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咸五登三的意思

xiándēngsān

咸五登三



拼音xián wǔ dēng sān

注音ㄒ一ㄢˊ ㄨˇ ㄉㄥ ㄙㄢ

解释《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引此文,颜师古注:“咸,皆也,言汉德与五帝皆盛,而登于三王之上也。”后因以“咸五登三”谓帝德广被,同于五帝而超于三王。

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方将增泰山之封,加梁父之事,鸣和鸾,扬乐颂,上咸五,下登三。”《汉书·司马相如传下》引此文,颜师古注:“咸,皆也,言汉德与五帝皆盛,而登于三王之上也。”

例子《南齐书·王融传》:“然后天云动,勒封岱宗,咸五登三,追踪七十,百神肃警,万国俱僚。”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赞颂。

感情咸五登三是中性词。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xián   注音  ㄒ一ㄢˊ   繁体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86  DGKT  五笔98  DGKD  仓颉  IHMR  郑码  HMAJ  四角  53200  结构  上三包围电码  0752  区位  4744  统一码  54B8  笔顺  一ノ一丨フ一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咸(鹹)的拼音:xián(ㄒ一ㄢˊ)  

⒈ 全,都:咸受其益。

⒉ 像盐的味道,含盐分多的,与“淡”相对:咸味。咸盐。咸水湖。

⒊ 姓。

统一码

咸字UNICODE编码U+54B8,10进制: 21688,UTF-32: 000054B8,UTF-8: E5 92 B8。

咸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咸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ll、salted、salty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戌、从口

English

together; all, completely; unite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咸的拼音: xián  

〈词性:动〉

(1) (会意。据甲骨文。从戌(   ),从口。戌是长柄大斧,“口”指人头。合起来表示大斧砍人头。本义:杀)

(2) 同本义 [kill]

咸刘厥敌。——《书·君奭》

(3) 毕;终 [finish]

迄始皇三载而咸,时、激、地、保、人事乎?—— 汉· 扬雄《法言》

(4) 感应 [sense]

…窕则不咸。——《左传》

(5) 又如:咸腓(妄动);咸感(阴阳相感,夫妇相和)

词性变化

咸的拼音: xián  

〈词性:副〉

(1) 普遍都,全部 [all]

咸,皆也,悉也。——《说文》

庶绩咸熙。——《书·尧典》

周邦咸喜。——《诗·大雅·崧高》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咸怃然。——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京城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汉书·张衡传》

属吏咸伏渴。——《明史》

(2) 又如:咸叨福庇(都借光沾了福气);咸宥(全部宽恕);咸臻(全都到达);咸五登三(帝德广被,同于五帝而超于三王)

(3) 共;同 [together]

敦商之旅,克咸厥功。——《诗·鲁颂·閟宫》

咸的拼音: xián  

〈词性:形〉

(1) 普遍 [general]

小赐不咸,独恭不优。不咸,民不归也;不优,神弗福也。——《国语》

(2) 协和,调和 [harmonic]

舟中鸣鼓若竞渡,挽人从山石中闻鼓声而咸力。——《天工开物》

(3) 和睦 [concord]。如:咸平(和平;太平);咸和(协和;和睦)

咸的拼音: xián  

〈词性:名〉

(1) 咸阳(今为地级市,位于陕西西安西北20公里)。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祥地。公元前350年秦孝公都咸阳,城市宫殿林立。公元前206年为楚项羽焚毁,简称咸 [Xianyang city]

(2) 古乐曲名。即咸池 [xingci]。如:咸英(尧乐《咸池》与帝喾乐《六英》的并称)

咸的拼音: xián  

〈词性:形〉

含盐的 [salted;salty]。如:咸鱼;咸肉;咸水;咸菜;咸泪

常用词组

咸菜、咸丰庚申、咸津津,咸津津儿、咸肉、咸涩、咸丝丝,咸丝丝儿、咸水、咸水湖、咸盐、咸阳宫、咸阳桥

  拼音    注音  ㄨˇ   
部首  二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GGHG  仓颉  MDM  郑码  BIX  四角  101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63  区位  4669  统一码  4E94  笔顺  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五的拼音:wǔ(ㄨˇ)  

⒈ 数名,四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伍”代):五彩。五官。五谷。五金。五代(中国朝代名,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先后在中原建立政权的时期)。五帝(中国传说中的五个帝王,通常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毒(指蝎、蛇、蜈蚣、壁虎、蟾蜍)。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是中国历史上五大名山)。五脏(指心、肝、脾、肺、肾)。

⒉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6”。

统一码

五字UNICODE编码U+4E94,10进制: 20116,UTF-32: 00004E94,UTF-8: E4 BA 94。

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五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㐅伍

汉英互译

cinque、five

造字法

会意:从二、从

English

five; surnam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五的拼音:   

〈词性:形〉

(五,会意。从二,从乂。“二”代表天地,“乂”表示互相交错。本义:交午,纵横交错) 同本义 [cross]

