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xí fán dǎo gù
注音ㄒ一ˊ ㄈㄢˊ ㄉㄠˇ ㄍㄨˋ
解释袭:因袭;蹈:蹈袭。因袭俗套,循蹈旧轨。
出处明·方孝孺《与舒君书》:“世人或不察其立辞之说,而徒取其所谓袭凡蹈故,缀缉成篇者。”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感情袭凡蹈故是中性词。
繁体襲凡蹈故
动物生肖牛,虎,蛇
袭(襲)的拼音:xí(ㄒ一ˊ)
⒈ 趁敌人不备时攻击:袭击。袭扰。夜袭。偷袭。侵袭。
⒉ 触及:寒气袭人。“芳菲菲兮袭予”。
⒊ 照样做,照样继续下去:因袭。沿袭。世袭。
⒋ 量词,指成套的衣服:衣一袭。
⒌ 衣上加衣,引申为重迭:“袭朝服”。“山三袭,陟”。
⒍ 合,和:“齐秦袭”。
袭字UNICODE编码U+88AD,10进制: 34989,UTF-32: 000088AD,UTF-8: E8 A2 AD。
袭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袭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襲㦻
follow the pattern of、raid
形声:下形上声
详细解释◎ 袭的拼音:
襲 xí
〈词性:名〉
(1) (形声。从衣,从两“龙”( tà )省声。本义:死者穿的衣服,衣襟在左边)
(2) 同本义 [graveclothes]
袭,左衽袍也。——《说文》。按,凡敛死者,左衽,不纽。
陈袭事于房中,西领南上,不綪。——《仪礼·士丧礼》。郑玄注:“袭事,谓衣服也。”
(3) 又如:袭衣(尸衣;也指古代行礼时穿在裼衣外面的上衣);袭玩(衣着器用)
(4) 姓
◎ 袭的拼音:
襲 xí
〈词性:量〉
(1) 衣一套为一袭 [a suit]
赐衣被一袭。——《汉书·昭帝纪》。注:“一称也。犹今一副。
乃命留五时衣各一袭。——《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
袈衣一袭,止用一两。——《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
(2) 又如:袭衣(成套衣服);袭衣兼食(成套衣服,多盘菜肴。谓生活优裕)
(3) 层,重 [layer]
棺椁数袭。——《吕氏春秋》
◎ 袭的拼音:
襲 xí
〈词性:动〉
(1) 因袭,照旧搬用 [carry on as before]
今袭迹于齐晋,欲国安存,不可得也。——《韩非子·孤愤》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史记·秦始皇本纪》
汉兴,仍袭 秦制。——《后汉书·宦官传论》
袭译欧西人之言。——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 又如:沿袭(依照旧传统办理);袭因(依照旧例);袭迹(依照前人的遗迹)
(3) 继承 [succeed]
世官九等,皆有袭职,有替职。——《明史·职官志一》
贲瑞早已辞世, 贲玺依例袭了侯爵。——《一层楼》
(4) 又如:世袭(指帝位、爵位等世代相传);袭职(继承官职);袭位
(5) 重复 [repeat]
赵孟曰:“吾卜于此起兵,事不再令,卜不袭吉。行也。”——《左传·哀公十年》。 杜预注:“袭,重也。”
(6) 又如:袭吉(卜若不吉则止,不可因而重卜;重卜而得吉,叫做“袭吉”)
(7) 调合;合 [merge]
天地比,齐秦袭。——《荀子》
(8) 又如:袭从(言两者相合);袭然(合一的样子)
(9) 袭击,乘其不备,偷偷地进攻 [raid]
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掩人不备,行不假途,人衔枚,马勒缰,昼伏夜行,为袭也。——《白虎通·诛伐》
城上早插蜀兵旗号:原来已被 魏延袭了。——《三国演义》
慧室袭月。——《战国策·魏策》
荆人欲袭 宋。——《吕氏春秋·察今》
恐汉袭之。——《汉书·李广苏建》
谋袭蔡州。——《资治通鉴·唐纪》
率众袭之。——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10) 又如:偷袭;奔袭;侵袭;奇袭;夜袭;空袭
(11) 衣上加衣 [put]
寒不敢袭,痒不敢搔。——《礼记》
(12) 穿衣 [wear]
衣尸曰袭。袭,匝也,以衣周匝覆之也。——《释名·释丧制》
(13) 又如:袭尸(为死者穿衣);袭朝服
(14) 盖 [cover]
张甲乙而袭翠被。——张衡《西京赋》
(15) 又如:袭裘(古代盛礼时,掩上裼衣而不使羔裘见于外)
(16) 触及;熏染;侵袭 [attack]
