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淫辞邪说的意思

yínxiéshuō

淫辞邪说



拼音yín cí xié shuō

注音一ㄣˊ ㄘˊ ㄒ一ㄝˊ ㄕㄨㄛ

解释夸大失实的言论,荒谬的学说。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头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淫辞邪说是中性词。

繁体滛辭邪説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yín   注音  一ㄣˊ   
简体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8画  总笔画  11画  
繁体部首  水部  
五笔  IETF  仓颉  EBHG  郑码  VPMB  四角  32114  结构  左右电码  3230  区位  5089  统一码  6DEB  笔顺  丶丶一ノ丶丶ノノ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淫的拼音:yín(一ㄣˊ)  

⒈ 过多,过甚:淫辞。淫雨。淫威。

⒉ 渐浸,浸渍:浸淫。

⒊ 迷惑:富贵不能淫。

⒋ 在男女关系上态度或行为不正当:奸淫。淫荡。淫乱。淫秽。淫猥。淫书。

⒌ 放纵,沉溺:淫湎(沉溺于酒)。骄奢淫逸。

统一码

淫字UNICODE编码U+6DEB,10进制: 28139,UTF-32: 00006DEB,UTF-8: E6 B7 AB。

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淫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婬湛霪滛㸒

汉英互译

excessive、lascivious、lewd、loose、wanton

造字法

形声:左形右声

English

obscene, licentious, lew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淫的拼音:

yín  

〈词性:动〉

(1) (形声。从水,侌( yín  )声。本义:浸淫;浸渍)

(2) 同本义 [soak]

淫,侵淫随理也。——《说文》。徐锴注:“随其脉理而浸渍也。”

善防者水淫之。——《考工记·匠人》

女娲积芦苇以止淫水。——《淮南子·览冥》。注:“平地出水为淫水。”

(3) 涂染 [paint]

谏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周礼》。郑玄注:“淫,薄粉之,令帛白”

(4) 又如:淫溢(逐渐浸染)

(5) 特指通奸; 奸淫 [have illicit sexual relations]

男女不淫。——《管子·小匡》

(6) 又如:淫奔(淫乱放荡;私跟男子交往);淫垢(淫媾。奸污);淫污(奸污)

(7) 放纵;恣肆 [let sb.have his own way;allow to run wild]

其无淫于观。——《书·无逸》。疏:郑玄云:“淫,放恣也。”

(8) 引申为骄纵。如:淫汰(骄纵奢侈);淫行(纵欲放荡的行为);淫放(纵欲放荡);淫暴(放纵暴戾);淫纵(纵欲淫乱)

(9) 贪欲;贪心 [be greedy for]

吾闻国之昏,不由声色,必由奸利好乐声色者淫也,贪奸者惑也。——汉· 刘向《说苑·反质》

(10) 又如:淫心(贪心);淫思(淫欲之念)

(11) 惑乱,沉湎;沉浸 [indulge in]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

(12) 又如:淫溺(迷恋沉溺。多指酒色。耽于积习;沉迷于癖好)

(13) 僭越 [exceed]。如:淫名(超越本分的称号);淫黩(超越分际而亵读轻慢)

(14) 侵淫;侵犯 [invade]

足於性者,天损不能入;贞於期者,时累不能淫。李善注:“淫,犹侵也”。——《文选·陆机》

(15) 通“游”( yóu  )。遨游 [travel]

不淫意于法之外。——《管子·明法》。孙星衍云:“《韩非子·有度》篇淫作游。”

归来兮,不可以久淫些。——《楚辞·招魂》。洪兴祖补注:“淫,游也。”

词性变化

淫的拼音: yín  

〈词性:形〉

(1) 过度,无节制;滥。引申为过失 [excessive]

罔淫于乐。——《书·大禹谟》。传:“淫,过也。”

不淫其色。——《诗·关雎序》。疏:“淫者,过也,过其度量谓之为淫。”

骄奢淫泆。——《左传·隐公三年》。疏:“淫,谓耆欲过度。”

齐八政以防淫。——《礼记·王制》。疏:“淫,谓过奢侈。”

淫侈之俗。——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淫用(过度役用);淫行(过分的行为;不合礼制的行为);淫宴(不合礼制、越规逾节的宴会);淫酗(饮酒无度);淫费(过分花费;不正当的花费);淫滥(过度;越轨);淫杀(滥杀);淫潦(久雨积水为灾);淫滞(长久停留);淫佚(荒淫无度);淫声邪语(淫乱狎邪的声音语言);淫夫(淫荡的男子);淫汰(骄纵奢侈);淫长(浮华奢侈的风尚);淫物(奢华无用的玩物);淫侈(奢侈;浮夸,夸大);淫惑(荒淫惑乱);淫愚(惑乱愚弄);淫巫(惑乱人心的巫师)

