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橡皮钉子的意思

xiàngdìng

橡皮钉子



拼音xiàng pí dìng zǐ

注音ㄒ一ㄤˋ ㄆ一ˊ ㄉ一ㄥˋ ㄗˇ

解释犹软钉子。比喻以婉转隐晦的方式进行斥责或拒绝。

出处茅盾《子夜》十四:“屠维岳第二次听出吴荪甫很挖苦他,也就回敬了一个橡皮钉子。”又《清明前后》第一幕:“[余为民]只有一点美中不足,在碰了人家的橡皮钉子而自解嘲的时候,他那笑形,他那眼神,宛然是个白痴。”

例子他碰了一个橡皮钉子就只好放弃了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软钉子。

感情橡皮钉子是中性词。

繁体橡皮釘子

近义软钉子

英语round about refusal or blame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xiàng   注音  ㄒ一ㄤˋ   
简体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11画  总笔画  15画  
繁体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12画  总笔画  16画  
五笔86  SQJE  五笔98  SQKE  仓颉  DNAO  郑码  FRJG  四角  47932  结构  左右电码  2895  区位  4780  统一码  6A61  笔顺  一丨ノ丶ノフ丨フ一ノフノノ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橡的拼音:xiàng(ㄒ一ㄤˋ)  

⒈ 〔橡树〕即“栎(   )树”。简称“橡”,如“橡子”(橡树的果实)。

⒉ 〔橡胶树〕常绿乔木,枝细长,三个椭圆形小叶构成复叶,开白花,结球形蒴果。简称“橡”,如“橡皮”。

统一码

橡字UNICODE编码U+6A61,10进制: 27233,UTF-32: 00006A61,UTF-8: E6 A9 A1。

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橡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oak、rubber

造字法

形声:从木、象声

English

chestnut oak; rubber tree; rubb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橡的拼音: xiàng  

〈词性:名〉

栎树的别名 [oak;chesnut oak]。一般指栎实 [acorn]

柞之实谓之橡。——《小尔雅》

栎有两种:一种不结实者,…一种结实者,其名曰栩,其实为橡。——《本草纲目》

常用词组

橡胶、橡皮、橡皮膏、橡皮筋,橡皮筋儿、橡皮图章、橡实、橡子

  拼音    注音  ㄆ一ˊ   
部首  皮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86  HCI  五笔98  BNTY  仓颉  DHE  郑码  XI  四角  40247  结构  单一电码  4122  区位  3804  统一码  76AE  笔顺  フノ丨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皮的拼音:pí(ㄆ一ˊ)  

⒈ 动植物体表的一层组织:皮毛。

⒉ 兽皮或皮毛的制成品:裘皮。

⒊ 包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封皮。书皮。

⒋ 表面:地皮。

⒌ 薄片状的东西:豆腐皮。

⒍ 韧性大,不松脆:花生放皮了。

⒎ 不老实,淘气:顽皮。

⒏ 指橡胶:胶皮。皮球。

⒐ 姓。

统一码

皮字UNICODE编码U+76AE,10进制: 30382,UTF-32: 000076AE,UTF-8: E7 9A AE。

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皮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hull、husk、peel、skin、tegument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skin, hide, fur, feather; out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皮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个口,表示兽的头;一竖表示身体;右边半圆表示已被揭起的皮;右下表手。“皮”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用手剥兽皮)

(2) 同本义 [peel]

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说文》

皮,剥也。——《广雅》

皮面抉眼。——《战国策·韩策》

皮瓠以为蓄。——《释名》

(3) 又如:皮面

(4) 酥脆的东西变韧 [become soft and soggy]。如:花生放皮了;饼皮了

词性变化

皮的拼音:   

〈词性:名〉

(1) 兽皮 [hide]。带毛叫皮,去毛叫革。引申指人的皮肤或动植物表面的一层组织 [skin]

孤执皮帛。——《周礼·大宗伯》。注:“虎豹皮。”

俪皮。——《仪礼·士昏礼》。注:“鹿皮。”