芳气袭人是酒香。——《红楼梦》
(17) 又如:袭人(侵袭到人。薰人)
袭夺、袭击、袭取、袭用、袭占
凡的拼音:fán(ㄈㄢˊ)
⒈ 平常的,不出奇的:平凡。凡庸。凡夫俗子。
⒉ 指人世间(宗教或迷信的说法):凡尘。凡心。
⒊ 所有的:凡年满十八岁的公民,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凡是。
⒋ 总共:全书凡二十八卷。
⒌ 大概,要略:大凡。凡例。发凡(陈述全书或某一学科的要旨)。
⒍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4”。
凡字UNICODE编码U+51E1,10进制: 20961,UTF-32: 000051E1,UTF-8: E5 87 A1。
凡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凡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凢凣
every、ordinary、the earth
凡是、大凡
象形
all, any, every; ordinary, common
详细解释◎ 凡的拼音: fán
〈词性:副〉
(1) (象形。金文字形,象造器之模范形。①本义:铸造器物的模子。②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
(2) 凡是,一切 [all]
凡,皆也。——《广雅》
凡,数之总名也。——《三苍》
深察名号,凡者,独举其大事也。号凡而略,名目而详。——《春秋繁露》
凡有辜罪。——《书·微子》。郑注:“犹皆也。”
凡内女之有爵者。——《周礼·春官序》
凡所应有。——《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宋· 沈括《梦溪笔谈》
(3) 又如:凡有(一切;所有);凡此(所有这些)
(4) 总共 [altogether]
计凡付终。——《管子·版法》
凡如是十许字。——宋· 洪迈《容斋续笔》
轩凡四遭火。——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凡六百一十六言。——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全书凡六卷,五十章;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凡几(共计多少)
◎ 凡的拼音: fán
〈词性:形〉
(1) 平常;普通 [ordinary]
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红楼梦》
尽众人凡士。——《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平凡(平常;不稀奇);凡材(普通材料);凡常(普通,一般);凡费(平常的费用);凡等(普通人);凡浅(平凡浅陋)
(3) 平庸 [mediocre]
巨是凡人。——《资治通鉴》
(4) 又如:凡固(平庸鄙陋);凡品(平庸的人);凡曹(平庸之辈);凡恶(平庸低劣);凡短(才能平庸,见识短浅)
◎ 凡的拼音: fán
〈词性:名〉
(1) 纲要,概括之辞 [outline]
请略举凡,而客自鉴其切焉。——扬雄《长杨赋》
(2) 又如:凡目(大纲与细目);凡最(总目;名目);凡要(簿书的纲要);凡号(总括的名称)
(3) 人世间,尘世 [this mortal world]
仙凡路阻两难留。——司空图《携仙箓》
(4) 又如:尼姑思凡;神仙下凡;凡界(人世间);凡底(人间)
(5) 古国名 [Fan state]。姬姓。始封之君为周公之子。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南
(6) 凡人,普通人 [mortal]。如:凡情(凡人的情感欲望);凡身(凡人之身);凡胎浊骨(凡人的重浊躯体);凡胎(凡人)
凡百、凡尔赛、凡夫、凡夫俗子、凡间、凡近、凡例、凡人、凡士林、凡事、凡是、凡俗、凡响、凡庸
蹈的拼音:dǎo(ㄉㄠˇ)
⒈ 践踏,踩:蹈袭(走别人走过的老路,沿用前人旧例)。蹈节(信守节操)。蹈海(跳到海里自杀)。赴汤蹈火。循规蹈矩。
⒉ 跳动:舞蹈。手舞足蹈。
蹈字UNICODE编码U+8E48,10进制: 36424,UTF-32: 00008E48,UTF-8: E8 B9 88。
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蹈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skip、step、tread
