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ié bù gān zhèng
注音ㄒ一ㄝˊ ㄅㄨˋ ㄍㄢ ㄓㄥˋ
解释邪恶的压不倒正派刚正的事物。
出处宋 王谠《唐语林 方正》:“臣闻邪不干正,若使咒臣,必不能行。”
例子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消夏录四》:“邪不干正,妖不胜德。”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指正义战胜邪恶。
歇后语骚狐狸见不得关二爷
感情邪不干正是中性词。
近义邪不犯正
英语Heresy can never overthrow the truth.
动物生肖牛,虎,蛇
邪的拼音:xié(ㄒ一ㄝˊ)
⒈ 不正当,不正派:邪恶(è )。邪念。邪说。
⒉ 中医指引起疾病的环境因素:寒邪。风邪。
⒊ 迷信的人指鬼神给予的灾祸:中(zhòng )邪。
⒋ 妖异怪诞:邪魔。邪术。
⒌ 古同“斜”。
邪的拼音:yá(一ㄚˊ)
⒈ 古同“玡”,琅玡山。
邪的拼音:yé(一ㄝˊ)
⒈ 古同“耶”,疑问词。
邪的拼音:yú(ㄩˊ)
⒈ 古同“餘”。
邪的拼音:xú(ㄒㄨˊ)
⒈ 古同“徐”,缓慢。
邪字UNICODE编码U+90AA,10进制: 37034,UTF-32: 000090AA,UTF-8: E9 82 AA。
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邪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斜耶衺铘釾
evil、irregular
正
形声:从阝、牙声
wrong, evil, depraved, vicious, perverse, heterodox
详细解释◎ 邪的拼音: xié
〈词性:形〉
(1) (形声。从邑,牙声。本义:琅邪郡。字亦作琊)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诗·小雅·采菽》
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贾子道术》
竹林,前正而后有枉者谓之邪道。——《春秋繁露》
回邪曲直。——《礼记·乐记》
(2) 又如:邪靡(倾斜披靡的样子);邪睨(斜视);邪绝(斜行度越)
(3) 不正当,不正派 [evil]
虽有奇邪而不治者。——《礼记·祭义》
亡正处邪。——《周书·王佩》。注:“奸术也。”
愚乱之邪臣。——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是以邪氛岁增。——《汉书·元帝纪》
放辟邪侈。——《孟子·梁惠王上》
惧谗邪。——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去邪无疑。——《尚书》
愤世疾邪。——明· 刘基《卖柑者言》
辟邪说。——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4) 又如:邪魔(恶习);邪皮(不正经,不老实);邪说诬民(用有严重危害性的言论欺骗人民);邪术(不正当的方术)
(5) 异常。妖异怪诞 [heretical]
性不信巫邪。——《南史》
(6) 又如:邪螭(古代传说中之蛟龙,头上无角);邪教;邪传(怪异的传闻);异端邪说;邪魔外道(指各形各色的鬼怪。或形容事情不入正途)
◎ 邪的拼音: xié
〈词性:名〉
(1) 品行不正的人 [crafty and evil person]
任贤勿二,去邪勿疑。——《书·大禹谟》
邪曲之害公。(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邪、曲,不正,邪恶的人。名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邪丑(邪恶丑陋的人)
(3) 中医指邪气 [pathogenic factor]。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4) 又如:寒邪;风邪;灸刺和药逐去邪
(5) 妖异怪戾之事或迷信人所称的神怪、妖异 [demon]。如:中邪;妖邪;邪魅
(6) 另见 yé
邪道,邪道儿、邪恶、邪乎、邪路、邪门儿、邪门儿、邪门歪道、邪念、邪气、邪曲、邪说、邪心、邪行、邪行
◎ 邪的拼音: yé
(1) 见“莫邪”( mòyé )
(2) 古同疑问词“耶”
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令名不彰邪。——《世说新语·自新》
何预我邪。——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是且非邪。——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肖于器邪。——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可迎之邪。——《资治通鉴》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语助词,表反诘,吗)!——《资治通鉴·汉纪》
此画果真邪。——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同于真邪。
