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iè guǎn qín lóu
注音ㄒ一ㄝˋ ㄍㄨㄢˇ ㄑ一ㄣˊ ㄌㄡˊ
解释指妓院。
出处元·关汉卿《斗鹌鹑·女校尉》曲:“茶余饭饱邀故友,谢馆秦楼,散闷消愁。”
例子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46回:“你在谢馆秦楼,倚翠偎红,色胆天来大。”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妓院。
感情谢馆秦楼是中性词。
繁体謝館秦樓
近义楚馆秦楼
英语bawdy house(the stews)
动物生肖牛,虎,蛇
谢(謝)的拼音:xiè(ㄒ一ㄝˋ)
⒈ 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与表示感激:谢谢。谢仪。谢忱(谢意)。谢恩。谢意。面谢。致谢。感谢。
⒉ 认错,道歉:谢过。谢罪。
⒊ 推辞:谢绝。闭门谢客。
⒋ 凋落,衰退:谢顶。谢世(去世)。凋谢。新陈代谢。
⒌ 告诉,询问:“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
⒍ 逊,不如:“锦江何谢曲江池?”
⒎ 古同“榭”,建在台上的房屋。
⒏ 姓。
谢字UNICODE编码U+8C22,10进制: 35874,UTF-32: 00008C22,UTF-8: E8 B0 A2。
谢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谢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謝㓔
decline、excuse oneself、thank、wither
开
形声:从讠、射声
thank; decline
详细解释◎ 谢的拼音:
謝 xiè
〈词性:动〉
(1) (形声。从言,射声。本义:向人认错道歉)
(2) 同本义 [excuse oneself;make an apologize]
自谢曰。——《战国策·赵策》
长跪而谢。——《战国策·魏策》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惊谢曰。——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谢咎(引咎自退;悔过;谢罪);谢错(认错赔不是);谢室(待罪之室)
(4) 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decline;refuse]
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黯伏谢不受命。——《史记·汲黯列传》
谢媒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楚而谢。—— 唐· 李朝威《柳毅传》
谢客矣。——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 ——宋· 苏轼《盖公堂记》
(5) 又如:谢医(谢绝医疗);谢金(谢绝礼金)
(6) 辞去官职 [resign]
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无复游宦之兴矣。——《南齐书·王僧虔传》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唐· 王维《送张五归山》
(7) 又如:谢老(告老还乡);谢事(卸去官职);谢政(致仕退休);谢役(辞去差使);谢职(卸去官职)
(8) 告辞;告别 [take leave;leave]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史记·李将军列传》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故不复谢。
不报谢?
过谢侯生。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谢了扰(告辞);谢别(告别,辞别)
(10) 告诉,告诫 [tell;warn]
谢汉使。——《汉书·李广苏建传》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1) 以言辞相问候 [send one's respects to]
至府,为我多谢问赵君。——《史记·赵广汉传》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
(12) 感谢 [thank]
休谢之。——《三国演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史记·项羽本纪》
且谢曰。——唐· 李朝威《柳毅传》
虽死必谢。
(13) 又如:谢承(感谢;答谢);谢荷(感谢);谢候(致谢并问候);谢私(感谢私下帮助)
(14) 逝去 [farewell]
