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撧耳顿足的意思

yǎněrdùn

撧耳顿足



拼音yǎn ěr dùn zú

注音一ㄢˇ ㄦˇ ㄉㄨㄣˋ ㄗㄨˊ

解释用手抓耳,以脚顿地。形容束手无策。

出处宋·王铚《默记》上卷:“张立于屏风后见之,撧耳顿足。”

用法作谓语、状语;用于人的困境。

感情撧耳顿足是贬义词。

繁体撧耳頓足

近义抓耳挠腮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juē   注音  ㄐㄩㄝ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12画  总笔画  15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  RXQC  仓颉  QVFU  郑码  DZRY  四角  57017  结构  左右统一码  64A7  笔顺  一丨一フフ丶丶丶丶ノフフ丨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撧的拼音:juē(ㄐㄩㄝ)  

⒈ 古同“绝”,折断;断绝。

⒉ 抓:撧耳挠腮。

统一码

撧字UNICODE编码U+64A7,10进制: 25767,UTF-32: 000064A7,UTF-8: E6 92 A7。

撧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撧的拼音: juē  

〈词性:动〉

(1) 折断 [snap;bread sth.long and]

我待撧枝在头上插。——元·佚名《盆儿鬼》

(2) 抓 [scratch]

检秦晋传检不着,翻寻着 吴越,把耳朵撧。——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拼音  ěr   注音  ㄦˇ   
部首  耳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BGHG  仓颉  SJ  郑码  CE  四角  10400  结构  单一电码  5101  区位  2290  统一码  8033  笔顺  一丨丨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耳的拼音:ěr(ㄦˇ)  

⒈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bèi  )。耳垂。耳鬓厮磨(  )。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⒉ 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⒊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⒋ 听说:耳闻。耳软。耳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

⒌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耳。

⒍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

统一码

耳字UNICODE编码U+8033,10进制: 32819,UTF-32: 00008033,UTF-8: E8 80 B3。

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耳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EENT、auris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ear; merely, only; handl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耳的拼音: ěr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ear]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sense of hearing]。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an ear-like thing]。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sprout(of grain on the cereal)]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词性变化

耳的拼音: ěr  

〈词性:动〉

(1) 听到,听说 [hear;listen]。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whisper]。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withdraw]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耳的拼音: ěr  

<语气>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that is all]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耳的拼音: ěr  

<连>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常用词组

耳巴、耳报神、耳背、耳边风、耳鬓厮磨、耳不离腮、耳沉、耳垂、耳戳、耳聪、耳聪目明、耳朵、耳朵软、耳房、耳粪、耳根、耳垢、耳刮子,耳掴子、耳光、耳号、耳红面赤、耳环、耳机、耳记、耳际、耳科、耳廓、耳力、耳聋、耳门、耳鸣、耳膜、耳目、耳目一新、耳剽、耳热、耳濡目染、耳软、耳软心活、耳塞、耳塞、耳生、耳石、耳食、耳屎、耳饰、耳熟、耳熟能详、耳顺、耳套、耳提面命、耳听八方、耳挖、耳挖子、耳闻、耳闻不如目见、耳闻目睹、耳蜗、耳熏目染、耳炎、耳音、耳语、耳针、耳轴、耳坠子、耳子

  拼音  dùn   注音  ㄉㄨㄣˋ   繁体    
部首  页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GBNM  仓颉  PUMBO  郑码  HDZG  四角  51782  结构  左右电码  7319  区位  2257  统一码  987F  笔顺  一フ丨フ一ノ丨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顿(頓)的拼音:dùn(ㄉㄨㄣˋ)  

⒈ 很短时间的停止:停顿。顿宕。抑扬顿挫。

⒉ 忽然,立刻,一下子:顿然。顿即。顿悟。茅塞顿开。

⒊ 叩,跺:顿首再拜。

⒋ 处理,设置:安顿。整顿。

⒌ 疲乏:困顿。劳顿。

⒍ 书法上指运笔用力向下而暂不移动:横的两头都要顿一顿。

⒎ 次:三顿饭。

⒏ 古同“钝”,不锋利。

⒐ 姓。

统一码

顿字UNICODE编码U+987F,10进制: 39039,UTF-32: 0000987F,UTF-8: E9 A1 BF。

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顿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pause、suddenly、arrange

造字法

形声

English

pause, stop; bow, kowtow; arrang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顿的拼音:

(1) 頓   

(2) ——“冒顿”( Mòdú  ):汉匈奴族的单于( chán yú  )

(3) 另见 dùn  

基本词义

顿的拼音:

dùn  

〈词性:动〉

(1) (形声。从页( xié  ),屯声。从“页”,表示与头有关。本义:叩头,磕头)

(2) 同本义 [kowtow]

顿,下首也。——《说文》

二曰顿首。——《周礼·大祝》。注:“拜头叩地也。”

(3) 又如:顿颡(屈膝下拜,以额叩地,多在请罪投降时用);顿筑(以头或物撞地);顿头(磕头);顿膝(下跪)

(4) 用脚底或用脚使劲往下踩 [stamp]

顿足失色。——《聊斋志异·促织》

牵衣顿足拦道哭。——唐· 杜甫《兵车行》

(5) 又如:顿脚;顿足(以足跺地。形容着急、悲痛的样子)

(6) 倒下,跌倒 [fall]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谋攻》

(7) 又如:顿仆(僵仆);顿落(低落);顿碌(折腾);顿毙(倒毙);顿擗(崩倒;倒塌)

(8) 放置;安放 [arrange]。如:整顿,安顿;顿纲(整顿纲纪);顿放(安放);顿寄(寄存);顿备(准备)