(3) 另见 xié
邪揄
不的拼音:bù(ㄅㄨˋ)
⒈ 副词。
⒉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⒊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⒋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不的拼音:fǒu(ㄈㄡˇ)
⒈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不字UNICODE编码U+4E0D,10进制: 19981,UTF-32: 00004E0D,UTF-8: E4 B8 8D。
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否柎
no、not
没有
象形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详细解释◎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副〉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not,no]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neither…nor]。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without]。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without]。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no matter(what)]。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no need to]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cannot do as expected]。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no]。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whether]。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词性:古〉
同“否”(fǒu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助〉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形〉
(1) 通“丕”(pī )。大 [big;great]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 );“不是”(bú shì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不碍、不安、不安分、不白之冤、不搬陪、不卑不亢、不备、不悖、不比、不必、不避、不变、不便、不辨菽麦、不…不…、不才、不才、不测、不曾、不差、不差毫发、不差累黍、不臣、不成、不成、不成话、不成器、不成人、不成体统、不逞、不逞之徒、不吃、不痴不聋、不齿、不耻、不耻下问、不啻、不出所料、不辞、不辞而别、不辞劳苦、不错、不打不相识、不打价儿、不打紧、不打自招、不大、不大、不大对头、不殆、不待、不单、不丹、不但、不当、不当紧、不当事、不倒翁、不到、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不道、不得、不得不、不得而知、不得开交、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人心、不得要领、不得已、不得志、不登大雅之堂、不等、不等号、不等式、不点儿、不丁点儿、不定、不定方程、不动产、不动声色、不冻港、不独、不端、不断、不对、不对茬儿、不对劲、不对头、不二、不二法门、不二价、不乏、不乏其人、不法、不法之徒、不凡、不方便、不防、不妨、不费吹灰之力、不分彼此、不分青红皂白、不服、不服、不服气、不服水土、不该、不干不净、不甘、不甘寂寞、不甘心、不尴不尬、不赶趟、不敢、不敢当、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恭、不攻自破、不公、不共戴天、不苟言笑、不够、不够、不顾而唾、不关痛痒、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光、不规矩、不轨、不过、不过意、不寒而栗、不含糊、不好不坏、不好看、不好惹、不好意思、不合时宜、不和、不哼不哈、不怀好意、不欢而散、不慌不忙、不遑、不惑、不及、不及格、不及时、不即不离、不计、不计、不计其数、不济、不济事、不假思索、不检点、不减、不见、不见得、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经传、不见舆薪、不介入、不介意、不结盟国家、不结盟运动、不价、不禁、不仅、不仅…而且、不尽、不尽然、不近人情、不经意、不经之谈、不景气、不胫而走、不究、不久、不咎既往、不拘、不拘、不拘一格、不具、不觉、不绝如缕、不刊、不刊之论、不堪、不堪、不堪回首