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寻瘢索绽的意思

xúnbānsuǒzhàn

寻瘢索绽



拼音xún bān suǒ zhàn

注音ㄒㄨㄣˊ ㄅㄢ ㄙㄨㄛˇ ㄓㄢˋ

解释谓仅从表面现象追查人家的过失。瘢,皮肤斑痕。

出处清·洪昇《长生殿·幸恩》:“娇憨使惯,寻瘢索绽,一谜儿自逞心胸。”

用法作宾语、定语;多用于比喻句。

感情寻瘢索绽是中性词。

繁体尋瘢索綻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xún   注音  ㄒㄨㄣˊ   繁体    
部首  寸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VFU  仓颉  SMDI  郑码  XBDS  四角  17347  结构  上下电码  1416  区位  4916  统一码  5BFB  笔顺  フ一一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寻(尋)的拼音:xún(ㄒㄨㄣˊ)  

⒈ 找,搜求:寻找。寻觅。寻机。寻问。寻访。寻衅。追寻。寻章摘句。

⒉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寻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后泛指平常、素常)。

统一码

寻字UNICODE编码U+5BFB,10进制: 23547,UTF-32: 00005BFB,UTF-8: E5 AF BB。

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尋㝷

汉英互译

look for、seek

相关字词

觅、找

English

seek, search, look for; ancien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寻的拼音:

xún  

〈词性:名〉

(会意。从工口,从又(彐)寸。本义:八尺为寻) 中国古代的一种长度单位,八尺为寻 [a measure of length]

尋,绎理也。——《说文》。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寻,长也。周官之法,度广为寻。——《方言一》

是寻是尺。——《诗·鲁颂·閟宫》。传:“八尺曰寻。”

舒肘知寻。——《大戴礼记·主言》

度寻舒两肱也。——《小尔雅》

蹄间三寻。——《史记·张仪传》。索隐:“七尺曰寻。按,程氏瑶田云,度广曰寻,度深曰仞。皆伸两臂为度。度广则身平臂直,而适得八尺;度深则身侧臂曲,而仅得七尺。其说精巧,寻仞皆以两臂度之,故仞亦或言八尺,寻亦或言七尺也。”

争寻常以尽其民。——《左传·成公十二年》

无寻尺之禄。——《国语·晋语》

千寻铁锁沉江底。——《三国演义》

深逾寻丈。——[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词性变化

寻的拼音:

xún  

〈词性:动〉

(1) 寻找 [look of;search;seek]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寻向所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寻视其侧。——《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寻其方面。——《后汉书·张衡传》

(2) 又如:寻事(找岔子;招惹);寻门路不着(托人情找不着门路);寻瑕索瘢(寻找缺陷);寻疵责人(喻故意挑剔毛病,指责他人);寻孔讨气(找岔子生气);寻宿儿(投宿)

(3) 探究;研究;推求 [study;rearch;inquire into]

一一皆可寻其源。——苏轼《王维吴道子画》

(4) 又如:寻事(寻思;考虑);寻朱数墨(只知道背诵文句,不明白道理);寻省(推求省察)

(5) 用 [use]

寻,用也。——《小尔雅》

日寻干戈。——《左传·昭公元年》

将寻斧柯。——《孔子家语·观周》

寻网求食,利在昏夜:此蜘蛛也。——《三国演义》

三年将寻师焉。——《左传·僖公五年》

(6) 又如:寻戈(动用兵力);寻斧(用斧);寻师(用兵)

(7) 继续 [continue]

及武侯死后,夫人寻逝,临终遗教,惟以忠孝勉其子 瞻。——《三国演义》

有利必有害,有损必有益,相纠相寻,至于无尽。——谭嗣同《思篇》

(8) 又如:寻复(相继);寻声(随声);寻续(相继,连续)

(9) 讨伐,派兵去镇压 [send armed forces to suppress]

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国语·周语》

(10) 追逐 [pursue]

乃有迅羽轻足,寻景追括。——汉· 张衡《西京赋》

(11) 又如:寻行逐队(会合在一起);寻逻(巡查警戒);寻踪(跟踪捕捉)

(12) 通“燖”。用热水脱毛 [hot-water depilate]

必寻盟若可寻也。亦可寒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聘而言盟者,寻旧盟也。——《公羊传·成公三年》

寻的拼音:

xún  

〈词性:副〉

(1) 经常,时常 [often]。如:寻常外(不寻常);寻尝(平时);寻俗(寻常,平时)

(2) 顷刻,不久 [in a short instant;soon;after a little]

未果,寻病终。——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寻移刑部。——清· 张廷玉《明史》

帝寻被执。——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寻遣丞请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寻的拼音: xún  

〈词性:介〉

(1) 沿着,顺着 [along]

绍遂寻山北行。——《后汉书》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 唐· 李白《东鲁门泛舟》

(2) 又如:寻村转疃(走村串巷)