事之以皮币。——《孟子》

禽兽之皮足衣也。——《韩非子·五蠹》

(2) 又如:皮条(用皮子做成的绳、带);皮鼓(军用小鼓);皮松肉紧(喻指淡漠;宽泛);皮甲(用兽皮制的软甲);皮船(古时用牛皮蒙罩船身以御矢石的战船);皮胶(用动物皮熬成的粘性物质);皮舰(古代用牛皮蒙罩船身以防御矢石的战舰)

(3) 皮毛;皮革 [fur coat;leather]

岛夷皮服。——《书·禹贡》

(4) 又如:皮排(古代以皮革制作的鼓风器具);皮笠(古代革制的笠形帽);皮袋(皮制的袋);皮裘(毛皮的衣服);皮褂(用毛皮做的上衣);皮裳(用毛皮做的衣裳);皮褥(毛皮做的垫褥);皮箧(皮箱);皮侯(古代以兽皮为饰的箭靶)

(5) 包或围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 [cover]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6) 又如:书皮;饺子皮;馄饨皮。也叫“皮子”

(7) 指某些薄片状的东西 [sheet;film]。如:铜皮;铅皮;豆腐皮

皮的拼音:   

〈词性:形〉

(1) 引申为表面的,肤浅的 [surface;superficial]。如:皮肤之见(肤浅的见解);皮相(外貌);皮面(表面);皮里春秋(表面不做文章,心里有所褒贬);皮壳(包裹在外面的坚硬外皮)

(2) 顽皮;调皮 [naughty]。如:这孩子真皮!;皮着脸(厚着脸皮);皮缠(纠缠);皮赖歪派(蛮不讲理);皮科儿(逗乐打趣的言语)

(3) 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的 [case-hardened]。如:他老挨批,都皮了

(4) 用轧棉机把棉子和杂质分离了的 [ginned]。如:皮棉

常用词组

皮袄、皮板、皮板儿、皮包、皮包公司、皮包骨,皮包骨头、皮鞭、皮尺、皮带、皮袋、皮蛋、皮筏、皮肤、皮肤病、皮革、皮猴儿、皮花、皮黄、皮婚、皮货、皮夹、皮夹子、皮匠、皮筋儿、皮开肉绽、皮里阳秋、皮脸、皮脸儿、皮毛、皮棉、皮面、皮囊、皮袍,皮袍儿、皮球、皮肉、皮肉之苦、皮褥子、皮软、皮绳、皮条、皮桶子、皮下、皮下注射、皮相、皮硝、皮笑肉不笑、皮鞋、皮鞋油、皮屑、皮癣、皮靴、皮牙孜、皮炎、皮衣、皮影戏、皮张、皮掌、皮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脂、皮纸、皮质、皮重、皮子

  拼音  dīng dìng   注音  ㄉ一ㄥ ㄉ一ㄥˋ   繁体    
部首  钅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QSH  仓颉  OPMN  郑码  PAI  四角  81720  结构  左右电码  6857  区位  2204  统一码  9489  笔顺  ノ一一一フ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钉(釘)的拼音:dīng(ㄉ一ㄥ)  

⒈ 竹木、金属制成的呈条形的、可以打入他物的东西:钉子。钉锤。斩钉截铁。

⒉ 紧跟着不放松:钉梢(同“盯梢”)。

⒊ 督促,催问:钉问。

其他字义

钉(釘)的拼音:dìng(ㄉ一ㄥˋ)  

⒈ 把钉或楔子打入他物,把东西固定或组合起来:钉马掌。钉箱子。

⒉ 缝缀:钉钮扣。

统一码

钉字UNICODE编码U+9489,10进制: 38025,UTF-32: 00009489,UTF-8: E9 92 89。

钉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钉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nail、tack、follow、hammer

造字法

形声:从钅、丁声

English

nail, spike; pursue closel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钉的拼音:

dīng  

〈词性:名〉

(1) (形声。从金,丁声。本义:鍊饼黄金)