、不堪入耳、不堪入目、不堪设想、不堪言状、不堪一击、不堪造就、不看僧面看佛面、不亢不卑、不可、不可多得、不可告人、不可估量、不可救药、不可开交、不可理喻、不可名状、不可磨灭、不可企及、不可胜数、不可收拾、不可思议、不可同日而语、不可言喻、不可言状、不可一世、不可逾越、不可终日、不克、不肯、不快、不愧、不愧不怍、不赖、不郎不秀、不稂不莠、不劳而获、不冷不热、不理、不理睬、不理会、不力、不利、不良、不了了之、不料、不露锋芒、不露声色、不伦不类、不论、不论、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不毛、不毛之地、不免、不妙、不敏、不名一钱、不名一文、不明、不明、不谋而合、不能、不能不、不能自拔、不能自已、不念旧恶、不怕、不怕、不配、不配、不偏不倚、不平、不平则鸣、不破不立、不期、不期而会、不期而遇、不齐、不起眼、不情之请、不求甚解、不屈不挠、不然、不让、不饶、不仁、不日、不容、不容分说、不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若、不三不四、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上不下、不慎、不甚了了、不胜、不胜桮杓、不胜枚举、不识好歹、不识抬举、不识一丁、不时、不时之需、不实之词、不食烟火、不世、不世之功、不世之业、不是、不是味儿、不顺眼、不死不活、不速之客、不遂、不随和、不疼不痒、不腆、不同凡响、不痛不痒、不瘟不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闻不问、不文不武、不问青红皂白、不务正业、不惜、不暇、不下于、不相上下、不详、不祥之兆、不像话、不消说、不肖、不肖子孙、不孝、不谐、不屑、不屑一顾、不屑置辩、不懈、不兴、不行、不省得、不省人事、不幸、不修边幅、不朽、不朽、不许、不恤、不宣而战、不学无术、不逊、不言而喻、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不要、不要紧、不要脸、不夜城、不一、不一定、不一而足、不宜、不遗余力、不已、不以为然、不义、不义之财、不意、不亦、不亦乐乎、不翼而飞、不用、不由、不由自主、不有、不虞、不与、不育、不遇、不远万里、不约而同、不越雷池、不孕、不再、不在、不在乎、不在话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择手段、不怎么样、不折不扣、不争、不争气、不正之风、不知不觉、不知好歹、不知轻重、不知死活、不知所措、不知所以、不知所云、不知所终、不知天高地厚、不值、不止、不只、不至于、不置可否、不自量、不足、不足道、不足挂齿、不足取、不足为凭、不足为奇、不足为训、不足信
干(乾)的拼音:gān(ㄍㄢ)
⒈ 触犯,冒犯,冲犯:干扰。干涉。干预(亦作“干与”)。森然干霄。
⒉ 追求,求取,旧指追求职位俸禄:干禄。干仕。
⒊ 关连,涉及:干系。互不相干。
⒋ 盾,古代抵御刀枪的兵器:大动干戈。
⒌ 古代用以记年、记月、记日、记时(亦作编排次序)的十个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天干。干支。
⒍ 涯岸,水边:“河之干兮”。
⒎ 个数:若干。
⒏ 没有水分或水分少:干燥。干旱。干枯。干柴。豆腐干。
⒐ 枯竭,尽净:干尽。干杯。
⒑ 徒然,白白地:干着急。
⒒ 指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拜认的亲属:干亲。
⒓ 〔干将(jiàng )〕古剑名。
⒔ 姓。
干(幹)的拼音:gàn(ㄍㄢˋ)
⒈ 事物的主体或重要部分:树干。躯干。干线。
⒉ 做:干事。说干就干。
⒊ 有才能的,善于办事的:干才。干员。干练。
⒋ 方言,坏、糟:事情要干。
干字UNICODE编码U+5E72,10进制: 24178,UTF-32: 00005E72,UTF-8: E5 B9 B2。
干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干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乾幹漧榦
do、work、able、dry、empty、for nothing、doing
做、搞、湿
原为形声
oppose, offend; invade; dried
详细解释◎ 干的拼音: gā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叉子一类的猎具、武器,本是用于进攻的,后来用于防御。本义:盾牌)
(2) 同本义 [shield]
盾,自关而东或谓之干。——《方言》九
朱干玉戚以舞大武。——《礼记·祭统》。注:“朱干,赤盾。”
司干。——《周礼·春官·序官》
礼义以为干橹。——《礼记·儒行》。注:“干橹,小楯大楯也。”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礼记·檀弓下》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韩非子·五蠹》
(3) 又如∶干羽(盾牌和雉羽,供乐舞之用);干革(干即盾;革即甲胄类。泛指兵器);干橹(小盾大盾);干戎(兵戎。通称兵器、军队)
(4) 岸;水畔 [bank]
鸿渐于干。——《易·渐卦》。释文引郑注:“干,水傍,故停水处。”
秩秩斯干。——《诗·小雅·斯干》。朱注:“干,水涯也。”
