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摇首咋舌的意思

yáoshǒuzhàshé

摇首咋舌



拼音yáo shǒu zhà shé

注音一ㄠˊ ㄕㄡˇ ㄓㄚˋ ㄕㄜˊ

解释咋:咬住。摇着头,咬住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得说不出话来。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6卷:“莫说顾夫人是个女娘家,就险些儿吓得死了,便是一家人在那里守尸的,那一个不摇首咋舌。”

用法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表情等。

感情摇首咋舌是中性词。

近义摇首吐舌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yáo   注音  一ㄠˊ   繁体    
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86  RERM  五笔98  RETB  仓颉  QBOU  郑码  DPEZ  四角  52072  结构  左右电码  2280  区位  5001  统一码  6447  笔顺  一丨一ノ丶丶ノノ一一丨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摇的拼音:yáo(一ㄠˊ)  

⒈ 摆动:摇曳。摇晃。摇荡。摇篮。动摇。摇摆。摇头摆尾。摇摇欲坠。扶摇直上。

⒉ 往上升:风举云摇。

统一码

摇字UNICODE编码U+6447,10进制: 25671,UTF-32: 00006447,UTF-8: E6 91 87。

摇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摇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搖摿揺㨱

汉英互译

rock、shake、sway、wave、wigwagg

相关字词

摆、撼、晃

造字法

形声:从扌、声

English

wag, swing, wave; shake; scul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摇的拼音: yáo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本义:摇动;摆动)

(2) 同本义 [swing]

摇,动也。——《说文》

摇,作也。——《尔雅》

摇者不定。——《管子·心术》

复命摇作。——《庄子·则阳》

夹而摇之。——《考工记·矢人》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古诗十九首》

蒙络摇缀。——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痒不得搔,痹不得摇。——柳宗元《断刑论》

摇头而歌。——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动摇承之。——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摇旗打鼓(四处张扬,闹得满城风雨);摇铃打鼓(摇旗打鼓);摇颭(摇摆颤动。形容女人走路的妖娆姿态);摇风(谓风吹摆动);摇摆气势(摇头摆尾,虚张声势);摇席破座(兴奋得坐不安移);摇唇鼓舌(凭借能言善辩而游说煽动)

(4) 动摇 [shake]

本根一摇,忧患非浅。——《新唐书·狄仁杰传》

(5) 又如:摇心(人心动摇);摇易(动摇更易);摇悦(一会儿动摇,一会儿喜悦的矛盾心理)

(6) 骚扰 [harass]。如:摇毒(骚扰为害);摇乱(扰乱;作乱)

词性变化

摇的拼音: yáo  

〈词性:形〉

(1) 疾 [fast,swift]

摇,疾也。——《广雅》

将摇举,谁与期。——《汉书·礼乐志》

遂乃风举云摇,浮游溥览。——汉· 班固《西都赋》

(2) 又如:摇举(腾升高举)

常用词组

摇摆、摇船、摇唇鼓舌、摇荡、摇动、摇鹅毛扇、摇鼓、摇滚舞、摇滚乐、摇撼、摇晃、摇篮、摇篮曲、摇耧、摇蜜、摇旗呐喊、摇钱树、摇身一变、摇手、摇手、摇头、摇头摆尾、摇头不算点头算、摇头晃脑、摇尾乞怜、摇漾、摇摇摆摆、摇摇欲坠、摇曳

  拼音  shǒu   注音  ㄕㄡˇ   
部首  首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UTHF  仓颉  THBU  郑码  UANL  四角  80602  结构  上下电码  7445  区位  4255  统一码  9996  笔顺  丶ノ一ノ丨フ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首的拼音:shǒu(ㄕㄡˇ)  

⒈ 头,脑袋:首饰。首级。首肯(点头表示同意)。

⒉ 领导的人,带头的:首领。元首。首脑。首相(xiàng  )。

⒊ 第一,最高:首都(  )。首府。

⒋ 最先,最早:首次。首届。首创。首日封。首义(首先起义)。

⒌ 出头告发:自首。出首。

⒍ 量词,指诗和歌:一首诗。

⒎ 姓。

统一码

首字UNICODE编码U+9996,10进制: 39318,UTF-32: 00009996,UTF-8: E9 A6 96。

首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首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head、principal、initial、first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head; first; leader, chief; a poem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首的拼音: shǒu  

〈词性:名〉

(1) (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头发和头皮,用以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用以代表面部。本义:头)

(2) 同本义 [head]

