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挦绵扯絮的意思

xiánmiánchě

挦绵扯絮



拼音xián mián chě xù

注音ㄒ一ㄢˊ ㄇ一ㄢˊ ㄔㄜˇ ㄒㄨˋ

解释形容下大雪。

出处元·无名氏《渔樵记》第二折:“恰便似粉妆成殿阁楼台,有如那挦绵扯絮随风洒。”

例子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21回:“那雪如挦绵扯絮,乱舞梨花。”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谜语下大雪

感情挦绵扯絮是中性词。

繁体鬢綿撦絮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xián   注音  ㄒ一ㄢˊ   繁体    
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RVFY  仓颉  QSMI  郑码  DXDS  四角  57047  结构  左右电码  8469  统一码  6326  笔顺  一丨一フ一一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挦(撏)的拼音:xián(ㄒ一ㄢˊ)  

⒈ 扯,拔(毛发):挦扯。挦鸡毛。

⒉ 摘取:挦字摘句。

统一码

挦字UNICODE编码U+6326,10进制: 25382,UTF-32: 00006326,UTF-8: E6 8C A6。

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挦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扌、寻声

English

pull out, pluck; take hold of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挦的拼音:

xián  

〈词性:动〉

(1) 拔;扯 [pick]

再多说,我把你这胡子还挦了呢!——《红楼梦》

果然自己一把一把将那头发大绺挦将下来。——《醒世姻缘传》

(2) 又如:挦剥(拔毛剥皮);挦毛;挦扯;挦鸡毛

(3) 引用、摘录或抄录(某人的文章或诗名) [take]

古书东移西掇,挦补成章。——《辍耕录》

  拼音  mián   注音  ㄇ一ㄢˊ   繁体  綿  
部首  纟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XRMH  仓颉  VMHAB  郑码  ZNLI  四角  26127  结构  左右电码  4875  区位  3564  统一码  7EF5  笔顺  フフ一ノ丨フ一一丨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绵(綿)的拼音:mián(ㄇ一ㄢˊ)  

⒈ 蚕丝结成的片或团,供絮衣被、装墨盒等用:丝绵。绵绸。绵里藏针。

⒉ 像丝绵那样柔软或薄弱:绵薄。绵软。绵力。

⒊ 像丝绵那样延续不断:绵延。绵联。绵长。绵亘。连绵。

⒋ 性情温和:他平时挺绵。

统一码

绵字UNICODE编码U+7EF5,10进制: 32501,UTF-32: 00007EF5,UTF-8: E7 BB B5。

绵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绵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綿緜

汉英互译

continous、floss、soft

造字法

会意:从纟、从帛

English

cotton wad; wool; soft, down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绵的拼音:

綿、緜 mián  

〈词性:名〉

(1) (会意。从帛,从糸(   )。本义:丝棉,精丝绵,新丝绵)

(2) 同义 [silk floss]

绛缇絓紬丝絮绵。——《急就篇》。颜注:“渍茧擘之,精者为绵,粗者为絮。今则谓新者为绵,故者为絮。”

身衣布衣,木緜皁帐。——《资治通鉴》

吴绵软如云。—— 白居易《新制布裘》

(3) 又如:绵子(丝绵);绵衣(内装丝绵的衣服);绵帛(丝绵绢帛的总称);绵矩(加工丝绵的工具)

(4) 通“棉” [cotton]。如:绵花(棉花);绵絮(指弹松的丝绵或棉花);绵绒(轧去棉籽尚未弹松的棉花)

(5) 丝絮状物 [floc]

想见东郊携手日,海棠如雪柳飞绵。——陆游《醉中怀眉山旧游》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周邦彦《兰陵王》

(6) 姓。春秋齐有绵驹

词性变化

绵的拼音:

綿 mián  

〈词性:动〉

(1) 接连不断 [be continuous;connect;link]

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诗·大雅·绵》

緜,连也。——《广雅·释诰四》

郑绵络些。——《楚辞·招魂》

緜日月而不衰。——《文选·张衡·思玄赋》

绵地千里。——《后汉书·西羌传》

(2) 又如:绵连(连续不绝);绵络(连续不绝);绵联(连绵不绝的样子);绵长(延续久远)

绵的拼音:

綿 mián  

〈词性:形〉

(1) 久远 [far back]

微睇緜藐。——司马相如《上林赋》。注:“远视貌。”

鸟屿緜邈。——左思《吴都赋》。注:“广远貌。”

(2) 又如:绵暧(久远,悠远);绵眇(遥远、悠远、远视的样子);绵野(遥远的郊野)

(3) 柔软,单薄 [soft]。如:软绵绵;绵薄(谦称自己薄弱的能力)

(4) 薄弱;软弱 [weak;feeble]

越人绵力薄材,不能陆战。——《汉书·严助传》

(5) 又如:绵弱(柔弱,薄弱);绵幂(微细);绵劣(才能薄弱,智力低下);绵力(谦词,能力薄弱)

(6) 病重 [(disease) severe]

不图所患,遂尔绵笃。——《晋书·陶侃传》

(7) 又如:绵笃(病危,病势沉重);绵惙(病势垂危)

(8) 美,盛 [tender;flourishing]。如:绵芊(草木茂盛美好的样子);绵丽(柔美华丽)