昔者吴干战。——《管子·小问》。注:“干,江边地也。”
而不知干队之败。——《史记·春申君传》。索隐:“干,水边也。”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魏风·伐檀》
(5) 江南把山垅之间的地段叫干 [valley]。故金陵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
(6) 天干 [Stems;Heavenly Stems]。如:干支(天干地支,实际上是“幹枝”的一种比喻说法)
(7) 姓
◎ 干的拼音: gān
〈词性:动〉
(1) 捍卫 [defend;guard]
(2) 又如:干害(捍护)
(3) 触犯;冒犯;冲犯;冲 [offend]
干,犯也。——《说文》
轍恐犯忌而干讳。——《楚辞·七谏·谬谏》
以干先王之诛。——《书·胤征》
以干天祸。——《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若干二命以求杀予。——《国语·晋语四》
(4) 又
则上下不干。
乃背晋干 宋。——《史记·管蔡世家》
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献 子执而戮之。——《国语·晋语五》
干国之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左传·文公四年》
故吏不敢以非法遇(对待)民,民不敢犯法干法官也。——《商君书·定分》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唐· 杜甫《兵车行》
(5) 又如:干渎(冒犯。干:干犯;抵触;烦扰);干触(冒犯;触犯);干凌(干犯欺凌);干典(违犯法典);干命(违犯命令);干行(指冲撞军列);干戾(触犯法令而获罪)
(6) 立,建立 [set up]
后知张顺干了功劳。——《水浒传》
(7) 求,求取 [seek for]
皆干赏蹈利之兵也。——《荀子·议兵》
其欲干酒肉之味邪?——《庄子·徐无鬼》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 中山以干仕。—— 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8) 又如:干名(求取名位);干求(求取功名);干谒(为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干进(营谋官职地位);干索(索要;强取);干进(谋求仕进);干请(请托)
(9) 干预;干扰 [intervene;interfere]
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后汉书·蔡邕传》
明君使事不相干。——《韩非子·用人》
(10) 关涉;牵扯 [involve; be connected]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宋·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11) 又如:干己(关系,责任);干累(连累;牵连);干纪(关系;职责);干属(关系);干惹(牵涉,关连)
(12) 怠慢,慢待 [neglect]。如:主人走了,把我们干起来了
◎ 干的拼音:
乾、乹、亁 gān
〈词性:形〉
(1) (形声。从乙(表示向上),倝( gàn )声。①本义:天。②引申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与“湿”相对)
(2) 同引申义 [dry]
方将被发而干。——《庄子·田子方》
剖其中,干若败絮。——刘基《卖柑者言》
干东土。——《吕氏春秋·爱类》
外强中干。——《左传·僖公十五年》
然而旱干水溢。——《孟子·尽心下》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
(3) 又如:干冬(干燥少雨的冬季);干荒(干旱);干烘茶(采摘后不经过揉制而直接烘干的茶叶);干堆(干柴堆。比喻色迷之人)
(4) 枯竭 [exhausted]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明· 刘基《卖柑者言》
(5) 又如:干蛋(方言。穷光蛋);干竭(枯竭)
(6) 干亲。谓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而结认的亲戚关系 [adopted]
赵氏干娘, 高皇(明太祖朱元璋)义父之妻也。—— 明· 文林《琅琊漫抄》
(7) 又如:干爷(义父);干大(方言。干爹,义父);干老子(干爹);干生子(干儿子);干达达(干爹,义父)
(8) 形容声音干涩嘶哑 [dry and coarse]。如:干哑(干涩嘶哑)
◎ 干的拼音:
乾 gān
〈词性:动〉
(1) 使干,竭尽 [dry;exhaust]
干泽而渔。——刘向《说苑》
(2) 怠慢;使对方难堪 [neglect]
从今日起,且干着他,不理他,他两个自然有些着慌。——《儿女英雄传》
(3) 又
没奈何,站起身来干了人家,一句说了六个大字,道是:“多礼,我不敢当。”
◎ 干的拼音:
乾 gān
〈词性:名〉
(1) 加工制成的干食品 [dried-up food]
