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ī gǔ zuò qì
注音一 ㄍㄨˇ ㄗㄨㄛˋ ㄑ一ˋ
解释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例子初听这话,还是一鼓作气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八回)
正音“一”,不能读作“yì”。
辨形“作”,不能写作“做”。
辨析一鼓作气和“一气呵成”;都有“一口气把事情做好”的意思;有时可以通用。但一鼓作气偏重在鼓足干劲;趁热打铁;多用来形容战斗时振奋精神;鼓足干劲;勇往直前;“一气呵成”偏重在安排紧凑;迅速完成;多用来形容写文章或做事过程中不间断、不放松;一口气把它写完或做完。
用法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歇后语水里的蛤蟆
谜语通风;风箱;皮老虎
感情一鼓作气是褒义词。
繁体一皷作氣
近义一气呵成、趁热打铁
反义一败涂地、偃旗息鼓、一败如水
英语get sth. done in one vigorous effort
俄语одним духом(без перерыва)
日语意欲(いよく)を奮(ふる)い立(た)たせて一気(いっき)にやる
德语unter vollem Einsatz der Krǎfte(in einem Zug)
造句profiter de l'ardeur des débuts
动物生肖牛,虎,蛇
一的拼音:yī(一)
⒈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⒉ 纯;专:专一。一心一意。
⒊ 全;满:一生。一地水。
⒋ 相同:一样。颜色不一。
⒌ 另外的:蟋蟀一名促织。
⒍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一算。试一试。
⒎ 乃;竞:一至于此。
⒏ 部分联成整体:统一。整齐划一。
⒐ 或者:一胜一负。
⒑ 初次:一见如故。
⒒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一字UNICODE编码U+4E00,10进制: 19968,UTF-32: 00004E00,UTF-8: E4 B8 80。
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一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壹弌
a、an、each、one、per、same、single、whole、wholehearted
指事
one; a, an; alone
详细解释◎ 一的拼音: yī
〈词性:数〉
(1)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 同本义 [one]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文》
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
抱一而天下试。——《老子》
故一人有事于四方。——《书·君奭》。传:“天子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汉·贾谊《过秦论》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一境(一个地方);一丝(一根蚕丝);一碗水往平处端(办事公正不偏袒);一拳正打在心窝(一下说到要害处);一人做一人当(敢做就敢于承认,绝不连累别人);一客不烦二主(托一人能办的事,就不再打扰第二个人);一动不如一静(动不如静好);一言抄百语(总而言之);一缘一会(天缘凑合);一路功名(仕途顺利,官运亨通);一盘一盒(礼物);一清如水(静悄悄地没有人影);一毫不爽(一点不差);一息恹恹(疾病缠身,气息微弱)
(4) 序数的第一位 [first]
一战而举鄢、郢。(第一仗就攻下了楚国的重要城市鄢、郢。一战,第一战。指楚顷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下楚国的鄢、郢二都的战争。举,攻下。鄢,地名,在今湖北省宜城县境。郢,地名,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5) 又如:一紧二慢三罢休(指先紧后慢、最后不了了之的官场办事作风);一来二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周折);一品锅(一种里面杂放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的“砂锅”);一甲(科举殿试第一至第三名,赐进士及第);一更;一品(犹言一等;第一等);一等一(第一等中的第一名)
(6) 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odd]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
(7) 又如:一脚(动物身体的四分之一,一条腿的部分);丈一、丈二;百一;一份(整体分为若干份的一部分);一杆子(方言。犹言一部分);一得(得到一件或一个);一端(指物件的一头)