常用词组

绵白糖、绵薄、绵绸、绵惙、绵亘、绵里藏针、绵力、绵联、绵绵、绵密、绵延、绵延、绵羊、绵远、绵子

  拼音  chě   注音  ㄔㄜˇ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  RHG  仓颉  QYLM  郑码  DII  四角  51010  结构  左右电码  2102  区位  1922  统一码  626F  笔顺  一丨一丨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扯的拼音:chě(ㄔㄜˇ)  

⒈ 拉:扯住不放。牵扯别人。

⒉ 撕破:把信扯开。

⒊ 不拘形式不拘内容地谈:扯谎。扯闲篇。

⒋ 无原则地争论、纠缠、推诿:扯皮。

统一码

扯字UNICODE编码U+626F,10进制: 25199,UTF-32: 0000626F,UTF-8: E6 89 AF。

扯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扯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pull、tear、chat、gossip

造字法

形声:从扌、止声

English

rip up, tear down; raise; hau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扯的拼音:

chě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奢声。扯是“撦”的俗字。本义:撕裂)

(2) 拉,牵引 [pull]。如:扯车(拉车);扯拉(牵扯;牵涉);扯曳(拽拉,揪扯);扯扯拽拽(拉拉扯扯。用手拉扯);扯蓬拉纤(用不正当的手段为人撮合或说情而从中取利的行为)

(3) 撕 [tear]。如:扯裂(撕碎;拉断);把信扯得粉碎;扯下假面具;扯破(撕破)

(4) 零买 [buy]。如:扯二尺布

(5) 拔起 [pull up]。如:扯毛;扯秧

(6) 谈话,多指漫无边际的谈话 [chat;gossip]。如:闲扯;扯家常;东拉西扯;扯个没完;扯蛋(胡扯)

常用词组

扯白、扯淡、扯后腿、扯谎、扯筋、扯乱弹、扯皮、扯臊、扯顺风旗、扯腿

  拼音    注音  ㄒㄨˋ   
部首  糸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VKXI  仓颉  VRVIF  郑码  ZMJZ  四角  46903  结构  上下电码  4825  区位  4885  统一码  7D6E  笔顺  フノ一丨フ一フフ丶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絮的拼音:xù(ㄒㄨˋ)  

⒈ 棉花的纤维:棉絮。被絮。

⒉ 古代指丝的纤维,特指熟丝。

⒊ 像棉絮的东西:花絮。芦絮。柳絮。

⒋ 在衣被等物里铺棉花、丝绵等:絮被子。絮棉袄。

⒌ 连续重复,惹人厌烦:絮叨。絮烦。絮聒。絮絮叨叨。

统一码

絮字UNICODE编码U+7D6E,10进制: 32110,UTF-32: 00007D6E,UTF-8: E7 B5 AE。

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絮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garrulous、wadding

造字法

形声:从糸、如声

English

waste cotton, raw silk or cott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絮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糸(   ),如声。本义:粗丝绵)

(2) 同本义 [thick silk floss]

絮,敝绵也。——《说文》。按,好者为绵,恶者为絮。

絮三斤。——《汉书·高帝纪》。古无木绵,以絮纳袷中,谓之装褚,曰袍。

剖其中,干若败絮。——明· 刘基《卖柑者言》

败絮其中。

(3) 又如:絮衣(绵衣);絮缯(丝帛之类的总称)

(4) 经过弹制的棉花胎 [(cotton) wadding]

他们的婴孩没有棉衣,只好成天躺在土炕上那一堆破絮里。——茅盾《“战时景气”宠儿——宝鸡》

(5) 又如:絮帛(棉絮与布帛);絮棉;絮缕(棉絮与丝缕。泛指微细之物)

(6) 像絮一样轻柔、洁白的东西 [sth. resembling cotton]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范成大《碧瓦》

山河破碎风飘絮。——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7) 又如:芦絮;絮暖(指春暖絮飞之时);柳絮(柳花之飞絮)

(8) 棉花 [cotton]

蛮夷不蚕,采木绵为絮。——《艺文类聚》

(9) 头上巾 [scarf]

巴蜀名头上巾为冒絮。——《续方言疏证》

又如:絮巾(巾絮。古代的一种头巾)

词性变化

絮的拼音:   

〈词性:动〉

(1) 在衣服、被褥里铺丝棉、棉花等物 [wad with cotton]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子夜吴歌四首》

(2) 又如:絮衣(内铺丝棉的衣服);絮纩(棉袄,棉袍);絮袄(内充丝绵或棉絮的冬季上衣)

絮的拼音:   

〈词性:形〉

(1) 优弱寡断 [undetermined]

时有一事,富公疑之,久而不决。 韩曰:公又絮。—— 清· 翟灏《通俗编》

(2) 说话啰唆 [long-winded]

今又以言语烦琐为絮,所谓絮叨叨是也。——《通俗编·言笑》

(3) 又如:絮絮答答(唠叨不休);絮咶(唠叨);絮絮聒聒(唠叨不休);絮繁(唠叨);絮气(形容文字牵扯烦琐,意思不鲜明)

(4) 因多次重复而厌烦 [be sick of]

既是他嫌那玫瑰膏子吃絮了,把这个拿两瓶子去。——《红楼梦》

(5) 又如:絮繁(厌烦)

常用词组

絮叨、絮烦、絮聒、絮片、絮球、絮说、絮絮、絮絮叨叨、絮语、絮状物、絮嘴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