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īn dí qǔ zī
注音一ㄣ ㄉ一ˊ ㄑㄨˇ ㄗ
解释因:依,靠;资:财物,资用。从敌人方面取得资用、给养。
出处《北史 燕凤传》:“轻行速捷,因敌取资。”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指从敌人方面取得所需的物资。
感情因敌取资是中性词。
繁体因敵取資
近义因敌为资
动物生肖牛,虎,蛇
因的拼音:yīn(一ㄣ)
⒈ 原故,原由,事物发生前已具备的条件:原因。因素。因果。病因。
⒉ 理由:因为(wèi )。因而。
⒊ 依,顺着,沿袭:因此。因之。因循(a.沿袭;b.迟延拖拉)。因噎废食。陈陈相因。
因字UNICODE编码U+56E0,10进制: 22240,UTF-32: 000056E0,UTF-8: E5 9B A0。
因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因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㧢囙
because of、cause、follow、on the basis of
果
会意
cause, reason; by; because (of)
详细解释◎ 因的拼音:
囙 yīn
〈词性:名〉
(1) (会意。从囗( wéi )大。大,人。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本义:“茵”的本字,坐垫,车垫)
(2) 同本义 [mat;cushi on]
因,就也。——《说文》。朱骏声注:“囗大俱非义。 江氏永曰:‘象茵褥之形,中象缝线文理。’按即茵之古文。 江说是也。”
(3) 原因 [cause]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梁书·范缜传》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白居易《有木》诗
(4) 又如:因果报应(佛教指物有起因必有结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前因后果
(5) 机会 [opportunity;chance]
于今无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姓
◎ 因的拼音: yīn
〈词性:动〉
(1) 依靠;凭借 [depend on;rely on]
谁因谁极。——《诗·傭风·载驰》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子·五蠹》
因人成事者。——《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因缘(凭借;依据)因赃假位(利用贿赂买得官职);因公假私(借公家的名义以谋取私利);因依(倚傍;依托);因附(依附);因国(可以依靠、利用的国家)
(3) 沿袭,承袭 [follow]
殷因于 夏礼,所损益可知也。——《论语·为政》
因遗策。——汉· 贾谊《过秦论》
因秦宫室,据其府库。—— 张衡《东京赋》
(4) 又如:因承(承袭,因袭);因习(相沿成习,沿袭)
(5) 连接 [connect]
水边小丘因古城,上有巨竹数百个。——宋· 陆游《城西接待院后竹下作》
(6) 顺;顺应 [comply with;conform to;obey]
因其固然(因:顺着。固然:本来的样子。指牛的自然结构)。——《庄子·养生主》
以径寸之木…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因势象形,就着木头的原样来模拟形状。因,就着,顺着。势,形势,这里指材料本身的形状特征。象,动词,模拟。形,形状)。——明· 魏学洢《核舟记》
(7) 又如:因便(顺便);因风吹火(比喻顺势行事,用力不多)
(8) 相就;趋赴 [go to]
其民沓贪而忍,不可因也。——《国语·郑语》
◎ 因的拼音: yīn
〈词性:介〉
(1) 由于,因为 [because of]
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2) 又如:因地(原委;因由);因是(因此)
(3) 从…出发 [from]。如:因命守时(依照命运的安排,守候时机);因敌取资(从敌人那里取得所需物质)
(4) 趁着;乘便 [take advantage of;while]
因利乘便。——汉· 贾谊《过秦论》
游于三辅,因入京师。(因,乘便)。——《后汉书·张衡传》
◎ 因的拼音: yīn
〈词性:形〉
(1) 亲,亲近 [intimate]
因心则友。——《诗·大雅·皇矣》
亲有礼,因重固,闲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左传》
(2) 又如:因心(亲善仁爱之心);因母(亲母)
◎ 因的拼音: yīn
<连>
(1) 于是,就 [then]
因以讽谏。——《后汉书·张衡传》
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唐· 柳宗元《三戒》
因出己虫,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因跳踉大闞,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唐· 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2) 因而 [thus;as a result]
