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相继而至的意思

xiāngérzhì

相继而至



拼音xiāng jì ér zhì

注音ㄒ一ㄤ ㄐ一ˋ ㄦˊ ㄓˋ

解释接连不断地到来。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志·王平传》:“涪诸军及大将军费袆自成都相继而至。”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相继而至是中性词。

近义接踵而至

英语come one after another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xiāng xiàng   注音  ㄒ一ㄤ ㄒ一ㄤˋ   
部首  目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SHG  仓颉  DBU  郑码  FLVV  四角  46900  结构  左右电码  4161  区位  4764  统一码  76F8  笔顺  一丨ノ丶丨フ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相的拼音:xiāng(ㄒ一ㄤ)  

⒈ 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互相。相等。相同。相识。相传(chuán   )。相符。相继。相间(jiàn   )。相形见绌。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更加显出双方的长处)。

⒉ 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相信。相烦。相问。

⒊ 亲自看(是否中意):相亲。相中(zhòng  )。

⒋ 姓。

其他字义

相的拼音:xiàng(ㄒ一ㄤˋ)  

⒈ 容貌,样子:相貌。照相。凶相。可怜相。

⒉ 物体的外观:月相。金相。

⒊ 察看,判断:相面。相术(指观察相貌,预言命运好坏的方术)。

⒋ 辅助,亦指辅佐的人,古代特指最高的官:辅相。宰相。首相。

⒌ 某些国家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

⒍ 交流电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⒎ 同一物质的某种物理、化学状态:相态。水蒸气、水、冰是三个相。

⒏ 作正弦变化的物理量,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状态可用一个数值来确定,这种数值称“相位”。亦称“相角”。

⒐ 姓。

统一码

相字UNICODE编码U+76F8,10进制: 30456,UTF-32: 000076F8,UTF-8: E7 9B B8。

相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相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each other、mutually、appearance、looks、look at and appraise、photograph、posture

造字法

会意:从目、从木

English

mutual, reciprocal, each oth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相的拼音: xiāng  

〈词性:副〉

(1) 交互;互相 [mutually;each other]

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汉· 苏武《留别妻》

当国者相见。——宋· 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

与北骑相出没。

袁人相聚。——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父子相保。——《淮南子·人间训》

鸡犬相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更相庆。——《世说新语·自新》

里人相庆

青山相对。——唐· 李白《望天门山》

水石相搏。——宋· 苏轼《石钟山记》

两相思,两不知。——南朝宋· 鲍照《代春日行》

(2) 又如:相叙契阔(互相诉说分别后的情思);相思锦色(红豆又称相思豆。即红豆色)

(3) 共同[together;jointly]

鲁孟孙、 叔孙、 季孙相勠力劫 昭公——《韩非子·内储说下》

(4) 又如:上下相安

(5) 递相;先后 [successively;one after another]

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相传以为雁荡。—— 宋· 沈括《梦溪笔谈》

络绎相属。——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6) 又如:父子相传;相寻(连续;不断);相及(犹相继)

(7) 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 [indicates how one party behaves towards the other]

(8) 表自称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表对称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亲友如相问。——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 表他称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聊斋志异·狼三则》

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相委而去。——《世说新语·自新》

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唐· 柳宗元《三戒》

则噪而相逐。(相逐,追逐他。相,特指代词,单指毛一鹭。)——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1) 又如:相唤(招呼);相牵(牵来;捆绑);相招(招来;引来)

词性变化

相的拼音: xiāng  

〈词性:动〉

(1) 相差 [differ]

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商君书·错法》

(2) 又如:相万(相差万倍。极言相差之大);相绝(相差极大);相远(相异;差距大)

(3) 亲自观看 [see for oneself]。如:相媳妇(男家派亲人去女家相看女方);相机(察看当时情况,寻找有利时机)

(4) 另见 xiàng  

常用词组

相安无事、相伴、相帮、相比、相差、相称、相承、相乘、相持、相出没、相处、相传、相待如宾、相当、相当、相得、相得益彰、相等、相抵、相对、相对论、相反、相反相成、相仿、相逢、相符、相干、相隔、相跟、相顾失色、相关、相好、相和、相互、相会、相继、相间、相见、相见恨晚、相将、相交、相交有年、相结合、相近、相敬如宾、相距、相看、相看、相克、相连、相邻、相门户、相能、相配、相碰、相亲、相亲相爱、相劝、相让、相认、相容、相若、相商、相生、相识、相视、相熟、相思、相似、相提并论、相通、相同、相投、相托、相望、相向、相像、相信、相形见绌、相依、相依为命、相宜、相应、相应、相与、相遇、相约、相知、相知有素、相撞、相中、相助、相坐

