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先吾著鞭的意思

xiānzhuóbiān

先吾著鞭



拼音xiān wú zhuó biān

注音ㄒ一ㄢ ㄨˊ ㄓㄨㄛˊ ㄅ一ㄢ

解释比喻快走一步,占先一步。

出处《晋书·刘琨传》:“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耳。”

用法作谓语;指抢先一步。

感情先吾著鞭是中性词。

近义先我着鞭

英语give somebody a lead(have precedence over)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xiān   注音  ㄒ一ㄢ   
部首  儿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TFQB  仓颉  HGHU  郑码  MBRD  四角  24212  结构  上下电码  0341  区位  4740  统一码  5148  笔顺  ノ一丨一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先的拼音:xiān(ㄒ一ㄢ)  

⒈ 时间在前的,次序在前的,与“后”相对:先前。先期。原先。先驱。先河(中国古代帝王先祭黄河,后祭海,以河为海的本源,后称倡导在先的事物)。先觉(jué  )。先见之明。先发制人。

⒉ 家族或民族的较早的一代或几代:先人。先世(祖先)。先民。

⒊ 对死去的人的尊称:先祖。先父。先哲(指已去世的有才德的思想家)。先烈。先贤。

⒋ 姓。

统一码

先字UNICODE编码U+5148,10进制: 20808,UTF-32: 00005148,UTF-8: E5 85 88。

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先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ancestor、before、deceased、earlier、in advanc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止、从人

English

first, former, previou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先的拼音: xiān  

〈词性:动〉

(1) (会意。据甲骨文,上面是“止”(脚),下面是“人”。意思是脚已走在人的前面。本义:前进,走在前面)

(2) 同本义 [advance]

先,前进也。——《说文》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屈原《九歌·国殇》

恐为操所先。——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3) 又如:身先士卒;争先恐后;争先(争着赶到别人前头)

(4) 尊崇;重视 [attach importance to]

安宁则长庠序,先本绌末,以礼义防于利。——《史记·本准书》

(5) 又如:先本(重视根本)

(6) 首创;开始 [initiate;begin]

不为福先,不为祸始。——《庄子·刻意》

(7) 又如:先志(先立志向);先事(先行其事)

词性变化

先的拼音: xiān  

〈词性:名〉

(1) 当初;先前 [first]

丢三忘四,惹人抱怨,竟不大象先了。——《红楼梦》

(2) 又如:先起头(从前);先来(先前,原来);先日(从前;日前)

(3) 先世;祖先 [ancestry;ancestors]

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报任安书》

行莫丑于辱先。——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思厥先祖父。——宋· 苏洵《六国论》

先典攸高。——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先西域人。——明、 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先茔在杭(先茔:祖先的坟墓。杭:浙江省杭州市)。——清· 袁枚《祭妹文》

(4) 又如:先陇(祖坟);先陵(帝王祖先的坟墓);先铭(先人的墓志铭)

(5) 前导;前驱 [forerunner;pioneer]

以为民先(先,先锋。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韩非子·五蠹》

行为士先。——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先引(前导);先师(前辈老师);先达(有德行学问的前辈)

(7) 姓

先的拼音: xiān  

〈词性:形〉

(1) 前,时间或次序在前 [earlier;before]

以先国家之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后先相继。——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固先乎吾。——唐· 韩愈《师说》

先天下之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2) 古时的;先前的,先代的 [old;ancient]

[季春之月]天子乃荐鞠衣于先帝。——《礼记·月令》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战国策·齐策》

(3) 又如:先帝(远古帝王);先王(指上古贤明君王)

(4) 首要,根本 [chief;fundamental]

末学者,古人有之,而非所以先也。——《庄子·天道》。成玄英疏:“先,本也。”

(5) 又如:先天(宇宙的本体,万物的本原);先务(首要的事务)

(6) 上 [super]

短长终不校,先后竟谁论?——唐· 韩愈《和侯协律咏笋》

(7) 又如:先后(高下,优劣)

(8) 已故的。称呼死者的敬词 [the deceased]

先大母婢也。——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9) 又如:先朝顾命(先帝临终托付);先府君(尊称亡父)

先的拼音: xiān  

〈词性:副〉

指事情、行为发生在前 [earlier;before]

