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àn què zhī jiàn
注音一ㄢˋ ㄑㄩㄝˋ ㄓ ㄐ一ㄢˋ
解释比喻浅薄的见识。
出处清·戴名世《朱翁诗序》:“[翁]乃欲为鸿飞之冥冥,于人世已不复置其一喙,而吾犹呶呶焉为之悲怜其遇,其犹燕雀之见也夫!”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燕雀之见是中性词。
繁体燕雀之見
动物生肖牛,虎,蛇
燕的拼音:yàn(一ㄢˋ)
⒈ 鸟类的一科,候鸟,常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用泥做巢居住,捕食昆虫,对农作物有益:燕尔(形容新婚夫妇亲睦和美的样子)。燕好(常用以指男女相爱)。燕侣。燕雀处(chǔ )堂(喻居安而不知远虑,临祸却不能自知)。
⒉ 轻慢:“燕朋逆其师”。
⒊ 古同“宴”,安闲,安乐。
⒋ 古同“宴”,宴饮。
燕的拼音:yān(一ㄢ)
⒈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南部:燕赵。燕山。燕京。
⒉ 姓。
燕字UNICODE编码U+71D5,10进制: 29141,UTF-32: 000071D5,UTF-8: E7 87 95。
燕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燕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宴㷼䴏觾郾鷰
swallow
象形:像燕子形
swallow (bird); comfort, enjoy
详细解释◎ 燕的拼音: Yān
〈词性:名〉
(1) 古国名 [Yan state]
(2) 周代诸侯国名。本作:匽、郾。姬姓;周召公之后,世称北燕,拥有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端,建都蓟(今北京)。战国时成为七雄之一。后灭于秦
燕赵韩魏。——《战国策·齐策》
欲亡赵走 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燕畏 赵。
燕赵之君。—— 宋· 苏洵《六国论》
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齐楚之精英。(互文,收藏、经营、精英均指金玉珍宝。)—— 唐· 杜牧《阿房宫赋》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燕,古代燕国,这里指北京地区。)—— 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3) 周代诸侯国名。姞姓;开国君主伯倏。在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
(4) 五代初,刘守光据幽州(今河北省北部)所建国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燕王,吾所立。(燕王,指燕王刘守光的父亲刘仁恭。)—— 宋· 欧阳修《伶官传序》
(5) 河北省的别称 [Hebei province]。周时为北燕旧地。也指河北省北部
(6) 山名,燕山 [Yanshan mountain],在河北省和北京市
(7) 姓
(8) 另见 yàn
燕山
◎ 燕的拼音: yàn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燕子形。小篆字形。上像头、嘴,“口”像身体,“北”像两翅,“火”像尾巴。本义:燕子)
(2) 同本义 [swallow]
燕燕于飞。——《诗·邶风·燕燕》
来降燕乃睇。——《夏小正》
燕雁代飞。——《淮南子·地形》
燕巢于飞。——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谁家新燕啄春泥。——唐·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归燕略无三月事。——宋· 洪迈《容斋续笔》
(3) 又如:燕侣莺俦(比喻夫妻和美);燕贺(燕雀相贺。用作新屋落成及升官等喜事的贺词);燕子(家燕的通称);燕户(燕巢);燕儿(雏燕;燕子);燕尾(燕子的尾羽);燕雨(有燕子绕飞其间的小雨);燕泥(燕子筑巢所衔的泥;燕巢上的泥;燕子衔泥筑巢);燕室(燕巢。比喻家国);燕处焚巢(燕子处在焚烧着的窝里。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4) 白颈鸦 [white-neck duck]
燕,白颈鸟。——《尔雅》
白项而群飞者谓之燕鸟。——《小尔雅》。按,大于雅鸟而小于慈鸟。
◎ 燕的拼音: yàn
〈词性:形〉
(1) 假借为“安”。安逸;安乐 [peaceful and carefree;easy]
虞吉有它不燕。——《易·中孚》
燕笑语兮。——《诗·小雅·蓼萧》
吉甫燕喜。——《诗·小雅·六月》
燕坐于华堂之上。——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2) 又如:燕户(闲君之室);燕休(闲居;休息);燕令(帝王退朝闲居时所发的命令);燕宇(供休息用的屋宇);燕安(安宁太平;心神安定);燕安鸩毒(沉溺于安逸享乐,犹如饮毒酒自杀);燕私(闲居休息);燕坐(安坐;闲坐);燕居(退朝而处;闲居);燕安(安适满足);燕祉(安乐幸福);燕笑(犹欢笑);燕尔新婚(和谐的新婚);燕适(安适);燕燕(安适的样子;和乐的样子);燕誉(安乐)
(3) 接近;亲近 [close;intimate]。如:燕好(友好);燕狎(亲近);燕昵(亲昵;亲热);燕会(亲昵相会);燕语(亲切交谈);燕诲(谓亲近之而加以教诲);燕莺(比喻相爱的青年男女)