基本词义

相的拼音: xiàng  

〈词性:动〉

(1) (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2) 同本义 [look at;examine the appearance and judge]

相,省视也。——《说文》

相,视也。——《尔雅》

相时憸民。——《书·盘庚上》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书·召诰》

善相丘陵。——《礼记·月令》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诗·鄘风·相鼠》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论衡·订鬼》

不敢复相士。——《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胜相士多。

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二刻拍案惊奇》

(3) 又如:相尸(验尸);相女配夫(根据女儿的情况选配女婿);相脚头(盗贼作案前窥探线路)

(4) 看相 [physiognomize]

臣少好相人。——《史记·高祖本纪》

(5) 又如:相法(观察面相体态等以卜吉凶的方法);相禄(谓享有福禄的面相)

(6) 辅佐,扶助 [assist]

有相之道。——《诗·大雅·生民》

相夫子。——《论语·季氏》

季文子相三君。——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伊尹相汤伐 桀。——《汤誓》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晋公子重耳出亡》

使相之。——晋· 干宝《搜神记》

无物以相之。——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

(7) 又如:相天(助成自然之道);相王(辅佐帝王;谓宰相而封王者);相吏(汉代辅佐诸侯王的官员);相者(助主人传命或导客的人)

(8) 教导 [teach]

问谁相礼,则华元…。——《国语》

(9) 治,治理 [administer]

相我受民。——《书·立政》

(10) 选择 [choose]

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三国演义》

(11) 又如:相攸(择婚的别称);相宅(择地定居;旧时迷信以观察地形地物判定住屋吉凶的一种方术)

(12) 作某国或某人的相;使作相[be minister]

及遣其子宋襄相 齐。——《史记·项羽本纪》

(13) 像 [like]

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西游记》

词性变化

相的拼音: xiàng  

〈词性:名〉

(1) 人的外貌,相貌 [looks;appearance]

岂吾相不当侯邪?——《史记·李将军列传》

儿已薄禄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非人臣之相也。——《三国演义》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西游记》

(2) 又如:长相(相貌);形相(外貌;外表);相表(相貌;体形);相品(仪表,人品)

(3) 照片 [photo, photograph]。如:照个相

(4) 官名 [the prime minister]

(5) 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后专指宰相

赵歇为王, 陈馀为将, 张耳为相。——《史记·项羽本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况于将相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托名汉相。——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有将相。——清· 周容《芋老人传》

(6) 又如:相辅(宰相);将相和;贤相;良相;奸相;权相;相王(宰相又封王者);相臣(宰相。亦泛指大臣);相父(皇帝对继续任职的先朝宰相的敬称);相邦(相国)

(7) 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守

永和初,出为 河间相。——《后汉书》

(8) 某些国家(如日本)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如:首相;大藏相

(9) 相位 [phase]。如:两相流;有机相;水相;液相;相律;月相

(10) 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master of ceremonies]

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11) 古代的一种乐器 [ xiang —an ancient musical instrument]

后乱以武,治乱以相。——《礼记》

(12) 农历七月的别名 [the seventh month]

七月为相,八月为壮。——《尔雅》

(13) 通过看面容对命运的预卜 [physiognomy]。如:相工;体相;手相;星相

(14) 古地名 [Xiang town]。故址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

(15) 引盲人行走的人 [blind guide]

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

焉用彼相。——《论语·季氏》

(16) 如:相步;相道(向导,引导;观察、选择道路)

(17) 另见 xiāng  

常用词组

相册、相公、相国、相机、相机而行、相机行事、相角、相里、相马、相貌、相貌堂堂、相面、相片、相扑、相声、相士、相体裁衣、相图、相位、相纸

  拼音    注音  ㄐ一ˋ   繁体    
部首  纟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XONN  仓颉  VMVFD  郑码  ZZUF  四角  29119  结构  左右电码  4949  区位  2844  统一码  7EE7  笔顺  フフ一丶ノ一丨ノ丶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继(繼)的拼音:jì(ㄐ一ˋ)  

⒈ 连续,接着:继续。继任。继承。继武(足迹前后相接,喻后人接续前人的事业)。继往开来。前仆后继。

统一码

继字UNICODE编码U+7EE7,10进制: 32487,UTF-32: 00007EE7,UTF-8: E7 BB A7。

继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继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繼継㡭