因以其伯。——《诗·大雅·韩奕》
因使唐雎使于 秦。——《战国策·魏策》
因材施教、因此、因地制宜、因而、因果、因祸得福、因利乘便、因陋就简、因人成事、因时制宜、因式、因势利导、因数、因素、因为、因袭、因循、因循守旧、因噎废食、因由、因缘、因子
敌(敵)的拼音:dí(ㄉ一ˊ)
⒈ 有利害冲突不能相容的:敌人。敌方。敌寇。
⒉ 指敌人:敌后。敌情。敌酋。敌特。轻敌。克敌制胜。
⒊ 抵挡:寡不敌众。
⒋ 相当:势均力敌。匹敌。敌手(能力相等的对手)。
⒌ 仇视:敌意。“诸侯敌王所忾”。
敌字UNICODE编码U+654C,10进制: 25932,UTF-32: 0000654C,UTF-8: E6 95 8C。
敌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敌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敵
enemy、fight、foe、oppose
友、我
形声:左形右声
enemy, foe, rival; resist
详细解释◎ 敌的拼音:
敵 dí
〈词性:动〉
(1) (形声。从攴( pū ),啇( dí )声。本义:匹敌;对等)
(2) 同本义 [match]
敌,仇也。——《说文》
敌,匹也。——《尔雅》
四国之兵敌。——《战国策·秦策》。注:“强弱等也。”
且夫自敌以下。——《国语·楚语》
敌国宾至。——《国语·周语》
敌则能战之。——《孙子·谋攻》
(3) 又如:试看天下谁能敌;敌体(彼此地位相等,不分上下);敌礼(平等的礼节);匹敌(谓才艺相当);势均力敌
(4) 抵抗;抵挡 [fight;resist;withstand]
(司马懿)乃 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三国演义》
(5) 又如:敌不住;寡不敌众
(6) 攻击 [attack]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 敌的拼音:
敵 dí
〈词性:名〉
(1) 仇敌;敌人 [enemy]
秦人开关延敌。—— 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如:政敌;天敌;敌不可假(不可宽容敌人);敌垒(敌人的营垒);敌特;敌探
敌百虫、敌档、敌对、敌方、敌害、敌后、敌机、敌舰、敌军、敌忾、敌忾同仇、敌寇、敌情、敌酋、敌区、敌人、敌视、敌手、敌台、敌探、敌特、敌伪、敌我矛盾、敌焰、敌意、敌阵
取的拼音:qǔ(ㄑㄨˇ)
⒈ 拿:索取。取书。取款。窃取。
⒉ 选择:选取。取材。取景。取道。取样。
⒊ 采用:采取。听取。吸取。可取。取精用弘。
⒋ 得到,招致:获取。取经。取偿。取悦。
⒌ 消去:取消。取缔。
取字UNICODE编码U+53D6,10进制: 21462,UTF-32: 000053D6,UTF-8: E5 8F 96。
取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取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娶
adopt、aim at、assume、choose、fetch、get、take
与、予、去、存、弃、舍、送
会意:从耳、从又
take, receive, obtain; select
详细解释◎ 取的拼音: qǔ
〈词性:动〉
(1) (会意。从又,从耳。甲骨文字形。左边是耳朵,右边是手(又),合起来表示用手割耳朵。古代作战,以割取敌人尸体首级或左耳以计数献功。本义:[捕获到野兽或战俘时]割下左耳)
(2) 同本义 [cut off left-ear]
取,捕取也。——《说文》
大兽公之,小禽私之,获者取左耳。——《周礼》
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者,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取吴元济。——《资治通鉴·唐纪》
(3) 斩获敌人的首级为取 [behead]
恨君不取契丹首,金甲牙旗归故乡。—— 宋· 苏轼《阳关词》
(4) 拿 [take;fetch;get]
取数斗归。——三国魏· 邯郸淳《笑林》
对面取人物。
取一葫芦。——宋· 欧阳修《归田录》
取器械。——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5) 又如:从架上取书;从巢里取蛋;取受(拿取和收受);取则(取作准则,规范或榜样);取将(拿取)
(6) 通“娶”。娶妻 [marry]
取妻如之何?——《诗·齐风·南山》
君取于吴,为同姓。——《论语·述而》
勿用取女。——《易·蒙》
可以冠子取妻。——《礼记·杂记》
昭公取于 吴。——《左传·哀公十二年》
终老不复取。——《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还必相迎取。
我近来取得一个老小,清河县人。——《水浒传》
(7) 又如:取女(娶妻);取亲(娶妻);取室(娶妻)
(8) 选取;选拔 [adopt;choose;select]
深思而慎取。——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人取之。——明· 刘基《卖柑者言》
舍体而取面。——蔡元培《图画》
(9) 又如:取路(上路);取戏(采取游戏态度);取义(选择正义,就义而死);取人(选择人);取友(选取朋友);取途(选取经由的道路);取象(取某种事物之征象)