诏曰:弟勰所生母 潘早龄谢世,显号未加。——《魏书·彭城王勰传》
(15) 又如:谢宾客(死亡的委婉说法);谢世
(16) 酬谢 [thank sb. with a gift]
婚礼不许多用盘盒猪羊糖饼,不许厚礼物谢媒。——明· 海瑞《禁约》
受人十万,谢客数千,又重馈部吏。——《潜夫论》
(17) 又如:谢土(修建完毕,祭祀土神的礼义活动);谢犒(酬谢;犒劳);谢银(酬谢用的银子);谢灶诰(祭灶王爷的青词)
(18) 衰败,衰落 [decline;wane]
宿觉名未谢,残山今尚存。—— 宋· 叶适《宿觉庵》
花之既谢。——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19) 逊让;不如 [modestly decline]
既鲸鲵折首,西夏底定,便宜诉其本怀,避贤谢拙。——《宋书·王宏传》
(20) 又如:谢拙(自谦愚笨而辞职)
(21) 避免,避开 [avoid]
必以俪辞为文,何缘《十翼》不能一致,岂波澜既尽有所谢短乎?——章炳麟《文学总略》
(22) 又如:谢短(避其所短)
◎ 谢的拼音:
謝 Xiè
〈词性:名〉
(1) 古邑名 [Xie town]。在今河南省唐河南
于邑于谢,南国是式。——《大雅》
(2) 姓。如:谢女(指晋朝女诗人谢道韫);谢太博(即晋朝谢安;又被称为谢公,谢郎);谢家(指谢安家或指南朝宋的谢灵运家)
谢病、谢忱、谢词、谢顶、谢恩、谢候、谢绝、谢客、谢礼、谢灵运、谢幕、谢媒、谢却、谢世、谢天谢地、谢帖、谢孝、谢谢、谢仪、谢意、谢罪
馆(館)的拼音:guǎn(ㄍㄨㄢˇ)
⒈ 招待宾客或旅客食宿的房舍:宾馆。旅馆。馆舍。
⒉ 一个国家在另一个国家外交人员常驻的住所:大使馆。领事馆。
⒊ 某些服务性商店的名称:茶馆。照相馆。
⒋ 一些文化工作场所:报馆。博物馆。文化馆。馆藏。
⒌ 旧时指教学的地方:家馆。蒙馆。坐馆。
馆字UNICODE编码U+9986,10进制: 39302,UTF-32: 00009986,UTF-8: E9 A6 86。
馆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馆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館舘
a place for cultural or sports activities、accommodation for guests、embassy、shop
形声:从饣、官声
public building
详细解释◎ 馆的拼音:
館、舘 guǎn
〈词性:名〉
(1) (形声。从食,官声。“馆”,供宿供膳,所以从“食”。它的异体字作“舘”,说明“馆”属于房舍一类。本义:高级客舍,宾馆)
(2) 同本义 [accommodation for guests]
馆,客舍也。——《说文》
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周礼·遗人》
适子之馆兮。——《诗·郑风·缁衣》
于豳斯馆。——《诗·大雅·公刘》
晋师三日馆谷。——《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楚公子围聘于 郑,…将入馆。——《左传·昭公元年》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 又如:馆人(负责管理馆舍招待宾客的人);馆客(接待宾客,安置于馆舍);馆驿(馆舍驿站)
(4) 房舍华丽的。官署、学塾、书房、商坊、展览处所等都可命名为馆 [house]
公馆复。——《礼记·曾子问》。注:“若今县官舍也。”
及蒩馆。——《周礼·司巫》
辟病梅之馆以贮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余是夕宿于日本使馆。——梁启超《谭嗣同传》
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此指塾师教书之处)。——《儒林外史》
凡有名者,往往留像于馆。——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馆地(学馆;教书工作);建馆;馆伴(在使馆里接待陪伴外国使节,亦指从事这种工作的人);馆伴使(亦称“伴使”。接待陪同外国使节的官员);茶馆;饭馆;酒馆;咖啡馆;理发馆;照相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图书馆;文化馆;展览馆
◎ 馆的拼音:
館 guǎn
〈词性:动〉
住,住宿 [live;reside;stay]
师还,馆于虞。——《左传·僖公元年》
馆舍、馆藏、馆子
秦的拼音:qín(ㄑ一ㄣˊ)
⒈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陕西省和甘肃省一带:朝(zhāo )秦暮楚。秦晋之好。秦楼楚馆(旧时指妓院)。
⒉ 中国朝代名:秦代。秦镜高悬(喻法官判案的公正严明。亦称“明镜高悬”)。
⒊ 中国陕西省的别称。
秦字UNICODE编码U+79E6,10进制: 31206,UTF-32: 000079E6,UTF-8: E7 A7 A6。