形声:从足、舀声
stamp feet; dance
详细解释◎ 蹈的拼音: dǎo
〈词性:动〉
(1) (形声。从足,舀( yǎo )声。本义:踩,踏)
(2) 同本义(往往有冒险的意味) [tread;stamp]
蹈,践也。——《说文》
蹈,履也。——《广雅》
足之蹈之。——《孟子》
蹈腾昆仑。——《淮南子·原道》。注:“蹑也。”
至人潜行不窒,蹈火不热。——《庄子·达生》
羸兵为人马所蹈藉。——《资治通鉴》
蹈死不顾。——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蹈火(踩火);蹈藉(践踏);蹈跃(践踏奔跳);蹈冰(踏冰)
(4) 顿足踏地 [stamp one's foot]
发扬蹈历之己蚤。——《史记·乐书》。正义:“顿足蹋地也。”
(5) 又如:手舞足蹈;蹈舞(手舞足蹈,表示欢乐);蹈咏(舞蹈和吟唱)
(6) 遵循 [follow]
后之君子,蹈常而习故。——苏轼《伊尹论》
(7) 又如:蹈矩(投身;依托);蹈节(克守节操);蹈节死义(遵守节操,为正义而死)
(8) 实行 [carry out]
一理长成,遽躬蹈之。——清· 袁枚《祭妹文》
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清· 刘开《问说》
(9) 又如:蹈险(经历危险);蹈义(履行正义);蹈道(履行正道)
(10) 朝某方向走;行 [go]
故无首虏之获,无蹈难之赏。——《荀子·儒效》
(11) 又如:蹈难(身赴危难);蹈敌(赴敌)
(12) 乘;利用 [use]。如:蹈瑕(利用过失);蹈隙(利用空隙)
蹈常袭故、蹈海、蹈藉、蹈袭
故的拼音:gù(ㄍㄨˋ)
⒈ 意外的事情:事故。变故。故障。
⒉ 原因:缘故。原故。
⒊ 有心,存心:故意。故杀(有意谋杀)。明知故犯。
⒋ 老,旧,过去的,原来的:故事(a.旧事,成例;b.有连贯性的比较完整的事情,比较适合于口头讲述,“事”读轻声)。故人。故乡。故土(故乡)。故园(故乡)。故居。故国(故乡,亦指祖国)。故纸堆(泛指旧而多的文籍)。革故鼎新(“革”,除去;“鼎”,更新;破除旧的,建立新的)。故步自封(“故步”,原来的步子;“封”,限制;喻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亦作“固步自封”)。
⒌ 朋友,友情:亲故。沾亲带故。
⒍ 死亡(指人):故去。病故。
⒎ 所以,因此:故此。故而。
⒏ 古同“顾”,反而。
故字UNICODE编码U+6545,10进制: 25925,UTF-32: 00006545,UTF-8: E6 95 85。
故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故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雇
reason、cause、hence、therefore、die、former、old、friend、happening、on purpose
新
形声:从攵、古声
ancient, old; reason, because
详细解释◎ 故的拼音: gù
〈词性:名〉
(1) (形声。从攴( pū ),古声。从“攴”,取役使之意。本义:缘故,原因)
(2) 同本义 [cause;reason]
故,使为之也。——《说文》
又明于忧患与故。——《易·系辞传》
则是无故。——《礼记·礼运》
夫有其故。——《国语·楚语》
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史记·李将军列传》
(3) 又如:借故(托故。借口某种原因);无故(没有缘故)
(4) 事;事情 [thing]
昭伯问家故,尽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国语·周语下》
教、 孝景固袭掌故,未遑讲试。——《史记·龟策传》
(5) 又如:细故(细小而值不得计较的事情);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6) 意外或不幸的事变 [accident]
国有故。——《周礼·天官·宫正》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7) 又如:故端(事故;事端);变故(灾难;意外发生的事情);事故(意外的损失或灾祸)
(8) 旧识;旧交 [old friend]
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9) 又如:一见如故;故贵(旧交与贵人);故义(故交旧友);旧故(旧交);亲故(亲戚故旧)
