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析辨诡词的意思

biànguǐ

析辨诡词



拼音xī biàn guǐ cí

注音ㄒ一 ㄅ一ㄢˋ ㄍㄨㄟˇ ㄘˊ

解释见“析辩诡辞”。

出处宋·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仲尼既没,析辨诡词,骊驾塞路。”

繁体析辨詭詞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ㄒ一   
部首  木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SRH  仓颉  DHML  郑码  FPD  四角  42921  结构  左右电码  2649  区位  4686  统一码  6790  笔顺  一丨ノ丶ノノ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析的拼音:xī(ㄒ一)  

⒈ 分开:条分缕析。分崩离析。

⒉ 解释:分析。剖析。析疑。赏析。析出(a.分析出来;b.固体从液体或气体中分离出来)。辨析。

统一码

析字UNICODE编码U+6790,10进制: 26512,UTF-32: 00006790,UTF-8: E6 9E 90。

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析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㭊扸斨淅

汉英互译

analyse、dissect、divide、separate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split wood; break apart; divid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析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从木,从斤。用斧子劈开木头。本义:劈,劈木头)

(2) 同本义 [cut]

析,破木也。——《说文》

析,劈也。——《声类》

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诗·齐风·南山》

扶桑可薪,析木可焚,是桂永存。——明· 方孝孺《双桂轩铭》

(3) 又如:析木(劈开木头);析薪(劈柴)

(4) 分析,辨认 [analyse]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天下》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晋· 陶潜《移居》

(5) 又如:析理(分析事物的道理);析句(分析句子的结构、成分等);析字(辨析字义);析微(分析精深细微的道理);析辩(分析论辩)

(6) 分开;分散 [divide up]

厥民析。——《书·尧典》。传:“其民老壮分析也。”

逮归,季孟已有析烟之议。——宋· 张今《范子严墓志》

(7) 又如:析骸以爨(折散尸骨当柴烧饭);析箸(分家);析耕(分开田产,各自耕作)

〈词性:名〉

常用词组

析出、析居、析像管、析疑

  拼音  biàn   注音  ㄅ一ㄢˋ   
部首  辛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6画  
五笔  UYTU  仓颉  YJILJ  郑码  SEUS  四角  00441  结构  左中右电码  6587  区位  1770  统一码  8FA8  笔顺  丶一丶ノ一一ノ丶ノ丶一丶ノ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辨的拼音:biàn(ㄅ一ㄢˋ)  

⒈ 分别,分析,明察:辨别。辨认。辨析。辨正。辨识。明辨是非。

⒉ 古代土地面积单位,九夫为一辨,七辨为一并。

统一码

辨字UNICODE编码U+8FA8,10进制: 36776,UTF-32: 00008FA8,UTF-8: E8 BE A8。

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辨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辦辧辯

汉英互译

differentiate、discriminate、distinguish

造字法

形声:从辛、辨省声

English

distinguish, discriminat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辨的拼音: biàn  

〈词性:动〉

(1) (形声。从刀,辡( biǎn  )声。本义:判别,区分,辨别)

(2) 同本义 [discriminate;distinguish]

辨,判也。——《说文》

辨,别也。——《小尔雅》

辨方正位。——《周礼·天官》

辨是与非。——《易·系辞下》

目辨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荀子·荣辱》

不辨牛马。——《庄子·秋水》

男女辨姓。——《左传·昭公元年》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乐府诗集·木兰诗》

(3) 又如:明辨是非;辨白(分辨清楚);辨色(辨别物色)

(4) 通“辩”。口头上争论 [argue]

吾闻穷巷多怪,曲学多辨。——《商君书·更法》

传曰:析辞而为察,言物而为辨,君子贱之。——《荀子·解蔽》

分争辨讼,非礼不决。——《礼记·曲礼上》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5) 又如:辨士(善辩的说客);辨给(口才敏捷,能言善辨);辨驳(根据事理加以反驳)

(6) 通“班”。颁布 [promulgate]

吏以文法教训辨告,勿笞辱。——《汉书·高帝纪下》

辨社诸侯,出门见之,著以为戒。——《汉书·王莽传上》

(7) 又如:辨告(古代官吏将所订法律颁布告知民众)

常用词组

辨别、辨别力、辨明、辨认、辨识、辨析、辨证、辨证论治

  拼音  guǐ   注音  ㄍㄨㄟˇ   繁体    
部首  讠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YQDB  仓颉  IVNMU  郑码  SRGY  四角  37712  结构  左右电码  6111  区位  2578  统一码  8BE1  笔顺  丶フノフ一ノフ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诡(詭)的拼音:guǐ(ㄍㄨㄟˇ)  

⒈ 欺诈,奸滑:诡称。诡道。诡诈。诡辩(a.无理强辩;b.逻辑学上指似是而非的论证,如“诡诡论”)。

⒉ 怪异,出乎寻常:诡异。诡怪。诡秘(隐秘难测)。诡谲。

⒊ 责成:诡求(责求,索讨,如“诡诡无已”)。

⒋ 违反:言行相诡。

统一码

诡字UNICODE编码U+8BE1,10进制: 35809,UTF-32: 00008BE1,UTF-8: E8 AF A1。

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诡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unning、deceitful、eerie、tricky

