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稀里哗啦的意思

huā

稀里哗啦



拼音xī lǐ huā lā

注音ㄒ一 ㄌ一ˇ ㄏㄨㄚ ㄌㄚ

解释象声词,形容雨、东西倒塌等发出的声音。形容被彻底破坏或零零散散。

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3回:“三更时候,又赶上大风大雨,只听得稀里哗啦,那黄河水就像山一样的倒下去了。”

例子徐光耀《平原烈火》:“鬼子进一步,国民党退两步,稀里哗啦地丢地方。”

用法作定语、状语;用于口语。

感情稀里哗啦是贬义词。

繁体稀裏嘩啦

近义稀溜哗啦、稀哩哗啦

英语rustling sound(in disorder; completely smashed)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ㄒ一   
部首  禾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86  TQDH  五笔98  TRDH  仓颉  HDKKB  郑码  MFGL  四角  24927  结构  左右电码  4449  区位  4701  统一码  7A00  笔顺  ノ一丨ノ丶ノ丶一ノ丨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稀的拼音:xī(ㄒ一)  

⒈ 事物中间距离远、空隙大,与“密”相对,稀疏。稀落(luò  )。稀客。依稀。

⒉ 浓度小,含水分多的,与“稠”相对:稀薄。稀料。稀释。

⒊ 少:稀少。稀罕。稀奇。古稀之年。

⒋ 用在“烂”、“松”等形容词前面,表明程度深:稀烂。稀碎。稀松。

统一码

稀字UNICODE编码U+7A00,10进制: 31232,UTF-32: 00007A00,UTF-8: E7 A8 80。

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稀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rare、scarce、sparse、watery

相关字词

密、稠

造字法

形声:从禾、希声

English

rare, unusual, scarce; spars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稀的拼音:   

〈词性:形〉

(1) (形声。从禾,希声。本义:稀疏)

(2) 同本义 [scattered;sparse]

稀,疏也。——《说文》

月明星稀。——《文选·曹操·短歌行》。经传皆以希为之。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唐· 杜甫《倦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晋· 陶潜《归园田居》

(3) 又如:稀棱挣(稀疏的样子);稀撒撒(稀剌剌);稀星(稀疏的星);稀零零(极稀疏);稀稀落落(稀疏的样子;稀疏冷落的样子)

(4) 少,不多 [rare;scarce]

相见常日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鞍马稀。——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死者尚稀。——清· 方苞《狱中杂记》

自想此梦稀奇,心下疑惑。——《二刻拍案惊奇》

(5) 又如:稀稀罕儿(稀罕少见的东西);稀行(不常来;稀客)

(6) 薄,不浓 [diluted;thin]

我们的衙门里每天煮了十几大锅的稀饭施给穷人。——巴金《灭亡》

(7) 又如:稀流薄荡(形容液体稀薄波动);稀解粥(稀粥);稀溜溜;稀淡(极淡,不浓密)

词性变化

稀的拼音:   

〈词性:副〉

(1) 很;极。形容程度深 [very]

床上的铺盖已经掀得稀乱,一个凳子躺在被铺上。——鲁迅《而已集·再谈香港》

(2) 又如:稀不相干(一点儿也不相干);稀秃湿(湿透了);稀醉(烂醉)

常用词组

稀薄、稀饭、稀罕、稀货、稀客、稀拉、稀烂、稀里呼噜、稀里糊涂、稀里哗啦、稀里马虎、稀落、稀奇、稀缺、稀少、稀释、稀疏、稀松、稀松、稀碎、稀汤寡水

  拼音    注音  ㄌ一ˇ   繁体  裏、裡  
部首  里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JFD  仓颉  WG  郑码  KBVV  四角  60105  结构  上下电码  6849  区位  3279  统一码  91CC  笔顺  丨フ一一丨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里(裏)的拼音:lǐ(ㄌ一ˇ)  

⒈ 居住的地方:故里。返里(回老家)。

⒉ 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弄(lòng   )。

⒊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里(等于五百米)。里程牌。

⒋ 衣物的内层:被里。

⒌ 内部,与“外”相对,并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里外。心里。这里。那里。

⒍ 姓。

统一码

里字UNICODE编码U+91CC,10进制: 37324,UTF-32: 000091CC,UTF-8: E9 87 8C。

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里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裏裡

汉英互译

inner、liner、lining、neighbourhood

相关字词

外、表、面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unit of distance; village; lan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里的拼音:

裏、裡   

〈词性:名〉

(1) (会意。从衣,里声。本义:衣服的里层)

(2) 同本义 [lining]

裏,衣内也。——《说文》。衣外曰表。

襦在裏也。——《谷梁传·宣公九年》注

不罹于裏。——《诗·小雅·小弁》

绿衣黄里。——《诗·邶风·绿衣》

(3) 又如:里衣(内衣,汗衫。指贴身的衣报);里外发烧(指里外都是毛皮缝制的衣服)

(4) 内,中。与外相反 [inside]

裏急暴痛。——《素问·至真要大论》

肉里之脉。——《素问·刺腰痛篇》

约定今夜放火,里应外合。——《三国演义》

(5) 又如:里向(靠里边的;里面);里势(里面);里勾外连(内外勾结);里头大叔(里头,指宫内。指慈禧最宠信的大太监李连英);里牵绵(指饮酒下肚时,好像腹内忽有厚绵暖着一样)

(6) 时候 [time]

妾身年少里,父母俱倾弃。——宋·佚名《张协状元》

(7) 附在“这”、“那”、“哪”等字后边表示地点;位置;处所 [used after “这”、“那”、“哪” to indicate direction of place]

我这里凭阑望,母亲那里倚门悲。——郑德辉《玉粲登楼》

(8) 又如:这里,那里;哪里;省里;县里

词性变化

里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从土,从田。从“田”,含有区分界域的意思。本义:里弄;街巷)

(2) 同本义 [alley;lane]

里,居也。——《说文》

里,邑也。——《尔雅》。李注:“居之邑也。”

里尻也。——《广雅》

在野曰庐,在邑曰里。——《汉书·食货志》

于蹶之里。——《诗·大雅·韩奕》

赋里以人。——《国语·晋语》。注:“廛也。”

以里听者,禄之以里。——《吕氏春秋·怀宠》。注:“闾也。”

河洛为王之里。——左思《蜀都赋》。注:“居也。”

匪仁里其焉宅兮。——张衡《思玄赋》。注:“里宅皆居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里。——《诗·郑风·将仲子》

既行,及里门,门扃未发。——沈既济《任氏传》

(3) 又如:里门(乡里的门。古代聚族列里以居,里有里门);里闬(即里门,乡里);里闾(里门,乡里)

(4) 古代一种居民组织,先秦以二十五家为里 [community]

八家为邻,三邻为朋,三朋为里。——《尚书大传》

古者七十二家为里。——《论语·譔考文》

一里八十户。——《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百家为里。——《管子·度地》

广三百步、长三百步为一里。——《韩诗外传》

择其贤民,使为里君。——《管子·小匡》

(5) 又如:里长(主管一里的人。古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里尹(里长,里中的长官。即里正);里正图董(乡长、里长一类的人物);里吏(即里尹、里正、里胥)

(6) 乡里;家乡;故乡 [village;hometown]

三老、官属、豪长者、里父老皆会。——《史记·滑稽列传》

黯耻为令,病归田里。——《史记·汲郑列传》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陶潜《归园田居》

割慈忍爱,离邦去里。——江淹《别赋》

(7) 又如:里籍(籍贯);里豪(乡里中豪强的人);里妪(乡村妇女);里门(故里;故乡)

(8) 量词。长度单位 [ li ,a Chinese unit of length]

于三十里。——《诗·小雅·六月》

(9) 又如:华里(市里的旧称);里数;里程;里堠(记里程的土堆)

(10) 通“理”。地理 [geographical condition]

通于沟渠,修堤防,树五谷,通于地里者也。——《说苑·臣术》

里的拼音:   

〈词性:动〉

(1) 居住 [dwell]

在壄曰庐,在邑曰里。——《汉书·食货志上》

悠悠我里。——《诗·小雅·十月之交》

军社之所里。——《周礼·夏官·量人》

里仁而美。——《论语·里仁》

(2) 又如:里布(古代的土地税。里,居也;布,钱也);里舍(私人住宅;同乡里人);里仁(居住在仁者所居之里;与仁人为邻)

(3) 谓计算路程 [calculate]。如:里程碑(设于路边计算里数的标志)

(4) 通“理”。治理 [administer;govern;manage;rule]

乃里西土之数。——《穆天子传》

里的拼音:   

〈词性:形〉

通“悝”。忧伤 [distressed;worried]

悠悠我里,亦孔之痗。——《诗·小雅·十月之交》

里的拼音:   