五,阴阳在天地之间交午也。——《说文》

葛屦五两。——《诗·齐风·南山》

羔羊之皮,素丝五紽。——《诗·召南·羔羊》

词性变化

五的拼音: wu  

(1) 四加一的和 [five]

五,数也。——《广韵》

五载一巡守。——《书·舜典》

塞其五山。——唐· 李朝威《柳毅传》

五战于秦。—— 宋· 苏洵《六国论》

起则五六揖。——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监五室。——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五路总口(通往东、西、南、北、中五路的交叉口);五车腹笥(腹中装有五车书,比喻知识丰富,学问渊博);五方旗帜(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插上青、黄、赤、白、黑五色旗);五伯(春秋时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五虫(鳞虫、羽虫、倮虫、毛虫、介虫的合称);五木(泛指古时的形具,如枷、镣、铐等);五浮(上等土壤);五细(指出身贱,年辈小,关系远,资历浅,地位低的五类人);五云(青、白、赤、黑、黄五种云色);五剽(白色粉状的中等土壤);五义(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又通“伍”

五,伍与五,音同义别,官府文书五作伍。——《正字通》

五的拼音:   

〈词性:名〉

(1)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伍 [five]

入行间之治连以五。——《商君书》

(2) 偶;相类 [pair;couple]

妻与后子死者,五皆丧之三年。——《墨子》

(3) 工尺谱中的音名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 [a note of the scale in gongchepu]

(4) 五行 [the five elements]

五,五行也。——《说文》。段玉裁注:“水火木金土,相克相生,阴阳交午也。”

(5) 通“伍”。古军队编制,五人为伍;行列 [troops]

行间之治,连以五,辨之以章,束之以令。——《商君书·画策》

孟贲过于 河,先其五。——《吕氏春秋·必己》

(6) 指五帝 [five emperors]。如:五三(五帝三王)

(7) 星名。二十八宿中的昴五 [star's name]。如:五佐(谓佐天行德的五星);五括(星名);五纬(金、木、水、火、土五星)

(8) 姓

常用词组

五霸、五保、五倍子、五采、五彩、五彩缤纷、五常、五城、五城御史司坊、五代、五帝、五冬六夏、五斗橱、五斗柜、五毒,五毒儿、五毒俱全、五短三粗、五短身材、五反、五方、五方杂处、五更、五更转、五供、五古、五谷、五鼓、五谷丰熟、五官、五光十色、五行八作、五湖四海、五花八门、五花大绑、五花肉、五黄六月、五荤、五讲四美、五角大楼、五角星[形]、五戒、五金、五经、五里云雾、五粮液、五陵、五岭、五律、五伦、五马、五马分尸、五马六猴、五内、五权宪法、五日京兆、五色、五色缤纷、五声、五十步笑百步、五世其昌、五四青年节、五四运动、五台、五体投地、五味、五线谱、五星红旗、五行、五刑、五言诗、五颜六色、五液、五一国际劳动节、五音、五月节、五岳、五蕴、五指山、五洲

  拼音  dēng   注音  ㄉㄥ   
部首  癶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WGKU  仓颉  NOMRT  郑码  XSJU  四角  12108  结构  上下电码  4098  区位  2139  统一码  767B  笔顺  フ丶ノノ丶一丨フ一丶ノ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登的拼音:dēng(ㄉㄥ)  

⒈ 上,升:登山。登车。登门。登天。登台。登场(chǎng   )。登高。登攀。登临。登科。登程。登堂入室。

⒉ 踩,践踏,脚向下用力:登踏。踢登。

⒊ 记载:登记。登报。登载。

⒋ 谷物成熟:登岁(丰年)。五谷丰登。

⒌ 立刻:登时。“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⒍ 进:登崇(进用推崇)。

⒎ 方言,穿:登上靴子。

统一码

登字UNICODE编码U+767B,10进制: 30331,UTF-32: 0000767B,UTF-8: E7 99 BB。

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僜蹬

汉英互译

ascend、mount、publish、record、step on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rise, mount, board, climb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登的拼音: dēng  

〈词性:动〉

(1) (象形。本义:上车)

(2) 同本义 [get on a car]

登,上车也。——《说文》

登,陞也。——《尔雅》

登车则有光矣。——《礼记·玉藻》

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3) 升,上,从下而上 [ascend;mount;scale]

登席不由前。——《礼记·玉藻》。注:“升也。”

欲释阶而登天兮。——《楚辞·惜诵》。注:“上也。”

诞上登于岸。——《诗·大雅·皇矣》

登斯楼也。——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捷足先登;登宝(登基;帝王即位);登筵(登上筵席);登平(上升);登仙(声名直上或升迁高官)

(5) 进献 [offer]

农乃登黍。——《吕氏春秋》

(6) 又如:登隆(进上隆贵的);登仪(进献礼物);登闲(进入马厩);登荐(进献)

(7) 增加 [add]