(2) 钉子 [nail],用以贯穿物体使结合牢固的东西

假借为丁,今俗用为铁钉字。——《说文通训定声》

(3) 又如:钉铰(一种金属零件。凡刀柄鞍首等皆有此);钉靴(鞋底钉钉,雨天可以防滑的鞋)

(4) 通常是圆锥形,有尖头或尖顶的木料、金属或其他材料做的钉状物 [peg]。如:鞋钉;竹钉

(5) 刺 [thorn]。如:眼中钉

词性变化

钉的拼音:

dīng  

〈词性:动〉

(1) 紧跟不放,监视 [stick with;follow closely;tail]。如:一位侦探在钉那个嫌疑分子的梢

(2) 催促;监督;紧迫 [urge]

小珍儿还是尽钉着问,这叫什么,那叫什么。—— 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

(3) 另见 dìng  

常用词组

钉耙、钉齿耙、钉锤、钉紧、钉牢、钉螺、钉帽、钉梢,盯梢、钉是钉,铆是铆、钉书钉、钉死、钉头、钉问、钉鞋、钉子、钉子户

基本词义

钉的拼音:

dìng  

〈词性:动〉

(1) 用钉将…固定住 [nail]。如:把公告钉在大门上

(2) 用锐器刺人 [stick]

以棘针钉其心,女遂患心痛。——《晋书·文苑传》

(3) 用线把带子、纽扣等缝住 [sew]。如:钉扣子

(4) 另见 dīng  

  拼音    注音  ㄗˇ   
部首  子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BBBB  仓颉  ND  郑码  YA  四角  17407  结构  单一电码  1311  区位  5551  统一码  5B50  笔顺  フ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子的拼音:zǐ(ㄗˇ)  

⒈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子女。子孙。子嗣。子弟(后辈人,年轻人)。

⒉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子。瓜子儿。子实。

⒊ 动物的卵:鱼子。蚕子。

⒋ 幼小的,小的:子鸡。子畜。子城。

⒌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子弹(dàn   )。棋子儿。

⒍ 与“母”相对: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辅音)。

⒎ 对人的称呼:男子。妻子。士子(读书人)。舟子(船夫)。才子。

⒏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子。先秦诸子。

⒐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子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

⒑ 用于计时:子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子夜(深夜)。

⒒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⒓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子。乱子。胖子。

⒔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子门。

⒕ 姓。

统一码

子字UNICODE编码U+5B50,10进制: 23376,UTF-32: 00005B50,UTF-8: E5 AD 90。

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子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㜽仔

汉英互译

son、child、seed

造字法

象形:像小孩子在襁褓中

English

offspring, child; fruit, seed of; 1st terrestrial branc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子的拼音: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2) 同本义 [baby;infant]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

居然生子。——《诗·大雅·生民》

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义》

子者,父之阴也。——《汉书·杜钦传》

干、 越、 夷、 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3) 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4) 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 [child]

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5) 又

有子存焉。

(6) 又

(7) 又

孙又生子。

子墨衰绖。(晋襄公的丧服都染成黑色。子,指晋襄公。墨,动词,染黑。衰,通縗,丧服,粗麻布做成。绖,头巾和腰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8) 又如:子党(儿女辈);子道(儿女对父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子姓(泛指子孙,后辈);子辈(儿女)

(9) 今则专指儿子,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son]

无子,有女二人。——唐· 陈玄祐《离魂记》

(10) 又如:子姪(本指子与姪。后用以通称晚辈);子胤(子息,后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儿子的宾客)

(11) 子孙 [descendant]

(12) 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

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执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论》

(13) 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后代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石崇《王昭君辞》

(14) 人的通称 [person]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诗·邶风·匏有苦叶》

(15) 又如:樵子;舟子;子马(人马);子童(后妃或仙女的自称);孤子(年少死了父亲的人);才子(特别具有才华的人);女子(女性);小子(年幼的人;晚辈);内子(内人,即妻子);夫子(旧时对学者的称呼;旧时学生称老师);孝子(对父母十分孝顺的人);游子(离乡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16)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 [literate and officialdom (in feudal China)]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赵彦卫《云麓漫钞》