(3) 犹大。指规模广,程度深,力量强 [grand]

既有淫威,降福孔夷。——《诗·周颂·有客》

(4) 又如:淫威(盛大的礼仪、法度);淫祸(大祸)

(5) 邪恶,奸邪 [evil]

善人劝焉,淫人惧焉。——《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6) 又如:淫人(邪恶的人);淫悖(邪恶违道);淫诈(奸诈)

(7) 乱杂;邪乱 [in disorder]

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左传·襄公二九年》

(8) 又如:淫心(邪乱的思想;淫乱的念头);淫气(淫邪之气)

常用词组

淫奔、淫辞,淫词、淫荡、淫风、淫妇、淫鬼、淫画、淫秽、淫贱、淫乐、淫乱、淫靡、淫虐、淫辱、淫书、淫威、淫猥、淫猥下流、淫亵、淫刑、淫逸、淫雨,霪雨、淫欲、淫乐

  拼音    注音  ㄘˊ   繁体    
部首  辛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3画  
五笔  TDUH  仓颉  HRYTJ  郑码  MISE  四角  20641  结构  左右电码  6588  区位  2039  统一码  8F9E  笔顺  ノ一丨丨フ一丶一丶ノ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辞(辭)的拼音:cí(ㄘˊ)  

⒈ 告别:告辞。辞诀。辞行。辞世。辞别。

⒉ 不接受,请求离去:辞职。辞呈。

⒊ 躲避,推托:不辞辛苦。辞让。辞谢。推辞。

⒋ 解雇:辞退。

⒌ 同“词”。

⒍ 优美的语言:辞藻。修辞。

⒎ 讲话;告诉:“请辞于军”。

⒏ 文体的一种:辞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统一码

辞字UNICODE编码U+8F9E,10进制: 36766,UTF-32: 00008F9E,UTF-8: E8 BE 9E。

辞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辞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辭辝辤

汉英互译

diction、phraseology、take leave

造字法

会意:从舌、从辛

English

words, speech, expression, phras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辞的拼音:

辭、辤   

〈词性: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legal case;lawsuit]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oral confession]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word;diction;speech;statement]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order]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excuses]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Ci,a type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Ci,a form of classical poetry]。如:木兰辞

词性变化

辞的拼音:

  

〈词性:动〉

(1) 说讲 [speak;talk]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bid farewell;say good-bye to]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discline]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try]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dispatch;expel]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dismiss]。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常用词组

辞别、辞不达意、辞呈、辞典、辞赋、辞格、辞工、辞令、辞书、辞色、辞讼、辞退、辞谢、辞行、辞严义正、辞藻、辞章、辞职

  拼音  xié yá yé yú xú   
注音  ㄒ一ㄝˊ 一ㄚˊ 一ㄝˊ ㄩˊ ㄒㄨˊ   
简体部首  阝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6画  
繁体部首  邑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AHTB  仓颉  MHNL  郑码  HIY  四角  77227  结构  左右电码  6723  区位  4816  统一码  90AA  笔顺  一フ丨ノ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邪的拼音:xié(ㄒ一ㄝˊ)  

⒈ 不正当,不正派:邪恶(è  )。邪念。邪说。

⒉ 中医指引起疾病的环境因素:寒邪。风邪。

⒊ 迷信的人指鬼神给予的灾祸:中(zhòng  )邪。

⒋ 妖异怪诞:邪魔。邪术。

⒌ 古同“斜”。

其他字义

邪的拼音:yá(一ㄚˊ)  

⒈ 古同“玡”,琅玡山。

其他字义

邪的拼音:yé(一ㄝˊ)  

⒈ 古同“耶”,疑问词。

其他字义

邪的拼音:yú(ㄩˊ)  

⒈ 古同“餘”。

其他字义

邪的拼音:xú(ㄒㄨˊ)  

⒈ 古同“徐”,缓慢。

统一码

邪字UNICODE编码U+90AA,10进制: 37034,UTF-32: 000090AA,UTF-8: E9 82 AA。

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邪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斜耶衺铘釾

汉英互译

evil、irregular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阝、牙声

English

wrong, evil, depraved, vicious, perverse, heterodox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邪的拼音: xié  

