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摇吻鼓舌的意思

yáowěnshé

摇吻鼓舌



拼音yáo wěn gǔ shé

注音一ㄠˊ ㄨㄣˇ ㄍㄨˇ ㄕㄜˊ

解释耍嘴皮,嚼舌头。形容耍弄嘴皮进行挑拨煽动,泛指卖弄口才。

出处宋·陈亮《辩士传序》:“一时鲜廉寡耻之徒往来乎其间,摇吻鼓舌,劫之以势,诱之以利。”

用法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卖弄口才。

感情摇吻鼓舌是贬义词。

近义摇唇鼓喙、摇唇鼓舌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yáo   注音  一ㄠˊ   繁体    
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10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86  RERM  五笔98  RETB  仓颉  QBOU  郑码  DPEZ  四角  52072  结构  左右电码  2280  区位  5001  统一码  6447  笔顺  一丨一ノ丶丶ノノ一一丨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摇的拼音:yáo(一ㄠˊ)  

⒈ 摆动:摇曳。摇晃。摇荡。摇篮。动摇。摇摆。摇头摆尾。摇摇欲坠。扶摇直上。

⒉ 往上升:风举云摇。

统一码

摇字UNICODE编码U+6447,10进制: 25671,UTF-32: 00006447,UTF-8: E6 91 87。

摇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摇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搖摿揺㨱

汉英互译

rock、shake、sway、wave、wigwagg

相关字词

摆、撼、晃

造字法

形声:从扌、声

English

wag, swing, wave; shake; scull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摇的拼音: yáo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本义:摇动;摆动)

(2) 同本义 [swing]

摇,动也。——《说文》

摇,作也。——《尔雅》

摇者不定。——《管子·心术》

复命摇作。——《庄子·则阳》

夹而摇之。——《考工记·矢人》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古诗十九首》

蒙络摇缀。——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痒不得搔,痹不得摇。——柳宗元《断刑论》

摇头而歌。——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动摇承之。——清· 姚鼐《登泰山记》

(3) 又如:摇旗打鼓(四处张扬,闹得满城风雨);摇铃打鼓(摇旗打鼓);摇颭(摇摆颤动。形容女人走路的妖娆姿态);摇风(谓风吹摆动);摇摆气势(摇头摆尾,虚张声势);摇席破座(兴奋得坐不安移);摇唇鼓舌(凭借能言善辩而游说煽动)

(4) 动摇 [shake]

本根一摇,忧患非浅。——《新唐书·狄仁杰传》

(5) 又如:摇心(人心动摇);摇易(动摇更易);摇悦(一会儿动摇,一会儿喜悦的矛盾心理)

(6) 骚扰 [harass]。如:摇毒(骚扰为害);摇乱(扰乱;作乱)

词性变化

摇的拼音: yáo  

〈词性:形〉

(1) 疾 [fast,swift]

摇,疾也。——《广雅》

将摇举,谁与期。——《汉书·礼乐志》

遂乃风举云摇,浮游溥览。——汉· 班固《西都赋》

(2) 又如:摇举(腾升高举)

常用词组

摇摆、摇船、摇唇鼓舌、摇荡、摇动、摇鹅毛扇、摇鼓、摇滚舞、摇滚乐、摇撼、摇晃、摇篮、摇篮曲、摇耧、摇蜜、摇旗呐喊、摇钱树、摇身一变、摇手、摇手、摇头、摇头摆尾、摇头不算点头算、摇头晃脑、摇尾乞怜、摇漾、摇摇摆摆、摇摇欲坠、摇曳

  拼音  wěn   注音  ㄨㄣˇ   
部首  口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KQRT  仓颉  RPHH  郑码  JROD  四角  67020  结构  左右电码  0708  区位  4639  统一码  543B  笔顺  丨フ一ノフノ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吻的拼音:wěn(ㄨㄣˇ)  

⒈ 嘴唇:吻合(意见、看法完全相同)。

⒉ 用嘴唇接触表喜爱、亲热:接吻。吻别。

⒊ 动物的嘴。

统一码

吻字UNICODE编码U+543B,10进制: 21563,UTF-32: 0000543B,UTF-8: E5 90 BB。

吻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吻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㖧㗃䐇呅呡肳

