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ǎn ěr cù è
注音一ㄢˇ ㄦˇ ㄘㄨˋ ㄜˋ
解释蹙:皱起;頞:鼻梁。捂着耳朵,皱着鼻子。形容极其厌恶。
出处唐·柳宗元《河间妇传》:“自是虽戚里为邪行者,闻河间之名,则掩耳蹙頞,皆不欲道之。”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感情掩耳蹙頞是中性词。
繁体掩耳蹙蹙
动物生肖牛,虎,蛇
掩的拼音:yǎn(一ㄢˇ)
⒈ 遮蔽,遮盖:掩护。掩体。掩饰。掩映。掩盖。掩蔽。掩埋。掩人耳目。瑕不掩瑜。藏瑕掩疵。
⒉ 关,合:掩闭。掩门。掩卷。
⒊ 门、窗、箱柜等关合时夹住了东西:掩了手。
⒋ 乘人不备而袭击或捉拿:掩杀。掩击。掩袭。
掩字UNICODE编码U+63A9,10进制: 25513,UTF-32: 000063A9,UTF-8: E6 8E A9。
掩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掩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奄揜
attack by surprise、close、cover、hide
形声:从扌、奄声
to cover (with the hand); shut, conceal; ambush
详细解释◎ 掩的拼音: yǎn
〈词性:动〉
(1) (会意。从手,从奄,奄亦声。本义:遮蔽)
(2) 同本义 [cover;screen]
掩,敛也。小上曰掩。——《说文》
掩练帛,广终幅。——《仪礼·士丧礼》。注:“裹首也。”
掩薄草渚。——《史记·司马相如传》
空正掩日。——《周髀算经》
掩口胡卢而笑。——《聊斋志异·促织》
掩其上哉。——清· 方域《壮梅堂文集》
手巾掩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势拔五岳掩 赤诚。—— 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又如:掩圹(将棺木放入墓穴内,加土掩埋);掩心(护胸的铠甲);掩土(盖土埋葬);掩面(盖在尸体面部的白色的布或绢);掩著(掩盖剽窃他人文章的痕迹)
(4) 藏 [hide]
掩贼为臧。——《左传·文公十八年》。注:“匿也。”
处必掩身。——《礼记·月令》
(5) 又如:掩掩缩缩(躲躲藏藏);掩敛(遮藏躲闪);掩败(掩饰失败);掩秘(隐瞒,秘而不宣)
(6) 止 [stop]
掩,止也。——《方言》十三
掩以绝灭。——王褒《洞箫赋》。注:“止息貌。”
掩细柳而抚剑。——潘岳《西征赋》。注:“止也。”
(7) 乘其不备 [attack by surprise]。如:掩取(乘其不意而夺取或捕捉);掩捕(乘其不备而逮捕)
(8) 袭击 [attack]。如:掩攻(袭击,乘人不备而加以攻击);掩击(袭击;冲杀)
(9) 关闭;合上 [shut;close]
为掩户。——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掩亚(关闭);掩关(关闭;关门)
(11) 意外地被夹住 [get squeezed]。如:小心门掩了你的手
(12) 抹杀
一眚掩大德。——《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掩蔽、掩闭、掩藏、掩耳盗铃、掩覆、掩盖、掩壕、掩护、掩襟,掩襟儿、掩卷、掩埋、掩泣、掩人耳目、掩杀、掩饰、掩体、掩袭、掩星、掩旋、掩抑、掩隐、掩映
耳的拼音:ěr(ㄦˇ)
⒈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bèi )。耳垂。耳鬓厮磨(mó )。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⒉ 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⒊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⒋ 听说: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⒌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耳。
⒍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耳字UNICODE编码U+8033,10进制: 32819,UTF-32: 00008033,UTF-8: E8 80 B3。
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耳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EENT、auris
象形
ear; merely, only; handle