(8) 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single;only one]
一至楚。——《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初一交战。——《资治通鉴》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9) 又如:一拿一个着(一下子就拿住);一气一个死(气得要命);一忽觉转(一觉醒来);一时半霎(指时间极短);一个眼闪(一会儿工夫);一之为甚(一次已经过分了。用来劝人不要重犯错误)
(10) 某一个 [certain]。如:忽见一个从前方来;一天;一次;一夜(指某夜);一能(某一项专长或技能)
(11) 每;各 [every time;each]。如:一桌十人;一日三餐
(12) 另;又 [another]。如:蝉一名知了
◎ 一的拼音: yī
〈词性:形〉
(1) 全;满 [whole;full]
一肌一容(一:全部。指宫女的整个肌肤容貌)。——唐·杜牧《阿房宫赋》
传一乡。——宋·王安石《伤仲永》
洞庭一湖。——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长烟一空。
欢动一城。——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通订一舟。——明·魏学《核舟记》
(2) 又如:一罟(全部;一点不留);一是(全赁);一凭(任凭;完全凭仗);一抹(全部);一听(听任);一划(一派);一床(全部[乐器]);一力(竭力);一创(整个);一到处(到处;四处);一条提(全部;统统);一抹光(一律免除或不予追究);一到处(遍地里);一肩儿(所承担的全部责任)
(3) 相同;一样 [same]。如:一个稿子(一模一样);一便价(一式的;一律的);一似(好像;似同);一同(相同;一样);一理(同一准则)
(4) 齐一;联合 [joint;combined]。如:一缴过儿(一起);一搭儿(一答里。一起;一块儿);一合儿(一同;一起);一就(一并;一起);一心(同心;齐心);一堆(一起;一块);一淘(一道;一路);一派(一齐);一体(一起;一块)
(5) 统一 [unified;unitary]
以一中外之心,以色觊觎之望。——《子谦全传》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6) 又如:一正(统一法度政令);一匡(使得到匡正);一法(统一的法令);一是(犹言统一的标准);一量(统一度量);一统天下(统一全国)
(7) 专一 [single-minded;concentrated]
用心一世。——《荀子·劝学》
(8) 又如:一德无暇(一心一意,没有一点虚情假意);一心一计(一心一意)
(9) 纯一不杂 [pure]。如:一青(犹纯青);一抹黑(形容一团漆黑);一纯(心地纯一)
(10) 独 [single;alone]。如:一目(独眼);一取(独取);一眼(一只眼睛。特指独存一眼);一尊(独尊)
◎ 一的拼音: yī
〈词性:副〉
(1) 都,一概 [all]
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一划(一律);一回(一概);一弄(一切;全体);一抹光(全都包括在内);一往(一概;一律);一括(犹言总括);一是(一概)
(3) 很;甚 [very]。如:一无性天(非常虚伪);一力价(极力地);一撮儿(极其;百般)
(4) 始终 [straight;always;all along]。如:一象(一像。一向;从来);一起(一向;向来);一行(一向;一直);一了(一直;从来);一往(犹一向)
(5) 一经 [once;in case]
诚一开口。——《史记·魏公子列传》
俗之一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黄鹤一去不复返,——唐·崔颢《黄鹤楼》
禄山一出。——宋·苏轼《教战守》
一出门。——《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一膺新命(一旦接受朝廷的任命);一觉(一旦);一头(一旦);一投(方言。一等到;一旦)
(7) 犹一一 [one by one;one affer another]。如:一略数(谓一一略举);一听(一一倾听)
◎ 一的拼音: yī
〈词性:名〉
初次,第一次;开始 [first;begin]。如:一箭上垛(比喻旗开得胜,首次就达到目的);一生人(初次卖做奴婢的女子);一头里(原来;起先);一成(初次制成的);一回生(初见陌生);一见如旧(一见如故。初次相见意气相投,有如故交);一初(开始;起初);一征(初次征战);一听(初听)
