器)

(8) 竹林 [bamboo forest]

公然抱茅入竹去。——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常用词组

竹板书、竹编、竹鞭、竹笛、竹筏、竹行、竹简、竹篮打水、竹篮打水一场空、竹帘、竹林、竹楼、竹马、竹蔑、竹牌、竹器、竹琴、竹笋、竹滕、竹筒、竹西、竹叶青、竹芋、竹纸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