(17)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man]

子年少。——晋· 干宝《搜神记》

而独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子之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子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8) 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 [master]

子曰:学而时习之。——《论语》

子墨子闻之。——《墨子·公输》

(19) 又

子墨子解带为城。

(20) 地支的第一位 [the first of the twelve Earthly Branches]

(21)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

太岁在子日困敦。——《尔雅》

(22) 用以纪月,即农历十一月

子,又以纪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

(23) 用以纪日

不辟子卯。——《仪礼·士丧礼》

(24) 用以纪时,即夜半十一时至一时

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西游记》

(25) 又如:子夜

(26) 专指女儿 [daughter]

缵女维莘,长子维行。——《诗·大雅·大明》。毛传:“长子,长女也。”

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绝代儒宗,夫人是名公爱子,不忍埋没这白草黄云之外。—— 明· 陈与郊《文姬入塞》

(27) 又如:子媳(女媳)

(28) 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 [honorific title with the surname]

此三子者。——《战国策·魏策》

非郑尹而快孙子。——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程氏子以蠹贫。——《聊斋志异·促织》

(29) 姓

词性变化

子的拼音:   

〈词性:形〉?

(1) 小 [small]

时大武军子将 郝灵荃奉使在 突厥。——《资治通鉴·唐纪》

(2) 又如:子将(小将);子舍(小房);子闩(小门闩);子墙(院落内部的小墙);子亭(小亭);子城(大城所属的小城)

(3) 嫩的或易咀嚼的 [tender]。如:子姜

(4) 幼小 [young]

郫县子鱼,黄鳞赤尾。—— 曹操《四时食制》

(5) 又如:子鸭(幼鸭,嫩鸭);子鸡(小而嫩的鸡)

(6) 属于别人的,受别人控制的 [subsidiary]。如:子公司

子的拼音:   

〈词性:动〉

(1) 通“慈”(   )。爱;尤指像对子女一样地爱护 [love]

天迪从子保。——《书·召诰》。王引之云:“子,当读为慈。”

子以爱之。——《礼记·缁衣》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唐· 柳宗元《封建论》

(2) 又如:子谅(慈爱诚信);子惠(惠爱百姓);子育(抚爱养育如己子)

(3) 收养为子 [adopt as son]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 齐女子之,立为太子。——《史记·卫康叔世家》

(4) 结果实 [bear fruit]

李性坚,实脱(晚),五岁者始子。——《齐民要术·种李》注

(5) 尽儿女之道;善事父母 [serve one’s parents with filial devotion]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子的拼音:   

〈词性:副〉

(1) 表示限制,相当于“只” [only]

睡不稳,子倚着个鲛绡枕头儿盹。——《西厢记诸宫调》

也子强如你,但衣食。——《刘知远诸官调·正宫锦·缠道》

子喝一声,那时唬煞。——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2) 又如:子有(只有);子索(只得;只索)

子的拼音:   

<连>

(1) 相当于“虽然” [though, although]

老子老呵,犹兀自万夫难敌。——杨梓《敬德不服老》

(2) 又如:有子有(有虽然是有;虽则有)

子的拼音:   

〈词性:代〉

(1) 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 [you]

陈亢问于 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论语》

(2) 另见 zi  

常用词组

子部、子城、子丑寅卯、子畜、子代、子弹、子弟、子弟兵、子妇、子宫、子公司、子贡、子规、子金、子句、子爵、子口、子粒、子路、子棉、子母扣儿、子母钟、子目、子女、子时、子实、子书、子嗣、子孙、子孙饽饽、子孙后代、子群、子午线、子息、子弦、子痫、子虚、子婿、子夜、子叶、子一代、子音、子婴、子钟、子侄、子子孙孙

基本词义

子的拼音:   

〈词性:助〉

(1) 构词后缀。

(2) 加在名词后。如:房子;车子

(3)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如;胖子;瘦子;垫子

(4) 个别量词后缀

(5) 另见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