汉英互译

afterwards、continue、follow、succeed、then

造字法

形声:从纟、声

English

continue, maintain, carry 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继的拼音:

  

〈词性:动〉

(1) 同本义(把断了的丝接续上) [continue;follow]

继,续也。——《说文》

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易·象传》。注:“谓不绝也。”

折琼枝以继佩。——《楚辞·离骚》

齐人未尝赂 秦,终继五国迁灭。—— 宋· 苏洵《六国论》

先后相继。——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学即继以问。——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继继(前后相继,接续不断);继踪(继续前人所做的事);继踵(步履前后相接。指相传不绝);继志(继续前辈的志意)

(3) 继承 [succeed;inherit]

今夫封建者,继世而理。——柳宗元《封建论》

继吾志事。——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九族无可继。——清· 袁枚《祭妹文》

(4) 又如:继世(儿继承父的地位);继轨(承继祖业);继体(继承王位);继绪(继承祖业;传祚无穷)

(5) 接济 [give material or financial help to]。如:继褰(接济缩减)

(6) 通过正式合法手续,将别人孩子自愿地代替或作为自己的孩子 [adopt]。如:继子

(7) 随后;跟着 [follow]

宾继主君。——《周礼·司仪》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资治通鉴》

(8) 又如:继而

(9) 通“系”。挂,拴缚;系念 [tie up;miss]

言“以”者,见行遂意也。见继重在遂。——《公羊传·宣公元年》何休注

(10) 又如:继念(系念);继绊(系绊,束缚牵制);继缠(系缠,纠缠)

词性变化

继的拼音:

  

〈词性:名〉

(1) 子孙后代 [offspring]

有无肠之国无继子。——《山海经·大荒北经》

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

(2) 后援 [backing;reinforcement;backup force]

围之不继。——《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常用词组

继承、继承权、继承人、继电器、继而、继父、继后、继绝扶倾、继母、继任、继室、继嗣、继述、继往开来、继武、继续、继子

  拼音  ér   注音  ㄦˊ   
部首  而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DMJJ  仓颉  MBLL  郑码  GL  四角  10227  结构  单一电码  5079  区位  2288  统一码  800C  笔顺  一ノ丨フ丨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而的拼音:ér(ㄦˊ)  

⒈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⒉ 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⒊ 表(从……到……):从上而下。

统一码

而字UNICODE编码U+800C,10进制: 32780,UTF-32: 0000800C,UTF-8: E8 80 8C。

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而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洏耏髵能

汉英互译

and that、moreover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and; and then; and yet; bu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名〉

(象形。小篆字形,象胡须形。上面的“一”表示鼻端,“|”表示人中;下面分内外两层,外层象两腮的胡子,内层象生在嘴下的胡子。“而”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颊毛) 同本义 [bristles on the jaws]

而,颊毛也。——《说文》

词性变化

而的拼音: ér  

<连>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 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而的拼音: ér  

〈词性:代〉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助〉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 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而的拼音: ér  

<语气>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而的拼音: ér  

〈词性:动〉

(1)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2) 另见 néng  

常用词组

而后、而或、而今、而况、而立、而且、而外、而已

基本词义

而的拼音: néng  

通“能”。

〈词性:名〉

才能 [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词性:动〉

(1) 能够 [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 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2) 另见 ér  

  拼音  zhì   注音  ㄓˋ   
部首  至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GCFF  仓颉  MIG  郑码  HB  四角  10104  结构  上下电码  5267  区位  5433  统一码  81F3  笔顺  一フ丶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至的拼音:zhì(ㄓˋ)  

⒈ 到:至此。自始至终。从古至今。至于。以至。甚至。

⒉ 极、最:至少。至亲。至交(最相好的朋友)。至诚。至高无上。至理名言。

统一码

至字UNICODE编码U+81F3,10进制: 33267,UTF-32: 000081F3,UTF-8: E8 87 B3。

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至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extremely、most、solstice、to、untill、solstice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reach, arrive; extremely, ver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至的拼音: zhì  

〈词性:动〉

(1) (象形。从一,一犹地,指事,不去而下来。古文从土,上亦象飞下之形。尾上首下。本义:到来,到达)

(2) 同本义(上古时期多用“至”,中古时期多用“到”) [arrive;reach]

至,鸟飞从高下至地也。——《说文》

凤鸟不至。——《论语》

至,到也。——《字林》

至,到也。——《广韵》

王朝至于商郊 牧野。——《书·牧誓》

我征聿至。——《诗·豳风·东山》

远道不至。——《墨子·辞过》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至则行矣。——《论语·微子》

