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iá hǔ fán xióng
注音ㄒ一ㄚˊ ㄏㄨˇ ㄈㄢˊ ㄒㄩㄥˊ
解释柙中的虎,樊内的熊。比喻被囚的恶人。
出处
动物生肖牛,虎,蛇
柙的拼音:xiá(ㄒ一ㄚˊ)
⒈ 关闭猛兽的笼槛,亦指押解犯人的囚笼或囚车。
⒉ 古同“匣”,收藏东西的器具。
柙字UNICODE编码U+67D9,10进制: 26585,UTF-32: 000067D9,UTF-8: E6 9F 99。
柙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柙字收录于 现通表 。
㘡
形声:从木、甲声
cage, pen for wild animals
详细解释◎ 柙的拼音: xiá
〈词性:名〉
(1) (古文象形。从木,甲声。本义:关兽的木笼)
(2) 同本义 [wooden cage]
柙,槛也,以藏虎兕。——《说文》
虎兕出于柙。——《论语·季氏》
实则禽槛豕匣也。——《菩提寺疏》
杨幺虽有忠义之心,其余虎性岂能易驯?幸得入柙,留之必遗后患。——《后水浒传》
(3) 又如:柙板(一种刑具);柙床(扣住重犯手脚的睡床)
(4) 通“匣”。箱匣 [box]
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庄子·刻意》
君子纯终领闻,蠢迪检柙。——《法言·序》
(5) 又如:柙匮(箱柜)
◎ 柙的拼音: xiá
〈词性:动〉
[用囚笼、囚车] 关押,押解 [lock up or escort]
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管子·小匡》
拱柙天人矣。——《后汉书》
虎的拼音:hǔ(ㄏㄨˇ)
⒈ 哺乳动物,毛黄褐色,有黑色条纹,性凶猛,力大。骨和血及内脏均可入药(通称“老虎”):虎口(a.喻危险境地;b.手上拇指和食指相交的地方)。虎穴(喻危险境地)。虎符(古代调兵的凭证,用铜铸成虎形,分两半)。虎狼(喻凶残的人)。虎头蛇尾。虎踞龙盘。龙腾虎跃。
⒉ 勇猛、威武:虎将。虎势。虎劲。虎威。虎虎。虎气。
⒊ 古同“唬”,威吓。
⒋ 古同“琥”,琥珀。
虎字UNICODE编码U+864E,10进制: 34382,UTF-32: 0000864E,UTF-8: E8 99 8E。
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虎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唬俿乕虝
tiger
象形
tiger; brave, fierce; surname
详细解释◎ 虎的拼音: hǔ
〈词性: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以虎牙、虎纹为特征的虎形。本义:老虎)
(2) 同本义 [tiger],亚洲产的一种大型食肉类哺乳动物( Panthera tigris ),在黄褐色的毛皮上有黑色横纹,尾长而无簇毛,有黑圈,下体大部白色,无鬣,典型的体形比狮子略大
虎,山兽之君。——《说文》
阚如虓虎。——《诗·大雅·常武》
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纪》
苛政猛于虎。——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公豺虎也。——《资治通鉴》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虎螭(虎与龙);虎啸(虎吼叫);虎跃(猛虎腾跃);虎残(虎口余生)
(4) 凡伤害物类之虫,也以虎名之 [insect]。如:蝇虎;蝎虎
守宫善捕蝎蝇,故得虎名。——《本草纲目》
(5) 姓
◎ 虎的拼音: hǔ
〈词性:形〉
(1) 比喻威武勇猛 [brave]。如:虎虎势势(形容勇猛的样子);虎豹(比喻勇猛的战士);虎旅(指勇猛的军队)
(2) 比喻残酷凶暴 [cruel]
或问酷吏。曰:“虎哉!虎哉!角而翼者也”。——《法言》
◎ 虎的拼音: hǔ
〈词性:动〉
(1) 〈词性:方〉∶脸色陡变而露出严厉或凶恶的表情 [suddenly turn hostile]。如:虎视鹰瞵(形容凶狠地注视着,将欲有所攫取)
(2) 吓唬。也作“唬” [intimidate]。如:虎虝(吓唬;恐吓);虎唬(威吓);虎吓(犹吓唬)
(3) 另见 hù
虎背熊腰、虎贲、虎彪彪、虎步、虎伥、虎符、虎骨、虎骨酒、虎虎、虎将、虎踞龙盘、虎口、虎口拔牙、虎口余生、虎狼、虎落平川、虎气、虎生生、虎视、虎视眈眈、虎视鹰瞵、虎势、虎跳峡、虎头虎脑、虎头牢房、虎头蛇尾、虎威、虎穴、虎牙、虎崽、虎掌、虎踪猫迹
◎ 虎的拼音: hù
