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àn wén yù tīng
注音一ㄢˋ ㄨㄣˊ ㄩˋ ㄊ一ㄥ
解释谓充分听取。
出处宋·曾巩《送江任序》:“既已得其所处之乐,而厌闻饫听其人民之事,而江君又有聪明敏急之材。”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厌闻饫听是中性词。
繁体厭聞飫聽
动物生肖牛,虎,蛇
厌(厭)的拼音:yàn(一ㄢˋ)
⒈ 嫌恶,憎恶:厌恶(wù)。讨厌。厌倦。喜新厌旧。不厌其详。学而不厌。
⒉ 满足:贪得无厌。
厌字UNICODE编码U+538C,10进制: 21388,UTF-32: 0000538C,UTF-8: E5 8E 8C。
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厌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厭猒
be disgusted with、be satisfied、be tired of、detest
形声:外形内声
dislike, detest, reject; satiate
详细解释◎ 厌的拼音:
厭 yā
〈词性:动〉
(1) 一物压在另一物上 [press]
厌,笮也。——《说文》。段注:“此义今人字作压,乃古今字之殊。”
地震陇西,厌四百余家。——《汉书·五行志下之上》
如墙厌之。——《荀子·彊国》
厌目而视者,视一以为两。——《荀子·解蔽》
(2) 又如:厌覆(车翻人压)
(3) 泛指压制;抑制 [restrain]
东厌诸侯之权,西远羌胡之难。——《汉书·翼奉传》。——师古曰:“厌,抑也。”
故贤人立朝,折冲厌难,胜于亡形。——《汉书·辛庆忌传》。师古曰:“厌,抑也。”
(4) 又如:厌抑(压制)
(5) 以迷信的方法,镇服或驱避可能出现的灾祸,或致灾祸于人 [pray for suppressing or driving away]
秦始皇帝常曰:“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史记·高祖纪》
(6) 又如:厌法(厌胜法。是一种用咒符来制服对手的巫术)
(7) 堵塞 [block up]
厌其源,开其渎。——《荀子·修身》。注:“厌,塞也。”
(8) 另见 yàn
◎ 厌的拼音:
厭 yàn
〈词性:动〉
(1) (形声。从厂( hǎn ),猒( yàn )声。厂,象山崖石穴形。《说文》:“厌,笮也。”意思是“压”。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会意,表示“吃饱”、“满足”。本义:吃饱)
(2) 饱,满足。后作“餍” [be satisfied]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
不厌。——《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秦之欲无厌。—— 宋· 苏洵《六国论》
求之者无厌。——宋· 苏轼《教战守》
(3) 又如:厌极(满足穷尽);厌饫(吃饱;吃腻;满足);厌塞(满足);厌伪(对奸邪巧伪感到满意);厌恋(以此为满足而眷恋);厌副(满足);厌足(满足)
(4) 憎恶;嫌弃 [loathe;abhor;detest]
人常厌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惟厌事也。
犹厌言兵。——宋· 姜夔《扬州慢》
无厌其为迂。——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这儿我住厌了。——曹禺《雷雨》
(5) 又如:厌世(现世;出丑露乖);厌厌地(无精打采地;微弱的样子);厌物(骂人话,指讨人厌的东西);厌钝(讨厌,扫兴);厌色(厌烦、不满的脸色);厌苦(厌烦以为苦事)
(6) 另见 yā
厌薄、厌烦、厌恨、厌倦、厌腻、厌气、厌弃、厌世、厌恶
闻(聞)的拼音:wén(ㄨㄣˊ)
⒈ 听见:闻诊。闻听。闻讯。博闻强记。闻过则喜。闻鸡起舞(听到荒鸡鸣而起舞,喻志士及时奋发)。
⒉ 听见的事情,消息:新闻。传闻。见闻。
⒊ 出名,有名望:闻人。闻达。
⒋ 名声:令闻(好名声)。丑闻。
⒌ 用鼻子嗅气味:你闻闻这是什么味儿?