首,阳也。——《汉书·天文志》

首身离兮心不惩。——《楚辞·九歌·国殇》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诗·卫风·伯兮》

搔首踟蹰。——《诗·邶风·静女》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战国策·燕策》

以刀劈狼首。——《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昂首;叩首;搔首;首功(以获敌首论功);首虏(指斩获敌人的首级);首枕其股(让死者的头枕在自己的腿上。这是古代臣下对横遭杀害的君主表示哀痛之礼);首丘(归葬故乡;亦指怀念故乡);首身分离(被杀,判处斩刑)

(4) 首领,团体的领导人 [chief;leader]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 又如:元首;酋首;群龙无首

(6) 开端;开头;前端 [beginning]

故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韩非子·心度》

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资治通鉴》

自七月二十六日至是,首尾才六日。——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7) 又如:首事(开始);首春(孟春。指农历正月);首秋(孟秋。指农历七月);首祚(一年的开头);首夏(夏季之始。即“孟夏”。指农历四月);首岁(正月。一年的开始)

(8) 要领 [main points]

予誓告汝群言之首。——《书·秦誓》

(9) 剑柄上的环 [loop of sword handle]

进剑者左首。——《礼记》

(10) 位次。方;面 [seating arrangement]

史进下首坐了。——《水浒传》

(11) 又如:左首;上首;外首;东首;门首

词性变化

首的拼音: shǒu  

〈词性:形〉

(1) 第一 [first]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汉书·儒林传序》

(2) 又如:首公(以公务为首要。即“奉公”);首功(第一等功劳);首选(当选为第一。科举时代考试名列第一);首妻;首位;首名;首恶;首犯;首僧(当家和尚);首县(县城和府城在一处的县,也指知县);首事(地方上领头管事的绅士);首事(首要的事);首从(主犯与从犯)

(3) 形容迟疑不决 [hesitate]

先是小月氏胡分居塞内,胜兵者二三千骑,皆勇健富彊,每与 羌战,常以少制多。虽首施两端, 汉亦收其用。——《后汉书·邓训传》

(4) 又如:首施(迟疑进退不定。同首鼠);首鼠(迟疑不决。也作“首施”)

首的拼音: shǒu  

〈词性:动〉

(1) 告发 [inform;finger]

苟不欲救,请至颐和园首仆而杀仆,可以得富贵也。——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首诉(出首;控告);首人(出面告状的人)

(3) 自首,犯人自己到有关部门去交代罪行 [surrender]

(贼役赃官)一半都来睦县自行投首,拜参 张招讨并众官,尽皆准首,复为良民。——《水浒传》

(4) 又如:首官(向官府自首或告发);自首;首状(自首或告发的状词);首免(指自首而得以从轻发落);首罪(自首)

(5) 头向着 [face to]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楚辞·九章·哀郢》

(6) 向着…出发 [start towards]

北首燕路。——《史记·淮阴侯列传》

(7) 如:首路(出发);首涂(启程;上路)

(8) 屈服;服罪 [yield]

虽有降首,曾莫惩革,自此浸以疏慢矣。——《后汉书》

(9) 标明;显示 [show]

所以首其内,而见诸外也。——《礼记》

首的拼音: shǒu  

〈词性:副〉

(1) 最早;首先 [at first]

陈涉首难,豪杰蜂起。——《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首唱(首先倡导、发起。也作“首倡”);首创(创始)

首的拼音: shǒu  

〈词性:量〉

[诗、词、文等的]一篇 [piece]。如:唐诗三百首

常用词组

首倡、首车、首创、首次、首当其冲、首敌、首都、首恶、首犯、首府、首富、首告、首航、首级、首肯、首领、首难、首脑、首屈一指、首日封、首善之区、首饰、首鼠两端、首途、首尾、首位、首席、首先、首项、首相、首要、首义、首映、首战告捷、首长、首状、首座

  拼音  zǎ zé zhā   
注音  ㄗㄚˇ ㄗㄜˊ ㄓㄚ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KTHF  仓颉  ROS  郑码  JMID  四角  68011  结构  左右电码  0738  区位  5306  统一码  548B  笔顺  丨フ一ノ一丨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咋的拼音:zǎ(ㄗㄚˇ)  

⒈ 〈词性:方〉代词,怎,怎么:咋样。咋好。咋办。咋个。

其他字义

咋的拼音:zé(ㄗㄜˊ)  

