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熊罴之旅的意思

xióngzhī

熊罴之旅



拼音xióng pí zhī lǚ

注音ㄒㄩㄥˊ ㄆ一ˊ ㄓ ㄌㄩˇ

解释熊罴:猛兽;旅:泛指军队。形容勇猛善战的军队

出处晋·陆云《南征赋》:“乃有熊罴之旅,虓阚之将。”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熊罴之旅是中性词。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xióng   注音  ㄒㄩㄥˊ   
简体部首  灬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4画  
繁体部首  火部  
五笔  CEXO  仓颉  IPF  郑码  ZSRU  四角  22331  结构  上下电码  3574  区位  4860  统一码  718A  笔顺  フ丶丨フ一一ノフノフ丶丶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熊的拼音:xióng(ㄒㄩㄥˊ)  

⒈ 哺乳动物,体大,尾短,四肢短而粗,脚掌大,能直立行走,也能攀树,种类很多,有“棕熊”、“白熊”、“黑熊”等:狗熊(即“黑熊”)。熊掌。熊白(熊背上的脂肪,白色,珍贵食品)。熊胆(熊的胆,可入药)。熊包(喻无能的人,废物)。

⒉ 方言,指斥责:挨了一顿熊。

⒊ 姓。

统一码

熊字UNICODE编码U+718A,10进制: 29066,UTF-32: 0000718A,UTF-8: E7 86 8A。

熊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熊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熋能

汉英互译

bear

造字法

形声:从灬、能声

English

a bear; brilliant; bright; surnam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熊的拼音: xióng  

〈词性:名〉

(1) (形声。从能,炎省声。能,“熊”。本义:动物名)

(2) 属于食肉目熊科(Ursidae)的一种大型笨重的哺乳动物 [bear]

熊兽似豕,山居各蛰。——《说文》

熊虎丑,其子狗。又罴如熊,黄白文。——《尔雅》

黄能入于寝门。——《国语·晋语》。字误能,按,罴即熊类之大而猛者,能拔树木,今俗谓之人熊。

(3) 有长而粗的毛,退化的尾,脚掌大,既食肉,也食果实和昆虫,虽然通常笨拙迟钝,也能在短距离内迅速行动,尤其是在崎岖或陡峭的地形上。又指使人感到像熊一样的人;特指在粗暴无礼、笨拙粗野、呆滞强壮方面。如:熊罴(熊和罴。指猛兽;常比喻勇猛之士);熊罴之兆(指生儿子的兆头);熊足(熊蹯、熊掌。熊的脚掌。一种珍贵的食品);熊席(熊皮坐席)

(4) 古代以熊皮为饰的箭靶 [target decorated with bear-fur]

有熊侯。——《仪礼·乡射礼》

(5) 又如:熊侯(饰以熊皮的箭靶)

(6) 古州名 [Xiong prefecture]

熊、 谷二州在度内,不取,敦邻好也。——《新唐书》

(7) 姓

词性变化

熊的拼音: xióng  

〈词性:形〉

(1) 通“雄”。雄性 [male]

及赞戎律,熊武斯裁。——《北史·羊祉传》

(2) 软弱,无能 [weak;incompetent;incapable]。如:熊包;人熊被人欺,马熊被人骑

熊的拼音: xióng  

〈词性:动〉

斥骂 [rebuke]。如:我把他狠狠地熊了一顿

常用词组

熊包、熊猫、熊腰虎背、熊掌

  拼音    注音  ㄆ一ˊ   繁体    
部首  罒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4画  
五笔  LFCO  仓颉  WLGIF  郑码  LKZU  四角  60333  结构  上中下电码  5013  区位  7828  统一码  7F74  笔顺  丨フ丨丨一一丨一フ丶丶丶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罴(羆)的拼音:pí(ㄆ一ˊ)  

⒈ 熊的一种,即棕熊,又叫马熊,毛棕褐色,能爬树,会游泳。

统一码

罴字UNICODE编码U+7F74,10进制: 32628,UTF-32: 00007F74,UTF-8: E7 BD B4。

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罴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灬、罢(pí)声

English

brown bear, ursus arcto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罴的拼音:

  

〈词性:名〉

(1) 棕熊 [brown bear],熊的一种,也叫马熊或人熊,毛棕褐色,能爬树游水。胆入药

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毛泽东《七律·冬云》

赤豹黄罴。——《诗·大雅·韩奕》

(2) 又如:罴九(古代传说中的兽名);罴褥(罴皮褥子);罴貅(犹貔貅。古代传说中的猛兽);罴虎(喻勇士)