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秦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Ch'in
会意:从禾、从春
feudal state of Qin; the Qin dynasty (from which the name 'China' comes)
详细解释◎ 秦的拼音: Qín
〈词性:名〉
(1) (会意。从禾,从舂省。本义:禾名。假借为专名用字)
(2) 秦,部落名 [Qin tribe]。嬴姓。相传是伯益的后代
秦, 伯益之后所封国。——《说文》。 朱骏声曰:“地宜禾,在今 甘肃秦州清水县。”
(3) 古国名 [Qin state]。秦襄公始立国,孝公时,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定都咸阳
(4) 朝代名(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是由周朝的秦国(在今陕西甘肃一带)统一全中国后建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朝代 [the Qin Dynasty]
秦王不说。——《战国策·魏策》
秦灭 韩亡 魏。
秦王色挠。
(5) 又如:秦越肥瘠(喻指相去遥远,互不相关);秦庭鹿(指秦朝的政权)
(6) 汉时西域诸国沿称中国为秦 [China]
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 秦。——《乐府诗选》
(7) 又如:秦人(秦代统一后,北方与西方邻国往往称中国人为秦人);秦地(汉时西域诸国对中国的称呼)
(8) 古地区名 [Qin district]指今陕西省中部平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地,故名。如:秦声(陕、甘一带的戏曲音乐);秦川(古地区名。在今陕,甘秦岭以北地区);秦弓(指古时秦地所产的弓);秦客(秦地来的人)
(9) 陕西省的简称 [Shanxi province]。如:秦川(古地区名。泛指今陕西、甘肃的秦岭以北平原地带);秦中(古地区名。指今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10) 通“螓”。蝉的一种。螓首 [a cicada-like insect]
其尺索刺麤而毛美秦发。——《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秦欢晋爱、秦皇岛市、秦椒、秦晋、秦晋之缘、秦镜高悬、秦岭、秦皮、秦腔、秦越、秦篆
楼(樓)的拼音:lóu(ㄌㄡˊ)
⒈ 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屋;亦指建筑物的上层部分或有上层结构的,或指楼房的一层:楼房。楼梯。楼道。楼层。城楼。岗楼。阁楼。楼台。楼船。办公楼。高楼大厦。
⒉ 姓。
楼字UNICODE编码U+697C,10进制: 27004,UTF-32: 0000697C,UTF-8: E6 A5 BC。
楼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楼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樓
a storied building、floor
形声:从木、娄声
building of two or more stories
详细解释◎ 楼的拼音:
樓 lóu
〈词性:名〉
(1) (形声。从木,娄声。本义:楼房,两层以上的房屋)
(2) 同本义 [storied building]
楼,重屋也。——《说文》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古诗十九首》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杜牧《阿房宫赋》
(3) 又如:教室楼;办公楼;科技楼;楼额(楼上的匾额);楼观(高楼的泛称;道观的观名);楼外楼(楼外有楼。楼房相连属);楼角(高楼的檐角);楼舍(楼房)
(4) 楼房的一层 [story;floor]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 又如:一楼;二楼
(6) 房间上部空间附设的可供藏物或住人的分层结构 [attic]。如:暗楼;阁楼
(7) 建筑在高处的建筑物 [superstructure]。如:楼子(楼阁);楼榭(高台之上的房屋,泛指楼房);楼堞(城楼上的矮墙)。又指有上层的车船,其上层也叫楼。如:楼车(古代战车。上设望楼);楼舟工(楼船)
(8) 茶肆、酒店、歌舞场、旧时妓院等场所也称楼 [house]。如:茶楼;酒楼
楼板、楼层、楼船、楼道、楼房、楼面、楼橹、楼上、楼台、楼梯、楼梯间、楼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