人负朱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宋· 沈括《梦溪笔谈·官政》
(2) 又如:豆腐干;萝卜干;干肉;干脯(干肉)
◎ 干的拼音:
乾 gān
〈词性:副〉
(1) 徒然,白白地 [in vain]
干愁漫解坐自累,与众异趣谁相亲。——唐· 韩愈《感春》
(2) 又如:干落落(白白地);干发虚(空有打算而不能兑现);干拌(白吵;白费口舌);干白(白说,白搭)
(3) 虚假地,表面地 [falsely;superficially]
晔干笑云:“罪至”而已。——《宋书·范晔传》
(4) 又如:干乔(装模作样)
(5) 另见 gàn
干碍、干巴、干巴巴、干杯、干杯、干贝、干壁画、干瘪、干冰、干菜、干草、干草堆、干柴、干柴烈火、干产、干坼、干城、干处理、干脆、干打雷,不下雨、干瞪眼、干电池、干犯、干饭、干粪、干干净净、干戈、干股、干果、干旱、干号、干涸、干涸、干货、干急、干季、干姜、干将、干结、干净、干咳、干渴、干枯、干哭、干酪、干冷、干礼,干礼儿、干连、干粮、干裂、干妹子、干没、干娘、干呕、干亲、干扰、干扰、干热、干人、干涩、干涉、干尸、干瘦、干爽、干洗、干系、干笑、干薪、干眼症、干谒、干预,干与、干云蔽日、干着急、干燥、干燥剂、干燥症、干证、干支、干重
◎ 干的拼音:
幹、榦 gàn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倝( gàn )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2) 同本义 [end plank]
榦,筑墙端木也。——《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
平板榦,称畚筑。——《左传·宣公十一年》
姚信、 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三国志·陆凯传》
(3) 又如:榦楨(筑墙所用的主柱,竖在两旁的叫“榦”,竖在两端的叫“桢”。引申为支柱、支撑)
(4) 木名。柘树 [three-bristle cudrania]
◎ 干的拼音:
幹 gàn
〈词性:名〉
(1) 主干 [trunk]
故枝不得大如榦,末不得强于本。——《淮南子·主训》
柏虽大榦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徐霞客游记》
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楚辞·屈原·招魂》
(2) 又如:躯干;干子(树干);干本(树木的主干);干貌(体貌);干力(指体力强健);骨干(在总体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或物);干翮(主翮。翮,羽的主茎);干翼(主干与辅翼);干辅(主干与辅佐)
(3) 引申为本质 [essenee]
是故柔弱者,生之榦也。——《淮南子》。高诱注:“榦,质也。”
(4) 胁 [the upper part of the side of the human body]
上佐食,举尸牢胁,尸受振祭哜之。——《仪礼·少牢馈食礼》
(5) 效果;用处 [effect]
况且朱三是穷人,讨也没干。——《二刻拍案惊奇》
(6) 地位低下的官吏 [low official]
(7) 又如:干人(即府干。达官贵人府中的办事人员。也称“干办”);干吏(干练的官吏。多指州郡衙门中的办事人员)
(8) 一种俸禄 [salary]。如:干禄(南北朝时勋贵、官吏对被役使的“干”收取免役绢作为一种额外俸给,称“干禄”)
(9) 干部的简称 [cadre]。如:干群关系;以工代干;干属(干部的家属)
(10) 事情 [affair]。如:公干;有何贵干?
(11) 姓
◎ 干的拼音:
幹 gàn
〈词性:动〉
(1) 做,从事于或忙于做某事,尤指从事某项职业 [do;act;execute;work]
宁宗庆元五年,右谏议大夫 张奎言乞行下州县,保正止许干当本都贼盗、斗殴、烟火、公事,不许非泛科配。——《文献通考·职役·历代乡党版籍职役》
(2) 又如:让我干什么都可以;干不的(干不了);干办(办理;处理);干当(承办)
(3) 主管 [take charge of]
光武即位,知 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后汉书·伏湛传》
(4) 又如:干管(主持;管理);干官(古代掌管均输之官);干掌(掌管,管理);干运(运筹干办);干当(主管;经办)
(5) 建立;求取 [set up;found;seek for]。如:干功(建功)
(6) 通“扞”( hàn )。护卫,遮挡 [guard;keep out]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诗·周南·兔罝》
(7) 又如:干夜(护卫巡夜)
◎ 干的拼音:
幹 gàn
〈词性:形〉
(1) 干练 [capable and experienced]
邕善书计,强记默识,以干济见知。——《北齐书·唐邕传》
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清· 周容《芋老人传》
(2) 又如:干肃(干练而慎重);干直(干练正直);干绩(优异的业绩);干誉(以办事干练而获得的声誉)
(3) 通“扞”( hàn )。乱 [disorderly]
