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wǔ tǐ tóu chéng
注音ㄨˇ ㄊ一ˇ ㄊㄡˊ ㄔㄥˊ
解释同“五体投地”。
出处
繁体五體投誠
动物生肖牛,虎,蛇
五的拼音:wǔ(ㄨˇ)
⒈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⒉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五字UNICODE编码U+4E94,10进制: 20116,UTF-32: 00004E94,UTF-8: E4 BA 94。
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五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㐅伍
cinque、five
会意:从二、从
five; surname
详细解释◎ 五的拼音: wǔ
〈词性:形〉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cross]
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说文》
葛屦五两。——《诗·齐风·南山》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诗·召南·羔羊》
◎ 五的拼音: wu
数
(1) 四加一的和 [five]
五,数也。——《广韵》
五载一巡守。——《书·舜典》
塞其五山。——唐· 李朝威《柳毅传》
五战于秦。—— 宋· 苏洵《六国论》
起则五六揖。——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监五室。——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五路总口(通往东、西、南、北、中五路的交叉口);五车腹笥(腹中装有五车书,比喻知识丰富,学问渊博);五方旗帜(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插上青、黄、赤、白、黑五色旗);五伯(春秋时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虫(鳞虫、羽虫、倮虫、毛虫、介虫的合称);五木(泛指古时的形具,如枷、镣、铐等);五浮(上等土壤);五细(指出身贱,年辈小,关系远,资历浅,地位低的五类人);五云(青、白、赤、黑、黄五种云色);五剽(白色粉状的中等土壤);五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通“伍”
五,伍与五,音同义别,官府文书五作伍。——《正字通》
◎ 五的拼音: wǔ
〈词性:名〉
(1)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 [five]
入行间之治连以五。——《商君书》
(2) 偶;相类 [pair;couple]
妻与后子死者,五皆丧之三年。——《墨子》
(3) 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 [a note of the scale in gongchepu]
(4) 五行 [the five elements]
五,五行也。——《说文》。段玉裁注:“水火木金土,相克相生,阴阳交午也。”
(5) 通“伍”。古军队编制,五人为伍;行列 [troops]
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商君书·画策》
孟贲过于 河,先其五。——《吕氏春秋·必己》
(6) 指五帝 [five emperors]。如:五三(五帝三王)
(7) 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昴五 [star's name]。如:五佐(谓佐天行德的五星);五括(星名);五纬(金、木、水、火、土五星)
(8) 姓
五霸、五保、五倍子、五采、五彩、五彩缤纷、五常、五城、五城御史司坊、五代、五帝、五冬六夏、五斗橱、五斗柜、五毒,五毒儿、五毒俱全、五短三粗、五短身材、五反、五方、五方杂处、五更、五更转、五供、五古、五谷、五鼓、五谷丰熟、五官、五光十色、五行八作、五湖四海、五花八门、五花大绑、五花肉、五黄六月、五荤、五讲四美、五角大楼、五角星[形]、五戒、五金、五经、五里云雾、五粮液、五陵、五岭、五律、五伦、五马、五马分尸、五马六猴、五内、五权宪法、五日京兆、五色、五色缤纷、五声、五十步笑百步、五世其昌、五四青年节、五四运动、五台、五体投地、五味、五线谱、五星红旗、五行、五刑、五言诗、五颜六色、五液、五一国际劳动节、五音、五月节、五岳、五蕴、五指山、五洲
体(體)的拼音:tǐ(ㄊ一ˇ)
⒈ 人、动物的全身:身体。体重。体温。体质。体征(医生在检查病人时所发现的异常变化)。体能。体貌。体魄(体格和精力)。体育。体无完肤。
⒉ 身体的一部分:四体。五体投地。
⒊ 事物的本身或全部:物体。主体。群体。
⒋ 物质存在的状态或形状:固体。液体。体积。
⒌ 文章或书法的样式、风格:体裁(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可分为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体(文章的体裁,如“骚体”、“骈体”、“旧体诗”)。字体。
⒍ 事物的格局、规矩:体系。体制。
⒎ 亲身经验、领悟:体知(亲自查知)。体味。身体力行(xíng )。