树下先有落叶。——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几欲先走。——《秋声诗自序》

水暖鸭先知。——宋· 苏轼《惠崇》

春江晚景

为坎以先登。——《资治通鉴·唐纪》

常用词组

先辈、先妣、先鞭、先不先、先慈、先达、先大母、先导、先帝遗诏、先睹为快、先发制人、先锋、先父、先公、先汉、先河、先后、先皇、先机、先见、先进、先觉、先君、先君子、先礼后兵、先例、先烈、先令、先露、先买、先民、先母、先期、先前、先遣、先秦、先驱、先热、先人、先人后己、先入为主、先声、先声夺人、先生、先世、先是、先室、先手、先天、先天不足、先天之精、先头、先王、先贤、先小人后君子、先行、先行词,先行句、先行官、先行者、先兄、先严、先引、先斩后奏、先兆、先哲、先知、先知先觉、先祖

  拼音  wú yù   注音  ㄨˊ ㄩˋ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GKF  仓颉  MMR  郑码  BIXJ  四角  10601  结构  上下电码  0710  区位  4665  统一码  543E  笔顺  一丨フ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吾的拼音:wú(ㄨˊ)  

⒈ 我,我的:吾身。吾国。吾辈。

⒉ 姓。

其他字义

吾的拼音:yù(ㄩˋ)  

⒈ 古同“御”,抵御。

统一码

吾字UNICODE编码U+543E,10进制: 21566,UTF-32: 0000543E,UTF-8: E5 90 BE。

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吾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I、we

造字法

形声:从口、五声

English

i, my, our; resist, imped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吾的拼音:   

〈词性:代〉

(1) (形声。从口,五声。本义:我)

(2) 同本义 [I]

吾,我自称也。——《说文》

吾,我也。——《尔雅·释诂》

愿吾子之教之也。——《仪礼·士冠礼》

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老子》

莫吾知兮。——《楚词·屈原·涉江》

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不吾知也。

(3) 按,在上古时代,“吾”和“我”在语法上有别,吾不用于动词后作宾语

今者吾丧我。——《庄子·齐物论》

(4) 又如:吾侪(我等,我辈,我们);吾当(我);吾侬(我);吾谁与归(我将从谁);吾爱(我所爱的人);吾兄(对朋友的称呼;称自己的兄长);吾祖(我的祖先);吾与(我的同伴、同伙);吾庐(我的住所);吾党(我的同乡;吾辈)

(5) 我们 [we]。如:吾匹(我类);吾曹(吾辈,吾俦,吾侪,吾等。我们);吾属(我等);吾伦(我辈);吾们(吾人。我们)

词性变化

吾的拼音:   

〈词性:名〉

吾的拼音:   

〈词性:动〉

通“御”。抵御 [resist]

厚攻则吾,薄攻则薄吾。——《墨子》

常用词组

吾辈、吾侪、吾人、吾属、吾子

  拼音  zhù zhuó zhe   
注音  ㄓㄨˋ ㄓㄨㄛˊ ˙ㄓㄜ   简体    
简体部首  艹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繁体部首  艸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AFTJ  仓颉  TJKA  郑码  EBM  四角  44604  结构  上下电码  5511  区位  5488  统一码  8457  笔顺  一丨丨一丨一ノ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著的拼音:zhù(ㄓㄨˋ)  

⒈ 显明,显出:著名。著称。显著。昭著。卓著。

⒉ 写文章,写书:著述。编著。著书立说。

⒊ 写作出来的书或文章:名著。巨著。遗著。译著。著作。

⒋ 古同“贮”,居积。

其他字义

著的拼音:zhuó(ㄓㄨㄛˊ)  

⒈ 附着,穿着。同“着(zhuó)”。

其他字义

著的拼音:zhe(˙ㄓㄜ)  

⒈ 助词。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同“着(zhe)”。

统一码

著字UNICODE编码U+8457,10进制: 33879,UTF-32: 00008457,UTF-8: E8 91 97。

著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著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着箸

汉英互译

write、book、marked、outstanding、prove、show、work

造字法

形声:从艹、者声

English

manifest; (Cant.) to wea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著的拼音: zhù  

〈词性:形〉

(1) (形声。从艸,者声。“艸”长在地面上,表示显露。本义:明显,显著;突出) 同本义 [marked;remarkable]

著,明也。——《小尔雅》

名著而男女有别。——《礼记·大传》

著不息者,天也。——《礼记·乐记》

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韩非子·外储说右上》

王氏门强,汝兄弟尚幼,不欲使此声著。——《世说新语·仇隙》

此臣素著狂直于也。——《汉书·朱云传》

(2) 又如:著海内(天下著名);昭著(明显);卓著(突出的好);著姓(有显著名声的家族;使姓氏显著);著号(著名;著称)

词性变化

著的拼音: zhù  

〈词性:动〉

(1) 显现;显扬 [show]

