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掩目捕雀的意思

yǎnquè

掩目捕雀



拼音yǎn mù bǔ què

注音一ㄢˇ ㄇㄨˋ ㄅㄨˇ ㄑㄩㄝˋ

解释遮着眼睛捉麻雀。比喻自己骗自己。

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魏志 陈琳传》:“谚有‘掩目捕雀’。夫微物尚不可欺以得志,况大国之事,其可以诈立乎!”

例子宋·朱熹《朱子语类》第72卷:“谚所谓‘掩目捕雀’。我却不见雀,不知雀却看见我。”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感情掩目捕雀是贬义词。

近义自欺欺人、掩耳盗铃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yǎn   注音  一ㄢˇ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  RDJN  仓颉  QKLU  郑码  DGKZ  四角  54016  结构  左右电码  2237  区位  4958  统一码  63A9  笔顺  一丨一一ノ丶丨フ一一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掩的拼音:yǎn(一ㄢˇ)  

⒈ 遮蔽,遮盖:掩护。掩体。掩饰。掩映。掩盖。掩蔽。掩埋。掩人耳目。瑕不掩瑜。藏瑕掩疵。

⒉ 关,合:掩闭。掩门。掩卷。

⒊ 门、窗、箱柜等关合时夹住了东西:掩了手。

⒋ 乘人不备而袭击或捉拿:掩杀。掩击。掩袭。

统一码

掩字UNICODE编码U+63A9,10进制: 25513,UTF-32: 000063A9,UTF-8: E6 8E A9。

掩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掩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ttack by surprise、close、cover、hide

造字法

形声:从扌、奄声

English

to cover (with the hand); shut, conceal; ambus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掩的拼音: yǎn  

〈词性:动〉

(1) (会意。从手,从奄,奄亦声。本义:遮蔽)

(2) 同本义 [cover;screen]

掩,敛也。小上曰掩。——《说文》

掩练帛,广终幅。——《仪礼·士丧礼》。注:“裹首也。”

掩薄草渚。——《史记·司马相如传》

空正掩日。——《周髀算经》

掩口胡卢而笑。——《聊斋志异·促织》

掩其上哉。——清· 方域《壮梅堂文集》

手巾掩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势拔五岳掩 赤诚。—— 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又如:掩圹(将棺木放入墓穴内,加土掩埋);掩心(护胸的铠甲);掩土(盖土埋葬);掩面(盖在尸体面部的白色的布或绢);掩著(掩盖剽窃他人文章的痕迹)

(4) 藏 [hide]

掩贼为臧。——《左传·文公十八年》。注:“匿也。”

处必掩身。——《礼记·月令》

(5) 又如:掩掩缩缩(躲躲藏藏);掩敛(遮藏躲闪);掩败(掩饰失败);掩秘(隐瞒,秘而不宣)

(6) 止 [stop]

掩,止也。——《方言》十三

掩以绝灭。——王褒《洞箫赋》。注:“止息貌。”

掩细柳而抚剑。——潘岳《西征赋》。注:“止也。”

(7) 乘其不备 [attack by surprise]。如:掩取(乘其不意而夺取或捕捉);掩捕(乘其不备而逮捕)

(8) 袭击 [attack]。如:掩攻(袭击,乘人不备而加以攻击);掩击(袭击;冲杀)

(9) 关闭;合上 [shut;close]

为掩户。——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掩亚(关闭);掩关(关闭;关门)

(11) 意外地被夹住 [get squeezed]。如:小心门掩了你的手

(12) 抹杀

一眚掩大德。——《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常用词组

掩蔽、掩闭、掩藏、掩耳盗铃、掩覆、掩盖、掩壕、掩护、掩襟,掩襟儿、掩卷、掩埋、掩泣、掩人耳目、掩杀、掩饰、掩体、掩袭、掩星、掩旋、掩抑、掩隐、掩映

  拼音    注音  ㄇㄨˋ   
部首  目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HHHH  仓颉  BU  郑码  LA  四角  60101  结构  单一电码  4158  区位  3631  统一码  76EE  笔顺  丨フ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目的拼音:mù(ㄇㄨˋ)  

