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言多伤幸的意思

yánduōshāngxìng

言多伤幸



拼音yán duō shāng xìng

注音一ㄢˊ ㄉㄨㄛ ㄕㄤ ㄒ一ㄥˋ

解释见“言多伤行”。

出处元·石德玉《紫云庭》第一折:“他那里问言多伤幸,絮得些家宅神长是不安宁。”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言多伤幸是中性词。

繁体言多傷幸

近义言多伤行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yán   注音  一ㄢˊ   
部首  言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YYYY  仓颉  YMMR  郑码  SA  四角  00601  结构  单一电码  6056  区位  4952  统一码  8A00  笔顺  丶一一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言的拼音:yán(一ㄢˊ)  

⒈ 讲,说: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⒉ 说的话: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

⒊ 汉语的字: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

⒋ 语助词,无义: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⒌ 姓。

统一码

言字UNICODE编码U+8A00,10进制: 35328,UTF-32: 00008A00,UTF-8: E8 A8 80。

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言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䇾訁

汉英互译

character、say、speech、talk、word

相关字词

造字法

指事:表示言从舌出

English

words, speech; speak, sa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动〉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say;speak;talk]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言(直言);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词,所言各异);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之无文(说话没有文采条理);言方行圆(即言行不一);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

(4) 议论,谈论 [discuss;comment]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言路(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

(6) 记载 [write down;record]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言行录(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

(8) 问 [ask;inquire]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 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

(9) 又如:言问(讯问)

(10) 告知;告诉 [inform;tell;let know]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11)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12) 陈述;叙述 [state]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13)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

(14)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namely]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子》

(15) 说明 [explain]

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词性变化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名〉

(1) 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speech;spoken language]

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

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 晋· 干宝《搜神记》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思其言。

是何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言能践行(说到做到);言语高低(指说话没分寸,冲撞别人);言差语错(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言言善果(多说劝人行善的话,必有好处);言同勒石(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不愿行(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语妙天下(言语精妙,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言听谋决(说的话听从照办);言废(说的话不被采纳);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言智(言语的才智);言无伦次(言语杂乱无章)

(3) 言论;见解;意见 [opinion on public affairs]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4)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金(珍贵的言论);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言中无物(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

(5) 言辞;辞令;辞章 [one’s words;language appropriate to the occasion;poetry and prose]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6)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故称言使);言泉(言辞滔滔不绝,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辩敏捷,言语通畅);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

(7) 政令;号令 [government decree;order]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8)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

(9) 誓言;盟辞;约言 [oath;pledge;promise]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10)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

(11) 建议;主意;计策 [proposal;idea;plan]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12)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

(13) 学说;主张 [theory;view;position]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 杨则归 墨。”——《孟子》

(14) 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character;word]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15) 又如:五言诗;七言诗

(16) 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sentence]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

(17) 又如:一言为定;片言九鼎

(18) 著作 [writings;works]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19)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

(20) 姓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助〉

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常用词组

言必有中、言不及义、言不由衷、言出法随、言传身教、言辞、言道、言定、言多语失、言官、言归于好、言归正传、言过其实、言和、言欢、言简意赅、言教、言教、言近旨远、言路、言论、言情、言人人殊、言甚详明、言谈、言谈举止、言听计用、言外之意、言为心声、言笑、言笑自若、言行、言行若一、言行一致、言犹在耳、言语、言语、言语、言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之不预、言之成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无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凿凿、言重

  拼音  duō   注音  ㄉㄨㄛ   
部首  夕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QQU  仓颉  NINI  郑码  RSRS  四角  27207  结构  上下电码  1122  区位  2264  叠字  二叠字拆字  两个夕  统一码  591A  笔顺  ノフ丶ノ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多的拼音:duō(ㄉㄨㄛ)  

⒈ 数量大,与“少”、“寡”相对:人多。多年。多姿。多层次。多角度。多难(nàn   )兴(xīng   )邦。多多益善。多行不义必自毙。

⒉ 数目在二以上:多年生草。多项式。多义词。多元论。

⒊ 有余,比一定的数目大:多余。一年多。

⒋ 过分,不必要的:多嘴。多心。多此一举。

⒌ 相差的程度大:好得多。

⒍ 表示惊异、赞叹:多好。

⒎ 表示某种程度:有多大劲儿使多大劲儿。

⒏ 表疑问:有多大呢?多会儿?