⒏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体谅。体贴。体恤。
⒐ 与“用”相对。“体”与“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范畴,指“本体”和“作用”。一般认为“体”是最根本的、内在的;“用”是“体”的外在表现。
体(體)的拼音:tī(ㄊ一)
⒈ 〔体己〕①家庭成员个人的私蓄的财物;②亲近的,如“体体话”,亦作“梯己”。
体字UNICODE编码U+4F53,10进制: 20307,UTF-32: 00004F53,UTF-8: E4 BD 93。
体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体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笨體躰骵軆
body、style、substance、system
会意
body; group, class, body, unit; inferior
详细解释◎ 体的拼音:
(1) 軆 tī
(2) 另见 tǐ
体己
◎ 体的拼音:
軆 tǐ
〈词性:名〉
(1) (体,会意。从人,从本。古代“体、軆”是两个字,“体”是“劣”,又指粗笨。身体本字是“軆”,形声。从骨,豊( lǐ )声。今简化为“体”。本义:身体)
(2) 同本义[body]
体,总十二属之名也。——《说文》。按,十二属者:顶、面、颐,首属三;肩、脊、臀,身属三;肱、臂、手,手属三;股、胫、足,足属三也。
体,身也。——《广雅》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居五日,桓侯体痛。——《韩非子·喻老》
体有不快。——《后汉书·华佗传》
伤乎体。——《韩非子·五蠹》
口体之奉。——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体态轻盈(形容女子婀娜多姿);上体;下体;体高五尺;体大身强;肉体(人的身体,区别于“精神”);体骸(躯壳;尸骸);体候(身体状况);体素(敬词。玉体);体段(身段)
(4) 手脚、四肢[limbs]
轻暖不足于体。——《孟子·梁惠王上》
犹其有四体也。谓二手二足。——《孟子》
(5) 又如:四体(人的四肢);五体投地
(6) 形体 ;体态[shape (of a person's body)physique;body]
可怜体无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体段(样子;身分);体相(形体相貌);长方体;立方体;几何体;正方体;角柱体;圆柱体;刚体;磁体;黑体;发光体;导体;晶体
(8) 牲体 [body of domestic animal]
辨体名肉物。——《周礼·内飨》。按,牲体有七脊也,左右肋也,左右肱也,左右股也,所谓全軆也。
(9) 又如:体解(古代祭祀时将牲体切割成二十一块);体节(带骨的大块牛羊肉)
(10) 事物的主要部分 [main part]
以天演为体。——[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11) 又如:体用(事物的本体与作用);体物(体现于万事万物之中);体例(制度的纲领和细则);体要(大体与纲要)
(12) 实体[substance]
天之与地,皆体也。——王充《论衡》
(13) 规格;法式 [specifications;laws]
直求输赤诚,所望大体全。——唐· 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14) 又如:体式(法式,格式);体法(指书法的格局法式);体段(体格、结构);体气(诗文的气质格调;人品性格);体统(规矩,制度;诗文或著作中的体裁和条理)
(15) 占卜时的兆象 [omen]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卫风·氓》
(16) 又如;体象(象征)
(17) 本性,本质 [nature]。
(18) 如:体识(禀性和器识);体器(禀性和器度);体履(禀性和行为)
(19) 准则 [norm]
平居妄自尊大而临事不知体,此俗人也。——宋· 陈善《扪虱新话》
(20) 文体 [type of writing;literary form]。
(21) 如:古体诗;近体诗;散体;骈体
(22) 体制 [system]
自汉至 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 沈约《谢灵运传论》
(23) 又如:政体;国体
(24) 动词的一套屈折形式、表示动作的性质或关于该动作的开始、持续、完成或重复等方面的情况,但不涉及该动作发生的时间——最初用于斯拉夫语言,后来用于其他语言 [aspect of a verb]。
(25) 如:完成体;进行体
(26) 文字的书写形式 [form;style]。
(27) 如:草体;楷体;宋体;字体;印刷体
(28) 立体 [cube]
后见为体。——蔡元培《图画》
体面互见。
舍体而取面。
体之感觉。
◎ 体的拼音:
軆 tǐ
〈词性:动〉
(1) 亲身经验;体察 [personally do or experience sth.;experience and observe]
汝体吾此心。——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体物(描绘事物);体信(守信;信服);体行(躬亲践行);体认(体察认识);体测(体察忖测)
(3)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put oneself in another's position]。
(4) 如:体国(关心国家);体悉(体谅了解)
