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效死勿去的意思

xiào

效死勿去



拼音xiào sǐ wù qù

注音ㄒ一ㄠˋ ㄙˇ ㄨˋ ㄑㄨˋ

解释指竭尽忠诚。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世守也,非身之所能为也,效死勿去。”

例子设在围城中,内无粮刍,外无救援,当如何?先生应声曰:“效死勿去”。清王士禛《池北偶谈·谈献三·苏门孙先生言行》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感情效死勿去是中性词。

繁体俲死勿去

近义效死弗去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xiào   注音  ㄒ一ㄠˋ   
简体部首  攵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0画  
繁体部首  攴部  
五笔86  UQTY  五笔98  URTY  仓颉  YKOK  郑码  SOOM  四角  08440  结构  左右电码  2400  区位  4807  统一码  6548  笔顺  丶一ノ丶ノ丶ノ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效的拼音:xiào(ㄒ一ㄠˋ)  

⒈ 摹仿:效法。仿效。上行下效。效尤(明知别人的行为是错的而照样去做)。

⒉ 功用,成果:效验。效果。成效。有效。功效。效益。效用。效应。效率。

⒊ 尽、致:效力。

统一码

效字UNICODE编码U+6548,10进制: 25928,UTF-32: 00006548,UTF-8: E6 95 88。

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效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傚効爻俲殽

汉英互译

effect、imitate、render

造字法

形声:从攵、交声

English

result, effect; effectivenes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效的拼音:

xiào  

〈词性:动〉

(1) (形声。从攴(   ),交声。“攴”有致力的意思。本义:献出;尽力)

(2) 同本义 [present;devote to;render (service)]

司城荡意诸来奔,效节于府人而出。——《左传》

异日韩王纳地效玺。——《史记》

(3) 又如:效力;效绩(呈献功绩);效玺(呈献国君的印章,表示臣服);效己(贡献一己之力);效芹(自称贡献微薄)

(4) 明白 [understand]

由此效之也。——《荀子·正论》

乡也,效门室之辨。——《荀子·儒效》

效,明也。——《方言十三》

(5) 通“校( jiào  )”。考查。考核 [examine]

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庄子·列御寇》

(6) 又如:效试(考核试验);效志(查核心志);效情(验以情理)

(7) 授还,授 [confer]

宣王有志,而后效官。——《左传·昭公二十六年》。注:“授也。”

(8) 又如:效官;效业(授官)

(9) 显示;呈现 [take on]

信者效其忠。——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0) 又如:效祉(呈现福祉);效祥(呈露祥瑞)

(11) 效验,验证 [desired result]

何以效之。——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12) 效劳,效忠 [offer one's services]

杀身自效。——《汉书·李广苏建传》

词性变化

效的拼音:

俲、傚 xiào  

〈词性:动〉

(1) 摹仿;师法 [imitate]

效,像也。——《说文》。字亦作俲

效者,为之法也。——《墨子·小取》

君子是则是傚。——《诗·小雅·鹿鸣》

民胥傚矣。——《诗·小雅·角弓》

尤而傚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则而傚之。——《孝经》

(2) 字又作傚

教之为言傚也。上行之,下傚之。——《元命苞》

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易·系辞上》

父亲不思报国酬恩,捐躯尽节,效儿女子之计。——《封神演义》

欲效野夫。——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3) 又如:效学(仿效,学习);效蹙(不善模仿而弄巧成拙);效好(学好);效作(仿作);效戾(效尤);效慕(仿效);效邮(效尤);东施效颦;上行下效

效的拼音: xiào  

〈词性:名〉

(1) 功效;效果;结果 [effect;result;function]

效亦大矣。——《淮南子·脩务》

彊弱存亡之效。——《荀子·议兵》

以德为効。——《汉书·刘向传》

用兵之效。——宋· 苏洵《六国论》

效则归于天择。——[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自其效观。

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战国策·秦策一》

此其效也(效:效验,验证)。——宋· 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药效;生效;失效;无效;投效;肥效;速效;后效;时效;见效;疗效;实效;奏效;特效;成效;有效

(3) 经验 [experience]

外夷战备日新,老将多恃旧效,昧于改图,故致无功。——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常用词组