⒈ 眼睛:目光。醒目。历历在目。目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

⒉ 看,视:目语。目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

⒊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目的(  )(亦指箭靶的中心)。

⒋ 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目。纲举目张。

⒌ 名称:数目。巧立名目。

⒍ 标题:目录。

⒎ 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科”以上:鸟纲中有雁形目和鸡形目。

⒏ 孔眼:网目。

⒐ 指为首的人:头目。

统一码

目字UNICODE编码U+76EE,10进制: 30446,UTF-32: 000076EE,UTF-8: E7 9B AE。

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目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eye、item、order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eye; look, see; division, topic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目的拼音: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2) 同本义 [eye]

目,人眼,象形。——《说文》

目者,气之清明者也。——《礼记·郊特牲。》

目者,心之符也。——《韩诗外传》

夫妻反目。——《易·小畜卦》

睅其目,皤其腹。——《左传·宣公二年》

满目萧然。——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瞋目大怒。——晋· 干宝《搜神记》

目似瞑。——《聊斋志异·狼三则》

目不忍睹。——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目不斜视(眼睛不向旁边看,形容为人正派);目见耳闻(亲眼看见,亲耳听到);目治手营(亲眼观察,亲手试验);目空一世(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骄傲自大);目眩神摇(眼花缭乱,心神摇荡);目无下尘(眼睛不朝下看。形容态度高傲。下尘,下风,喻指比自己低下的人);目耗(眼睛昏花);目指(用眼睛示意指点);目眦(眼眶);目珠(眼球);目睛(眼珠);目精(眼珠;眼睛)

(4) 目光;眼力 [eye-sight]

四海注目。——《晋书·孙惠传》

(5) 又如:目捷(目光敏捷);目击道存(眼光一接触便知“道”之所在。形容悟性好);目色(视力);目使颔令(用眼色和下颔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注(目光注视);目波(水波似的目光、谓目光流盼如水波);目逆(以目光相迎);目极(用尽目力远望)

(6) 孔眼 [mesh]

举一纲而万目张。——郑玄《诗谱序》

(7) 又如:纲举目张;一个60目的筛

(8) 条目;要目 [item]。如:目次(书刊上的目录。表示内容的篇目次序)

(9) 目录 [catalogue]。如:参考书目;故事节目

(10) 首领;头目 [chieftan]

夷目嘉符。——《广东军务记》

(11) 又如:目把(指西南少数民族中的小首领)

(12) 分类学上位于科之上、纲之下的类别 [order]。如:松柏目

(13) 名目,数目;行列 [name of a thing;number;row]

不在使者之目。——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词性变化

目的拼音:   

〈词性:动〉

(1) 观看,注视 [look;regard]

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指目牵引。——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目过(过目;细看);目下十行(形容看书速度极快);目及(看到);目染(因经常看见而受到影响);目笑(目视而窃笑);目礼(以目注视,表示敬意);目断(犹望断。一直望到看不见);目识(看后即记住);目属(瞩目;注视);目艳(看到美好的事物而感到羡慕);目为(看作)

(3) 递眼色,使眼 [give a hint with the eyes]

酒阑,吕布因目留 高祖。——《史记·高祖本纪》

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4) 又如:目交心通(以眼色传情,心中相互沟通);目挑眉语(以眉目挑逗传情);目指气使(用眼神和气色示意,以支使别人。形容态度骄横);目禁(用眼色禁止别人言行);目语额瞬(眉毛眼睛能作态示意)

(5) 看待 [treat with;regard as]