⒍ 姓。
闻字UNICODE编码U+95FB,10进制: 38395,UTF-32: 000095FB,UTF-8: E9 97 BB。
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闻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聞䎹䎽
famous、reputation、hear、learn、news、nose、smell、snuffle
形声:从耳、门声
hear; smell; make known; news
详细解释◎ 闻的拼音:
聞 wén
〈词性:动〉
(1) (形声。从耳,门声。本义:听到)
(2) 同本义 [hear]
闻,知声也。——《说文》
闻耳之聪也。——《墨子经上》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闻佳人兮召予。——屈原《九歌·湘夫人》
夜闻汉军四面皆 楚歌。——《史记·项羽本纪》
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后汉书·列女传》
闻屏障中。——《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闻声不食(听到动物的叫声就不忍心吃它的肉);闻所不闻(听到从未听过的事情。也说“闻所未闻”);闻风响应(听到风声,便起而响应);闻雷失箸(比喻假借其他不相关的事来掩饰自己的实情);闻鸡起舞(祖逖与刘琨共被同寝,夜半闻荒鸡鸣,乃与琨起身舞剑。后世比喻有志之士及时奋起)
(4) 听说;知道 [be told;know]
闻君行仁政。——《孟子·滕文公上》
其闻道也。——唐· 韩愈《师说》
闻道有先后。
不可得闻。——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又如:闻问(通音讯,获得音讯);闻道(闻知领会道理);闻说(听说);闻得(听说);闻知(听说;知道)
(6) 接受 [accept]。如:闻教(受教;领教);闻命(接受命令或教导);闻令(接受教诲)
(7) 传布,传扬 [propagate]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王维《老将行》
(8) 又如:闻诵(传布与称道)
(9) 报告上级[report]。如:闻达(向皇帝报告);闻问(通消息)
(10) 趁,乘 [take advantage of]。如:闻早(趁早,赶早)
(11) 闻名,出名 [well-known]
名闻天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闻于诸侯。——《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以义闻于东南。——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2) 嗅;嗅到 [smell]
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孔子家语·六本》
罗襦襟解,微闻芗泽。——《史记·滑稽列传》
(13) 又如:自不可闻
(14) 通“问”。询问;问候 [inguire;extend gleetings to]
丧牛之凶,终莫之闻也。——《易·旅象》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诗·王风·葛藟》
群公先正,则不我闻。——《诗·大雅·云汉》
◎ 闻的拼音:
聞 wén
〈词性:名〉
(1) 知识;见闻 [knowledge]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
博闻强志。——《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闻见(见闻)
(3) 传闻,听到的事情;消息 [information]
求闻之若此。——《吕氏春秋·慎行论》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新闻;趣闻;要闻;旧闻;奇闻;见闻
(5) 声望;威望 [popularity;prestige]
令闻令望。——《诗·大雅·卷阿》
前时之闻。——宋· 王安石《伤仲永》
草野之无闻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6) 又如:闻达;闻誉之施(指身受美名);秽闻(丑恶的名声)
闻达、闻风而动、闻风丧胆、闻过则喜、闻名、闻所未闻、闻悉、闻讯、闻一知十
饫(飫)的拼音:yù(ㄩˋ)
⒈ 古代家庭私宴的名称。
⒉ 饱食。
饫字UNICODE编码U+996B,10进制: 39275,UTF-32: 0000996B,UTF-8: E9 A5 AB。
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饫字收录于 现通表 。
飫秗饇
surfeited, satiated; confer