  拼音  zhī   注音    
简体部首  丶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3画  
繁体部首  丿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PPPP  仓颉  INO  郑码  WA  四角  30302  结构  单一电码  0037  区位  5414  统一码  4E4B  笔顺  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统一码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造字法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English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词性变化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拼音    注音  ㄌㄩˇ   
部首  方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YTEY  仓颉  YSOHV  郑码  SYMR  四角  08232  结构  左右电码  2464  区位  3435  统一码  65C5  笔顺  丶一フノノ一ノ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旅的拼音:lǚ(ㄌㄩˇ)  

⒈ 出行的,在外作客的:旅行(xíng   )。旅馆。旅次。旅居。旅客。旅伴。商旅。差(chāi  )旅。旅社。

⒉ 军队的编制单位,在师与团之间。

⒊ 泛指军队:军旅。强兵劲旅。

⒋ 共同:旅进旅退。

⒌ 同“稆”。

⒍ 古同“膂”,脊梁骨。

统一码

旅字UNICODE编码U+65C5,10进制: 26053,UTF-32: 000065C5,UTF-8: E6 97 85。

旅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旅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捛祣穭魯

汉英互译

force、brigade、travel、troops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trip, journey; travel; travel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旅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众人站在旗下。旗,指军旗;人,指士兵。小篆字形,表示旌旗;从“从”,表示众人,即士兵。本义:古代军队五百人为一旅)

(2) 军队编制单位。上古一般以五百人为旅,齐制二千人为旅。现代指师以下的单位,基本上由司令部和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团或大队组成的战术和行政单位 [brigade]

旅,军之五百人为旅。——《说文》

孙策以天下为三分,众才一旅。—— 庾信《哀江南赋序》

全旅为上。——《孙子·谋攻》

(3) 又

破旅次之。

(4) 又如:旅长;两旅兵

(5) 军队 [army]

加之以师旅。——《论语·先进》

所以佐百姓之急,足军旅之费。——桓宽《盐铁论》

(6) 又如:劲旅(强有力的队伍);振旅(休整军队)

(7) 在外的人,旅人 [traveller]

行旅者皆欲出于王之涂。——《孟子·梁惠王上》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范仲淹《岳阳楼记》

(8) 又如:旅颜(旅人困顿愁苦的面色);旅怀(羁旅者的情怀);旅尘(旅人身上的尘土);旅愁(羁旅者的愁闷心情);旅梦(旅人思乡之梦)

(9) 旅行;旅途 [journey;trip]

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10) 又如:旅邸(旅舍);旅衣(行装;旅途中穿的服装);旅况(旅途的情怀或景况);旅泊(旅途中行舟暂时停泊);旅宿(旅途夜宿)

(11) 旅馆 [hotel]

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李白《拟古》

(12) 又如:旅壁(旅舍墙壁);旅主(旅舍主人)

(13) 众人;众子弟 [disciples]

闭门旅距。——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华堂旅会。——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14) 又如:旅力(众力);旅见(众人一起进见);旅揖(官爵相同的人众伙一起作揖)

(15) 次序 [order]

宾以旅酬于西阶上。——《仪礼》

(16) 通“膂”。脊骨 [backbone]

旅力方刚,经营四方。——《诗·小雅·北山》

形貌魁梧,旅力过人。——《三国志·典韦传》

(17) 姓

词性变化

旅的拼音:   

〈词性:动〉

(1) 寄居外地,旅居 [travel]

故捨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

羁旅之臣。——《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2) 又如:旅骨(客死他乡者的尸骨);旅冢(客死他乡者之墓);旅寄(寄居他乡);旅葬(客死葬于他乡);旅魂(客死他乡者的鬼魂)

(3) 旅行 [travel; journey]

旅思倦摇摇。——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旅的拼音:   

〈词性:副〉

(1) 俱,一同 [together; completely]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国语·越语上》

(2) 又如:旅升(成群升上);旅占(谓与众人共同占卜)

旅的拼音:   

〈词性:形〉

(1) 不种而生,野生 [wild]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

(2) 又如:旅生;旅葵(野生的葵菜);旅谷(野生的谷物)

常用词组

旅伴、旅差费、旅程、旅次、旅店、旅费、旅馆、旅会、旅进旅退、旅居、旅客、旅人桥、旅社、旅舍、旅途、旅行、旅游、旅资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