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夏鼎商彝的意思

xiàdǐngshāng

夏鼎商彝



拼音xià dǐng shāng yí

注音ㄒ一ㄚˋ ㄉ一ㄥˇ ㄕㄤ 一ˊ

解释夏代的鼎,商代的彝器。泛指古董。

出处元汤式《一枝花 赠王马杓》套曲:“纵然道夏鼎商彝休将做宝贝啶,也不似他情忺。”

例子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95回:“入到内进,只见一律都是红木家伙,摆设的都是夏鼎商彝。”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古董。

感情夏鼎商彝是中性词。

繁体夏鼎商彜

近义商彝夏鼎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xià   注音  ㄒ一ㄚˋ   
简体部首  夂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繁体部首  夊部  
五笔  DHTU  仓颉  MUHE  郑码  ANRS  四角  10407  结构  上下电码  1115  区位  4736  统一码  590F  笔顺  一ノ丨フ一一一ノ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夏的拼音:xià(ㄒ一ㄚˋ)  

⒈ 一年的第二季:夏季。夏天。夏令。夏播。夏熟。夏粮。

⒉ 中国朝代名:夏代。夏历。

⒊ 指中国:华夏。

⒋ 姓。

统一码

夏字UNICODE编码U+590F,10进制: 22799,UTF-32: 0000590F,UTF-8: E5 A4 8F。

夏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夏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廈夓

汉英互译

summer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页、从臼、从攵

English

summer; great, grand, big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夏的拼音: xià  

〈词性:名〉

(1)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 xié  ),人头。臼(   ),两手,攵( suī  ),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2)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Chinese]

夏,中国之人也。——《说文》。 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

(3) 泛指中国 [China]

蛮夷猾夏。——《书·舜典》。 孔传:“夏, 华夏。”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注:“诸夏外土诸侯也。谓之夏者,大总下上言之辞也。”

此之谓夏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服注:“与诸夏同风。”

东夏之命。——《吕氏春秋·察今》。注:“东方也。”

(4) 又如:夏盟(古代华夏诸国间的结盟);夏声(古代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

(5) 朝代名 [the Xia Dynasty]

(6)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系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即夏后氏

构木钻燧于夏后氏。——《韩非子·五蠹》

始于虞夏。—— 蔡元培《图画》

夏后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虞夏以来。——《史记·货殖列传》

(7) 又如:夏礼(夏代的礼法);夏书(记载夏代史事的书);夏甲(夏朝君主孔甲)

(8) 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1)∶东晋末,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夏国,建都统万城(今陕西横山西北) (2)∶隋末窦建德于公元618年建立夏国,都乐寿(今河北献县) (3)∶北宋仁宗时,赵元昊于1032年建立夏国,史称西夏,都兴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东南) (4)∶元末明玉珍于公元1362年建立夏国,都重庆

(9) 古代波斯的巴克特利亚人建立的国名 [Bactria]。如:夏国;大夏

(10) 通“厦”。大屋 [big house]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楚辞·哀郢》

见若覆夏屋者矣。——《礼记·檀弓上》

(11) 夏季。一年的第二季,中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四、五、六”三个月 [summer]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诗·小雅·四月》

(12) 又如:夏汛(夏季汛期);夏安居(僧徒在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又称“坐夏”);夏畦(夏天治理田畦);夏苗(夏季的禾苗或田猎)

(13) 姓

词性变化

夏的拼音: xià  

〈词性:形〉

(1) 大 [great]

夏,大也。——《尔雅》

于我乎夏屋渠渠。——《诗·秦风·权舆》。传:“大也。”

[夏]此字本谊训大也。万物宽假之时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自关而西, 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方言》

(2) 又如:夏李(大李);夏屋(大屋);夏海(大海)

(3) 华彩,即五色 [magnificent color]

秋染夏。——《周礼》

(4) 又如:夏翟(夏狄。羽毛五色的野鸡);夏缦(古代卿乘坐的五采车)

常用词组

夏播、夏布、夏锄、夏管、夏侯、夏后氏、夏季、夏口、夏历、夏粮、夏令、夏令营、夏秋、夏日、夏收、夏熟、夏熟谷物、夏天,夏季、夏衣、夏禹、夏耘、夏至、夏种、夏装

  拼音  dǐng   注音  ㄉ一ㄥˇ   
简体部首  鼎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12画  
繁体部首  鼎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  HNDN  仓颉  BUVML  郑码  LZNX  四角  22227  结构  上下电码  7844  区位  2206  统一码  9F0E  笔顺  丨フ一一一フ一ノ丨一丨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鼎的拼音:dǐng(ㄉ一ㄥˇ)  