其不善而著其善。——《礼记·大学》

诚则形,形则著。——《礼记·中庸》

而日月之名久著于天地。——《韩非子·功名》

病郑也。著 郑伯之罪也。——《谷梁传·僖公六年》

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以著其洁。——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最著者二。——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2) 又

华林部独著。

(3) 又如:颇著成效;著白(明白);著相(佛教语。有意识地表现出来的形象状态)

(4) 写作;撰述,用文字显明地表述 [write]

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仆诚已著此书。——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著《灵宪》。——《后汉书·张衡传》

著书之日。——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携所著书。——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著作郎(主管天下文章、著作的官吏);著作人(古人称为著作者。指书籍的作者);编著(参考利用已有的资料写成书)

(6) 画图 [draw the pictures]

尧、 舜所以昌, 桀、 纣所以亡,皆著于堂。——《淮南子》

(7) 明了 [understand]

彼知丘之著于己也。——《庄子》

(8) 登记,记载 [register;record]

荆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论游户自实》

(9) 又如:著令(书面写定的规章制度);著名(写上名字或名称);著籍(记姓名于宫门的门籍;记名于某学者门下为弟子;登记在户籍上)

(10) 标出 [put a mark on]

书其贾数而著其物,若今时题署物。——《周礼》

(11) 建立;引申为成就 [found]

故先王著其教焉。——《礼记》

(12) 又如:著庸(立功);著称(命名。给予名称)

著的拼音: zhù  

〈词性:名〉

(1) 作品 [work]。如:名著(有价值的出名著作);原著(著作的原本);论著(带有研究性的著作);新著

(2) 土著 。指定居不迁的人 [native;original inhabitants]

流民占著者五万余口。——《后汉书》

(3) 另见 zhāo;zháo;zhe;zhuó  

常用词组

著称、著录、著名、著述、著者、著作、著作权

  拼音  biān   注音  ㄅ一ㄢ   
部首  革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8画  
五笔86  AFWQ  五笔98  AFWR  仓颉  TJOMK  郑码  EEKO  四角  41546  结构  左右电码  7267  区位  1762  统一码  97AD  笔顺  一丨丨一丨フ一一丨ノ丨一丨フ一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鞭的拼音:biān(ㄅ一ㄢ)  

⒈ 驱使牲畜的用具,柔软像绳子:鞭杆。鞭长莫及。

⒉ 用鞭子抽打:鞭打。鞭扑。鞭责。鞭策。

⒊ 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教鞭。

⒋ 一种古代兵器,铁制有节,无锋刃:钢鞭。竹节鞭。

⒌ 编连成串的爆竹:鞭炮。小鞭。

统一码

鞭字UNICODE编码U+97AD,10进制: 38829,UTF-32: 000097AD,UTF-8: E9 9E AD。

鞭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鞭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courge

造字法

形声:从革、便声

English

whip; whip; string of firecracker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鞭的拼音: biān  

〈词性:名〉

(1) (形声。从革,便声。本义:皮制的马鞭)

(2) 同本义 [leather-thonged whip] 泛指鞭子

鞭,驱也。——《说文》

其左执鞭弭。——《国语·晋语》

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左传·宣公十五年》

北市买长鞭。——《乐府诗集·木兰诗》

骏马不劳鞭。——唐· 李白《赠友人》

(3) 又如:鞭影(马鞭的影子。后以比喻警戒策勉);鞭镫(马鞭与马镫);鞭弭(马鞭和弓)

(4) 竹根 [root of bamboo]

新鞭暗入庭,初长两三茎。——张蠙《新竹》

(5) 又如:鞭笋(植物名。指竹子的根茎生长于地下);鞭茁(初生的鞭笋)

(6) 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 [pointer]。如:教鞭

(7) 古代一种兵器 [a kind of weapon]。如:三棱鞭;钢鞭;九节鞭

词性变化

鞭的拼音: biān  

〈词性:动〉

(1) 打马。泛指鞭打 [whip]

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2) 又如:鞭牛(鞭打春牛以示迎春);鞭石(用鞭击石);鞭草(以鞭击草);鞭楚(用黄荆木条鞭打人)

(3) 古刑名。鞭笞罪人的刑罚 [lash]

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然后曰。——《史记·伍子胥列传》

(4) 又如:鞭尸(以鞭抽打尸体。指严厉责罚已死的罪人);鞭墓(即鞭尸);鞭刑(古时用鞭子抽打犯人的刑法)

常用词组

鞭策、鞭长莫及、鞭笞、鞭春、鞭打、鞭打快牛、鞭痕、鞭炮、鞭辟入里、鞭挞、鞭责、鞭子

先吾著鞭: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