一把手、一把死拿、一把抓、一败涂地、一斑、一般、一般见识、一板三眼、一板一眼、一半、一半、一…半…、一半天、一杯羹、一辈子、一本万利、一本正经、一鼻孔出气、一笔勾销、一笔抹煞、一壁厢、一臂之力、一边、一边、一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拨儿、一…不…、一不做,二不休、一步登天、一步一个脚印、一差二错、一刹,一刹儿、一刹那、一刬、一场空、一倡百和、一唱一和、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尘不染、一成不变、一程子、一筹莫展、一触即发、一触即溃、一锤定音、一锤子买卖、一次方程、一次性、一蹴而就,一蹴而得、一搭两用儿、一大早儿、一代、一带、一旦、一刀两断、一刀切、一道、一得、一得之功、一得之愚、一点、一点儿,一点点、一丁点儿、一定、一定之规、一度、一段、一堆、一而再、再而三、一…而…、一二、一…二…、一发、一发、一发千钧、一帆风顺、一反常态、一分、一分为二、一风吹、一副、一概、一概而论、一干二净、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萝卜一个坑儿、一个心眼儿、一共、一股劲儿、一股脑儿、一鼓作气、一官半职、一贯、一棍子打死、一锅端、一锅粥、一锅煮、一国两制、一何、一哄而起、一哄而上、一忽儿、一呼百应、一晃、一晃、一会儿、一己、一技之长、一家之长、一家之主、一见倾心、一见如故、一箭双雕、一介、一经、一…就…、一举、一举两得、一蹶不振、一刻、一孔之见、一口、一口气、一块、一块、一览、一览表、一揽子、一劳永逸、一例、一连、一连串、一了百了、一鳞半爪、一溜儿、一溜烟、一路、一律、一落千丈、一马当先、一马平川、一脉相承、一毛不拔、一面、一面儿理、一面之词、一面之交、一鸣惊人、一瞑不视、一命呜呼、一模一样、一木难支、一目了然、一目十行、一男半女、一年到头、一年一度、一念之差、一诺千金、一派、一盘棋、一盘散沙、一瞥、一贫如洗、一暴十寒、一齐、一起、一气、一窍不通、一切、一清二白、一清二楚、一穷二白、一丘之貉、一人班、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一日、一日千里、一日三秋、一日身死、一如、一如既往、一霎那、一身、一神教、一生、一眚、一时、一时半会儿、一事无成、一视同仁、一手、一手一足、一手遮天、一水儿、一顺儿、一瞬、一丝不苟、一丝不挂、一丝一毫、一塌糊涂、一套、一套、一体、一天、一条龙、一条心、一同、一统、一通儿、一头、一头儿沉、一头热、一吐为快、一团和气、一团漆黑、一团糟、一推六二五、一网打尽、一往情深、一往无前、一望无际、一味、一文不名、一文不值、一问三不知、一窝蜂,一窝风、一无是处、一无所长、一五一十、一物降一物、一息尚存、一席话、一系列、一下、一下、一向、一笑置之、一些、一泻千里、一泻汪洋、一心、一心一德、一心一意、一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言九鼎、一言堂、一言为定、一言以蔽之、一氧化碳、一样、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一叶知秋、一一、一…一…、一衣带水、一语破的、一元方程、一再、一早、一眨巴眼,一眨巴眼儿、一朝、一朝一夕、一针见血、一枕黄粱、一阵、一阵风、一阵子、一知半解、一直、一纸空文、一致、一掷千金、一柱擎天、一准、一字千金、一字一板、一总、一走了之、一卒之田
鼓的拼音:gǔ(ㄍㄨˇ)
⒈ 打击乐器,圆柱形,中空,两头蒙皮:鼓乐(yuè )。鼓角(jiǎo )。大鼓。
⒉ 形状、声音、作用像鼓的:耳鼓。石鼓。
⒊ 敲击或拍打使发出声音:鼓吹。鼓噪。
⒋ 发动,使振作起来:鼓励。鼓动。鼓舞。一鼓作气。
⒌ 高起,凸出:鼓包。鼓胀。
⒍ 古代夜间击鼓以报时,一鼓即一更。
鼓字UNICODE编码U+9F13,10进制: 40723,UTF-32: 00009F13,UTF-8: E9 BC 93。
鼓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鼓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皷鼔皼
beat、drum、kettle、tambour
饱、瘪、泄
会意
drum; beat, top, strike
详细解释◎ 鼓的拼音:
皷 gǔ
〈词性: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 pū ),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2) 同本义 [drum]
鼓,郭也。春分之音。——《说文》
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释名·释乐器》
击鼓其镗。——《诗·邶风·击鼓》
皮曰鼓。——《汉书·律历志上》
抱玉枪兮击鸣鼓。——《楚辞·屈原·国殇》
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百姓阗王钟鼓之乐。——《孟子·梁惠王上》
(3) 打击乐器之一。一般由两端绷紧皮面的空心圆筒构成,以一根或一对木槌敲击时发出深沉的咚咚声。如:鼓钹(鼓和铙钹。打击乐器);鼓鞞(乐器,分大鼓和小鼓,进军时以励战士);鼓吏(掌鼓的官吏);鼓床(鼓架,鼓座)
(4) 鼓面
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分之一。——《周礼》
(5) 形状、作用、声音像鼓的东西。如:石鼓;耳鼓;蛙鼓
(6) 指鼓声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7) 钟磬被敲击之处 [stricken point]
铣间谓之于,于上谓之鼓。——《周礼》