详细解释◎ 饫的拼音:
飫 yù
〈词性:动〉
(1) 吃饱 [be satiated with food;eat one's fill]
饫,食过多。——《玉篇》
饫,饱也,厌也。——《广雅》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杜甫《丽人行》
饫肥之肠。——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又
饫肥鲜者。又如:饫闻(厌闻。所闻过多而感厌倦之意)
(3) 赐 [present]
饫,赐也。——《广韵》
(4) 又如:饫赐(赏赐丰足)
(5) 饫礼,站立行礼 [bow]
夫礼之立成者为饫,昭明大节而已。——《国语·周语下》
(6) 又如:饫歌(行饫礼时所唱的歌诗)
听(聽)的拼音:tīng(ㄊ一ㄥ)
⒈ 用耳朵接受声音:听力。听写。听觉。聆听。洗耳恭听。
⒉ 顺从,接受别人的意见:言听计从。
⒊ 任凭,随:听任(rèn )。听凭。听之任之。
⒋ 治理;判断:听讼(审理案件)。听政。
⒌ 量词,指马口铁密封成筒状以贮藏食物、饮料等:一听可口可乐。
听字UNICODE编码U+542C,10进制: 21548,UTF-32: 0000542C,UTF-8: E5 90 AC。
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听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聽聴聼
audition、hear、let、listen to、obey
形声:从口、斤声
hear; understand; obey, comply
详细解释◎ 听的拼音:
聽 tīng
〈词性:动〉
(1) (形声。本字从耳德,壬( tìng )声。从耳德,即耳有所得,今简化为“听”。“听”本义“笑貌”。从口,斤声。本义:用耳朵感受声音)
(2) 同本义 [listen;hear]
听,聆也。——《说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书·泰誓中》
无稽之言勿听。——《书·大禹谟》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行人驻足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听妇前致词。——唐· 杜甫《石壕吏》
夜阑卧听风吹雨。——《资治通鉴·唐纪》
听于庭。
听取蛙声一片。——宋· 辛弃疾《西江月》
(3) 又如:听知(听到);听受(聆听,用耳感受声音);听言(道听途说,没有根据的话);听真(听得真切);听直(听取曲直)
(4) 接受,听信,接纳 [heed;obey;have a receptive ear for]
不听寡人。——《战国策·魏策》
故听之。——《史记·项羽本纪》
而听细说。
壹听陵言。——《汉书·李广苏建传》
开张圣听。——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听人(听从别人的意见,任人支配。喻愚昧);听用(听从并予采用或任用);听纳(听从采纳;听谏纳善);听能(听从能者的意见);听唤(听从使唤)
(6) 治理,管理或执行事务 [administer]。
(7) 如:听政(执政;处理政务);听治(处理政事)
(8) 决断;审理 [诉讼案件][serve as a judge]。
(9) 如:听决(听断,判决);听治(处理政事)
(10) 等候;待 [wait]。
(11) 如:听用(听候任用);听选(等候任命)
(12) 听凭,任凭[allow;let]。
(13) 如:听人穿鼻(让人牵着鼻子走。比喻任人支配而无主见);听其自便(听凭人任意行动);听势(听凭情势的发展变化)
(14) 侦察 [reconnoiter]
请谓(为)王听东方之处。——《战国策》
◎ 听的拼音:
聽 tīng
〈词性:名〉
(1) 耳朵 [ear]
翏翏而为穷苦愁怨之声,不啻风泉之满听矣。——清· 黄宗羲《金介山诗序》
(2) 马口铁罐[tin]。
(3) 如:听装午餐肉;听装咖啡。亦用作听装物品的量名。
(4) 如:一听香烟;一听奶粉;听装(用听包装)
(5) 耳目,间谍[detective;spy]
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荀子》
(6) 厅堂。古代官府办公处,后作“厅” [office]
病人或至数百,听廊皆满。——《资治通鉴》
大司马府听前有一老槐,甚扶疏。——《世说新语·黜免》
听斑、听便、听不懂、听不清、听差、听窗、听从、听错、听懂、听断、听而不闻、听房、听候、听话、听话儿、听会、听见风就是雨、听讲、听觉、听课、听来、听力、听命、听凭、听其言观其行、听其自然、听墙根,听墙根儿、听取、听任、听审、听事、听书、听说、听讼、听随、听天由命、听筒、听闻、听戏、听写、听信、听阈、听者、听诊、听政、听之任之、听众、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