〈词性:形〉

(1) (形声。从邑,牙声。本义:琅邪郡。字亦作琊)

赤芾在股,邪幅在下。——《诗·小雅·采菽》

方直不曲谓之正,反正为邪。——《贾子道术》

竹林,前正而后有枉者谓之邪道。——《春秋繁露》

回邪曲直。——《礼记·乐记》

(2) 又如:邪靡(倾斜披靡的样子);邪睨(斜视);邪绝(斜行度越)

(3) 不正当,不正派 [evil]

虽有奇邪而不治者。——《礼记·祭义》

亡正处邪。——《周书·王佩》。注:“奸术也。”

愚乱之邪臣。——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是以邪氛岁增。——《汉书·元帝纪》

放辟邪侈。——《孟子·梁惠王上》

惧谗邪。——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去邪无疑。——《尚书》

愤世疾邪。——明· 刘基《卖柑者言》

辟邪说。——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4) 又如:邪魔(恶习);邪皮(不正经,不老实);邪说诬民(用有严重危害性的言论欺骗人民);邪术(不正当的方术)

(5) 异常。妖异怪诞 [heretical]

性不信巫邪。——《南史》

(6) 又如:邪螭(古代传说中之蛟龙,头上无角);邪教;邪传(怪异的传闻);异端邪说;邪魔外道(指各形各色的鬼怪。或形容事情不入正途)

词性变化

邪的拼音: xié  

〈词性:名〉

(1) 品行不正的人 [crafty and evil person]

任贤勿二,去邪勿疑。——《书·大禹谟》

邪曲之害公。(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邪、曲,不正,邪恶的人。名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邪丑(邪恶丑陋的人)

(3) 中医指邪气 [pathogenic factor]。与人体正气相对而言。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及其病理损害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素问·评热病论》

(4) 又如:寒邪;风邪;灸刺和药逐去邪

(5) 妖异怪戾之事或迷信人所称的神怪、妖异 [demon]。如:中邪;妖邪;邪魅

(6) 另见   

常用词组

邪道,邪道儿、邪恶、邪乎、邪路、邪门儿、邪门儿、邪门歪道、邪念、邪气、邪曲、邪说、邪心、邪行、邪行

基本词义

邪的拼音:   

(1) 见“莫邪”( mòyé  )

(2) 古同疑问词“耶”

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令名不彰邪。——《世说新语·自新》

何预我邪。——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是且非邪。——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肖于器邪。——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可迎之邪。——《资治通鉴》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语助词,表反诘,吗)!——《资治通鉴·汉纪》

此画果真邪。——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同于真邪。

(3) 另见 xié  

常用词组

邪揄

  拼音  shuō shuì yuè   
注音  ㄕㄨㄛ ㄕㄨㄟˋ ㄩㄝˋ   繁体  說、説  
部首  讠部  部外笔画  7画  总笔画  9画  
五笔  YUKQ  仓颉  IVCRU  郑码  SUJR  四角  38712  结构  左右电码  6141  区位  4321  统一码  8BF4  笔顺  丶フ丶ノ丨フ一ノフ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说(説)的拼音:shuō(ㄕㄨㄛ)  

⒈ 用话来表达意思:说话。说明。演说。解说。

⒉ 介绍:说合(a.从中介绍;b.商议;c.说和。“合”均读轻声)。说媒。

⒊ 言论,主张:学说。著书立说。

⒋ 责备:数说。

⒌ 文体的一种,如韩愈的《师说》。

其他字义

说(説)的拼音:shuì(ㄕㄨㄟˋ)  

⒈ 用话劝说别人,使他听从自己的意见:游说。

其他字义

说(説)的拼音:yuè(ㄩㄝˋ)  

⒈ 古同“悦”。

统一码

说字UNICODE编码U+8BF4,10进制: 35828,UTF-32: 00008BF4,UTF-8: E8 AF B4。

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说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說説

汉英互译

say、speak、talk、tell、explain、persuade、theory

相关字词

道、讲、谈、叙

造字法

形声:从讠、兑声

English

speak, say, talk; scold, upbrai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说的拼音:

shuì  

〈词性:动〉

(1) 说服;劝说 [try to persuade]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 处尤剧。或说 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世说新语·自新》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史记·魏公子列传》

(2) 又如:游说;说士(游说的人);说客(游说之士);说项(本意为称道人善,后引申凡替人游说,阐说人情都可称“说项”);说难(指用言语说服他人并不容易);说城(劝说举城投降);说导(劝说开导);说辞(游说的话);说谏(劝说进谏);说调(怂恿,撺掇)

