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五鬼闹判的意思

guǐnàopàn

五鬼闹判



拼音wǔ guǐ nào pàn

注音ㄨˇ ㄍㄨㄟˇ ㄋㄠˋ ㄆㄢˋ

解释许多小鬼戏弄判官。剧目名。旧时也比喻居上位者被对自己不满或轻蔑的人所戏弄。

出处鲁迅《小说旧闻钞·三保太监西洋记》:“惟其中有五鬼闹判一语,不知所出;以问余,亦无以应也。”

例子惟其中有五鬼闹判一语,不知所出;以问余,亦无以应也。(鲁迅《小说旧闻钞 三保太监西洋记》)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五鬼闹判是中性词。

繁体五鬼鬧判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ㄨˇ   
部首  二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GGHG  仓颉  MDM  郑码  BIX  四角  101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63  区位  4669  统一码  4E94  笔顺  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五的拼音:wǔ(ㄨˇ)  

⒈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⒉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统一码

五字UNICODE编码U+4E94,10进制: 20116,UTF-32: 00004E94,UTF-8: E4 BA 94。

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五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㐅伍

汉英互译

cinque、five

造字法

会意:从二、从

English

five; surnam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五的拼音:   

〈词性:形〉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cross]

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说文》

葛屦五两。——《诗·齐风·南山》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诗·召南·羔羊》

词性变化

五的拼音: wu  

(1) 四加一的和 [five]

五,数也。——《广韵》

五载一巡守。——《书·舜典》

塞其五山。——唐· 李朝威《柳毅传》

五战于秦。—— 宋· 苏洵《六国论》

起则五六揖。——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监五室。——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五路总口(通往东、西、南、北、中五路的交叉口);五车腹笥(腹中装有五车书,比喻知识丰富,学问渊博);五方旗帜(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插上青、黄、赤、白、黑五色旗);五伯(春秋时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虫(鳞虫、羽虫、倮虫、毛虫、介虫的合称);五木(泛指古时的形具,如枷、镣、铐等);五浮(上等土壤);五细(指出身贱,年辈小,关系远,资历浅,地位低的五类人);五云(青、白、赤、黑、黄五种云色);五剽(白色粉状的中等土壤);五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通“伍”

五,伍与五,音同义别,官府文书五作伍。——《正字通》

五的拼音:   

〈词性:名〉

(1)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 [five]

入行间之治连以五。——《商君书》

(2) 偶;相类 [pair;couple]

妻与后子死者,五皆丧之三年。——《墨子》

(3) 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 [a note of the scale in gongchepu]

(4) 五行 [the five elements]

五,五行也。——《说文》。段玉裁注:“水火木金土,相克相生,阴阳交午也。”

(5) 通“伍”。古军队编制,五人为伍;行列 [troops]

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商君书·画策》

孟贲过于 河,先其五。——《吕氏春秋·必己》

(6) 指五帝 [five emperors]。如:五三(五帝三王)

(7) 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昴五 [star's name]。如:五佐(谓佐天行德的五星);五括(星名);五纬(金、木、水、火、土五星)

(8) 姓

常用词组

五霸、五保、五倍子、五采、五彩、五彩缤纷、五常、五城、五城御史司坊、五代、五帝、五冬六夏、五斗橱、五斗柜、五毒,五毒儿、五毒俱全、五短三粗、五短身材、五反、五方、五方杂处、五更、五更转、五供、五古、五谷、五鼓、五谷丰熟、五官、五光十色、五行八作、五湖四海、五花八门、五花大绑、五花肉、五黄六月、五荤、五讲四美、五角大楼、五角星[形]、五戒、五金、五经、五里云雾、五粮液、五陵、五岭、五律、五伦、五马、五马分尸、五马六猴、五内、五权宪法、五日京兆、五色、五色缤纷、五声、五十步笑百步、五世其昌、五四青年节、五四运动、五台、五体投地、五味、五线谱、五星红旗、五行、五刑、五言诗、五颜六色、五液、五一国际劳动节、五音、五月节、五岳、五蕴、五指山、五洲

  拼音  guǐ   注音  ㄍㄨㄟˇ   
简体部首  鬼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鬼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RQCI  仓颉  HUI  郑码  NJ  四角  26513  结构  单一电码  7607  区位  2577  统一码  9B3C  笔顺  ノ丨フ一一ノフ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鬼的拼音:guǐ(ㄍㄨㄟˇ)  

⒈ 某些宗教或迷信的人所说的人死后的灵魂:鬼魂。鬼魅。鬼蜮(a.鬼怪;b.阴险害人的)。

⒉ 阴险,不光明:鬼话。鬼黠。鬼胎。

⒊ 对人的蔑称或憎称:酒鬼。烟鬼。鬼子。吝啬鬼。

⒋ 恶劣,糟糕(限做定语):鬼天气。

⒌ 机灵,敏慧(多指小孩子):鬼精灵。

⒍ 表示爱昵的称呼:小鬼。机灵鬼。

⒎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

统一码

鬼字UNICODE编码U+9B3C,10进制: 39740,UTF-32: 00009B3C,UTF-8: E9 AC BC。

鬼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鬼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host、jumby、dirty trick、spook