◎ 燕的拼音: yàn
〈词性:动〉
(1) 亵渎;轻慢 [slight;profane]
宋音燕女溺志。——《礼记·乐志》
燕朋逆其师。
(2) 又如:燕诬(信口开河,说话轻慢);燕朋(轻慢朋友);燕辟(谓轻慢老师为讲解深义而作的浅近比喻);燕亵(亲昵猥亵)
(3) 通“宴”。宴饮;宴请 [entertain (to dinner)]
嘉宾式宴以敖。——《诗·小雅·鹿鸣》
燕乐之钟磬。——《仪礼·燕礼》
则王以息燕。——《考工记·梓人》
(4) 又如:燕豆(古代宴饮时盛食品的器具);燕狎(宴饮);燕客(宴请宾客);燕俎(宴饮。亦宴席)
(5) 另见 yān
燕尔、燕颔虎颈、燕好、燕鴴、燕乐、燕侣、燕麦、燕麦粥、燕雀、燕雀处屋、燕雀乌鹊、燕尾服、燕窝、燕饮、燕语莺声、燕乐、燕子
雀的拼音:què(ㄑㄩㄝˋ)
⒈ 鸟类的一科,吃粮食粒和昆虫。特指“麻雀”,泛指小鸟:雀跃(高兴得像雀儿那样跳跃)。雀盲(即“夜盲症”)。雀斑。雀噪(名声宣扬,含贬义)。
雀的拼音:qiāo(ㄑ一ㄠ)
⒈ 〔雀子〕即“雀斑”。
雀的拼音:qiǎo(ㄑ一ㄠˇ)
⒈ 义同(一),用于一些口语词:雀盲眼(即“雀(què )盲”)。家雀。
雀字UNICODE编码U+96C0,10进制: 38592,UTF-32: 000096C0,UTF-8: E9 9B 80。
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雀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䲵
sparrow
会意
sparrow
详细解释◎ 雀的拼音: qiāo
另见 qiǎo;què
雀子
◎ 雀的拼音: qiǎo
(1) 义同“雀( què )”。方言。用于“家雀儿”( jiāqiǎor )、“雀盲眼”( qiǎomángyǎn )
(2) 另见 qiāo;què
雀斑、雀麦、雀跃、雀噪
之的拼音:zhī(ㄓ)
⒈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之心。
⒉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之计。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⒊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⒋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闲视之。
⒌ 代词,这,那:“之二虫,又何知”。
⒍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之。
⒎ 往,到:“吾欲之南海”。
之字UNICODE编码U+4E4B,10进制: 20043,UTF-32: 00004E4B,UTF-8: E4 B9 8B。
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之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㞢
go、leave、of、somebody、something、this
原为会意:上像向前的脚,下像地表示离开原地前进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详细解释◎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代〉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 之的拼音: zhī
〈词性:形〉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之后、之乎者也、之流、之前、之字路
见(見)的拼音:jiàn(ㄐ一ㄢˋ)
⒈ 看到:看见。罕见。见微知著。见义勇为。见异思迁。
⒉ 接触,遇到:怕见风。见习。
⒊ 看得出,显得出:见效。相形见绌。
⒋ (文字等)出现在某处,可参考:见上。见下。
⒌ 会晤:会见。接见。
⒍ 对事物观察、认识、理解:见解。见地(见解)。见仁见智(指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看法)。
⒎ 助词,表示被动或对我如何:见外。见教。见谅(原谅我)。见笑(被讥笑)。
见(見)的拼音:xiàn(ㄒ一ㄢˋ)
⒈ 古同“现”,出现,显露。
⒉ 古同“现”,现存。
见字UNICODE编码U+89C1,10进制: 35265,UTF-32: 000089C1,UTF-8: E8 A7 81。
见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见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見
appear、catch sight of、meet with、opinion、refer to、see、view
睹
会意
see, observe, behold; percieve
详细解释◎ 见的拼音:
見 jiàn
〈词性: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目”,下面是“人”。在人的头上加只眼睛,就是为了突出眼睛的作用。本义:看见,看到)
(2) 同本义 [see;catch sight of]
见,视也。——《说文》
未见君子。——《诗·周南·汝坟》
利见大人。——《易·乾》