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商君书·壹言》
(4) 另见 gān
干部、干才,干材、干道、干掉、干活、干家、干将、干劲、干警、干练、干流、干路、干吗、干渠、干什么、干事、干事、干线、干校、干仗
正的拼音:zhèng(ㄓㄥˋ)
⒈ 不偏斜,与“歪”相对:正午。正中(zhōng )。正襟危坐。
⒉ 合于法则的:正当(dāng )。正派。正楷。正规。正大光明。正言厉色。拨乱反正。
⒊ 合于道理的:正道。正确。正义。正气。
⒋ 恰好:正好。正中(zhōng )下怀。
⒌ 表示动作在进行中:他正在开会。
⒍ 两者相对,好的、强的或主要的一方,与“反”相对,与“副”相对:正面。正本。
⒎ 纯,不杂:正色。正宗。正统。纯正。
⒏ 改去偏差或错误:正骨。正误。正音。正本清源。
⒐ 图形的各个边的长度和各个角的大小都相等的:正方形。
⒑ 指失去电子的,与“负”相对:正电。
⒒ 大于零的,与“负”相对:正数(shù )。
⒓ 姓。
正的拼音:zhēng(ㄓㄥ)
⒈ 〔正月〕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简称“正”,如“新正”。
正字UNICODE编码U+6B63,10进制: 27491,UTF-32: 00006B63,UTF-8: E6 AD A3。
正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正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政㱏靕
correctitude、just、positive
反、邪、负、侧、歪、倒、副、偏
指事:上面是符号表示方向,下面是止(足)
right, proper, correct
详细解释◎ 正的拼音: zhēng
〈词性:名〉
(1) 农历一年的第一个月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year]
正,岁之首月,夏以建寅月为正, 殷以建丑月为正,周以建子月为正。——《集韵·清韵》
(2) 箭靶的中心 [bull’s eye]
终日射候,不出正兮。——《诗·齐风·猗嗟》
(3) 引申为目标 [target]
刑(形)名已立,声号已建,则无所逃迹若正匿。——《马王堆汉墓帛书》
◎ 正的拼音: zhēng
〈词性:动〉
(1) 通“征”
(2) 征税[levy]
正其货贿。——《周礼·地官·司门》。郑注:“正,读为征。”
唯加田无国正。——《周礼·夏官·司勋》
谨正盐筴。——《管子·海王》。李哲明云:“正,税也,正、征古字通用。”
(3) 出兵,征讨[go on a punitive expedition]
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书·汤誓》
故诸侯服而无正。——《管子·山至数》
司马弗正。——《礼记·燕义》
(4) 另见 zhèng
正旦、正朔、正月
◎ 正的拼音: zhèng
〈词性:形〉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符号表示方向、目标,下面是足(止),意思是向这个方位或目标不偏不斜地走去。本义:不偏斜,平正)
(2) 同本义 [central]
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
有绳不以正。——《吕氏春秋·君守》。注:“正,直也。”
稍稍正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泰山正南。——清· 姚鼐《登泰山记》
正则无景。——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斫其正。
(3) 又如:正门;正厅;正殿;正宫;正所儿(正屋);正阳(日中之气);正锋(中锋);正院(正中的院子);正分(正半,恰好一半);正胁(三分牲牛之胁,中胁为正胁);正位(中正之位);正东;正上方;正前方;正南;正交;正情(端庄的情态)
(4) 图形各边、角都相等 [regular]。如:正印(正方形的官印);正方形;正多边形;正方体
(5) 正直,正派 [honest;upright]
平心持正。——《汉书·李广苏建传》
(6) 又如:正人君子;忠正;廉正;正明公道(正大光明,不偏私);正明交易(正大光明的事);正士(正直之士);正人(正直的人;品行端正的上等人)
(7) 纯正不杂(多指色、味) [pure]
古书之正。——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正而不至焉。
正赤如丹。(纯红得像朱砂。正:纯;丹:朱砂。)——清· 姚鼐《登泰山记》
(8) 又如:正一(纯真之一);正意(纯正的心志);正黑(纯黑色);正风(纯正的民歌;纯正的风气);正性(纯正的禀性);正味(纯正的滋味);正青(纯青)
(9) 作为主体的,与“副”相对 [main]
而十四司正副郎好事者。——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正职;正角;正团长;正房大院(院落中的主要房舍及较大活动场所);正赋(主要的赋税。指地丁税)
(11) 正当;合适 [fair]
虽成败事异,而同居正号者,竝列于篇。——《后汉书·皇后纪序》
名不正则言不顺。——《论语·子路》
(12) 又如:正号(正当的名号);正条儿(比喻正经、非淫乱之事);正用情借(正为有正当用途托情借债)