⒈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铜鼎。鼎食(列鼎而食,指豪侈生活)。鼎镬。

⒉ 锅:鼎罐。鼎锅。

⒊ 古代视为立国的重器,是政权的象征:鼎彝。九鼎。定鼎。问鼎。鼎祚(国运)。

⒋ 象征三方并立、互相对峙:鼎峙。鼎足之势。

⒌ 大:鼎族。鼎臣。鼎力支持。

⒍ 正当,正在:鼎盛(shèng   )。

统一码

鼎字UNICODE编码U+9F0E,10进制: 40718,UTF-32: 00009F0E,UTF-8: E9 BC 8E。

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鼎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㫀鐤鼑

汉英互译

an ancient cooking vessel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large, three-legged bronze caldr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鼎的拼音: dǐng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的部分象鼎的左右耳及鼎腹,下面象鼎足。本义:古代烹煮用的器物)

(2) 同本义 [tripod caldron]。盛行于商、周。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

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说文》

(3) 又如:鼎峙(比喻三方并峙,如鼎之三足);鼎铉(指鼎);鼎鼐(鼎、鼐均为古代炊具,用来调和五味。旧时用以比喻宰相治理国家)

(4) 比喻帝王 [emperor]。如:问鼎;定鼎中原;鼎甲(科举考试殿试名列一甲);鼎命(帝王之位);鼎业(帝王的大业)

(5) 指宰相 [prime minister]。如:鼎台(宰辅大臣);鼎臣(指宰相)

(6) 喻三公、宰辅、重臣之位 [high official]。如:鼎辅(三公,宰辅);鼎司(三公的职位)

(7) 指国家 [state]。如:鼎祚(国祚,国运);鼎运(国运)

词性变化

鼎的拼音: dǐng  

〈词性:形〉

(1) 显贵 [important]。如:鼎臣(大臣,重臣)

(2) 显赫,盛大 [great]

高门鼎贵。——晋· 左思《吴都赋》

(3) 又如:大名鼎鼎;鼎甲(豪门大族);鼎姓(豪族,大姓);鼎能(大才能。指能力超群,举世无匹);鼎族(巨族,豪门贵族)

(4) 三方并立的,如鼎足分立 [tripartite]。如:鼎分(三分)

鼎的拼音: dǐng  

〈词性:动〉

变革 [change;reformation]

鼎新麾一举,革故法三章。——李商隐《赠送前刘五经映》

鼎革固天启。——徐浩《谒禹庙》

常用词组

鼎铛玉石、鼎鼎、鼎沸、鼎革、鼎力、鼎盛、鼎食、鼎新、鼎峙、鼎助、鼎足、鼎足之势、鼎族

  拼音  shāng   注音  ㄕㄤ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86  UMWK  五笔98  YUMK  仓颉  YCBR  郑码  SULD  四角  00227  结构  上下电码  0794  区位  4144  统一码  5546  笔顺  丶一丶ノ丨フノ丶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商的拼音:shāng(ㄕㄤ)  

⒈ 两个以上的人在一起计划、讨论:商量。商讨。商议。商定。商榷。商酌(商量斟酌)。相商。磋商。洽商。协商。

⒉ 买卖,生意:商业。商店。商界。商品。商标。

⒊ 古指行商(坐商为“贾”,后泛指做买卖的人,亦用以指从事私营工商业的人):商人。商贩。商贾(gǔ ㄍㄨˇ  )(商人)。商旅。

⒋ 数学上指除法运算中的得数:商数。

⒌ 中国朝代名:商代。

⒍ 中国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2”。

⒎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

⒏ 姓。

统一码

商字UNICODE编码U+5546,10进制: 21830,UTF-32: 00005546,UTF-8: E5 95 86。

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商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hang、quotient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commerce, business, trad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商的拼音: shāng  

〈词性:动〉

(1) (会意。从阩,章省声。本义:计算,估量)

(2) 同本义 [estimate]

商,从外知内也。——《说文》。段注:“汉律志云:商之言章也。物成熟可章度也。”

商,度也。——《广雅》

虏必商军进退,稍引去。——《汉书·赵充国传》

(3) 又如:商略(估计);商算(计算);商度(测量);商羊(传说中一种能预知雨的鸟);商谜(猜谜);商功(古代九章算术之一,即测量体积、计算工程用工的方法)

(4) 引申为商议,商讨;商量 [consult;discuss]

商兑。——《易·兑》。注:“商量裁判之谓也。”

操与众商议,欲立 植为世子。——《三国演义·杨修之死》

(5) 又如:商通(勾通;相互商量以取得一致意见);协商;商校(商度,衡量);商串(商量串通);商决(商量决定);商宜(商量如何处理);商订(商讨订正);商借(商量借用);商通(彼此商量并取得一致意见);商论(磋商讨论);商略(商讨)

(6) 经商,贩卖货物 [trade]

商旅不行。——《易·复》

商而无盈。——王充《论衡》

(7) 又如:商市(买卖货物的场所)

(8) 揣测,臆度 [conjecture]

巧商而善意,广见而多记。——王充《论衡》

词性变化

商的拼音: shāng  

〈词性:名〉

(1) 商业 [trade;commerce;business]