见龙在田。——《易·乾》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见而不见,闻而不闻。——《韩非子·主道》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乐府诗集·木兰诗》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儿童相见不相识。——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虎见之。——唐· 柳宗元《三戒》
歧王宅里寻常见。—— 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 又如:见雌雄(看到结果);见人(见证人);见喜(出痘疹的忌讳说法);见不过(看不惯;见不得);见头知尾(比喻聪明透顶)
(4) 进见;会见 [meet;call on]
往见楚王。—— 晋· 干宝《搜神记》
见蔡桓公。——《韩非子·喻老》
扁鹊复见。
正见清河。——《世说新语·自新》
(5) 又如:见驾(参见皇帝);见面挂脚(古时风俗新娘拜见公婆和诸姑姊妹时,所奉上作为见面礼的刺绣鞋面);见礼(朝见之礼)
(6) 遇到;碰见 [come into contact with;be exposed to]
宋华父 督见 孔父之妻于路。——《左传·桓公元年》
(7) 又如:这种药怕见光;见齿(露齿而笑);见顾(光顾);见难(遇到危难);见礼(受到礼遇)
(8) 指死——主要用于口语中 [kick]。如:见阎王
(9) 听到 [listen]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东揖 山东隆准公。—— 李白《梁甫吟》
(10) 又如:见说(听说);见话(听说,听讲)
(11) 观察;知道;了解 [observe;know]
道在不可见。——《韩非子·主道》
本无辞辇意,岂见入空官。——李贺《感讽》
(12) 又如:见几(明察事物细微的倾向);见知(知道);见便(识相;知趣)
(13) 比试;较量 [match]。如:见高低;见阵(交战,对阵);见仗(交战)
◎ 见的拼音:
見 jiàn
〈词性:名〉
(1) 看法,见解 [opinion]
敢陈愚见。——《晋书·王浑传》
(2) 又如:依我之见;政见;我见;各抒己见;各执己见;固执己见;主见
(3) 见识 [view]。如:浅见;偏见;见趣(见识情趣);见短(见识短浅)
◎ 见的拼音:
見 jiàn
〈词性:助〉
(1) 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be+过去分词]
不见保。——《孟子·梁惠王上》
见犯乃死。——《汉书·李广苏建传》
诚恐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悲独见病。——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见笑于人;见笑于人;见重于当时;见执(被捉拿);见罔(被诬陷枉屈);见害(被害);见款(承蒙款待)
(3) 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见辱问于长者。——唐· 李朝威《柳毅传》
(4) 又如:见告;见示;见教
(5) 用在动词后表示结果。如:碰见;闻见;听见
◎ 见的拼音:
見 jiàn
〈词性:形〉
(1) 现有的 [available]。如:见力(现有的兵力);见子(现有的儿子);见兵(现有的士兵);见卒(现有的士卒)
(2) 明显的 [visible]。如:见证;见人(证人)
(3) 〈词性:方〉∶每 [every]
贤弟若如此,见常也显你的好处。——《水浒传》
(4) 又如:见常(平常);见年(每年);见天见地(每天);见天见晚(每日每夜)
(5) 另见 xiàn
见爱、见报、见背、见财起意、见长、见称、见到、见得、见地、见多识广、见方、见访、见风使帆、见风是雨、见缝插针、见缝就钻、见怪、见怪不怪、见鬼、见好、见机、见骥一毛、见教、见解、见景生情、见老、见棱见角、见利忘义、见猎心喜、见马克思、见貌辨色、见面、见面礼、见钱眼开、见情、见仁见智、见上帝、见识、见事生风、见死不救、见所未见、见天、见兔放鹰、见兔顾犬、见外、见危授命、见微知萌、见微知著、见闻、见习、见习生、见下文、见贤思齐、见效、见笑、见笑大方、见新、见义勇为、见异思迁、见于、见责、见长、见证、见证人、见罪
◎ 见的拼音:
見 xiàn
〈词性:动〉
(1) “现”的古字。显现;出现;实现 [appear]
见,示也。——《广雅》
见龙在田。——《易·乾》。注:“出潜离隐,故曰见。”
情见力屈。——《汉书·韩信传》
图穷而匕首见。——《战国策·燕策》
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上》
见于孔子——《论语·季氏》
其末立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有虹见于玉堂。——《三国演义》
有时见日。——吴均《与朱元思书》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又如:见影(现形;发觉);见得(显得)
(3) 介绍,推荐 [recommend]
见其二子焉(让他两个儿子出见子路。见通“现”,使……现。焉,于之,向子路)。——《论语·微子》
见我于王。——《墨子·公输》
◎ 见的拼音:
見 xiàn
〈词性:形〉
(1) (“现”的古字)
(2) 现有;现成 [available;ready-made]
军无见粮。——《史记》
(3) 又如:见采(可以立即拿出来的赌注);见钱(现钱)
(4) 现在 [now]
况且见赌着利物哩,他如何肯让?——《二刻拍案惊奇》
供状人刘玉娘,见年三十五岁。—— 元· 孟汉卿《魔合罗》
(5) 又如:见前(眼前);见年(当年);见世报(当世就受到报应)
(6) 另见 j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