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四鼓,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8) 古国名。春秋时鼓国,在今河北省晋县,白狄的一支,为晋国所灭 [Gu state]
(9) 古代量器名。四钧为石,四石为鼓 [Gu, a kind of measure]
献米者操量鼓。——《礼记》
◎ 鼓的拼音: gǔ
〈词性:动〉
(1) 击鼓进攻 [drum]
鼓,击鼓也。——《说文》
公将鼓之。——《左传·庄公十年》
子有钟鼓,弗鼓弗考。——《诗·唐风·山有枢》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左传·庄公十年》
(2) 又如:鼓行(古代作战时,击鼓进兵,鸣钲则止,故称行进为鼓行);鼓险(乘敌军陷入险地时,击鼓攻击)
(3) 泛指敲击, 弹奏 [beat;strike;sound]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孟子·梁惠王上》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 又如:鼓腹讴歌(拍着肚皮唱歌。表示吃得饱而歌颂世道好);鼓腹含哺(口含食物,手拍肚子。形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安乐生活);鼓缶(击缶)
(5) 打开,开启 [open]。如:鼓箧(打开书箱。后用以指勤学);鼓翼(振翼而飞)
(6) 挥动 [brandish]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史记·魏公子列传》
(7) 如:鼓刀(挥动屠刀,杀牲割肉)
(8) 摇动 [row]。如:鼓棹(摇动船桨);鼓楫(即鼓棹)
(9) 煽动,鼓动 [agitate;arouse]。如:鼓令(鼓动,怂恿);鼓合(鼓动;挑动);鼓弄(鼓动;挑拨);鼓唇摇舌(形容利用口才进行煽动或游说。亦泛指多言,卖弄口才)
(10) 激发 [rouse;pluck up]。如:鼓舞;鼓励
(11) 拍打;振动 [flap;shake]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宋· 苏轼《石钟山记》
(12) 又如:鼓翼(振翅而飞);鼓掌
(13) 凸起,涨大 [bulge]。如:鼓腹(凸起肚子,后用以比喻饱食而闲暇无事);鼓颊(鼓起腮帮。形容忙着说话)
(14) 扇动 [fan]。如:鼓风
鼓板、鼓吹、鼓槌、鼓捣、鼓点、鼓点子、鼓动、鼓风、鼓风机、鼓风炉、鼓鼓囊囊、鼓惑、鼓角、鼓劲、鼓揪、鼓励、鼓溜溜、鼓楼、鼓膜、鼓破众人捶、鼓气、鼓秋、鼓舌、鼓师、鼓室、鼓手、鼓书、鼓腾腾、鼓凸、鼓外圈、鼓舞、鼓乐、鼓噪、鼓掌、鼓胀、鼓胀胀、鼓铸
作的拼音:zuò(ㄗㄨㄛˋ)
⒈ 起,兴起,现在起:振作。枪声大作。
⒉ 从事,做工:工作。作息。作业。
⒊ 举行,进行:作别(分别)。作乱。作案。作战。作报告。
⒋ 干出,做出,表现出,制造出:作恶(è )。作弊。作梗。作祟。作态。作色。作为。作难。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
⒌ 当成,充当:作罢。作保。作伐(做媒人)。作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看,喻坐观别人成败)。
⒍ 创造:创作。写作。作曲。作者。
⒎ 文艺方面的成品:作品。不朽之作。
⒏ 同“做”。
⒐ 旧时手工业制造加工的场所:作坊。
⒑ 从事某种活动:作揖。作弄。作死。
作字UNICODE编码U+4F5C,10进制: 20316,UTF-32: 00004F5C,UTF-8: E4 BD 9C。
作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作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㑅乍胙
act as、do、make、pretend、regard as、be delivered of、fashion
make; work; compose, write; act, perform
详细解释◎ 作的拼音: zuō
〈词性:名〉
(1) 作坊,手工业工场 [workshop]
明帝方修宫室而节气不合,…而 礼径至所作,不复重奏,称诏罢民。——《三国志·魏志》
(2) 又如:作房(作坊);作分(作坊);木工作;油漆作;洗衣作
(3) 另见 zuò (除作坊外,其余都读 zuò )
作坊
◎ 作的拼音: zuò
〈词性:动〉
(1) (会意。从人,从乍。人突然站起为作。甲骨文字形,象衣领初作的形状。本义:人起身)
(2) 同本义[get up]
作,起也。——《说文》
明两作。——《易·离》
作其即位。——《书·无逸》
与子偕作。——《诗·秦风·无衣》
或作而行之。——《考工记》
凡作民。——《周礼·士师》
三献作止爵。——《仪礼·特牲礼》
后圣有作。——《礼记·礼运》
而后作焉。——《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舍瑟而作。——《论语·先进》
客作而辞。——《礼记·少仪》
如日出时,眠者皆作。——宋· 苏轼《画佛赞》
有洪洞令杜君者,作而言曰。——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作止(作息;起居)