常用词组

寻常、寻短见、寻根究底、寻花问柳、寻欢作乐、寻机、寻开心、寻觅、寻摸、寻求、寻思、寻死、寻死觅活、寻索、寻味、寻问、寻隙、寻衅、寻绎、寻幽访胜、寻章摘句、寻枝摘叶、寻址

  拼音  bān   注音  ㄅㄢ   
部首  疒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5画  
五笔86  UTEC  五笔98  UTUC  仓颉  KHYE  郑码  TPQX  四角  00147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4057  区位  8103  统一码  7622  笔顺  丶一ノ丶一ノノフ丶一丶ノフ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瘢的拼音:bān(ㄅㄢ)  

⒈ 疮痕,疤瘌,斑点:刀瘢。疮瘢。汗瘢。雀瘢。

⒉ 皮肤上的一点:“美玉可以减瘢。”

⒊ 缺点或过失。

统一码

瘢字UNICODE编码U+7622,10进制: 30242,UTF-32: 00007622,UTF-8: E7 98 A2。

瘢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瘢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car

造字法

形声:从疒、般声

English

scar, mol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瘢的拼音: bān  

〈词性:名〉

(1) 创伤或疮疖等愈后的疤痕 [scab;scar]

瘢,痍也。从疒,般声。——《说文》

瘢,痕也。——《苍颉篇》

视其面,果有瘢。——《汉书·朱博传》

(2) 又如:瘢疣(瘢痕和赘疣);瘢夷(创伤)

(3) 皮肤上的斑点 [mark]

两边腮上微微的几点雀瘢。——《红楼梦》

(4) 又如:瘢迹(瘢痕;痕迹)

(5) 比喻缺点或过失 [error]。如:瘢疵;瘢痍(比喻过失,缺点)

常用词组

瘢痕、瘢迹

  拼音  suǒ   注音  ㄙㄨㄛˇ   
部首  糸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FPXI  仓颉  JBVIF  郑码  EDWZ  四角  40903  结构  上下电码  4792  区位  4387  统一码  7D22  笔顺  一丨丶フフフ丶丨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索的拼音:suǒ(ㄙㄨㄛˇ)  

⒈ 大绳子或大链子:索子。索道。钢索。绞索。线索。

⒉ 搜寻,寻求:索引。思索。搜索。探索。

⒊ 讨取,要:索还。索求。索取。勒索。

⒋ 尽,毫无:索然无味。

⒌ 单独:离群索居。

⒍ 姓。

统一码

索字UNICODE编码U+7D22,10进制: 32034,UTF-32: 00007D22,UTF-8: E7 B4 A2。

索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索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sk、cable、demand、dull、large rope、search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large rope, cable; rules, laws; to demand, to exact; to search, inquire; isolate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索的拼音: suǒ  

〈词性:名〉

(1) (会意。意为用绳子把木头束起。 于省吾认为是绳索。本义:大绳子)

(2) 同本义 [large rope]。后泛指各种绳索

索,草有茎叶可作绳索。——《说文》

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司马迁《报任安书》

鹿裘带索,鼓琴而歌。——《列士·天瑞》

追讨南度河,使军吏田晏、夏育慕先登,悬索相引。复战于罗亭,大破之。——《后汉书·段颍传》

昼尔于茅,宵而索綯。——《诗·豳风·七月》

(3) 又如:索苇(用苇作成的绳索);索头(绳头);索桥(用绳索连结两岸的桥)

(4) 人的发辫 [pigtail]。如:索葛(头发);索虏(发辫)

(5) 法度 [law]

皆启以商政,疆以 周索。——《左传·定公四年》。 杜预注:“索,法也。”

(6) 链条 [chain]。如:索桥

(7) 中国古地名 [Suo town]。故地在今河南荥阳县。秦末刘邦与项羽战于京、索之间的索,即此地

(8) 索县 [Suo county]。中国汉代建立的县,在今湖南省常德市东。属武陵郡,顺帝时更名汉寿。今为湖南汉寿县

词性变化

索的拼音: suǒ  

〈词性:动〉

(1) 搜索 [search;try to find out]

索,入家搜也。——《说文》

忘索之。——《史记·范睢蔡泽传》

大索天下。——《汉书·张良传》

举国大索。——《汉书·韩安国传》

延年索怀中,得重劾。——《汉书·严延年传》

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 扁鹊,已逃 秦矣。——《韩非子·喻老》

遂闻君将合众于 楚,约与食客门下二个人偕,不外索。——《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2) 又如:遍索不得;搜索(搜查);索隐行怪(深求隐僻的事而行为怪谲)

(3) 寻求;探索 [seek]

探求异闻,采摭典故,解其所未改,申其所未申,故以索隐为名。——唐· 司马贞《史记索隐》自序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 又如:索垢寻庇(无事生非,找荐儿滋事);索摸(寻找,寻觅);索合(寻求志同道合的人);索秘(探索隐微)