至则无可用。——唐· 柳宗元《三戒》

风雨骤至。——汉· 王粲《登楼赋》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

孝武帝时,至代相。——《史记·李将军列传》

至通州,几以不纳死。—— 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富者不能至。——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前狼又至。——《聊斋志异·狼三则》

至子之世。——清· 洪亮吉《治平篇》

(3) 又如:至旦(到天明);水流至足;至竟(到底;毕竟);至止(到达,到来。止,语气词);无微不至;自春至冬;由东至西;至于(到;达到);至乎(至于。到;达到);至至(达到,道的最高境地);至到(指程度达到极点;到)

(4) 来;去 [come;go]

至,来也。——《玉篇》

君子是以知桓王之失 郑也…己弗能有,而以与人;人之不至,不亦宜乎!——《左传·僖公五年》

词性变化

至的拼音: zhì  

〈词性:形〉?

(1) 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 [perfect;best;first-rate]

至人无己。——《庄子·逍遥游》

色愈恭,礼愈至。——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吾爱汝至。——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至心(极为诚恳的心意);最骏(最好的骏马);至意(极深远的用意);至情(极其真实的思想感情);至理(极深的道理);至材(极佳的才能);至治(最完善的政治);至德(最高尚伟大的德性)

(3) 深 [deep]

日,君以骊姬为夫人,民之疾心固皆至矣!——《周语》。 韦昭注:“至,深也。”

(4) 又如:至虑(深思熟虑);至戒(犹深戒);至契(交情极深的朋友)

(5) 得当;恰当 [proper;suitable]

不知逆顺之理、小大至不至之变者也,未可与及天下之大理者也。——《荀子·正论》。杨倞注:“至不至,犹言当不当也。”

(6) 亲近 [close;intimate]。如:至戚(最亲近的亲属)

(7) 真挚;诚挚 [honest]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中庸》。朱熹注:“天下至诚谓圣人之德之至,天下莫能加也。”

(8) 又如:至诚;至友

(9) 周到 [con siderate;thoughtful]

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至的拼音: zhì  

〈词性:副〉

(1) 大 [great;maximum]

至哉坤元,万物资生。——《易·坤》

(2) 又如:至贤(大贤。指极有贤德的人);至砀(极广大)

(3) 极;最 [very]

材之不逮至远也。——汉· 贾谊《治安策》

陵见其至诚。——《汉书·李广苏建传》

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贾谊《论积贮疏》

罪至重而罚至轻,庸人不知恶矣。——《荀子·正论》

(4) 又如:至公(最公正);至足(极充足);至大至刚(广大无限而刚健不可屈挠);至大无外(大到极点,外无以加);至小无内(小到极点,内无余隙);至公无私(公正到极点,丝毫没有私心);至清(极其清澈)

(5) 一定;必 [certainly]

衡曰:“顾当得不耳,何至上书?”——《汉书·匡衡传》

(6) 竟,竟然 [unexpectedly]

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鸟飞。——《韩非子》

至的拼音: zhì  

〈词性:名〉

(1) 夏至、冬至的简称 [solstice]

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左传·僖公五年》

(2) 又如:至节(冬至或夏至);至日(指冬至日,夏至日。冬至昼最短,夏至昼最长)

(3) 至道。道家多以指最玄妙精深的道理 [very reason]

今背其本而求其末,释其要而索其于祥,末可与言至也。——《淮南子·本经训》

(4) 又如:至精(我国古代哲学家指一种极其精微神妙而不见形迹的存在)

(5) 道德高尚的人;圣人 [saint]

道者,圣之所吏也,至之所得也。——《鹖冠子》

(6) 又如:至人(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

(7) 准则 [standard;criterion]

民生而有习有常,以习为常,以常为慎…上贤而不穷,哀乐不谣,民知其至。——《逸周书》

至的拼音: zhì  

<连>

(1) 乃;乃至;以至 [and even;down to;even]

时有所虑,至通夜不瞑。——曹丕《与吴质书》

(2) 至于,甚至于 [as far;as to]——用于说完一事时,又另外提出一事。转折相连

故言九州山川,《尚书》近之矣。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史记》

至的拼音: zhì  

〈词性:介〉

到…时候 [till;to;untill]

至其时,西门豹往会之河上。—— 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常用词组

至宝、至不济、至诚、至迟、至此、至当、至多、至高无上、至好、至交、至今、至理、至理名言、至亲、至情、至日、至若、至善、至上、至少、至死、至矣尽矣、至言、至友、至于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