(5) 划分,分解 [divide;dismember]
体其犬豕牛羊。——《礼记》
(6) 又如:体解(分解牲畜的肢体;古代酷刑之一;肢体解离);体国经野(区画都城,丈量土地;泛指治理国家)
(7) 成形 [take shape]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诗·大雅·行苇》
(8) 表现;体现 [show]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易·系辞上》
(9) 效法 [model oneself]
帝者体太一。——《淮南子》
(10) 相承;继承 [succeed]
正体于上,又乃将所传重也。——《仪礼》
(11) 生长 [grow]
体物而不可遗。——《礼记》
(12) 包含;容纳 [contain]
君子体人,足以长人。——《易·乾》
(13) 通“履”。体验;实行 [experience;practise]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卫风·氓》。《释文》云:韩诗作履。履,幸也。
能戴大圆者,体平大方。——《管子·心术下》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修身》
笃志而体,君子也。
(14) 又如:体乾(履行天命)
(15) 另见 tī
体表、体裁、体操、体侧、体察、体大思精、体罚、体肤、体格、体会、体积、体检、体力、体例、体谅、体量、体貌、体面、体内、体能、体念、体魄、体腔、体弱、体认、体势、体式、体态、体坛、体贴、体贴入微、体统、体外受精、体位、体味、体温、体温计、体无完肤、体悟、体惜、体系、体校、体现、体刑、体形、体性、体恤、体癣、体验、体液、体育、体育场、体育馆、体育运动、体质、体制、体重
投的拼音:tóu(ㄊㄡˊ)
⒈ 抛,掷,扔(多指有目标的):投篮。投弹(dàn )。
⒉ 跳进去:投河。自投罗网。
⒊ 放进去,送进去:投入。投资。投标。
⒋ 走向,进入:投宿(找地方住宿)。投奔。投靠。投降。投师(从师学习)。投诉。
⒌ 发向:投射。投影。
⒍ 寄,递送:投递。投稿。
⒎ 合:投合。意气相投。
⒏ 临,在…以前:投明。投暮(天黑以前)。
投字UNICODE编码U+6295,10进制: 25237,UTF-32: 00006295,UTF-8: E6 8A 95。
投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投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酘
cast、deliver、fling、pitch、send、throw
抛、扔、掷
会意:从扌、从殳声
throw, cast, fling, pitch; jump
详细解释◎ 投的拼音: tóu
〈词性:动〉
(1) (会意。从手,从殳。殳( shū ),古兵器。合起来表示手拿兵器投掷。本义:投掷)
(2) 同本义 [throw]
投,擿(掷)也。——《说文》
受其书而投之。——《左传·昭公五年》
投我以桃。——《诗·大雅·柳》
毋投与狗骨。——《礼记·曲礼上》
投之深渊些。——《楚辞·招魂》
欲投鼠而忌器。——《汉书·贾谊传》
以肉投馁虎。——《史记·魏公子列传》
作投击势。——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投以骨。——《聊斋志异·狼三则》
复投之。
孤羊投群狼。——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投兵(向人投掷兵刃。谓诛杀);投注(投掷);投食(投掷食物);投绂(弃去印绶)
(4) 跳进去;投入(专指自杀行为) [throw oneself into]
务光因自投于河。——《韩非子·说林上》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
(5) 又如:投河;投江;投井
(6) 投弃,抛弃 [dump;abandon]
投诸渤海之尾。——《列子·汤问》
平生怀仗剑,慷慨即投笔。——刘希夷《从军行》
停杯投箸。——唐· 李白《行路难》
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王勃《滕王阁序》
弃甲投戈。——《广东军务记》
(7) 又如:投簪(丢掉固定帽子的簪子。比喻弃官);投传(投弃符信);投檄(投弃征召的文书);投纶(投弃钓具);投笔(弃文而就他业);投策(弃鞭;弃杖);投畀(抛弃)
(8) 使射影于,特指向一定方向 [cast]。如:树影投在窗户上;投视(投射目光);把眼光投到来访者身上
(9) 递送 [deliver]。如:投片(投递名片);投文(投递状纸);投谒(投递名帖求见);投牒(呈递诉状);投书(投交书信。亦指所投交的书信);投状(呈递文状);投劾(呈递弹劾自己的状文);投刺(投递名帖);投名(投递名帖)
(10) 投奔。前往依靠别人 [go to sb. for shelter]
欲往投之。——《资治通鉴》
欲投吴巨。
(11) 又如:投赴(投奔);投止(投奔托足;投宿)
(12) 投靠,前去依靠别人生活。古时指投奔权贵,求得托身。多指卖身为奴 [go and seek refuge with sb.]。如:投亲(投靠亲戚);投充(投靠权势人家充当奴仆以得到庇护);投托(投靠托身);投化(投顺归化);投附(投顺归附)
(13) 投身,献身于 [throw oneself]。如:投款(诚恳地归顺;投降);投脱(投靠躲避;投奔);投效(自己请求效力);投首(投降);投伏(投降屈服);投殒(损身殒命);投拜(投身下拜。指投降或归附);投死(效死);投躯(舍身;献身);投地(投体下拜)