汉英互译

kiss、canoodle、proboscis

造字法

形声:从口、勿声

English

kiss; the lips; coinciding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吻的拼音:

wěn  

〈词性:名〉

(1) (形声。从口,勿声。本义:嘴唇)

(2) 同本义 [lips]

吻,唇两角头边也。——《华严经音义》

黄吻澜漫赤。——左思《娇女诗》

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马中锡《中山狼传》

(3) 又如:接吻;亲吻

(4) 嘴;口 [mouth]

使人之吻助己言谈。——《墨子·尚同中》

(5) 又如:吻舌(吻唇。口和舌);吻吮(用口吹奏);吻流(利口之辈);吻创(口疮);吻翰(口与笔);吻噤(闭口);吻儒(善谑利口的儒生)

(6) 语气;口气 [mood]。如:口吻

(7) 指鸱吻。古建筑屋脊两端的装饰物 [ornament on roof ridge,in the shape of a legendary animal]

其制设吻者为殿,无吻者不为殿矣。——宋· 叶梦得《石林燕语》

词性变化

吻的拼音: wěn  

〈词性:动〉

(1) 合;闭 [close]

道士摇着铃注卵子,念几句生意经,吻了材盖。——清· 张南庄《何典》

(2) 又如:吻着唇点点头

(3) 亲嘴 [kiss]。如:他渴望着吻她一下

(4) 紧接;相符合 [coincide]

闽城吻海而派江,辅山以居。—— 唐· 沈亚之《闽城开新池记》

常用词组

吻合

  拼音    注音  ㄍㄨˇ   
部首  鼓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  FKUC  仓颉  GTJE  郑码  BJEX  四角  44147  结构  左右电码  7849  区位  2536  统一码  9F13  笔顺  一丨一丨フ一丶ノ一一丨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鼓的拼音:gǔ(ㄍㄨˇ)  

⒈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鼓乐(yuè  )。鼓角(jiǎo  )。大鼓。

⒉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⒊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鼓吹。鼓噪。

⒋ 发动,使振作起来: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

⒌ 高起,凸出:鼓包。鼓胀。

⒍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

统一码

鼓字UNICODE编码U+9F13,10进制: 40723,UTF-32: 00009F13,UTF-8: E9 BC 93。

鼓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鼓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皷鼔

汉英互译

beat、drum、kettle、tambour

相关字词

饱、瘪、泄

造字法

会意

English

drum; beat, top, strik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鼓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   ),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2) 同本义 [drum]

鼓,郭也。春分之音。——《说文》

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释名·释乐器》

击鼓其镗。——《诗·邶风·击鼓》

皮曰鼓。——《汉书·律历志上》

抱玉枪兮击鸣鼓。——《楚辞·屈原·国殇》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百姓阗王钟鼓之乐。——《孟子·梁惠王上》

(3) 打击乐器之一。一般由两端绷紧皮面的空心圆筒构成,以一根或一对木槌敲击时发出深沉的咚咚声。如:鼓钹(鼓和铙钹。打击乐器);鼓鞞(乐器,分大鼓和小鼓,进军时以励战士);鼓吏(掌鼓的官吏);鼓床(鼓架,鼓座)

(4) 鼓面

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分之一。——《周礼》

(5) 形状、作用、声音像鼓的东西。如:石鼓;耳鼓;蛙鼓

(6) 指鼓声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钟磬被敲击之处 [stricken point]

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周礼》

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四鼓,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8) 古国名。春秋时鼓国,在今河北省晋县,白狄的一支,为晋国所灭 [Gu state]

(9) 古代量器名。四钧为石,四石为鼓 [Gu, a kind of measure]

献米者操量鼓。——《礼记》

词性变化

鼓的拼音:   

〈词性:动〉

(1) 击鼓进攻 [drum]

鼓,击鼓也。——《说文》

公将鼓之。——《左传·庄公十年》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诗·唐风·山有枢》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2) 又如:鼓行(古代作战时,击鼓进兵,鸣钲则止,故称行进为鼓行);鼓险(乘敌军陷入险地时,击鼓攻击)

(3) 泛指敲击, 弹奏 [beat;strike;sound]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孟子·梁惠王上》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又如:鼓腹讴歌(拍着肚皮唱歌。表示吃得饱而歌颂世道好);鼓腹含哺(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安乐生活);鼓缶(击缶)

