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萧斧之诛的意思

xiāozhīzhū

萧斧之诛



拼音xiāo fǔ zhī zhū

注音ㄒ一ㄠ ㄈㄨˇ ㄓ ㄓㄨ

解释萧斧:行刑的斧钺;诛:杀戮。受到斧钺的诛杀。形容人罪大恶极

出处唐·孔颍达《春秋正义序》:“一字之嘉,有同华衮之赠;一言所黜,无异萧斧之诛。”

用法作宾语;用于处罚。

感情萧斧之诛是贬义词。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xiāo   注音  ㄒ一ㄠ   繁体    
部首  艹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86  AVIJ  五笔98  AVHW  仓颉  TLLL  郑码  EXNO  四角  44227  结构  上下电码  5618  区位  4784  统一码  8427  笔顺  一丨丨フ一一丨ノ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萧(蕭)的拼音:xiāo(ㄒ一ㄠ)  

⒈ 即“艾蒿”。

⒉ 冷落,没有生气的样子:萧然。萧瑟。萧索。萧飒。萧森。萧骚。萧疏。萧条。

⒊ 〔萧萧〕a.象声词,形容马叫声或风声,如“风萧萧兮易水寒”;b.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如“华发萧萧老遂良,一身萍挂海中央”。

⒋ 〔萧墙〕照壁,喻内部,如“祸起萧萧”。

⒌ 姓,如南朝梁有萧统。

统一码

萧字UNICODE编码U+8427,10进制: 33831,UTF-32: 00008427,UTF-8: E8 90 A7。

萧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萧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蕭䔥

汉英互译

desolate、dreary

造字法

形声:从艹、肃声

English

common artemisia; dejecte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萧的拼音:

xiāo  

〈词性:名〉

(1) (形声。从艸,肃声。本义:艾蒿)

(2) 同本义 [worm wood]

萧,艾蒿也。——《说文》

萧萩。——《尔雅》。注:“即蒿。”

共萧茅。——《周礼·甸师》

彼采萧兮。——《诗·王风·采葛》

(3) 又如:萧艾(臭草名。比喻不肖或平凡无才);萧敷艾荣(比喻凡事委曲求全,以致飞黄腾达)

(4) 古国名 [Xiao state]。春秋时宋的附庸,灭于楚。地在今安徽省萧县西北

楚子伐 萧。——《左传》

(5) 县名 [Xiao county]。在安徽省北端,东邻江苏省,西接河南省。秦置县

(6) 姓

萧君圭君玉(萧君圭,字君玉)。——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词性变化

萧的拼音:

xiāo  

〈词性:形〉

(1) 萧条,冷落;荒凉 [desolate;dreary]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晋· 陶潜《自祭文》

蚊蚋归丰草,枯叶散萧林。——晋· 刘伶《北芒客舍》

满目萧然。——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屋舍萧然。——清· 张廷玉《明史》

(2) 又如:萧屑(凄凉寂寞);萧梢(草木凋落而萧条的景象)

(3) 稀疏 [rare]

说到知音,自古无多,白发萧疏,青灯寂寞,老子婆娑。——元· 张可久《折桂令·读史有感》

(4) 又如:萧然;萧瑟

(5) 草木茂密的样子 [dense]。如:萧森(草木茂密的样子);萧蔘(草木茂盛的样子);萧椮(草木茂盛貌)

(6) 通“肃”(   )。恭敬;严肃 [respectful;severe]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 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

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者也。——《后汉书·傅蘷传》

(7) 洒脱 [free and easy]

下泊降茅仙,萧闲隐洞天。——唐· 顾况《山居即事》

(8) 又如:萧闲(洒脱悠闲);萧放(萧洒放浪);萧远(萧洒远逸)

常用词组

萧何、萧墙、萧洒、萧骚、萧瑟、萧疏、萧索、萧条、萧条、萧萧

  拼音    注音  ㄈㄨˇ   
部首  斤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WQRJ  五笔98  WRRJ  仓颉  CKHML  郑码  OOPD  四角  80221  结构  上下电码  2445  区位  2411  统一码  65A7  笔顺  ノ丶ノ丶ノノ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斧的拼音:fǔ(ㄈㄨˇ)  

⒈ 砍东西用的工具,多用来砍木头。古代亦用来作兵器:斧子。斧头。斧钺。斧柯(a.斧子的柄;b.喻政权、权柄)。

⒉ 用斧砍:斧正(敬辞,请人修正文句,亦作“斧政”)。斧凿(a.斧子或凿子;b.指文艺作品等矫揉造作)。斧藻(雕饰、修饰)。

统一码

斧字UNICODE编码U+65A7,10进制: 26023,UTF-32: 000065A7,UTF-8: E6 96 A7。

斧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斧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xe

