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以煎止燔的意思

jiānzhǐfán

以煎止燔



拼音yǐ jiān zhǐ fán

注音一ˇ ㄐ一ㄢ ㄓˇ ㄈㄢˊ

解释用加热来制止燃烧。比喻处理方法不对,反而助长已成之势。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错币》:“汉初乘弊而不改易,畜利变币,欲以反本,是犹以煎止燔,以火止沸也。”

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处理方式不对。

感情以煎止燔是贬义词。

近义以火止沸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一ˇ   
简体部首  人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繁体部首  人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NYWY  仓颉  VIO  郑码  ZSOD  四角  28700  结构  左右电码  0110  区位  5052  统一码  4EE5  笔顺  フ丶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以的拼音:yǐ(一ˇ)  

⒈ 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以身作则。以邻为壑。以讹传讹。以往鉴来。

⒉ 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

⒊ 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⒋ 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⒌ 目的在于:以待时机。以儆效尤。

⒍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⒎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以内。

⒏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得以。

⒐ 古同“已”,已经。

⒑ 太,甚:不以急乎?

⒒ 及,连及:富以其邻。

统一码

以字UNICODE编码U+4EE5,10进制: 20197,UTF-32: 00004EE5,UTF-8: E4 BB A5。

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以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已㠯㕥

汉英互译

according to、as well as、because of、in order to、take、use、with

造字法

象形:像人用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以的拼音:   

〈词性: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4) 使,令 [take]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

(5)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 凭借;仗恃 [depend on]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7) 认为,以为 [consider as ]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8)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9) 做,从事 [do]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词性变化

以的拼音:   

〈词性:名〉

(1) 原因,缘故 [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2) 无固定职业的人 [unoccupied person]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诗·周颂》

(3) 以色列的简称 [Israel]。如:阿以战争

以的拼音:   

〈词性:介〉

(1)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 依,按,凭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 在,于 [in]——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 从,自,由 [from]——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以的拼音:   

<连>

(1) 为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 因为,由于 [because of]——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5) 则,那么 [then]——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 才 [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7) 表目的或结果等 [aim;target]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以的拼音:   

〈词性:助〉

(1)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4)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常用词组

以暴易暴、以便、以次、以刺世事、以德报怨、以毒攻毒、以讹传讹、以防万一、以攻为守、以故、以观后效、以后、以还、以及、以己度人、以假乱真、以儆效尤、以快言论、以来、以理服人、以力服人、以邻为壑、以卵投石、以貌取人、以免、以内、以前、以人废言、以上、以身试法、以身殉职、以身作则、以是为恨、以外、以往、以为、以下、以牙还牙、以一当十、以一警百、以逸待劳、以正视听、以至、以致、以资、以资切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眦睚杀人

  拼音  jiān   注音  ㄐ一ㄢ   
简体部首  灬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3画  
繁体部首  火部  
五笔  UEJO  仓颉  TBNF  郑码  UAKU  四角  80332  结构  上下电码  3553  区位  2869  统一码  714E  笔顺  丶ノ一丨フ一一丨丨丶丶丶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煎的拼音:jiān(ㄐ一ㄢ)  

⒈ 熬:煎药。煎熬。

⒉ 烹饪方法,把食物放在少量的热油里弄熟:煎鱼。

⒊ 量词,指中药煎汁的次数:头煎。二煎。

统一码

煎字UNICODE编码U+714E,10进制: 29006,UTF-32: 0000714E,UTF-8: E7 85 8E。

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煎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decoct、fry

造字法

形声:从灬、前声

English

fry in fat or oil; boil in water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煎的拼音: jiān  

〈词性:动〉

(1) (形声。从火,前声。“火”字写在下面时常变形成为四点。本义:煎熬)

(2) 同本义 [decoct]

煎,熬也。——《説文》

煎,火干也。凡有汁而干谓之煎。——《方言七》

帐下烹煎皆美人。——苏轼《豆粥》

(3) 又如:煎米(指熬粥);煎服(煎汁服下);煎盘(方言。平底锅);煎豆摘瓜(喻亲属相残)

(4) 比喻折磨;使其痛苦 [torture]

渐见愁煎迫。——《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逆以煎我怀。

(5) 又如:煎熬(比喻折磨);煎情(焦侓的心情)

(6) 一种烹饪方法。锅里放油加热后,把食物放进去,使表面变成焦黄 [fry in shallow oil]

手团作饼,膏油煎。——《齐民要术·饼炙》

(7) 又如:煎点(油煎的糕点);煎鱼;煎鸡蛋

(8) 消熔 [melt]

徒恨芳膏,煎灼灯明。——《后汉书·何顒传》

(9) 又如:煎蒸(燃烧而消熔);煎销(熔化)

(10) 闹 [noise]。如:煎炒(吵闹;无理取闹);前聒(喧闹)