(5) 打开,开启 [open]。如:鼓箧(打开书箱。后用以指勤学);鼓翼(振翼而飞)

(6) 挥动 [brandish]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7) 如:鼓刀(挥动屠刀,杀牲割肉)

(8) 摇动 [row]。如:鼓棹(摇动船桨);鼓楫(即鼓棹)

(9) 煽动,鼓动 [agitate;arouse]。如:鼓令(鼓动,怂恿);鼓合(鼓动;挑动);鼓弄(鼓动;挑拨);鼓唇摇舌(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多言,卖弄口才)

(10) 激发 [rouse;pluck up]。如:鼓舞;鼓励

(11) 拍打;振动 [flap;shake]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宋· 苏轼《石钟山记》

(12) 又如:鼓翼(振翅而飞);鼓掌

(13) 凸起,涨大 [bulge]。如:鼓腹(凸起肚子,后用以比喻饱食而闲暇无事);鼓颊(鼓起腮帮。形容忙着说话)

(14) 扇动 [fan]。如:鼓风

常用词组

鼓板、鼓吹、鼓槌、鼓捣、鼓点、鼓点子、鼓动、鼓风、鼓风机、鼓风炉、鼓鼓囊囊、鼓惑、鼓角、鼓劲、鼓揪、鼓励、鼓溜溜、鼓楼、鼓膜、鼓破众人捶、鼓气、鼓秋、鼓舌、鼓师、鼓室、鼓手、鼓书、鼓腾腾、鼓凸、鼓外圈、鼓舞、鼓乐、鼓噪、鼓掌、鼓胀、鼓胀胀、鼓铸

  拼音  shé   注音  ㄕㄜˊ   
部首  舌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TDD  仓颉  HJR  郑码  MI  四角  20604  结构  单一电码  5286  区位  4164  统一码  820C  笔顺  ノ一丨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舌的拼音:shé(ㄕㄜˊ)  

⒈ 人或动物嘴里辨别滋味、帮助咀嚼和发音的器官:舌头。舌耕(a.指读书勤奋;b.旧时学者授徒,依口说谋生,好像农夫耕田得粟)。唇枪舌剑。

⒉ 语言辩论的代称:舌战(激烈议论)。

⒊ 像舌头的东西:帽舌。火舌。

⒋ 铃或释中的锤。

⒌ 指箭靶两旁上下伸出的部分。

统一码

舌字UNICODE编码U+820C,10进制: 33292,UTF-32: 0000820C,UTF-8: E8 88 8C。

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舌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lingua、tongue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tongue; clapper of bell; KangXi radical 135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舌的拼音: shé  

〈词性:名〉

(1) (会意。从干,从口。本义:舌头)

(2) 同本义 [tongue]

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会意。言犯口而出,食犯口而入也。——《说文》

兑为口舌。——《易·说卦》

心在窍为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舌举(舌翘起而不能动。指理屈词穷);舌挢不下(翘起舌头。形容惊讶或害怕的样子);舌刺刺(形容嘴舌不停地说话);舌敞唇穿(舌烂辰破,舌烂唇干);舌簧(巧舌);舌干唇焦(说话过多,舌头干燥,嘴唇焦裂。形容费尽口舌、反复申说、劝道。也作舌敝唇焦)

(4) 代指言语 [language]

云而使舌。人体委与之。——《国语·周语》。注:“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官也。”

驷不及舌。——《论语·颜渊》

(5) 又如:舌辩(能言善辩;争辩);舌摇簧鼓(满嘴胡说;大发议论);舌敝耳聋(指言者舌敝,听者耳聋。意为议论纷繁);舌辨(口才敏捷);舌锋(谓言词犀利);舌人(古代的翻译官);舌端月旦(用言语评论人物);舌剑唇枪(比喻言辞锋利。也作“唇枪舌剑”);舌灿莲花(比喻能言善道)

(6) 指畚箕外伸的部分。也泛称舌状物 [sth.resembling a tongue]。如:帽舌;鞋舌;火舌

(7) 指装在铃铎内的锤。亦指管乐器的簧 [hammer;spring]

遒人以木铎徇于路。——《书·胤征》。孔传:“木铎,金铃木舌。”

常用词组

舌敝唇焦、舌边音、舌根音、舌耕、舌尖音、舌面前音、舌伤、舌苔、舌头、舌战、舌子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