(4) 起来;开始工作 [rise; do; make]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乐府诗集》
蚤作而夜思。——唐· 柳宗元《送董邵南序》
往来种作。——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唐· 李白《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5) 又如:作力(出力;使力);作本(务农);作苦(耕作辛苦);作一(劳动专一);作牧(畜牧,放牧);作剧(劳作勤苦);作劳(劳作,劳动);作甚(做什么)
(6) 产生,兴起 [arise]
包牺氏没, 神农氏作。——《易·系辞下》
周秦之际,诸子并作。——《论衡》
由汤至于 武丁,贤圣之君六七作。——《孟子·公孙丑下》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
天油然作云。——《孟子》
坚冰作于履霜,寻木起于蘖栽。——汉· 张衡《东京赋》
浓雾半作半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7) 又如:作兴(兴起);作师(兴兴);作病(发生疾病,致病);作见(出现;显现);作逆(作乱,造反);作贼(造反);作缘(发生瓜葛、联系)
(8) 做;创制;制作;从事某种活动 [do; make]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梁惠王上》
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后汉书·张衡传》
作结绳而为罔罟。——《易·系辞下》
为楚王作剑。—— 晋· 干宝《搜神记》
吾为楚王作剑。
汝父为楚王作剑。
作二铁板。——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9) 又如:作茶(制茶);作治(制作。亦指制造的成品);作黍(做黍米饭);作烦(制造麻烦,添麻烦);作衅(制造事端);作景(为难,作梗);作对头(与人为敌、为难)
纤纤作细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生人作死别。
故作不浪计。
作推敲之势。——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10) 写作,创作 [compose]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列传》
仲尼卮而作《春秋》。—— 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唐· 王勃《滕王阁序》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时而作——唐· 白居易
(11) 《与元九书》
作敲字佳矣。——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令作诗。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2) 又如:作古作故(不依旧规,自创先例);作述(创作传述)
(13) 振作 [boost]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孟子·告子下》
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
(14) 又如:作气(振作勇气);作强(产生强劲之力)
(15) 假装,装出 [feign]。如:作面子(装点面子);作乔(装假,装模做样);作筏子(做样子);作张作致(装模作样);作轨(作为规范);作喜(变作笑脸,露出喜色)
(16) 充当 [work as]
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论语》
(17) 又如:做冰(做媒人);作霖(充作救旱之雨。后指降甘霖或下雨);作小(做小。与人为妾);作眼(做眼线);作甘(做救旱甘霖)
(18) 当作 [serve as]
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老大嫁作商人妇。——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19) 又如:作傍(当作靠山;作依托);作外(当作外文,见外);作做(当作,算作)
(20) 建筑 [build]
将有作。——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作亭者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21) 又如:作邑(建筑都城);作洛(另建新都);作土(积土堆垒以御敌)
(22) 发出音响,演奏 [play]
乐将作。——宋· 王谠《唐语林·雅量》
(23) 又如:作倡(演奏音乐或表演歌舞);作健(成为强者。谓奋发称雄)
(24) 生出,长出来 [begin to grow; come into being]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诗·小雅·采薇》