词性变化

煎的拼音: jiān  

〈词性:量〉

中药煎汁的次数[decoction]。如:头煎;二煎

常用词组

煎熬、煎餅、煎迫、煎心

  拼音  zhǐ   注音  ㄓˇ   
部首  止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86  HHHG  五笔98  HHGG  仓颉  YLM  郑码  II  四角  21100  结构  单一电码  2972  区位  5425  统一码  6B62  笔顺  丨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止的拼音:zhǐ(ㄓˇ)  

⒈ 停住不动:止步。截止。

⒉ 拦阻,使停住:止痛。禁止。

⒊ 仅,只:止有此数。不止一回。

⒋ 古同“趾”,脚;脚趾头。

统一码

止字UNICODE编码U+6B62,10进制: 27490,UTF-32: 00006B62,UTF-8: E6 AD A2。

止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止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址趾阯

汉英互译

only、stop、till、to

相关字词

行、起

造字法

象形:像人脚

English

stop, halt, desist; detai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止的拼音: zhǐ  

〈词性:名〉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 同本义 [foot]

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说文》

北止。——《仪礼·士昏礼》。注:“足也。”

屦校灭止。——《易·噬嗑》

举止高。——《汉书·五行志》

四之日举止。——《汉书·食货志》

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

词性变化

止的拼音: zhǐ  

〈词性:动〉

(1) 停住,中断进程 [halt;stop]

止,停也,息也。——《广韵》

亦可以止矣。——《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诗外传》

羽飞乃止。——《三国志·诸葛亮传》

雪止。——《资治通鉴·唐纪》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聊斋志异·狼三则》

絮絮不止。——《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2) 又

渐拍断止。

(3) 又如:止步;止怒;止泻;止戈(停止干戈,平息战争);止止(犹止之;停止,止住);止雨(使雨停止);止泊(停息);止军(让军队停止前进)

(4) 阻止,不让进行 [prevent]

笑而止之。——《列子·汤问》

相如止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

相如固止。

使人止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年兄肯出一言止了此事。——清· 狄夷散人《玉娇梨》

(6) 又如:止遏(阻止;抑制);止哭(止住哭声);止善(阻止别人做好事);止节(阻塞;节制,抑制);止塞(阻止,堵塞);止暴(制止暴戾行为)

(7) 驻守 [be stationed]。如:止壁(顿兵扎营);止舍(驻扎宿营);止守(留守);止次(驻扎)

(8) 居住 [dwell]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商颂·玄鸟》

止文殊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9) 又如:止息(住宿;休息);止居(安居;定居);止托(寄居)

(10) 停留,逗留 [stay]

南阳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则有祸。——《搜神记》

止子路宿。(止,使……留下。)——《论语·微子》

(11) 又如:止顿(止留。停留);止泊(停息);止于至善(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止的拼音: zhǐ  

〈词性:副〉

(1) 仅;只 [only]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印二三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只十有一日。——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

止露尻尾。

(3) 又

止有剩骨

(4) 又如:止衣(只穿);止可(只能;只可);止剩下一篇文章还没有抄完;止有此数了

止的拼音: zhǐ  

<语气助词>

在句末可表肯定陈述语气,相当于“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道。)——《诗·小雅》

常用词组

止步、止动、止付、止汗药、止境、止水、止宿、止痛、止痛药、止吐、止泻药、止血、止血剂、止息、止痒

  拼音  fán   注音  ㄈㄢˊ   
部首  火部  部外笔画  12画  总笔画  16画  
五笔  OTOL  仓颉  FHDW  郑码  UOPK  四角  92869  结构  左右电码  3600  区位  7660  统一码  71D4  笔顺  丶ノノ丶ノ丶ノ一丨ノ丶丨フ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燔的拼音:fán(ㄈㄢˊ)  

⒈ 焚烧:“燔诗书而明法度”。

⒉ 烤肉使熟:燔肉。

统一码

燔字UNICODE编码U+71D4,10进制: 29140,UTF-32: 000071D4,UTF-8: E7 87 94。

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燔字收录于 现通表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火、番声

English

to roast; to bur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燔的拼音: fán  

〈词性:动〉

(1) (形声。从火,番声。本义:焚烧)

(2) 同本义 [burn]

燔,爇也。从火,番声。与焚略同。——《说文》

藉芿燔林。——《列子·黄帝》

燔之于四通之衢。——《汉书·东方朔传》。注:“焚烧也。”

体若燔炭。——《素问·生气通天论》

抱木而燔死。——《庄子·盗跖》

燔其茏城。——《史记·平津侯生父传》

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汉书·宣帝纪》

燔诗书——《汉书·儒林传》

不若燔土。——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3) 又如:燔燎(火把);燔石(焙烧矿石);燔刑(烧人至死的残酷刑罚);燔燃(燃烧);燔销(烧毁) 火烧整只的牲畜[祭祀]

(4) 火烧整只的牲畜 [祭祀] [roast]

有免斯首,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为俎孔硕,或燔或炙。——《诗·小雅·楚茨》

(5) 又如:燔柴(将玉帛、牺牲等置于积柴上而焚之以祭天);燔祀(焚柴祭祀)

常用词组

燔祭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