(14) 投宿,临时住宿 [seek temporarylodging]
暮投石壕村。——唐· 杜甫《石壕吏》
(15) 又如:投驿(投宿驿站);投归(投宿);投到(投宿);投暮(傍晚)
(16) 靠近 [be near to]。如:投老(垂老;临老);投明(破晓);投晚(向暮,傍晚);投晓(临晓);投到(及至;等到)
(17) 放逐 [banish]。如:投荒(被迫或被流放到荒远的地方);投山窜海(放逐到荒凉边远地区);投裔(流放边荒之地);投解(解送)
(18) 放置 [put]。如:投闲(置身于清闲境地)
(19) 赠送,作为礼物送给 [present]。如:投赠(赠送);投献(进献礼物或进呈诗文)
(20) 顿,用力往下踩[stamp]
盖一举手,一投足之劳也。——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
(21) 进献。投献 [offer]。如:投匦(向皇帝上书言事);投诚(投献诚心);投贽(进呈诗文或礼物求见);投文(投赠文章)
(22) 乘;伺 [take advantage of]。如:投隙(乘隙;伺机)
(23) 相合;迎合 [cater to;pander to]。如:投口(投合口味;适口);投洽,投漆(情投意合);意气相投
(24) 投入,投进。
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
投江死。——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投火死。——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 投的拼音: tóu
〈词性:名〉
(1) 投壶的省称。中国古代宴会时的游戏。设特制之壶,宾主依次投矢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饮 [a game during feast in which the winner was decided by the number of arrows thrown into a distant pot]
侍投则拥矢。——《礼记·少仪》
(2) 骰子。赌具 [dice]。骨制,成正立方体,六面分别刻一点至六点之数,掷之以决胜负。点着色,故也称“色子”
(3) 姓
◎ 投的拼音: tóu
〈词性:介〉
表示方位、方向,相当于“朝”、“向” [to]
拨马投西便走。——《三国演义》
投案、投奔、投笔从戎、投鞭断流、投标、投产、投诚、投弹、投敌、投递、投递员、投店、投放、投分、投稿、投合、投壶、投缳、投机、投机倒把、投机取巧、投间、投井、投阱下石、投军、投考、投靠、投袂、投袂而起、投票、投票站、投其所好、投弃、投契、投洽、投钱、投亲、投球、投入、投射、投身、投生、投师、投石、投手、投鼠忌器、投顺、投诉、投宿、投胎、投桃报李、投闲置散、投降、投效、投药、投医、投影、投影仪、投邮、投缘、投掷、投置、投杼之疑、投注、投资、投资、投资公司
诚(誠)的拼音:chéng(ㄔㄥˊ)
⒈ 真心:诚恳。诚朴。诚实。诚挚。忠诚。心悦诚服。
⒉ 实在,的确:诚然。诚有此事。
诚字UNICODE编码U+8BDA,10进制: 35802,UTF-32: 00008BDA,UTF-8: E8 AF 9A。
诚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诚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誠
形声:从讠、成声
sincere, honest; true, real
详细解释◎ 诚的拼音:
誠 chéng
〈词性:形〉
(1) (形声。从言,成声。本义:诚实,真诚)
(2) 同本义[sincere;honest]
诚,信也。——《说文》
币必诚。——《礼记·郊特牲》
诚者自成也。——《礼记·中庸》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 朔东,一厝 雍南。——《列子·汤问》
行之发于至诚。——《汉书·赵广汉传》
乃能衔哀致诚。——韩愈《祭十二郎文》
(3) 又如:诚款(真诚恳切);诚敬(真诚,敬重);诚虔(虔诚,恭敬而有诚意)
(4) 真实 [real]
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论语·子路》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礼记·大学》
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说林上》
(5) 又如:诚理(真理);诚谛(真实而详审)
◎ 诚的拼音:
誠 chéng
〈词性:副〉
(1) 确实,的确 [indeed]
诚既勇兮又以武。——《楚辞·九歌·国殇》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战国策·齐策》
所谓无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韩愈《祭十二郎文》
此为宰相听事诚隘,为太祝、奉礼听事已宽矣。——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2) 又如:诚不能免;诚恐(只怕,恐怕)
(3) 果真;如果 [actually]
楚诚能绝 齐, 秦愿献 商于之地六百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诚笃、诚服、诚惶诚恐、诚恳、诚朴、诚然、诚实、诚心、诚意、诚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