(13) 有关正电,由正电组成,或带正电 [positive]。如:正电子;正离子
(14) 代数上为正号;大于零的 [plus]。如:正数;正号
(15) 正点 [sharp;be punctual in time]。如:十二点正;正午
(16) 正面,面对观察者或对手的一面 [obverse side]
从搭连中取出个正反两面皆可照人的镜子来。——《红楼梦》
(17) 又如:这张纸正好都很光洁
◎ 正的拼音: zhèng
〈词性:动〉
(1) 通“整”( zhěng )。使正;整理;端正 [rectify]
立必正方,不倾听。——《礼记·曲礼上》
正尔容。
正冠而缨绝。——《庄子·让王》
(2) 又如:正家(端正家风);正襟(端正衣襟);正德(端正自己的德行);正己(端正自己的思想、言行)
(3) 整治 [renovate]
居者思正其家,行者乐出其途。——柳宗元《全义县复北门记》
(4) 又如:正世(整治世道);正域(整治封疆);正治(治理;整治)
(5) 纠正;改正,匡正 [correct]
以正晋国。——《国语·晋语》
正法则,选贤良。——《荀子·王制》
政以治民,刑以正邪。——《左传·隐公十一年》
就有道而正焉。——《论语·学而》
正身以黜恶。——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6) 又如:正历(改订历法);正订(订正;改正著作中的谬误);正俗(匡正风俗);正曲(矫正枉曲);正主(匡正君主)
(7) 正法,治罪 [execute]
贼杀其亲,则正之。——《周礼·夏官·大司马》
(8) 决定,考定 [decide]
以土圭正日景。——张昭远《旧唐书》
◎ 正的拼音: zhèng
〈词性:名〉
(1) 官长;君长 [officer]
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书·说命下》
(2) 又如:正受(编制以内的官员);酒正(酒官之长)
(3) 正常情况,正命,正常寿限 [normal age at death]
百岁之命,是其正也。——王充《论衡》
(4) 嫡长子,与“庶”相对 [wife's elder son]
诸侯与正而不贤也。——《谷梁传》
(5) 妻,旧时代敬称人妻为“令正” [wife]
不得登用妾媵以为嫡正。——房玄龄《晋书》
(6) 又如:正头娘子(正妻;大娘子);正头妻(正式的、合法的妻子);正夫人(嫡妻,正房夫人);正嫡(正室,嫡妻;又指正室之子)
(7) 道理,规律 [reason;law]
尽璇机之正。——《后汉书·张衡传》
(8) 通“政”。政治,政事[politics;political affairs]
有不贡士谓之不率正者。——《尚书大传·皋繇谟》
古者文武为正均分。——《墨子·兼爱下》
虽天子三公问正。——《荀子·大略》
(9) 通“证”。凭证,证据[evidence;proof]
必有正焉。——《仪礼·士昏礼》
指九天以为正兮。——《楚辞·离骚》
指苍天以为正。——《楚辞·九章·惜诵》
(10) 姓
◎ 正的拼音: zhèng
〈词性:副〉
(1) 正好,恰好 [just;precisely]
六合正相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正称下情(正合心意;正中下怀);正没理处(正在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正未有艾(正无穷期);正如你所说的;大小正合适;正要(刚要;正预备)
(3) 表示动作、状态的进行,持续,正在 [in process of;in course of]
中儿正织鸡笼。——宋· 苏轼《浣溪沙》
见王夫人正和 薛姨妈长篇大套的说些家务人情话。——《红楼梦》
(4) 又如:正然(正在);正下着雪
(5) 仅;只 [only]
乃自吴寻二 陆, 平原不在,正见 清河。——《世说新语·自新门》
(6) 端正地 [regularly;upright;straight]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7) 方,刚刚 [just now; exactly;just]
我思舜,正郁 陶。——《史记·五帝本纪》
(8) 公然;显然 [openly]
正告天下。——《史记·苏秦列传》
(9) 总是 [always]
何以正善人少而恶人多。——《世说新语》
◎ 正的拼音: zhèng
〈词性:代〉
(1) 这么;这样 [so;this way]
今年怎正利害?——《老残游记》
(2) 又如:怎正大;怎正多
(3) 另见 zhēng
正本、正本清源、正比、正比例、正步、正餐、正册、正产、正常、正出、正大、正大光明、正旦、正当、正当时、正当中、正道、正点、正殿、正电、正电荷、正多边形、正法、正方、正方形、正房、正告、正割、正宫、正骨、正规、正规军、正轨、正果、正好、正号、正极、正价、正教、正经、正觉、正考父、正课、正理、正零、正路、正门、正面、正面人物、正牌,正牌儿、正派、正品、正气、正巧、正切、正确、正儿八经、正人君子、正色、正身、正史、正式、正视、正事、正室、正数、正四面体、正堂、正题、正体、正调、正厅、正统、正途、正位、正文、正屋、正午、正误、正弦、正线、正向、正像、正凶、正压力、正言厉色、正颜厉色、正眼、正业、正义、正义性、正音、正用、正在、正则、正直、正职、正中、正中下怀、正传、正支、正字、正字法、正宗、正座,正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