不敢以说书目敬亭。——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常用词组

目标、目不见睫、目不交睫、目不忍见、目不忍视、目不识丁、目不暇接、目不转睛、目测、目测、目成、目怆有天、目瞪口呆、目的、目睹、目光、目光短浅、目击、目击者、目今、目镜、目空四海、目空一切、目力、目录、目迷五色、目前、目送、目挑心招、目无全牛、目无组织、目下、目眩、目语、目睁口呆、目中无人、目眦

  拼音    注音  ㄅㄨˇ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10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86  RGEY  五笔98  RSY  仓颉  QIJB  郑码  DFB  四角  53027  结构  左右电码  2198  区位  1822  统一码  6355  笔顺  一丨一一丨フ一一丨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捕的拼音:bǔ(ㄅㄨˇ)  

⒈ 捉,逮:捕捉。捕获。捕杀。巡捕。缉捕。捕风捉影。

统一码

捕字UNICODE编码U+6355,10进制: 25429,UTF-32: 00006355,UTF-8: E6 8D 95。

捕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捕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arrest、catch

相关字词

逮、抓、捉、放

造字法

形声:从扌、甫声

English

arrest, catch, seiz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捕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甫声。捕的原始意义是追捕逃亡的奴隶。本义:捕捉,捉拿)

(2) 同本义 [catch;arrest]

捕,取也。——《说文》

遣吏分曹逐捕诸灌氏支属。——《汉书·灌夫传》

吏无追甫之苦。——《汉书·韩延寿传》

变斗杀伤捕伍邻。——《急就篇》

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史记·吴王濞列传》

捕鼠不如狸狌。——《庄子·秋水》

捕影而视之。——《周髀算经》

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捕者既不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而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捕鱼;捕快(旧时官府中专事捉拿强盗的差役);捕书(清代地方衙门掌管捕捉罪犯的书吏);捕生(捕捉野生动物)

(4) 追寻,搜寻 [seek]

而抄捕南海馆之报忽至。——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诏使孺卿逐捕。——《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捕援(索求推举)

词性变化

捕的拼音:   

〈词性:名〉

(1) 旧时衙门担任缉捕的差役 [policeman]。如:捕厅(称州、县官署的辅佐官,如县丞、典史、吏目等。多负责缉捕盗匪);捕头(巡捕的头目)

(2) 姓

常用词组

捕处、捕房、捕风弄月、捕风捉影、捕获、捕快、捕捞、捕猎、捕拿、捕杀、捕食、捕鼠、捕役、捕捉

  拼音  què qiāo qiǎo   
注音  ㄑㄩㄝˋ ㄑ一ㄠ ㄑ一ㄠˇ   
部首  隹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11画  
五笔  IWYF  仓颉  FOG  郑码  KONI  四角  90215  结构  上下电码  7158  区位  4024  统一码  96C0  笔顺  丨ノ丶ノ丨丶一一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雀的拼音:què(ㄑㄩㄝˋ)  

⒈ 鸟类的一科,吃粮食粒和昆虫。特指“麻雀”,泛指小鸟:雀跃(高兴得像雀儿那样跳跃)。雀盲(即“夜盲症”)。雀斑。雀噪(名声宣扬,含贬义)。

其他字义

雀的拼音:qiāo(ㄑ一ㄠ)  

⒈ 〔雀子〕即“雀斑”。

其他字义

雀的拼音:qiǎo(ㄑ一ㄠˇ)  

⒈ 义同(一),用于一些口语词:雀盲眼(即“雀(què   )盲”)。家雀。

统一码

雀字UNICODE编码U+96C0,10进制: 38592,UTF-32: 000096C0,UTF-8: E9 9B 80。

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雀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sparrow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sparrow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雀的拼音: qiāo  

另见 qiǎo;què  

常用词组

雀子

基本词义

雀的拼音: qiǎo  

(1) 义同“雀( què  )”。方言。用于“家雀儿”( jiāqiǎor  )、“雀盲眼”( qiǎomángyǎn  )

(2) 另见 qiāo;què  

常用词组

雀斑、雀麦、雀跃、雀噪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