效法、效仿、效果、效劳、效力、效力、效率、效命、效能、效颦、效死、效验、效益、效应、效用、效尤

  拼音    注音  ㄙˇ   
部首  歹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86  GQXB  五笔98  GQXV  仓颉  MNP  郑码  ARRR  四角  10212  结构  左右电码  2984  区位  4332  统一码  6B7B  笔顺  一ノフ丶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死的拼音:sǐ(ㄙˇ)  

⒈ 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死亡。死讯。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离死别。死有余辜。

⒉ 不顾生命:死志(牺牲生命的决心)。死士(敢死的武士)。死战。

⒊ 固执,坚持到底:死心塌地。死卖力气。

⒋ 无知觉:睡得死。

⒌ 不活动,不灵活:死结。死理。死板。

⒍ 不通达:死胡同。死路一条。

⒎ 过时,失去作用:死文字。

⒏ 极,甚:乐死人。

统一码

死字UNICODE编码U+6B7B,10进制: 27515,UTF-32: 00006B7B,UTF-8: E6 AD BB。

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ie、end up、meet one's death、pass away

相关字词

生、活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die; dead; deat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死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 è  ),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2) 同本义 [die;decease;expire;pass away; beyond]

死,民之卒事也。——《说文》

死者,人之终也。——《列子·天瑞》

庶人曰死。——《礼记·曲礼》

沁人曰死。——《礼记·檀弓》

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左传·哀公十六年》

楚令尹死。—《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亡何国变,宁南死。——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死生(死亡和生存);死过(死去,去世);死限(死期,寿命的期限);死却(死去;死掉);死不残(半死不活;不中用);死去还魂(死去活来);死费尽残(半死不活);死数里算帐(离死期不远);死耗(死亡的消息);死君(死去的国君)

(4) 为某事或某人而牺牲性命 [lay down one’s life for]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史记·陈涉世家》

(5) 又如:死义(为信守节义而死);死难;死节(以一死保全节操);死士(誓死效劳之士)

(6) 穷,尽 [end]

战余落日黄,军败鼓声死。——常建《吊王将军墓》

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后汉书》

(7) 拼死,拼命 [risk one’s life;to the death]

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战国策·秦策》

上欲陵死战,召 陵母及妇,使相者视之,无死丧色。——《汉书·李广传》

(8) 又如:死战:死守;死杀(死命拼杀)

(9) 固守;抱着不放 [cling to]。如:心还没死;你就死了这条心吧

词性变化

死的拼音:   

〈词性:形〉

(1) 死板,不灵活 [fixed;dead;stagnant]

人画竹梢死羸垂,萧画枝活叶叶动。——白居易《画竹歌》

(2) 又如:死水;死法(固定、死板的方法);死心眼;死画(呆板而不具灵性的画);死规矩;死教条;死口(不可改变的话);死格(死板的格式);死办法;死临侵(亦作“死淋侵。”死呆呆毫无生气的样子)

(3) 不可调和的 [implacable;deadly]。如:死对头;死敌;死雠仇(死对头)

(4) 不能通过的 [impassable;closed]。如:把漏洞堵死;死胡同;死角;死路

(5) 牢牢固定的;移动不了或极难移动的 [fast]

与顿丘 李奖一面,便定死交。——《北齐书·宋游道传》

(6) 又如:死扣儿;窗子钉死了;死结;死心搭地(死心落地。不作他想,实心实意);死桩(死木头;木头疙瘩)

(7) 表示爱怜的 [dear]。如:死丫头,你快过来

(8) 无用的。詈词 [useless]。如:死狗;死公;死货(无用的人);死老头子

死的拼音:   

〈词性:副〉

(1) 甚;极 [extremely;do death]

这添添小哥哥,今年十三岁,天生的甚是聪明,父亲欢喜死他。—— 杨文奎《儿女团圆》

(2) 又如:死急(极其急迫);死要面子;高兴死了;累得要死;累死了;死沉;高兴死了

死的拼音:   

〈词性:名〉

(1) 死刑 [capital punishment]

君子以议狱缓死。——《易·中孚》

(2) 尸体 [corpse]