造字法

形声:从讠、危声

English

deceive, cheat, defraud; sl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诡的拼音:

guǐ  

〈词性:动〉

(1) (形声。从言,危声。本义:责成,要求)

(2) 同本义 [instruct a person or an organization to fulfil an assigned task]

诡,责也。——《说文》

自诡灭贼。——《汉书·赵充国传》

今臣得出守郡,自诡效功,恐未效而死。——《汉书·京房传》

(3) 又如:诡求(要求,责求);诡驳(责难驳斥);诡责(责备;责问);诡令(责令)

(4) 违反,自相矛盾 [contradict]

诡,违也。——《西京赋》注引《说文》

容服有仪谓之仪,反仪为诡。——《贾子道术》

诡自然之性。——《淮南子·主术》

古今诡趣。——《淮南子·辩亡论》

言行相诡,不祥莫大焉。——《吕氏春秋·淫辞》

(5) 又如:诡故(违反本心);诡局(同诡句、诡论。哲学名词。加以肯定或否定都会获致相反结果的局面、论点或述句)

(6) 隐蔽;隐藏 [hide]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词性变化

诡的拼音:

guǐ  

〈词性:形〉

(1) 怪异,奇异 [eerie;queer;strange]

其名为吊诡。——《庄了·齐物论》

诡文回波。——《淮南子·本经》。注:“奇异也。”

殊形诡制,每各异观。——汉· 班固《西都赋》

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师以兵解, 文少保亦以悟 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2) 又如:诡形(奇异的形状);诡特(奇特怪异);诡喻(奇诡的比喻);诡说(虚妄怪诞的言论)

(3) 欺诈;假冒 [deceitful;treacherous;crafty]

持诡辩以中伤人。——《汉书·石显传》

求利之诡缓。——《荀子·正论》。注:“诈也。”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 武死。——《汉书·苏武传》

(4) 又如:诡对(以虚伪、欺诈的言辞对答);诡遇(打猎时不按礼法规定而横射禽兽);诡弊(欺骗蒙蔽);诡得(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

常用词组

诡辩、诡辩术、诡称、诡辞、诡怪、诡幻、诡计、诡计多端、诡谲、诡秘、诡笑、诡诈

  拼音    注音  ㄘˊ   繁体    
部首  讠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YNGK  仓颉  IVSMR  郑码  SYAJ  四角  37720  结构  左右电码  6101  区位  2042  统一码  8BCD  笔顺  丶フフ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词(詞)的拼音:cí(ㄘˊ)  

⒈ 语言里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单位:词汇。词书。词典。词句。词序。词组。

⒉ 言辞,话语,泛指写诗作文:歌词。演讲词。誓词。词章。词律(文词的声律)。

⒊ 中国一种诗体(起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本可入乐歌唱,后乐谱失传,只按词牌格律创作):词人。词谱。词牌。词调(diào   )。词韵。词曲。

统一码

词字UNICODE编码U+8BCD,10进制: 35789,UTF-32: 00008BCD,UTF-8: E8 AF 8D。

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词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詞䛐

汉英互译

vocable、word

造字法

形声:从讠、司声

English

words; phrase, expressi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词的拼音:

  

〈词性:名〉

(1) (形声。从言,司声。本义:言词。按,“辞”、“词”在“言词”这个意义上是同义词。但在较古的时代,一般只说“辞”,不说“词”。汉代以后逐渐以“词”代“辞”)

(2) 同本义 [one's words;what one say]

词,意内而言外也。——《说文》

词色甚强。——《世说新语·轻诋》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杜甫《石壕吏》

门者故不入,则甘言媚词,作妇人状,袖金以私之。——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名词;动词;形容词;词色(声色);词锋(犀利的文笔,好像刀剑的锋芒);词不达意

(4) 诗文中的词语 [sentences in speeches,poems,writings or operas;speech;statement]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姜夔《扬州慢》

(5) 又如:词科(文词科场;科举考场);词场(文坛、文苑、文辞荟萃的地方;文词科试的场所);词翰(词章);词章(文辞的通称。后用以专称诗赋文章而言)

(6) 状纸;诉讼 [lawsuit]

次日,一乘轿子抬到县门口,正值知县坐早堂,就喊了冤,知县叫补进词来。——《儒林外史》

(7) 又如:词状(状词;诉状);词因(原因,情由。多指供词,讼状所陈述的内容);词讼(同辞讼。诉讼)

(8) 文体名,诗歌的一种 [ci—classical poetry conforming to a definite pattern]。一种韵文形式,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民间歌谣发展而成,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有小令和慢词两种,一般分上下两阕

词性变化

词的拼音:

  

〈词性:动〉

说,告诉 [tell]

其词于宾曰。——《礼记·曾子问》

常用词组

词不达意、词典、词调、词法、词赋、词根、词话、词汇、词句、词库、词类、词牌、词曲、词讼、词素、词坛、词头、词尾、词位、词形、词性、词序、词义、词语、词源、词藻、词缀、词族、词组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