皆登一焉。——《左传·昭公三年》。注:“加也。”

(8) 又如:登降(增减);登损(增减);登曜(增添光彩)

(9) 成熟;丰收 [rippen]

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孟子·滕文公》

风雨时节,五谷登熟。——《淮南子·览冥》

禾稼登熟。——《越绝书·纪吴王占梦》

(10) 又如:登年(丰年);登秋(秋收);登衍(丰收);五谷丰登

(11) 登记;记载 [enter;record;register]

掌登万民之数。——《周礼·秋官·司民》

(12) 又如:登下(登记与削除);登纪(登记)

(13) 登天,指死 [die]。如:登仙(人死亡的婉辞;成仙人);登真(成仙。称人死亡的婉辞)

(14) 成,引申为定 [become;success]

登是南邦。——《诗·大雅·崧高》

登其夫家之众寡。——《周礼·遂人》

年谷不登。——《礼记·曲礼》

蚕事既登。——《礼记·月令》

不登于器。——《左传·隐公五年》

且不登叛人也。——《左传·襄公元年》

(15) 加封,升任 [confer (a title)]。如:登建(进立,升封);登轴(进任要职)

(16) 进用;选拔 [promote]。如:登用(进用);登臣(进用官吏);登拔(选拔)

(17) 谓科举考试中选 [enroll]

登博学弘词科。——欧阳修《新唐书》

(18) 又如:登龙(登龙门。比喻科举中试);登科发甲(考中进士为“登科”。发甲同登科);登乡荐(考取乡试)

(19) 超过 [surpass]。如:登三(功德登于三王之上)

(20) 踩;踏 [step on;tread]。如:登在窗台上擦玻璃;登锋履刃(踩踏刀剑的锋刃。比喻冲锋陷阵在最前头)

(21) 蹲;呆 [squat on the heels]

荆公见屋傍有个坑厕,讨一张毛纸,走去登东。——《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22) 又如:登东(解手。东:东圊,厕所);登坑(蹲茅坑)

(23) 穿 [put on;wear]

(宝玉)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红楼梦》

(24) 又如:登云履(法师做法术时穿的鞋);登上鞋

(25) 上路,登程 [set out;start off on a journey]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唐· 杜甫《石壕吏》

词性变化

登的拼音: dēng  

〈词性:名〉

(1) 古代祭器名 [sacrificial vessel]

卬盛于豆,于豆于登。——《诗·大雅·生民》

(2) 又如:登豆(泛指祭器和食器)

登的拼音: dēng  

〈词性:形〉

(1) 高 [high]

不哀年之不登。——《国语·晋语》。注:“高也。”

涉三皇之登闳。——《汉书·扬雄传》

(2) 又如:登闳(高远,高大)

登的拼音: dēng  

〈词性:副〉

(1) 即刻 [at once]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登时(马上;立刻);登场(当场);登答(立刻答复)

  拼音  sān   注音  ㄙㄢ   
部首  一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DGGG  仓颉  MMM  郑码  CD  四角  10101  结构  单一电码  0005  区位  4093  叠字  三叠字拆字  三个一  统一码  4E09  笔顺  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三的拼音:sān(ㄙㄢ)  

⒈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三维空间。三部曲。三国(中国朝代名)。

⒉ 表示多次或多数:三思而行。三缄其口。

统一码

三字UNICODE编码U+4E09,10进制: 19977,UTF-32: 00004E09,UTF-8: E4 B8 89。

三字由三个一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三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叁參弎

汉英互译

three

造字法

指事

English

thre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三的拼音: sān  

〈词性:数〉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three]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more than two;many;several]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three times]。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词性变化

三的拼音: sān  

〈词性: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third palace]。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monarch;father,teacher]。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Heaven;Earth;Human being]。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Three Emperors]。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three stars]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amiableness]。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常用词组

三八、三八妇女节,三八节、三百六十行、三胞胎、三倍、三边形、三不管、三不知、三叉戟、三岔路口、三长两短、三朝元老、三成、三尺、三虫、三从四德、三寸不烂之舌、三大差别、三大发明、三大洋、三代、三代、三冬、三番五次、三废、三分鼎足、三伏、三纲五常、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三更、三更半夜、三宫六院、三姑六婆、三顾茅庐、三光、三归、三国、三合板、三合土、三河、三皇、三魂七魄、三季稻、三家村、三缄其口、三角、三角板、三角关系、三角恋爱、三角形、三角债、三角洲、三脚架、三教九流、三军、三K党、三棱镜、三连冠、三令五申、三轮车、三昧、三门峡、三面手、三明治、三年五载、三朋四友、三七开、三亲六故、三亲六眷、三秦、三秋、三三两两、三生、三生有幸、三牲、三省、三十而立、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三世、三思、三思而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通、三头六臂、三峡、三下五除二、三夏、三鲜、三弦、三相电流、三言两语,三言两句、三元、三月、三灾八难、三只手、三资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