详细解释◎ 耳的拼音: ěr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ear]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sense of hearing]。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an ear-like 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sprout(of grain on the cereal)]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 耳的拼音: ěr
〈词性:动〉
(1) 听到,听说 [hear;listen]。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whisper]。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withdraw]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 耳的拼音: ěr
<语气>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 耳的拼音: ěr
<连>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耳巴、耳报神、耳背、耳边风、耳鬓厮磨、耳不离腮、耳沉、耳垂、耳戳、耳聪、耳聪目明、耳朵、耳朵软、耳房、耳粪、耳根、耳垢、耳刮子,耳掴子、耳光、耳号、耳红面赤、耳环、耳机、耳记、耳际、耳科、耳廓、耳力、耳聋、耳门、耳鸣、耳膜、耳目、耳目一新、耳剽、耳热、耳濡目染、耳软、耳软心活、耳塞、耳塞、耳生、耳石、耳食、耳屎、耳饰、耳熟、耳熟能详、耳顺、耳套、耳提面命、耳听八方、耳挖、耳挖子、耳闻、耳闻不如目见、耳闻目睹、耳蜗、耳熏目染、耳炎、耳音、耳语、耳针、耳轴、耳坠子、耳子
蹙的拼音:cù(ㄘㄨˋ)
⒈ 紧迫:穷蹙。
⒉ 皱,收缩:蹙眉。蹙额。蹙皱。蹙缩。蹙金(用拈紧的金线刺绣,使刺绣的纹路绉缩起来。亦称“拈金”)。
⒊ 局促不安:蹙蹙。
蹙字UNICODE编码U+8E59,10进制: 36441,UTF-32: 00008E59,UTF-8: E8 B9 99。
蹙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蹙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䠓䠞踿顣蹴
frown、pressed
形声:从足、戚声
urgent, suddenly; grieve, lament
详细解释◎ 蹙的拼音: cù
〈词性:形〉
(1) (形声。从足,戚声。本义:紧迫,急促)
(2) 同本义 [urgent]
政事愈蹙。——《诗·小雅·小明》
(3) 又如:蹙变(急速变化)
(4) 困窘 [embarrassed]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又如:蹙迫(困窘,窘迫);蹙境(边境防务窘迫)
(6) 愁苦的样子 [worried;be in straitened circumstances]。如:蹙怖(忧愁恐惧的样子);蹙然(忧愁不悦的样子)
(7) 局促不安的样子 [respectful and careful]
蹙然衣粗食恶。——《荀子》
(8) 又如:蹙促(局促不安的样子)
(9) 狭窄,狭小 [narrow]。如:蹙弱(迫窄弱小);蹙澳(水流狭窄弯曲)
◎ 蹙的拼音: cù
〈词性:动〉
(1) 聚拢;皱缩 [knit one's brows;frown]
举疾首蹙额而相告。——《孟子》
(2) 又如:蹙恨(皱起眉头表示怨恨);蹙沓(形容多而密集的样子)
(3) 逼迫;追逼 [force;compel]
蹙也百里。——《诗·大雅·召旻》
(4) 又如:蹙迫(逼迫);蹙促(逼迫);蹙击(迫击;追击)
(5) 接近;迫近 [be close to;approach]
今也日蹙国百里。——《诗·大雅·召旻》
(6) 又如:蹙迫(逼近)
(7) 缩小;减削 [contract;lose]
(8) 又如:蹙頞(缩鼻哭泣);蹙土(蹙地。损失国土);蹙动(皱缩)
(9) 通“蹴”。踢;踏 [kick;step on]
以足蹙路马刍,有诛。——《礼记·曲礼上》
一蹙自造青云,何至于驽马争路。——《南史·刘穆之传》
扬鞭一蹙破霜蹄,万骑如风不能及。——苏轼《申王画马图》
(10) 又如:蹙鞠(踢球);蹙踏(踢;踩踏)
蹙额、蹙缩
頞的拼音:è(ㄜˋ)
⒈ 鼻梁:“举疾首蹙頞而相告。”
頞字UNICODE编码U+981E,10进制: 38942,UTF-32: 0000981E,UTF-8: E9 A0 9E。
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齃額
(nose) bridge
详细解释◎ 頞的拼音: è
〈词性:名〉
(1) 鼻梁 [nasal bridge]
頞,鼻茎也。从页,安声。——《说文》
则辛頞鼻渊。——《素问·气厥论》
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孟子·梁惠王下》
(2) 又如:蹙頞(皱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