生拘白乞而问 白公之死焉。——《左传·哀公十六年》

汉遣使三辈至 唐居,求 谷吉等死。——《汉书·陈汤传》

安所求子死?——《汉书·尹赏传》

(3) 主,主管 [chief;in charge of]

一爱相若,其类在死也。——《墨子》

常用词组

死巴、死巴巴、死板、死报、死背、死不瞑目、死不足惜、死产、死沉、死沉沉、死城、死党、死当、死得其所、死地、死点、死对头、死而复生、死而后已、死而无悔、死而无怨、死光、死鬼、死河、死胡同、死缓、死灰、死灰复燃、死活、死记硬背、死忌、死寂、死键、死角、死劲儿、死静、死库容、死牢、死里逃生、死力、死路、死面、死灭、死命、死难、死脑瓜骨、死脑筋、死皮赖脸、死气沉沉、死囚、死球、死去活来、死伤、死伤相枕、死尸、死事、死守、死手、死数、死水、死说活说、死死平平、死胎、死头、死亡、死亡线、死无对证、死无葬身之地、死巷、死心、死心塌地、死心眼儿、死信、死刑、死讯、死因、死硬、死有余辜、死于非命、死战、死仗、死账、死者、死症、死中求生、死罪

  拼音    注音  ㄨˋ   
部首  勹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QRE  仓颉  PHH  郑码  RYOD  四角  27220  结构  右上包围电码  0543  区位  4680  统一码  52FF  笔顺  ノフノ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勿的拼音:wù(ㄨˋ)  

⒈ 副词,不,不要:请勿动手。勿谓言之不预(不要说没有预先说过)。

统一码

勿字UNICODE编码U+52FF,10进制: 21247,UTF-32: 000052FF,UTF-8: E5 8B BF。

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勿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please not

English

must not, do not; without, nev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勿的拼音:   

〈词性:名〉

(象形。据甲骨文,像一树旗。右边是柄,左边是飘带。本义:州里所建旗帜) 古代大夫、士所建旗帜,半赤半白,用来麾集人众 [red-white flag]

勿,州里所建旗,…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说文》。段玉裁注:“‘州里’当作‘士大夫’。”

词性变化

勿的拼音:   

〈词性:副〉

(1) 不 [not]

欲勿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贤者能勿丧。——《孟子·告子上》

齐人勿附于秦。—— 宋· 苏洵《六国论》

表否定。如:勿造至于(不至于);勿适意(不舒服;身体欠佳);勿连牵(不连贯;不清楚);勿时路(不时髦;不流行);勿想(不吱声;不说话);勿述(不逆。犹言顺畅);勿庸(无庸,不必,无须);勿论(不追究;不谈);勿药(不服药);勿齿(不愿意提及);勿入调(〈词性:方〉∶不规矩;胡闹)

(2) 不要,别 [don't]

勿士行枚。——《诗·豳风·东山》

虽欲勿用。——《论语·雍也》

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寡人敢勿轼乎?——《淮南子·脩务》

必勿使反。——《战国策·赵策》

愿勿遣。——汉· 刘向《列女传》

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诸葛亮传》

将军勿虑。——《资治通鉴》

表示禁止或劝阻。如:请勿吸烟;勿用(勿动;不可有所作为);勿惮(不要怕);勿然(不要这样)

勿的拼音:   

〈词性:动〉

无,没有。与“有”相对 [not have]。如:勿有(没有);勿碍格(〈词性:方〉∶没什么要紧的);勿着杠(〈词性:方〉∶没得到;落空)

常用词组

勿谓言之不预

  拼音    注音  ㄑㄨˋ   
部首  厶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FCU  仓颉  GI  郑码  BZS  四角  40732  结构  上下电码  0637  区位  4005  统一码  53BB  笔顺  一丨一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去的拼音:qù(ㄑㄨˋ)  

⒈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由自己一方到另一方,与“来”相对:去处。去路。去国。

⒉ 距离,差别:相去不远。

⒊ 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去年。去冬今春。

⒋ 除掉,减掉:去掉。去皮。去势(a.阉割;b.动作或事情终了时的气势)。

⒌ 扮演戏曲中的角色:他去男主角。

⒍ 用在动词后,表示趋向:上去。进去。

⒎ 用在动词后,表示持续:信步走去。

⒏ 汉语四声之一:去声(a.古汉语四声的第三声;b.普通话字调中的第四声)。

统一码

去字UNICODE编码U+53BB,10进制: 21435,UTF-32: 000053BB,UTF-8: E5 8E BB。

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去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㚎厺