(10) 特指旧法、旧典、成例 [outmoded conventions]
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庄子·天运》
是时,宣帝循 武帝故事,招名儒俟材置左右。——《汉书·楚元王传》
(11) 又如:蹈常袭故;故典(典故);故语(典故成语);故祀(按惯例举行的祭祀);故套(陈规俗套)
(12) 先,祖先 [ancestors]。如:故训(先代留下的法则。古训);故业(指祖上传下的基业);故家(世代仕宦之家;世家大族);故墓(祖先的墓地)
(13) 旧的事物 [the stale]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4) 又如:吐故纳新
(15) 通“诂”( gǔ )。以今言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 [explain archaic or dialectal words in current language]
训故举大谊而已。——《汉书·儒林传》
并作周官解故。——《后汉书·贾逵传》
◎ 故的拼音: gù
〈词性:形〉
(1) 原来。旧时的 [ancient;old;former]
故,旧也。——《广韵》
反故居些。——《楚辞·招魂》
乐先故些。
蔓成然故事蔡公。——《左传·昭公十三年》
所谓故国者。——《孟子·梁惠王下》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吕氏春秋·察今》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轩东故尝为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故步(旧时行步的方法);故地(旧有的属地);故夫(以前的丈夫);故方(旧药方);故吏(原有属吏);故林(从前栖息的树林);故式(古旧的仪式)
(3) 通“古”( gǔ )。时代久远 [long long ago;ages ago]
是故之时,陈财之道,可以行今也。——《管子·侈靡》
(4) 又如:先故(很久以前)
◎ 故的拼音: gù
〈词性:动〉
(1) 死亡 [die]
前年赵三郎已故了,他老婆在家守寡。——《古今小说·穷马固遭际卖鎚媪》
(2) 又如:病故;亡故(死去);染病身故(死);物故(去世);大故(指父亲或母亲死亡);故鬼(旧鬼,死去已久的人的鬼魂)
(3) 衰老 [be old and feeble]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 故的拼音: gù
〈词性:副〉
(1) 故意,存心 [deliberately;on purpose]
广故数言欲亡。——《史记·陈涉世家》
主者故不受,则固请。——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2) 又如:故故(故意;屡屡;常常);故违(有意违抗);故推(故意推托);故靳(故意吝惜。靳:吝惜);故纵干咎(有意纵容罪犯而触犯法令)
(3) 同“固”,原来,本来 [first;originally]
程不识故与 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史记·李将军列传》
此物故非西产。——《聊斋志异·促织》
(4) 仍,还是 [still]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资治通鉴》
(5) 通“胡”( hú )。何,何故 [why]
公将有行,故不送公?——《管子·侈靡》
(6) 又如:故为(何故如此)
◎ 故的拼音: gù
<连>
(1) 因此,所以 [therefore]——表示因果关系
夫秦无道,故 沛公得至此。——《史记·留侯世家》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战国策·燕策》
(2) 又如:今日下雨,故未成行;故以(因此;所以);故厎(所以致成)
◎ 故的拼音: gù
〈词性:代〉
〈词性:方〉∶这;那 [this; that]。如:故歇(这时候);故号(这种);故是(那是);故末(那末;那就)
故步自封、故此、故城、故道、故第、故地、故典、故都、故而、故宫、故国、故伎、故伎重演、故家子弟、故迹、故交,故旧、故旧不弃、故居、故里、故弄玄虚、故人、故世、故事、故事片、故态复萌、故土、故我、故乡、故业、故意、故意杀人、故友、故园、故宅、故障、故辙、故知、故址、故纸堆、故作、故作端庄、故作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