(5) 挑选 [choose]

以索马牛。——《左传·襄公二年》

(6) 又如:索牛(挑选出来的好牛);索引(又称引得,把书刊,文献等作品中的重要课题录出按一定的顺序排列,以便检索)

(7) 求取,讨取 [demand;ask for]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唐· 杜甫《兵车行》

凡死刑狱上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使其党入索财物,名曰“斯罗”。——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又如:索战(讨战);索号(回令;求取约定的暗号);索将(索取;求取);索逋(索要欠款);索掯(索取);索句(索取诗句);索米(求取米粮);索命(索取性命);索饭(讨取食物)

(9) 须,应,得 [must]

一壁厢纳草除根,一边又要差夫,索应付。——元· 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虽无人窃听,也索悄声儿海誓山盟。——白仁甫《元曲选·梧桐树》

(10) 又如:索将(须使);索是(须是,煞是,真是);只索(只得);索须(必须)

(11) 捻绳使紧 [tighten]

传语又称纣力能索铁伸钩。——《论衡·语譄》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屈原《离骚》

(12) 又如:索绳(紧绳)

(13) 搓;绞 [twist]。如:索铁(绞铁成索)

(14) 娶妻曰索 [marry(a woman)]。如:索妇(娶妻)

索的拼音: suǒ  

〈词性:形〉

(1) 独自,孤单 [all alone]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晋· 陶渊明《和刘柴桑》

索索无真气,昏昏有俗心。——北国· 庾信《拟咏怀》

(2) 又如:离群索居;索处(索居);索居(独居一方);索索(冷落的样子)

(3) 涕泪流出貌 [tearing]

子綦索然出涕曰:“吾子何为以至于是极也。——《庄子·徐无鬼》

(4) 又如:索索落落(眼泪纷纷落下的样子)

(5) 索性;干脆 [clear-cut;straightforward]

只是士大夫不青索性尽底里说话,不可专咎人主。——宋· 朱熹《与魏之履书》

(6) 又如:索兴(干脆;直截了当)

(7) 煞是。确是;真是 [certainly]。如:索是(煞是。甚是;真是)

(8) 尽;空 [exhausted]

悉索敝赋,以讨于蔡。——《左传·襄公八年》

(9) 又如:索手(空手);索知(尽知);索空(竭尽);索莫(空乏穷尽的样子);索索(空虚、空乏的样子)

索的拼音: suǒ  

〈词性:量〉

(1) 古时民间计量单位,十丈为一索

(2) 古用绳计量长度,因以为计量单位。如:种粟千百索

(3) 计算钱币的单位。古代以绳索穿铜钱,每千文为一索,或称一贯。如:受贿三千索

常用词组

索道、索贿、索解、索尽枯肠、索居、索具、索寞、索赔、索桥、索求、索取、索然、索索、索梯、索喜、索性、索要、索引、索诈、索子

  拼音  zhàn   注音  ㄓㄢˋ   繁体    
部首  纟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XPGH  仓颉  VMJMO  郑码  ZWD  四角  23181  结构  左右电码  4861  区位  5332  统一码  7EFD  笔顺  フフ一丶丶フ一丨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绽(綻)的拼音:zhàn(ㄓㄢˋ)  

⒈ 衣缝脱线解开,引申为裂开:绽裂。绽开。绽露。绽放。破绽(漏洞)。皮开肉绽。

⒉ 缝补,缝纫:“故衣谁为补,新衣谁当绽。”

统一码

绽字UNICODE编码U+7EFD,10进制: 32509,UTF-32: 00007EFD,UTF-8: E7 BB BD。

绽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绽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綻䘺

汉英互译

burst、split

造字法

形声:从纟、定声

English

ripped seam, rend, crack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绽的拼音:

zhàn  

〈词性:动〉

(1) (形声。从糸(   ),定声。糸,细丝。本义:衣服裂开)

(2) 同本义 [burst;split]。俗称“开线”

衣裳绽裂。——《礼记·内则》

(3) 又如:绽破(衣缝裂开);将绽(衣缝快要裂开)

(4) 皮肉破裂 [open;the skin is torn]。如:肉绽皮开(皮肉破裂);绽口(开口)

(5) 饱满、开裂。特指花果 [break open as flowers burst]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北周· 庾信《杏花》

(6) 又如:绽花(花苞绽放);绽蕊(开放的花)

(7) 缝补 [sew and mend]

茅茨覆宫殿,封章绽帷帐。——唐· 杜牧《感怀》

(8) 又如:绽衣(缝衣)

(9) 破费;花费 [go to some expense]

多参白水江湖酒,少绽黄边风月钱。——明· 汤显祖《还魂记》

寻瘢索绽: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