汉英互译

be apart from、betake、get rid of、go、leave、remove、repair

相关字词

来、取、留、就、存

造字法

会意兼形声:从厶、土声

English

go away, leave, depar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去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   )。本义:离开)

(2) 同本义 [go away;leave]

去,人相违也。——《说文》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诗·魏风·硕鼠》

纪侯大去其国。——《春秋·庄公四年》

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谷梁传》

武子去所。——《左传·襄公二十年》

不能相去。——《战国策·齐策》

乃去。——唐· 柳宗元《三戒》

久而不去。——宋· 欧阳修《归田录》

一狼径去。——《聊斋志异·狼三则》

东向驰去。——清·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去离(分离;离开);去任(因故离开职位);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来(离去;往来);去位(离开官位)

(4) 除去;去掉 [remove;wipe off]

去死肌,杀三虫。——柳宗元《捕蛇者说》

明日去。——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俸去书来。

(5) 又如:去绝根株(斩草除根);去疾(除去疾病);去皮;去邪归正(去掉邪恶,归于正道)

(6) 相距,远离 [be apart from;be at a distance of]

连峰去天不盈尺。——《蜀道难》

日始出时去人近。——《列子·汤问》

西蜀之去 南海。——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去村四里。——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又如:两地相去50里

(8) 前往,到别处,跟“来”相反 [go]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

公然抱茅入竹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汝可去应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去住无门(进退两难);去紧(走得快;迅疾);去处(所去的地方);去学校;谁去都一样

(10) 失掉; 失去 [lose]

大事去矣,可痛惜哉。——《三国演义》

(11) 又如:去失(丢失)

(12) 扮演 [戏曲里的角色] [play the part of]。如:去主角的那位长得并不美

(13) 赶走;打发走 [drive]

夫汇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战国策》

(14) 抛弃,舍弃 [throw away]

是君臣、父子、兄弟尽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孟子》

(15) 又如:去心(心里丢开;放心);去势(舍弃权势)

(16) 去世,死亡 [die]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晋· 陶渊明《杂诗》

(17) 又如:去世(死亡)

(18) 用在谓词或谓词结构后表示趋向或持续 [used after a verb or a V—O construction to indicate that an action is to take place or continue]

上去下来船不定,自飞自语燕争忙。——宋· 梅尧臣《绝句》

归去来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一鸣辄跃去。——《聊斋志异·促织》

跃去尺有咫。

(19) 又如:我去考虑考虑;明年回乡下去;船向前慢慢开去;把东西给他送去

(20) 逃离,逃亡 [go into exile;flee from home]

委而去之。——《孟子·公孙丑下》

小敌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纺焉以度而去之。——《左传·昭公十九年》

(21) 通“驱”。驱逐 [drive out;expel]

千乘三去。——《左传·僖公十五年》

词性变化

去的拼音:   

〈词性:形〉

(1) 过去了的 [of last year;past]。如:去岁(去年,上一年);去事(往事);去日(过去的岁月)

(2) 通“怯”。胆小,畏缩 [cowardly;timid]

去的拼音:   

〈词性:介〉

在。表示时间或处所 [in;at]

去里面一字儿摆着三只大酒缸。——《水浒传》

去的拼音:   

〈词性:名〉

去声。汉语四声之一 [falling tone,one of the four tones in classical Chinese and the fourth tone in modern standard Chinese pronunciation]

古人以“平”“上”“去”“入”四字各为一声的代表字,于是这四个字就成了四声的名称。——王力《汉语音韵学》

常用词组

去除、去处、去粗取精、去掉、去垢、去官、去国、去火、去甲、去就、去鳞、去留、去路、去年、去耦、去取、去去、去任、去日、去声、去时、去世、去势、去暑、去岁、去痛、去伪存真、去污、去污粉、去向、去邪、去雄、去职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