(3) 休憩;止息。通“税” [unharness;rest]。如:说卫(军队扎营休息时担任警卫)

(4) 另见 shuō;yuè  

常用词组

说客

基本词义

说的拼音:

shuō  

〈词性:动〉

(1) (形声。从言,兑( duì  )声。本义:用言语解说,开导,说明)

(2) 同本义 [explain;speak;talk;say]

说,释也,一曰谈说也。——《说文》

说所以明也。——《墨子·经上》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在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勾践说于国人。——《国语·越语》。注:“解也。”

佐下军以说焉。——《左传·昭公九年》。注:“自解说。”

是欲以我为说于匈奴也。——《汉书·王莽传》

(3) 又如:说卦(“易传”篇名。解说八卦性质、变化和象征);说经(讲说经书或演述佛经故事);说事(说明事件,事实);说梦(说明梦中所见之事);说戒(佛教在每月月半、月底说解戒律);说委(说明原委);说到家(解释得清清楚楚);说义(解说义理);说解(说明解释);说家(注家或评论家);说法台(佛教讲道的高台)

(4) 谈说,讲说 [speak;talk;say]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说不了(话未说完);说不的(说不得;说不定,无法肯定);说兵机(空谈;夸口);说古(吹嘘;吹牛);说发(说动);说杀(说绝了;没有挽回余地);说述(叙述;诉说);说大口(说大话);说方便(说好话);说分上(讲人情);说平话(说评书);说舌头(说长道短;搬弄是非);说风情(讲男女相爱弄情的话)

(6) 告知;告诉 [inform;tell;let know]

夫差将死,使人说于 子胥。——《国语·吴语》

(7) 评议;谈论 [comment on;discuss;talk about]

说,论也。——《广雅·释诂二》

游于说。——《礼记·少仪》。疏:“谓论说。”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 又如:说是非(评说事理的是非);说谈(谈论);说议(议论);说结(商量妥当);说票(绑匪向事主谈判赎票事项)

(9) 劝告;责备 [advise;scold]

六曰说。——《周礼·太祝》。注:“以辞责之。”

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史记·货殖列传序》

(10) 又如:说发(说动);说和(劝说使和解);说泛(说动);说化(劝说使感化);说不上去(不听劝告);他父亲说了他一顿

(11) 介绍,旧时指说合 [introduce]。如:说媳妇儿(说亲);说媒红(给媒人的彩礼)

(12) 以为 [believe]。如:当初只说要选个美人,谁想娶了这丑八怪

词性变化

说的拼音:

shuō  

〈词性:名〉

(1) 学说;观点;言论 [theory;teachings;viewpoint]

然是说,余尤疑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战国策·秦策一》

(2) 又如:又一说;著书立说;异说;邪说

(3) 古代墨家逻辑的名词,指推理 [inference]

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墨子·小取》

(4) 指说书 [storytelling]

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如《爱莲说》、《捕蛇者说》

(6) 另见 shuì;yuè  

常用词组

说白、说不得、说不定、说不过去、说不来、说不上、说长道短、说唱、说穿、说辞、说错、说大话、说到点子上、说到做到、说东道西、说短论长、说法、说法、说服、说好、说好说歹、说合、说话、说黄道黑、说谎、说教、说理、说漏嘴、说媒、说明、说明书、说明文、说破、说七说八、说亲、说情、说舌、说时迟,那时快、说实话、说书、说说而已、说死、说头儿、说文解字、说戏、说闲话、说咸道淡、说项、说笑、说一不二、说嘴、说嘴郎中

基本词义

说的拼音:

tuō  

〈词性:动〉

(1) 解脱 [free oneself]

舆说辐,夫妻反目。——《易·小畜》

不然,岂其伐人而说甲执冰以游?——《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降,说履,开坐,修爵无数。——《荀子·乐论》

却反,舍于郊,皆说然息。——《公羊传·定公八年》

(2) 另见 shuō;shuì;yuè  

基本词义

说的拼音:

(1) 説 yuè  

乃徐有说。——《易·困》。虞注:“兑为说。”

我心则说。——《诗·召南·草虫》

说怿女美。——《诗·北风·静女》

宣王说之。——《韩非子·内诸说上》

公输盘不说。——《墨子·公输》

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秦王不说。——《战国策·魏策》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2) 另见 shuì;shuō  

成语首拼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