〈词性:语尾助词〉

同“哩” [a formal word in Chinese]

[正旦云]梅香,你看奶奶做什么里?[ 梅香云]奶奶看经哩。—— 元· 关汉卿《金线池》

常用词组

里边、里程、里程碑、里程计、里出外进、里带、里勾外连、里海、里脊、里间,里间儿、里脚手、里居、里拉、里里外外、里弄、里面、里圈、里山、里手、里挑外撅、里通外国、里头、里外、里外里、里屋、里巷、里胥、里应外合、里正、里子

  拼音  huá huā   注音  ㄏㄨㄚˊ ㄏㄨㄚ   繁体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KWXF  仓颉  ROPJ  郑码  JNRE  四角  64041  结构  左右电码  0873  区位  2709  统一码  54D7  笔顺  丨フ一ノ丨ノフ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哗(嘩)的拼音:huá(ㄏㄨㄚˊ)  

⒈ 〔哗变〕军队突然叛变。

⒉ 人多声杂,乱吵:哗笑。哗然。喧哗。哗众取宠(用言语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其他字义

哗(嘩)的拼音:huā(ㄏㄨㄚ)  

⒈ 象声词:雨哗哗地下。

统一码

哗字UNICODE编码U+54D7,10进制: 21719,UTF-32: 000054D7,UTF-8: E5 93 97。

哗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哗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嘩譁

汉英互译

clamour、noise

造字法

形声:从口、华声

English

rushing sound; gush forwar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哗的拼音:

嘩、譁 huā  

<象>

(1) (形声。从口,华声。本义:喧哗,声大而杂乱) 同本义 [thump;gurgling]。如:铁门哗的一声拉上了;哗啷(象声词);哗拉拉(哗喇喇,哗啦啦。象声词)

(2) 另见 huá  

基本词义

哗的拼音:

嘩、譁 huá  

〈词性:动〉

(1) 人声嘈杂,喧闹 [clamor;noise]

哗然而骇者。——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有辄哗笑之。——唐·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无敢哗者。——《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如:哗溃(喧闹中逃散);哗釦(大声欢呼);哗嚣(喧腾);哗乱(群起作乱)

(3) 浮夸 [boast]。如:哗众取宠

词性变化

哗的拼音:

huá  

〈词性:形〉

(1) 形容很响的笑声的 [uproarious]。如:哗笑(众人放声大笑)

(2) 另见 huā  

常用词组

哗变、哗然、哗笑、哗众取宠

  拼音  lā la   注音  ㄌㄚ ˙ㄌㄚ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KRUG  仓颉  RQYT  郑码  JDSU  四角  60018  结构  左中右电码  0784  区位  3218  统一码  5566  笔顺  丨フ一一丨一丶一丶ノ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啦的拼音:lB  

⒈ 助词,作用大致和“了”相同:你真的来啦?他早走啦。大楼终于建成啦!

其他字义

啦的拼音:lá(ㄌㄚˊ)  

⒈ 同“拉”。

统一码

啦字UNICODE编码U+5566,10进制: 21862,UTF-32: 00005566,UTF-8: E5 95 A6。

啦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啦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口、拉声

English

final particle of assertio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啦的拼音:   

〈词性:动〉

(1) 同“拉”。闲扯,闲谈 [chat]。如:啦呱(闲聊);人人都愿意和他啦

(2) 另见 la  

常用词组

啦啦队

基本词义

啦的拼音: la  

〈词性:语气〉

(1) 是语气词“了”( le  )和“啊”( a  )的合音,兼有语气词“了”和“啊”的作用:

(2) 用在句末表示喜悦、赞叹、惊奇、气愤。如:我们胜利地完成任务啦!这个比方妙极啦!这可使人感到奇怪啦!你瞧,他连优良作风都丢啦!

(3) 用在句末,表示情况已经变化或将要出现新的情况。如:队长!我没找到老杨,他上工地去啦;他又要演出啦

(4) 用在句末,表示肯定、解释、劝止。如:你都听明白啦;有错,改了就行啦;这就别提啦

(5) 用在句末,表示疑问。如:你怎么啦?他往哪里走啦?

(6) 用在列举的事项之后,表示停顿。如:口号声啦,锣鼓声啦,鞭炮声啦,响彻云霄;书啦,报纸啦,笔记本啦,钢笔啦,墨水啦,堆得满桌子都是

(7) 另见   

稀里哗啦: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