(25) 又如:作花(长出花蕾;开花);作谷(田里生长着的谷物);作肉(方言。长肉)
(26) 培育,造就 [culture]
亦惟助宅天命,作新民。——《书·康诰》
(27) 又如:作育(造就培养);作新(比喻教化百姓移风易俗);作养(培养,培育);作诲(教诲,训导)
(28) 担任 [assume the office of ]
伯禹作司空。——《书·舜典》
(29) 又如:作县(当县官);作吏(担任官职);作宾(担任太子宾客职务);作游(谓游幕。指到各地做幕僚);作邑(当县令)
(30) 发生,发作 [occur;break out]
冻风时作。——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作则飞沙走砾。
此疫作也。——清· 方苞《狱中杂记》
(31) 发出,放射 [emit;give out]
泠泠作响。——吴均《与朱元思书》
振奋作声。——《聊斋志异·促织》
有作其芒。——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百千齐作。——《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2) 发动 [start;launch]
一夫作难而匕庙隳。——汉· 贾谊《过秦论》
(33) 像;似(唐宋时期出现的) [be similar; like]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宋·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34) 通“诅”( zǔ )。咒诅[curse;damn]
侯作侯祝。——《诗·大雅·荡》
下作之地,上作之天。——《管子·轻重己》。俞樾云:“两作字读为诅,古字通用。”
◎ 作的拼音: zuò
〈词性:名〉
(1) 作品;文章 [work]
临摹旧作。——蔡元培《图画》
理想派之作。
(2) 又如:遗作;译作;新作
(3) 事情,事业 [affair]
利用为大作。——《易·益》
毋以小谋败大作。——《礼记·缁衣》
(4) 措施;办法 [measure]
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后汉书》
(5) 另见 zuō
作案、作罢、作伴、作保、作弊、作壁上观、作别、作成、作大、作东、作对、作恶、作恶多端、作法、作法自毙、作废、作风、作复、作梗、作古、作怪、作合、作计、作家、作假、作价、作奸犯科、作茧自缚、作件、作践、作劲、作客、作困兽斗、作乐、作脸、作料、作乱、作美、作难、作难、作孽、作弄、作呕、作派、作陪、作品、作情、作曲、作人、作色、作势、作誓、作手、作数、作死、作算、作祟、作态、作痛、作威作福、作为、作伪、作文、作物、作息、作学问、作眼、作痒、作业、作业本、作揖、作俑、作用、作缘、作乐、作贼心虚、作战、作者、作证、作主、作准、作作索索
气(氣)的拼音:qì(ㄑ一ˋ)
⒈ 没有一定的形状、体积,能自由散布的物体:气体。
⒉ 呼吸:没气了。气厥。气促。气息。一气呵成。
⒊ 自然界寒、暧、阴、晴等现象:气候。气温。气象。
⒋ 鼻子闻到的味:气味。臭气。
⒌ 人的精神状态:气概。气节。气魄。气派。气馁。
⒍ 怒,或使人发怒:不要气我了。气恼。气盛(shèng )。忍气吞声。
⒎ 欺压:受气。
⒏ 中医指能使人体器官发挥机能的动力:气功。气血。气虚。
⒐ 中医指某种症象:痰气。湿气。
⒑ 景象:和气。气氛。气韵(文章或书法绘画的意境或韵味)。
气字UNICODE编码U+6C14,10进制: 27668,UTF-32: 00006C14,UTF-8: E6 B0 94。
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气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乞氣気炁暣㫓
gas
象形
steam, vapor; KangXi radical 84
详细解释◎ 气的拼音:
氣 qì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2) 同本义 [cloud]
气,云气也。——《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礼记·月令》
地有气。——《考工记·总目》
望其气。——《史记·项羽本纪》
此天子气也。
窗以达气。——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气朔(指显示吉凶的云气和每月的朔日);气祲(古代泛指据以占卜吉凶的云气);气纬(指云气星象);气晕(日、月四周所生的晕气)
(4) 气体的通称 [gas]。既没有独立的形态又没有固定的体积而趋向无限膨胀的流体。如:气蚀。又指天然气。如:气田
(5) 空气 [air]
气谓嘘吸出入者。——《礼记·祭义》注
(6) 又如:气球(一种供游戏用的足球,用皮革制成,内充空气)
(7) 气象 [meteorology]
故在天为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注:“谓风热温燥寒。”
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左传·昭公元年》
山气日夕佳。——晋· 陶渊明《饮酒》诗