⒐ 姓。

统一码

多字UNICODE编码U+591A,10进制: 22810,UTF-32: 0000591A,UTF-8: E5 A4 9A。

多字由两个夕字组成,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多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excessive、many、more、much

相关字词

少、寡

造字法

会意:从二夕

English

much, many; more than, ov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多的拼音: duō  

〈词性:形〉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二“夕”。表示数量大。本义:多,数量大,与“少”、“寡”相对)

(2) 同本义 [many;much;more]

多,重也。从重夕,会意。重夕为多,重日为叠。——《说文》

多,众也。——《尔雅·释诂》

何多日也。——《诗·邶风·旄丘》

与为多焉。——《史记·五帝纪》。索隐:“大也。”

宽裕而多容。——《荀子·致仕》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多次;多分(多半);多士(众多士子);多感(多谢,非常感激);多口(多嘴);多般(许多事端;多半;大概);多口可(许多);多花(方言。许多);多许(多少)

(4) 超过正确的或需要的数目;过多 [too many;too much]。如:这个字多了一个点;多因(多应。多半,大概);多时间(很久);多管(多敢。多半);多定(多半;肯定);多分(多半;差不多)

(5) 重。与“轻”相对 [heavy]

士亦以此多之。——《汉书·灌夫传》。注:“犹重之。”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老子》

(6) 贤;好 [good]

听者自多而不得。——《吕氏春秋·谨听》。注:“自贤也。”

(7) 又如:多才(多才俊。女子昵称她所钟情的男子)

(8) [数词]∶[用于数量词后] 表示整数以下的余数或零头 [odd]。如:两个多月;三尺多宽;五年多

(9) [相差] 程度大 [much more]。如:病人今天好多了;多样时(过了很久;好一会)

(10) 赞许,推崇 [praise]

此诚雕虫之戏,不足为多也。——唐· 白居易《与元九书》

(11) 姓

词性变化

多的拼音: duō  

〈词性:副〉

(1) 多么 [how]

(2) 用在疑问句里询问程度数量。如:多钱一斤?多早(什么时候)

(3) 用在感叹句里,表示程度很高。如:你看人家做得多好!

(4) 虚指某种程度

(5) 只,仅仅 [only]

多见其不知量也。——《论语》

吾今实过,悔之何及,多遗秦禽。——《左传·襄公十四年》

存亡有命,事楚何为?多取费焉。——《左传·定公十五年》

(6) [mostly]∶大多

以故多持女远逃亡。——《西门豹治邺》

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宋· 沈括《梦溪笔谈·采草药》

常用词组

多半、多边、多边贸易、多边协定、多边形、多变、多才、多才多艺、多采、多产、多侧面、多吃多占、多重国籍、多重性、多愁多病、多愁善感、多此一举、多端、多多少少、多多益善、多尔衮、多发病、多方、多方面、多方位、多分、多高、多个、多股、多寡、多国公司、多会儿、多角形、多久、多口相声、多亏、多劳多得、多礼、多么、多面角、多面手、多面体、多民族国家、多谋善断、多幕剧、多难兴邦、多瑙河、多钱善贾、多情、多日、多如牛毛、多少、多时、多事、多事之秋、多视角、多数、多文为富、多闻、多闻阙疑、多项式、多谢、多心、多行不义必自毙、多凶少吉、多言癖、多一半、多一个、多疑、多义、多义词、多音、多音多义字、多音节词、多音字、多用、多于、多余、多元、多元论、多灾多难、多咱、多早晚、多种多样、多助、多姿、多足动物、多足类、多嘴、多嘴多舌

  拼音  shāng   注音  ㄕㄤ   繁体    
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86  WTLN  五笔98  WTET  仓颉  OOKS  郑码  NMYM  四角  28227  结构  左右电码  0281  区位  4143  统一码  4F24  笔顺  ノ丨ノ一フ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伤(傷)的拼音:shāng(ㄕㄤ)  

⒈ 受损坏的地方:工伤。伤痕。

⒉ 损害:伤了筋骨。伤脑筋。伤神。劳民伤财。

⒊ 因某种致病因素而得病:伤风。伤寒。

⒋ 因过度而感到厌烦:伤食。

⒌ 妨碍:无伤大体。

⒍ 悲哀:悲伤。哀伤。神伤。感伤。伤悼。伤逝(悲伤地怀念去世的人)。

⒎ 得罪:伤众。开口伤人。

统一码

伤字UNICODE编码U+4F24,10进制: 20260,UTF-32: 00004F24,UTF-8: E4 BC A4。

伤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伤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傷慯