造字法

形声:从斤、父声

English

axe, hatchet; chop, hew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斧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斤(斧头),父声。本义:斧子,伐木工具)

(2) 同本义 [ax,axe;hatchet]

斧,斫也。——《说文》

丧其资斧。——《易·巽卦》。注:“斧,所以断者也。”

既破我斧。——《诗·豳风·破斧》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斧柯(斧柄;斧头与斧柄;做媒);斧脑(斧之背);斧砧(古代刑具);斧绣(持斧绣衣。古执法使者的仪制)

(4) 白与黑相间的斧形图案 [ax diagram]

斧谓之黼。——《尔雅·释器》

加斧于椁上。——《礼记·檀弓上》

天子负斧依。——《礼记·明堂位》。注:“斧依,为斧文屏风于户牖之间。”

负斧扆。——《文选·张衡·东京赋》

(5) 又如:斧藻

词性变化

斧的拼音:   

〈词性:动〉

(1) 用斧子劈、砍或破开 [ax;axe]

公怒,斧其门。——《聊斋志异》

(2) 又如:斧木

(3) 删改;修饰 [delete and change]。如:斧琢(以斧削琢。请人修改诗文的谦辞。亦喻指诗文过分修饰雕琢)

常用词组

斧斤、斧头、斧凿、斧凿、斧正、斧质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zhū   注音  ㄓㄨ   繁体    
部首  讠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86  YRIY  五笔98  YTFY  仓颉  IVHJD  郑码  SMKO  四角  35790  结构  左右电码  6121  区位  5479  统一码  8BDB  笔顺  丶フノ一一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诛(誅)的拼音:zhū(ㄓㄨ)  

⒈ 把罪人杀死:害民者诛。诛灭。诛锄。诛戮。伏诛。

⒉ 责罚:诛意(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讹定罪状)。口诛笔伐。

⒊ 责求:诛求无已(一味索取,没有止境)。

统一码

诛字UNICODE编码U+8BDB,10进制: 35803,UTF-32: 00008BDB,UTF-8: E8 AF 9B。

诛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诛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誅㦵

汉英互译

kill、put to death

造字法

形声:从讠、朱声

English

execute, kill, put to death; punis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诛的拼音:

zhū  

〈词性:动〉

(1) (形声。从言,朱声。本义:声讨、谴责)

(2) 同本义 [reproach]

诛,讨也。——《说文》

诛,代。诛犹责也。——《白虎通》

诛以驭其过。——《周礼·太宰》

诛求无厌。——《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齿路马有诛。——《礼记·曲礼》。注:“罚也。”

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理,曹其首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汉· 桓宽《盐铁论·本议》

(3) 又如:诛放(责斥其罪并予以放逐);诛远(斥退疏远);诛惩(声讨惩处);诛心(揭露、指责人的用心)

(4) 杀戮。夺去生命[kill]

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

(5) 又

诛有功之人。

不诛之则为乱。——《吕氏春秋·慎行论》

广德素闻 超在 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后汉书·班超梁慬传》

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宋· 欧阳修《朋党论》

不当诛之。——清· 黄宗羲《原君》

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诛奸贼。——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诛论(以罪论死);诛流(杀戮和流放);诛害(杀害);诛赦(杀戮与赦免)

(7) 治罪,惩罚 [punish]

诛严不为戾。——《韩非子·五蠹》

(8) 又

夫离法者罪,而诸先生以文学取;犯禁者诛,而群侠以私剑养。

(9) 又

而诛罚不必其后也。

故卒不加诛。——汉· 刘向《列女传》

原情定过,赦事诛意。——《后汉书·霍胥传》

(10) 又如:诛意(惩罚、制裁其心意。指加罪于人,不论其事迹、行事,只寻究其动机或心意);诛恶(惩治作恶者);诛率(惩治首恶)

(11) 要求;索取 [ask for]

诛屡于徒人费,弗得。——《左传·庄公八年》

人人自制,是以贪财诛利,不畏死亡。——《资治通鉴》

诛求无时。——《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12) 又如:诛敛(搜刮财货,横征暴敛);诛求无厌(勒索、榨取没有满足的时候);诛攫(需索攫取)

(13) 讨伐 [send armed forces to suppress]

诛暴秦。——《史记·陈涉世家》

下无倍畔之心,下无诛伐之志。——汉· 贾谊《治安策》

(14) 又如:诛暴讨逆(讨伐凶恶叛逆的人);诛国(被讨伐的国家);诛讨(讨伐);诛叛(讨伐叛逆)

(15) 铲除 [eliminate;uproot]

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屈原《卜居》

(16) 又如:诛茅(剪除茅草)

(17) 记述 [record and narrate]

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

常用词组

诛暴讨逆、诛除、诛锄、诛锄异己、诛尽杀绝、诛戮、诛灭、诛求、诛求无厌、诛求无已、诛杀、诛心之论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