⒈ 大声呼叫。

⒉ 咬住:咋舌(a.把自己的舌头咬住,或忍住不言,形容极度悔恨或畏缩;b.惊讶,害怕,说不出话来)。

其他字义

咋的拼音:zhā(ㄓㄚ)  

⒈ 〔咋呼〕a.吆喝;b.炫耀。均亦作“咋唬”(“呼”、“唬”均读轻声)。

统一码

咋字UNICODE编码U+548B,10进制: 21643,UTF-32: 0000548B,UTF-8: E5 92 8B。

咋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咋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how、why

造字法

形声:从口、乍声

English

question-forming particle, why? how? what?; to bite; lou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咋的拼音:   

〈词性:副〉

(1) 〈词性:方〉∶怎;怎么 [how]。如:情况咋样?

(2) 为什么原因、理由或目的 [why]。如:你咋不去?

词性变化

咋的拼音:   

<语气>

(1) 多用于句末,表示疑问、命令、惊讶等语气。如:你还会说点个什么咋?;你快走些咋

(2) 另见 zhā;zhà  

常用词组

咋个

基本词义

咋的拼音:   

〈词性:动〉

(1) 啃咬 [bite]

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苏舜钦《城南感怀呈永叔》

(2) 又如:咋指(咬指出血以自誓);咋噬(咬嚼吞吃);咋笔(操笔。古人构思为文时常以口咬笔杆,故称)

(3) 大声呼叫;喊叫 [cry out]。如:咋咋(象声词。呼叫声,咬牙声);咋唶(呼喊吆喝声)

(4) 另见 zǎ;zhā;zhà  

常用词组

咋舌

基本词义

咋的拼音: zhā  

另见 zǎ;zé;zhà  

常用词组

咋呼

基本词义

咋的拼音: zhà  

〈词性:副〉

(1) 通“乍”,突然 [suddenly;abruptly]

桓子咋谓 林楚…。——《左传·定公八年》

(2) [象]∶应答之声 [yes]。如:咋,我就来

词性变化

咋的拼音: zhà  

〈词性:动〉

(1) 激怒 [irritate]

急得他三尸神咋,七窍生烟。——《西游记》

(2) 炸开 [blast]

半山里,崖崩岭咋。——《西游记》

(3) 另见 zǎ;zé;zhā  

常用词组

咋舌

  拼音  shé   注音  ㄕㄜˊ   
部首  舌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TDD  仓颉  HJR  郑码  MI  四角  20604  结构  单一电码  5286  区位  4164  统一码  820C  笔顺  ノ一丨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舌的拼音:shé(ㄕㄜˊ)  

⒈ 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舌头。舌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舌剑。

⒉ 语言辩论的代称:舌战(激烈议论)。

⒊ 像舌头的东西:帽舌。火舌。

⒋ 铃或释中的锤。

⒌ 指箭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

统一码

舌字UNICODE编码U+820C,10进制: 33292,UTF-32: 0000820C,UTF-8: E8 88 8C。

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舌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lingua、tongue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tongue; clapper of bell; KangXi radical 135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舌的拼音: shé  

〈词性:名〉

(1)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2) 同本义 [tongue]

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说文》

兑为口舌。——《易·说卦》

心在窍为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舌举(舌翘起而不能动。指理屈词穷);舌挢不下(翘起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的样子);舌刺刺(形容嘴舌不停地说话);舌敞唇穿(舌烂辰破,舌烂唇干);舌簧(巧舌);舌干唇焦(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反复申说、劝道。也作舌敝唇焦)

(4) 代指言语 [language]

云而使舌。人体委与之。——《国语·周语》。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驷不及舌。——《论语·颜渊》

(5) 又如:舌辩(能言善辩;争辩);舌摇簧鼓(满嘴胡说;大发议论);舌敝耳聋(指言者舌敝,听者耳聋。意为议论纷繁);舌辨(口才敏捷);舌锋(谓言词犀利);舌人(古代的翻译官);舌端月旦(用言语评论人物);舌剑唇枪(比喻言辞锋利。也作“唇枪舌剑”);舌灿莲花(比喻能言善道)

(6) 指畚箕外伸的部分。也泛称舌状物 [sth.resembling a tongue]。如:帽舌;鞋舌;火舌

(7) 指装在铃铎内的锤。亦指管乐器的簧 [hammer;spring]

遒人以木铎徇于路。——《书·胤征》。孔传:“木铎,金铃木舌。”

常用词组

舌敝唇焦、舌边音、舌根音、舌耕、舌尖音、舌面前音、舌伤、舌苔、舌头、舌战、舌子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