汉英互译

be distressed、be harmful to、get sick of sth.、injure、injury、wound

造字法

形声:从亻、声

English

wound, injury; fall ill from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伤的拼音:

shāng  

〈词性:名〉

(1) (形声。从人,塲( shāng  )省声。本义:皮肉破损处;创伤)

(2) 同本义 [wound;injury;trauma]

伤,创也。——《说文》

命理瞻伤。——《礼记·月令》。注:“创之浅者曰伤。”

以杙抉其伤。——《左传·襄公十七年》

无面伤。——《左传·哀公元年》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斵之,尽垩而鼻不伤。——《庄子·徐无鬼》

咶其叶,则口烂而受伤。——《庄子·人间世》

则援剑戟而逐之,不避死伤。——《荀子·正论》

其伤于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清· 方苞《狱中杂记》

城中死伤日积,巷哭声相闻。——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枪伤;两虎相斗,必有一伤;负伤;轻伤;重伤;遍体鳞伤;死伤;刀伤;烧伤,灼伤;烫伤;冻伤

(4) 丧事;丧祭 [funeral arrangements;mourning]

是故明君饰食饮吊伤之礼。——《管子·君臣下》

(5) 又如:伤辞 (古时为相识者死亡而作的哀辞)

(6) 损失 [loss]

天下得其地,则其利少;攻其国,则其伤大。——《韩非子·五蠹》

(7) 受伤的人 [the wounded]

虏救死扶伤不给 。——司马迁《报任安书》

词性变化

伤的拼音:

shāng  

〈词性:动〉

(1) 损伤;伤害 [injure;hurt]

川壅而溃,伤人必多。——《国语·周语》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史记·高祖本纪》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诸葛亮《出师表》

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僻远其何伤?——《楚辞·屈原·涉江》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论语·先进》

(2) 又如:伤化(损害教化);无伤大雅;伤沴(受伤害而不流通);伤情(伤感);伤暑(为暑气所伤);伤勇(损害勇气);伤脸(损了别人的面子);伤夷折衄(遭受创伤,导致挫败);伤命(伤害天子的诏命);伤幸(出口伤人);伤阂(伤害阻隔);伤废(受伤残废的人);伤毁(损坏);伤廉(伤害廉洁);伤生(伤害生命)

(3) 受伤;负伤 [be wounded;be harmed]

左骖殪兮右刃伤。——屈原《国殇》

矢人惟恐不伤人。——《孟子·公孙丑上》

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病间月。——方苞《狱中杂记》

(4) 诋毁;中伤 [slander]

伤,诽也。——《广雅》

伤之于昭公。——《吕氏春秋·察微

人伤尧以不慈之名。——《吕氏春秋·举难》

(5) 又如:伤诋(中伤诋毁)

(6) 触冒;冲犯 [offend]。如:伤屈(冒犯);伤犯(冒犯,触犯);伤味(懊恼);伤触(冒犯)

(7) 死亡。通“丧” [pass away]

生命寿长,终其年而不夭伤。——《战国策》

(8) 哀伤;悲伤 [grief;be distressed;sad]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 柳永《雨霖铃》

(9) 又如:伤今(忧思今日);伤暮(哀叹年老而无成);伤乖(因离别而悲伤);伤沮(沮丧);伤秋(悲秋,对秋景而伤感);伤恫(哀痛);伤惜(哀伤惋惜)

(10) 以…产生厌烦 [be sick of]。如:吃红薯吃伤了;这几年在外面跑伤了;这孩子吃糖吃伤了

常用词组

伤疤、伤悲、伤兵、伤残、伤悼、伤风、伤风败俗、伤俘、伤感、伤弓之鸟、伤害、伤号、伤耗、伤痕、伤怀、伤科、伤口、伤面子、伤情、伤热、伤人、伤神、伤食、伤势、伤逝、伤水、伤损、伤天害理、伤痛、伤亡、伤心、伤心惨目、伤痍、伤员

  拼音  xìng   注音  ㄒ一ㄥˋ   
部首  干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FUFJ  仓颉  GTJ  郑码  BUB  四角  40401  结构  上下电码  1630  区位  4850  统一码  5E78  笔顺  一丨一丶ノ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幸的拼音:xìng(ㄒ一ㄥˋ)  

⒈ 意外地得到成功或免去灾害:幸运。侥幸。幸存。幸免。幸未成灾。

⒉ 福气:幸福。荣幸。

⒊ 高兴:庆幸。欣幸。幸甚。

⒋ 希望:幸勿推却。幸来告语之。

⒌ 宠爱:宠幸。得幸。

⒍ 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巡幸。

⒎ 姓。

统一码

幸字UNICODE编码U+5E78,10进制: 24184,UTF-32: 00005E78,UTF-8: E5 B9 B8。

幸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幸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㚔倖婞