(9) 止宿;屯驻 [be stationed]。如:顿兵(驻扎军队;休战,止兵);顿舍(屯戍,止息);顿息(休息);顿住(止宿;屯驻)

(10) 舍弃;废弃 [abandon]

文六龙顿辔。——《文选安陆昭王碑》

(11) 又如:顿脱(甩掉);顿罔(撤除围猎之网)

(12) 解 [untie]。如:顿缨(挣脱绳索);顿开(挣开;脱开)

(13) 暂停 [pause]。如:他顿了一下,接着又往下说;顿辔(停车);顿断(音节停顿间断);顿毂(停车);顿驾(停车);顿滞(停息滞留)

(14) 买 [buy]。如:顿下(买下)

词性变化

顿的拼音:

dùn  

〈词性:形〉

(1) 劳累疲弊 [tired]

故兵不顿而利可全。——《孙子·谋攻》

兵甲顿,士民病。——《韩非子·初见秦》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如:顿卒(困苦。也作顿悴);顿悴(困厄憔悴)

顿的拼音:

dùn  

〈词性:名〉

(1) 宿食之所。也指宿食所需之物 [board and lodging]。如:顿所(营房;馆舍)

(2) 在中国书法上指起笔落笔时用力使笔着纸而暂不移动 [(in Chinese calligraphy)pause in writing in order to reinforce the beginning or ending of a stroke]。如:一横的两头都要顿一顿;顿笔(写字在折画处,用笔轻按,称顿笔)

(3) 次,回——用于吃饭、斥责、劝说、打骂等行为的次数 [time]。如:一天三顿饭;说了他一顿;一顿毒打;顿顿(每餐)

(4) 古国名。在今河南省商水县北,于公元前496被楚灭 [Dun state]

顿的拼音:

dùn  

〈词性:副〉

(1) 立刻 [immediately]

家人习奢已久,不能顿俭,必致失所。——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亡国之恨顿生。——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顿喝一口家乡水;顿改前非;顿尔(忽然);顿豁(突然开朗);顿绝(一下子断绝);顿饱(一下子吃饱)

(3) 另见   

常用词组

顿弊、顿踣、顿挫、顿锻、顿河、顿号、顿呼、顿即、顿开茅塞、顿刻、顿口无言、顿然、顿时、顿首、顿悟、顿消、顿歇、顿踬、顿足不前

  拼音    注音  ㄗㄨˊ   
部首  足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KHU  仓颉  RYO  郑码  JI  四角  60801  结构  上下电码  6398  区位  5567  统一码  8DB3  笔顺  丨フ一丨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足的拼音:zú(ㄗㄨˊ)  

⒈ 脚:足下(对对方的敬称)。足迹。足球。足坛。失足。高足(敬辞,称别人的学生)。举足轻重。画蛇添足。

⒉ 器物下部的支撑部分:鼎足。碗足。

⒊ 充分,够量:足月。足见。足智多谋。

⒋ 完全:足以。足色。

⒌ 值得,够得上:不足为凭。微不足道。

⒍ 增益:以昼足夜。

统一码

足字UNICODE编码U+8DB3,10进制: 36275,UTF-32: 00008DB3,UTF-8: E8 B6 B3。

足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足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mple、as mush as、full、leg、sufficient、foot

造字法

会意:从口、从止

English

foot; attain, satisfy, enoug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足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方口象膝,下面的“止”即脚,合起来指整个脚。本义:脚)

(2) (同本义。秦汉以前,“足”和’趾”都表示“脚”;“脚”表示小腿。魏晋以后,三者都表示脚,但在书面语中,多用“足”) [foot]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说文》。按,膝下至跖之总名也。从止,即趾字,从口,象膝形。

震为足。——《易·说卦》

足恭而口圣。——《大戴礼记》

手足胼胝,面目黧。——《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劝学》

折臂断足。——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东坡现右足。—— 清· 魏学洢《核舟记》

鲁直现左足。

细若文足。

(3) 又如:足心(脚底的中心);足炉(用来暖脚的小火炉);足不出户(形容深居家门很少出门);足衣(袜子);足音跫然(形容久处寂寞,听到人的脚步声,便感到欢欣)

(4) 支撑器物的脚 [leg]

鼎折足,覆公餗。——《易·鼎》

如此则荆、 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5) 又如:鼎足

词性变化

足的拼音:   

〈词性:形〉

(1) 充实;完备;足够 [enough;complete;ample]

国无九年之畜曰不足。——《谷梁传·庄公二十有八年》

杀所不足。——《墨子·公输》

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甲已足。——诸葛亮《出师表》

力不足。——唐· 韩愈《杂说》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一钵足矣。——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足纹(成色十足的银子);足钱(每贯足实一百枚的钱币);足食足兵(指国内粮食兵备均甚充足)

(3) 纯的 [pure]。如:十足(成色纯)

(4) 富裕的 [prosperous]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

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庄子》

(5) 又如:足民(富足,民生富足);丰足(富裕)

足的拼音:   

〈词性:动〉

(1) 使满足 [satisfy]

采色不足。——《孟子·梁惠王上》

声音不足。

皆不足用。——明· 魏禧《大铁椎传》

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重视 [attach importance to]

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荀子·礼论》

(3) 止 [stop]

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老子》

(4) 完成 [complete]

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

足的拼音:   

〈词性:副〉

(1) 值得 [be worth]

不足为外人道也。(为,向、对。)——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不足与图大事。

何足道。——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2) 又如:足信(值得信赖);不足(不值得;不够格)

常用词组

足尺、足赤、足够、足迹、足见、足金、足力、足球、足色、足岁、足坛、足下、足兴、足以、足月、足智多谋、足足

撧耳顿足: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