造字法

象形:像怪物形

English

ghost; spirit of dead; devi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鬼的拼音: guǐ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人”字,上面象一个可怕的脑袋(非“田”字),是人们想象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鬼”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鬼”的字大多与迷信、鬼神有关。本义: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有“灵魂”,称之为“鬼”)

(2) 同本义 [devil;apparition;ghost]

鬼,人所归为鬼。——《说文》

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礼记·祭义》

载鬼一车。——《易·睽》

为鬼为蜮。——《诗·小雅·何人斯》

苍颉作书鬼夜哭。——《淮南子·本经》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楚辞·屈原·国殇》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鬼伯(鬼王);鬼雄(鬼中的强者);鬼物(鬼怪,鬼魅。有别于生人,故称鬼物);鬼教(说阴间鬼神之事)

(4) 万物的精怪 [goblin;demon;spirit]

鬼者,老物之精也。——《论衡·订鬼》

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礼记·祭法》

山鬼吹灯灭,厨人语夜阑。——唐· 杜甫《移居公安山馆》

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毛泽东《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5) 又如:鬼王(群鬼的首领);鬼车(传说中长有九头的妖鸟);鬼名(神灵统率之兵。即神兵);鬼卒(即鬼兵、神兵)

(6) 沉迷于不良嗜好或患病已深的人 [devil]——通常用于骂人语。如:酒鬼;色鬼;烟鬼;鸦片鬼;懒鬼

(7) 不可告人的打算或计谋 [dirty trick]。如:捣鬼;心里有鬼

(8) 用于对小孩等表示爱昵的称呼 [fellow]。如∶小鬼;机灵鬼

(9) 对人表示轻蔑的称呼。如∶小气鬼,吝啬鬼

(10) 蠢人,莽汉—— 用于骂人话 [fool]。如:死鬼;老鬼

(11) 姓

词性变化

鬼的拼音: guǐ  

〈词性:形〉

(1) 隐密不测 [secret;stealthy;surreptitious]

故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韩非子·八经》

(2) 又如:鬼促促(鬼鬼祟祟);鬼诨(应酬;应付);鬼慌(暗里着急;心慌)

(3) 慧黠,机警 [clever;smart;exquisite;strange and changeful]

这孩子真鬼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唐· 岑参《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

(4) 又如:鬼工(形容制作的精巧,非人力所能及);鬼才(才情怪谲,资质出众的人);鬼幻(似鬼神般变化莫测);鬼出电入(比喻出没迅速而难测)

常用词组

鬼把戏、鬼笔、鬼吵鬼闹、鬼点子、鬼风疙瘩、鬼斧神工、鬼勾当、鬼怪、鬼鬼祟祟、鬼话、鬼魂、鬼混、鬼火、鬼机灵、鬼佬、鬼哭狼嚎、鬼脸、鬼魅、鬼门关、鬼迷心窍、鬼摸脑壳、鬼魔、鬼魔三道、鬼使神差、鬼祟、鬼胎、鬼剃头、鬼头、鬼头鬼脑、鬼屋、鬼黠、鬼蜮、鬼蜮伎俩、鬼眨眼、鬼主意、鬼子

  拼音  nào   注音  ㄋㄠˋ   繁体    
部首  门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UYMH  仓颉  LSYLB  郑码  TLSL  四角  37227  结构  上三包围电码  9527  区位  3654  统一码  95F9  笔顺  丶丨フ丶一丨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闹(鬧)的拼音:nào(ㄋㄠˋ)  

⒈ 不安静:闹市。热闹。

⒉ 搅扰:闹心。闹腾。

⒊ 戏耍,耍笑:戏闹。闹洞房。

⒋ 发生(疾病或灾害):闹病。闹事。闹水灾。

⒌ 发泄,发作:闹气。闹情绪。

⒍ 生机勃勃,旺盛,声势浩大,热火朝天地搞: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元宵。

统一码

闹字UNICODE编码U+95F9,10进制: 38393,UTF-32: 000095F9,UTF-8: E9 97 B9。

闹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闹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鬧閙

汉英互译

be troubled by、do、go in for、make、make a noise、noisy、suffer from

造字法

会意:从门、从市

English

quarrel; dispute hotl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闹的拼音:

鬧、閙 nào  

〈词性:形〉

(1) (会意。从市,从門(斗)。市场上的争吵、喧闹。本义:嘈杂,喧扰)

(2) 同本义 [noisy]

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韩愈《食虾蟆》

召闹取怒。——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渐不喜闹

(3) 又如:闹里(闹哄哄的场合中);人声吵闹;喧闹(喧哗吵闹);闹耳朵(形容嘈杂);闹吵(喧闹,大声争吵)

(4) 热闹 [boisterous;lively;have a joy time]

门巷不教当闹市,诗篇转觉足工夫。——张籍《奇元员外》

(5) 又如:闹篮(热闹多事的场合);闹杂(热闹嘈杂);闹热(热闹);闹猛(方言。繁忙热闹);闹洋洋(热闹得很);闹盈盈(热热闹闹);闹闹和和(热闹和睦)