商不出,则三宝绝。——《史记·货殖列传序》

(2) 又如:经商;商利(经商的利润);商道(通商的道路);商铺(商店);商棍(商界的不良分子)

(3) 商人 [merchant;businessman;dealer]

郑商人 弦高将市于 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孟子·梁惠王上》

豪吏富商积货储物以待其急。——《盐铁论·本议》

(4) 又如:布商;坐商;商凭(商人的营业证);商民(商贾,商沽。商人)

(5) 中国古代五声音阶之一,相当于简谱中的“2” [a note of the ancient Chinese five-tone scale,corresponding to “2”in numbered musical notation]。如:商调(乐曲七调之一,其音凄怆哀怨);商音(五音中的商音);商歌(悲凉的歌)

(6) 两数相除的结果 [quotient]。如:商等于几

(7) 中国古代朝代的名称 [the Shang Dynasty (16th—11th century B.C.)]。公元前十六世纪商汤灭夏所建,都亳。中经几次迁都,盘庚时迁殷(今河南省安阳县小屯),因亦称殷。传至纣,为周武王所灭。共传十七代,三十一王。如:商汤(商代开国君主。名“大乙”)

(8) 秋季 [autumn]。古人把五音与四季相配,商音配秋,因以商指秋季

(9) 春秋时诸侯国宋的别称 [Song state]。周灭商后,封商贵族微子的后代于宋,故宋又称商

(10) 象声词。铃摇击的声音[clink]

胜姑便将两手七铃同时取起,商商价乱摇。——《老残游记》

(11) 星宿名,指心宿 [constellation shang]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杜甫《赠卫八处士》

(12) 通“章”。篇章,乐竟为一章,引申为诗文的篇章 [chapters]

修宪命,审诗商,禁淫声,以时顺修,使夷俗邪音不敢乱雅,太师之事也。——《荀子·王制》

观民风俗,审诗商,命禁邪言,息淫声。——汉· 贾谊《新书·辅佐篇》

(13) 姓。如:商君(即“商鞅”。因封于“商”,故称“商君”);商均(虞舜子。名“均’,因封于“商”,故称“商均”)

常用词组

商标、商埠、商场、商船、商店、商调、商定、商队、商兑、商贩、商港、商贾、商行、商号、商户、商会、商计、商家、商检、商界、商量、商路、商旅、商女、商品、商洽、商榷、商人、商数、商税、商谈、商讨、商务、商业、商议、商域、商誉、商约、商展、商战、商酌

  拼音    注音  一ˊ   
简体部首  彑部  部外笔画  15画  总笔画  18画  
繁体部首  彐部  
五笔86  XGOA  五笔98  XOXA  仓颉  VMFFT  郑码  ZMZE  四角  27449  结构  上中下电码  1744  区位  5045  统一码  5F5D  笔顺  フフ一丶ノ一丨ノ丶フフ丶丨ノ丶一ノ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彝的拼音:yí(一ˊ)  

⒈ 古代盛酒的器具,亦泛指古代宗庙常用的祭器:彝器。彝鼎。彝尊。

⒉ 常理,法理:彝训(指长辈对后辈的日常训诲)。彝伦。彝常。彝章。

⒊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四川省、云南省和贵川省:彝族。彝人。

统一码

彝字UNICODE编码U+5F5D,10进制: 24413,UTF-32: 00005F5D,UTF-8: E5 BD 9D。

彝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彝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彞彛彜

造字法

形声:从系、双手持米,(jí)声

English

yi; tripod, wine vessel; rul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彝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糸(   ),攻( gǒng  )持米,彑(   )声。为双手捧丝、米奉献神灵。据甲骨文,象双手捧鸡奉献之意。本义:古代祭祀时常用的礼器的总称)

(2) 同本义 [sacrificial vessels]

官司彝器。——《左传》

(3) 又如:彝俎(泛指礼器);彝鼎(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彝斝(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酒器);彝簋(泛指古代祭祀所用的礼器)

(4) 常规 [cardinal principle]

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诗·大雅》

(5) 彝族,中国少数民族 [the Yi nationality]

词性变化

彝的拼音:   

〈词性:形〉

(1) 常 [ordinary]。如:彝序(亦作“彝叙”。常道);彝典(常典);彝制(常制);彝命(常命。指祖宗遗训);彝法(常法,定法);彝轨(常轨);彝章(常典;旧典);彝教(常教);彝理(常理;正道)

(2) 不变的,固定的 [permanent]。如:彝监(永恒不变之龟监);彝议(不变之论);彝准(固定的制度);彝教(永久不变的教化);彝言(指永久传世之言);彝化(永久的教化)

(3) 经常 [day-go-day]

皇极之敷言,足彝是训。——《书·洪范》

(4) 又如:彝化(经常的教化);彝则(经常的制度,准则);彝酒(谓经常饮酒)

常用词组

彝剧、彝族

夏鼎商彝: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