春气动。——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节气;节候 [solar term]。如:气序(节气;季气;气候);气和(气候调和);气劲(气候寒冽)
(9) 气味 [odor;smell]
香气环旋。——唐· 李朝威《柳毅传》
恶气袭衣裙。——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与饮食之气相薄。——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气子(气味);气韵
(11) 呼吸;气息 [breath]
武气绝半日复息。——《汉书·李广苏建传》
缢即气绝。——清· 方苞《狱中杂记》
启时气绝。——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气命(性命);气歇(缓一口气);气疾(呼吸系统疾病);气凑(呼吸急促)
(13) 声气,语气 [mood]。如:气长(理直气壮);气拍(醒木;惊堂木);气竭声嘶(气力竭尽,声音嘶哑)
(14) 景象;气氛 [atmosphere]
以达秋气。——《礼记·月令》
(15) 指社会风气和习俗 [general mood;common practice]。如:气土(犹风土);气尚(风尚,气节);气俗(风气习俗);气脉(风气,习俗);气习(风气习俗)
(16) 指人、物的属性或一地的天然特点 [character]。如:气秀(气质优美);气昏(气昏混浊);气品(指万物);气习(气质,习性);气孱(气质虚弱)
(17) 气运 [luck]。如:气脉(犹气运)
(18) 指人的元气 [qi]
气者,体之充也。——《孟子》
气母(元气的本原)
(19) 指精神状态,情绪 [morale;spirit]
恢弘志气。——诸葛亮《出师表》
敢以矜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其气浩然。——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气叹(泄气);气不忿(不甘心;不服气);气不愤(气不忿);气合(意气相投);气志(指精神、意志)
(20) 气派;气概 [manner;style]。如:气色(气势;气派);气性(气势;威风);气傲(气高;意气高傲)
(21) 义气 [personal loyalty]。如:气谊(情谊;交情);气侠(义气豪侠);气义(义气;情谊)
(22) 气焰;权势 [arrogance]
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
以厉其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豪民气尽。——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气沮(气势衰弱);气魄(气势)
(23) 指作家的气质或作品的风格,气势 [style]。如:气格(指诗文的气韵和风格);气习(诗文的风格)
(24) 作风;习气 [style]。如:气重(气性大);气信(意气)
(25) 中医学术语。指脉气和营卫 [energy of life;vital energy]
五气、五声、五色。——《周礼·疾医》。注:“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气疫(谓染疫气而得病);气脉(血气与脉息)
(26) 指效力,作用 [effect]。如:气业(功业)
(27) 通“器”。用具,工具 [utensil;apparatus]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礼记·乐记》
◎ 气的拼音:
氣 qì
〈词性:动〉
(1) 使生气;使气恼 [enrage]。如:气人;他故意气她一下
(2) 愤怒;气恼;生气 [be angry]。如:气闹(气恼;恼怒);气蛊(气恼);气寒(气恼至极点);气不舍(生气不过);气虎虎(气愤);气狠狠(形容生气发狠的样子)
(3) 通“乞”。向人求讨 [go begging;beg]
是若人气。——《墨子·非儒下》
◎ 气的拼音:
(1) 氣 qì
后缀
(2) 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样子” 。如:秀气,俊气,美气
气昂昂、气包子、气泵、气不忿儿、气不公、气不过、气不平、气冲冲、气冲牛斗、气冲霄汉、气喘、气喘如牛、气喘吁吁、气锤、气粗、气垫、气垫船、气动、气度、气短、气短、气氛、气愤,气忿、气概、气割、气根、气功、气骨、气鼓鼓、气臌、气管、气管炎、气贯长虹、气锅、气锅鸡、气焊、气恨、气候、气呼呼、气化、气急败坏、气节、气井、气绝、气厥、气孔、气冷、气力、气量、气流、气笼、气楼、气轮、气煤、气门、气门心、气闷、气密、气囊、气恼、气馁、气派、气泡、气瓶、气魄、气枪、气球、气圈、气塞、气色、气慑、气盛、气势、气势磅礴、气势汹汹、气数、气态、气态、气体、气田、气筒、气头上、气团、气吞山河,气吞河山、气味、气味相投、气温、气息、气象、气象台、气象卫星、气象万千、气象站、气胸、气咻咻、气吁吁、气虚、气旋、气穴、气血、气压、气压表、气眼、气焰、气宇、气韵、气运、气胀、气质、气壮如牛、气壮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