另见 hǔ
虎不拉
樊的拼音:fán(ㄈㄢˊ)
⒈ 笼子:樊笼(关鸟兽的笼子,喻不自由的境地)。
⒉ 篱笆:樊篱(喻对事物的限制)。
⒊ 纷杂的样子:“樊然淆乱”。
⒋ 姓
樊字UNICODE编码U+6A0A,10进制: 27146,UTF-32: 00006A0A,UTF-8: E6 A8 8A。
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樊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棥
形声:上形下声
a railing; a fence an enclosed place
详细解释◎ 樊的拼音: fán
〈词性:名〉
(1) (形声,棥声。“棥”意思是篱笆,在字中也具有表意作用。本义:篱笆)
(2) 同本义 [fence]
营营青蝇,止于樊。——《诗·小雅·青蝇》
折柳樊圃。——《诗·齐风·东方未明》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庄子·山木》
(3) 又如:樊棘(荆棘篱笆);樊鹿(樊篱中的鹿);樊圃(有篱的园圃)
(4) 关鸟兽的笼子 [bird or beast cage]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庄子·养生主》
(5) 又如:樊槛(囚笼)
(6) 领域;范围 [field]
盖学虽粗涉其樊,其为说不能无弊而已。——清· 方苞《内阁中书刘君墓表》
(7) 旁,边际 [side]
夏则休乎山樊。——《庄子·则阳》
(8) 古地名 [Fan city]
(9) 春秋周京都辖邑,一名阳樊,在今河南省济源县东南
(10) 樊城的简称。其城在湖北省襄樊市
(11) 姓。如:樊素(白居易家的歌妓。因善歌,有樊口之称)。樊哙(汉时刘邦的勇将,曾多次以勇力使刘邦脱险)
◎ 樊的拼音: fán
〈词性:动〉
(1) 筑篱围绕 [fence]
折柳樊圃,狂夫瞿瞿。——《诗·齐风·东方未明》
(2) 关在笼中 [cage]。如:樊絷(拘系于笼中)
◎ 樊的拼音: fán
〈词性:形〉
(1) 纷杂 [confused]
樊然淆乱。——《庄子·齐物论》
(2) 又如:樊乱(樊然。纷乱);樊萦(纷绕)
樊篱、樊笼
熊的拼音:xióng(ㄒㄩㄥˊ)
⒈ 哺乳动物,体大,尾短,四肢短而粗,脚掌大,能直立行走,也能攀树,种类很多,有“棕熊”、“白熊”、“黑熊”等:狗熊(即“黑熊”)。熊掌。熊白(熊背上的脂肪,白色,珍贵食品)。熊胆(熊的胆,可入药)。熊包(喻无能的人,废物)。
⒉ 方言,指斥责:挨了一顿熊。
⒊ 姓。
熊字UNICODE编码U+718A,10进制: 29066,UTF-32: 0000718A,UTF-8: E7 86 8A。
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熊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熋能㷱
bear
形声:从灬、能声
a bear; brilliant; bright; surname
详细解释◎ 熊的拼音: xióng
〈词性:名〉
(1) (形声。从能,炎省声。能,“熊”。本义:动物名)
(2) 属于食肉目熊科(Ursidae)的一种大型笨重的哺乳动物 [bear]
熊兽似豕,山居各蛰。——《说文》
熊虎丑,其子狗。又罴如熊,黄白文。——《尔雅》
黄能入于寝门。——《国语·晋语》。字误能,按,罴即熊类之大而猛者,能拔树木,今俗谓之人熊。
(3) 有长而粗的毛,退化的尾,脚掌大,既食肉,也食果实和昆虫,虽然通常笨拙迟钝,也能在短距离内迅速行动,尤其是在崎岖或陡峭的地形上。又指使人感到像熊一样的人;特指在粗暴无礼、笨拙粗野、呆滞强壮方面。如:熊罴(熊和罴。指猛兽;常比喻勇猛之士);熊罴之兆(指生儿子的兆头);熊足(熊蹯、熊掌。熊的脚掌。一种珍贵的食品);熊席(熊皮坐席)
(4) 古代以熊皮为饰的箭靶 [target decorated with bear-fur]
有熊侯。——《仪礼·乡射礼》
(5) 又如:熊侯(饰以熊皮的箭靶)
(6) 古州名 [Xiong prefecture]
熊、 谷二州在度内,不取,敦邻好也。——《新唐书》
(7) 姓
◎ 熊的拼音: xióng
〈词性:形〉
(1) 通“雄”。雄性 [male]
及赞戎律,熊武斯裁。——《北史·羊祉传》
(2) 软弱,无能 [weak;incompetent;incapable]。如:熊包;人熊被人欺,马熊被人骑
◎ 熊的拼音: xióng
〈词性:动〉
斥骂 [rebuke]。如:我把他狠狠地熊了一顿
熊包、熊猫、熊腰虎背、熊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