汉英互译

favour、good fortune、luckily、rejoice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luck(ily), favor, fortunatel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幸的拼音: xìng  

〈词性:形〉

幸,吉而免凶也。——《说文》

幸而至于旦。——《礼记·檀弓》

不幸短命死矣。——《论语》。皇疏:“凡应死而生曰幸。应生而死曰不幸。”

幸甚。——曹操《步出夏门行》

生固幸而遇予。——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知幸与不幸。

幸获名成。——清· 周容《芋老人传》

民之遭水旱疾疫而不幸者,不过十之一二矣。——清· 洪亮吉《治平篇》

又如:三生有幸;荣幸(光荣而幸运);万幸(非常幸运);得此幸,不幸中的大幸;庆幸;天幸;不幸;万幸

词性变化

幸的拼音: xìng  

〈词性:副〉

(1) 通“倖”。侥幸 [luckily]

非分而得谓之幸。——《小尔雅》

朝无幸位。——《荀子·富国》。注:“无德而禄谓之幸位。”

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注:“侥倖也。”

幸得脱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幸皆杀之。——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三国演义》

(2) 又如:幸心(侥幸心理);幸生(侥幸偷生);幸民(侥幸于万一之民);幸位(侥幸得位);幸得(幸而);幸诡(侥幸和诡诈);幸赏(侥幸得赏)

(3) 幸亏 [fortunately]

幸大雪踰岭。——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幸诚门未有烧。——《广东军务记》

幸彼苍默佦

(4) 又如:幸为(幸而);幸然(幸亏);幸赖(幸亏依靠);幸得(幸亏);幸偶(幸运而偶然遇合)

(5) 表敬,副词,表明对方的行为使自己感到幸运 [be lucky]

亦幸赦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幸见取。——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幸君子书叙。——唐· 李朝威《柳毅传》

官入幸顾我。——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6) 又如:幸叨(有幸得到他人的好处);幸蒙(有幸承蒙);请不吝赐教为幸

幸的拼音: xìng  

〈词性:动〉.

(1) 使…欢乐、愉快或欣喜;庆幸 [rejoice over one’s happiness or good fortune]

愿大王以幸天下。——《汉书·高帝纪下》

(2) 宠爱 [favor]

幸于赵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你瞧瞧,把他幸的这个样儿,我劝你收着些儿好。——《红楼梦》

(3) 又如:幸私(古谓帝王对人宠爱);幸昵(宠爱亲近);幸待(宠爱优待);幸媚(亲近宠幸);幸近(宠幸亲近);幸嬖(宠爱狎昵)

(4) 感受到怜悯之心 [sympathize]

王必幸臣与臣之母,愿先生之勿患也。——《吕氏春秋·至忠》

(5) 希望 [I hope;I trust]

幸可广问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吾子幸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幸蒙其赏。——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幸宁吾心。——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6) 又如:幸为(希望);幸存照鉴(希望留存查照);幸来(希望前来);幸愿(希望);幸勉(望其勉力);幸望,幸翼(希望)

(7) 旧指皇帝亲临,后也泛指皇族亲临 [(of emperor)visit]

会幸苑中。——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忽然有个诏书下来,说御驾亲幸泰山,要修 汉武帝封禅的故事。——《醒世恒言》

(8) 又如:幸顾(帝王临幸垂顾);幸听(皇帝亲临听讲);幸学(皇帝巡视学校);幸御(帝王巡游时驻跸)

(9) 特指帝王与女子同房 [(of emperor’) sexual intercourse]

妇女无所幸。——《史记·项羽本纪》

(10) 又如:得幸;御幸;王因幸之

(11) 遇 [meet]

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12) 使…活命 [save sb.’s life]

汝天下之国士也,幸汝以成而名。——《吕氏春秋》

幸的拼音: xìng  

〈词性:名〉

(1) 幸福 [happiness]

大丈夫得死于疆场者,幸也,吾何恨焉?——《三国演义》

(2) 受宠的人 [favourite]

妾媵盈宫,非无爱幸也。——《申鉴》

(3) 姓

常用词组

幸存、幸而、幸福、幸好、幸进、幸亏、幸免、幸甚、幸事、幸喜、幸运、幸运儿、幸灾乐祸

言多伤幸: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