(6) 浓盛 [luxuriant]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宋· 宋祁《玉楼春》

正当十分春色,花开得正闹。——杨朔《荔枝蜜》

词性变化

闹的拼音:

nào  

〈词性:动〉

(1) 争吵 [make a noise;stir up trouble]

正闹中间,只见一条大汉挑着一担柴来。——《水浒全传》

(2) 又如:叫孩子们别闹了;又哭又闹;闹喳(吵闹);闹垓(争吵;吵架)

(3) 引起或发泄 [感情] [show;give vent]。如:闹矛盾;闹情绪

(4) 遭受 [灾害或不好的事] [suffer from]。如:闹虫灾;闹水灾

(5) 干,进行 [go in for]。如:闹生产;闹茶(沏茶);闹枪(拿枪打仗)

(6) 扰乱 [create a disturbance]。如:闹社(指在春社场合制造混乱);闹丧(跟丧家找别扭);闹油(方言。胡闹);闹闲(方言。胡闹);闹魔(方言。胡闹);闹翻了天;闹乱子

(7) 〈词性:方〉∶有毒;中毒或使中毒 [poison]。如:闹耗子;闹鱼

常用词组

闹别扭、闹病、闹洞房、闹肚子、闹独立性、闹翻、闹房、闹哄、闹哄哄、闹饥荒、闹僵、闹剧、闹乱子、闹情绪、闹嚷、闹市、闹事、闹腾、闹笑话、闹意见、闹意气、闹饮、闹灾、闹着玩儿、闹宗派

  拼音  pàn   注音  ㄆㄢˋ   
简体部首  刂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7画  
繁体部首  刀部  
五笔86  UDJH  五笔98  UGJH  仓颉  FQLN  郑码  UBKD  四角  92500  结构  左右电码  0445  区位  3748  统一码  5224  笔顺  丶ノ一一ノ丨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判的拼音:pàn(ㄆㄢˋ)  

⒈ 区别,分辨,断定:判明。判辨。判据。判读(利用已知的视觉信息符号来判断新获得的视觉信息的含义)。判断。

⒉ 分开,截然不同:判然。判若两人。判若鸿沟。

⒊ 评定:裁判。谈判。判卷子。

⒋ 司法机关对案件的裁决:判词。判决。判案。

⒌ 古代官名:通判。判官(中国唐、宋两代辅助地方长官处理公事的人员,传说中借指阎王手下管生死簿的官)。

统一码

判字UNICODE编码U+5224,10进制: 21028,UTF-32: 00005224,UTF-8: E5 88 A4。

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判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拚牉

汉英互译

decide、distinguish、judge、obviously、sentence

造字法

形声:从刂、半声

English

judge; discriminate; conclud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判的拼音: pàn  

〈词性:动〉

(1) (形声兼会意。从刀,半声。从刀,表明其意义与刀有联系。“半”是把牛分开。本义:分,分开)

(2) 同本义 [divide]

判,分也。——《说文》

继犹判涣。——《诗·周颂·访落》

纪于是乎判。——《左传·庄公三年》

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国语·周语中》

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柳宗元《封建论》

(3) 又如:判割(分割);判妻(丈夫去世或与丈夫离异后再嫁的妇女);判散(分散);判礼(分离;分开);判迹(分道而行);判裂(割裂;分离)

(4) 判决 [judge;sentence;condemn]

太尉判状辞甚巽(恭顺)。——唐·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5) 又如:审判(审理和判决);判词(判决的文词);判牍(判决司法案件的文书);判有罪;判无罪

(6) 区别;分辨 [distinguish]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天下》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判别是非;判正(分辨是非曲直)

(8) 裁定 [decide]。如:公判;评判(判定胜负或优劣);判事(判决事务的是非曲直);判个死日(预知死期。判:断定);判命(判定人的命运;拼命);判析(裁决)

(9) [为了评价或强调的目的] 评定做上符号或记号 [mark]

使者呈上书看时,封面上判云:“汉大丞相付 周都督开拆。”——《三国演义》

(10) 又如:判卷子;判阅(批阅)

(11) 球赛中裁定球或球员的情况 [call]。如:判发球出界;判跑垒员安全进垒

(12) 通“拚”。舍弃 [forsake]

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元稹《采珠行》

词性变化

判的拼音: pàn  

〈词性:名〉

(1) 半 [half]

凡有责者有判书。——《周礼·朝士》。注:“半分而合者。”

卿大夫判县。——《周礼·小胥》。按:“宫县四面,判县两面。”

掌万民之判。——《周礼·媒氏》

璋判白。——《公羊传·定公八年》

天地判合。——《汉书·翟义传》

(2) 判决狱讼的官 [judge;justice]。如:州判;通判;判司(官名。掌批判文牍的官);判官头(雕绘着判官的马鞍)

(3) 裁决诉讼的文书 [court verdict]。如:判花(花押。旧时在判决书后签字花押)

常用词组

判案、判别、判处、判词、判定、判读、判断、判断、判断力、判官、判据、判决、判决书、判例、判明、判然、判若黑白、判若鸿沟、判若两人、判若水火、判若云泥、判刑、判罪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