(10) 招致 [incur]
谗毁竟自取。——唐· 杜甫《上水遣怀》
(11) 又如:取罪(自我罪责);取讥(招致讥讽);取毙(招致丧身);取醉(喝酒致醉)
(12) 得到;取得 [seek;get]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钻燧取火。——《韩非子·五蠹》
文能取胜。——《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于人也奚取焉。——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召闹取怒。——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13) 又如:取事(取得成就事功的机会;行事);取讨(讨取;索取);取和儿(取了和气。和睦相处);取真气(摄取天地间元气);取觅(收入;获得);取供(讨取口供)
(14) 博取 [curry]。如:取选(求取功名;应试);取应(应举;参加科举考试);取誉(博取称赞或好名声);取宠(博取别人的喜爱,称赞)
(15) 攻取,夺取 [attack and seize]
必取宋。——《墨子·公输》
取阳晋。——《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16) 通“聚”。
(17) 会合,集合 [assemble;flock together]
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泽。——《左传·昭公二十年》
(18) 积畜 [accumulate]
而利取分寡。——《晏子春秋·外篇重而异者》
(19) 通“趋”。
(20) 跑,疾走 [run]
王良御之,则日取乎千里。——《韩非子·难势》
上高堂,行取殿下堂,孤儿泪下如雨。——《古乐府》
(21) 趋向 [tend to;incline to;hurry off]
两者合而天下取。——《荀子·王霸》
夸主以为高,异取以为高。——《史记·秦始皇本纪》
◎ 取的拼音: qǔ
〈词性:副〉
表示范围,相当于“才”、“仅” [only]
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
◎ 取的拼音: qǔ
〈词性:助〉
表示动态,相当于“得”、“着”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取保、取材、取长补短、取代、取道、取缔、取而代之、取法、取回、取经、取精用弘、取景、取决、取乐、取名、取闹、取暖、取平、取齐、取巧、取舍、取胜、取士、取土坑、取向、取消、取笑、取信、取样、取予、取悦、取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资(資)的拼音:zī(ㄗ)
⒈ 财物,钱财:资源。物资。资财。资金。资费。资料。工资。川资(路费)。
⒉ 经营工商业的本钱和财产:资本。外资。独资。合资。资方。
⒊ 供给,帮助:资助。资送。资敌。可资借鉴。
⒋ 智慧能力:资质。天资。
⒌ 出身和经历:资格。资历。
⒍ 姓。
资字UNICODE编码U+8D44,10进制: 36164,UTF-32: 00008D44,UTF-8: E8 B5 84。
资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资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資
endowment、expenses、money、qualifications
形声:从贝、次声
property; wealth; capital
详细解释◎ 资的拼音:
資 zī
〈词性:名〉
(1) (形声。从贝,次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钱财)
(2) 同本义 [money;fund]
资,货也。——《说文》
资,川也。——《广雅》
怀其资——《易·旅》
丧乱蔑资。——《诗·大雅·板》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战国策·秦策一》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 秦王宠臣中庶子 蒙嘉。——《战国策·燕策》
应得之资。——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富者捐资。——《广东军务记》
中家以上,皆竭资取得。——清· 方苞《狱中杂记》
厚资而遣之。——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投资(把资金投入企业);内资;外资;集资;薪资(工资);茶资(茶钱);资业(资产);借资
(4) 费用 [expenses]
问几月之资。——《仪礼·聘礼》
致马资于有司。——《礼记·少仪》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三国志·诸葛亮传》
(5) 又如:资斧不裕(旅费盘缠不宽裕);资装(盘缠与行装);川资(旅费);邮资(邮费);资值(衣食之值);开资
(6) 资历;资格 [qualifications]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 伯阳有师资之尊。——《世说新语·言语》
愔自以资望少。——《晋书·郄愔传》
资轻望浅,舆论不孚。——《大波》
(7) 又如:资履;资任(资格;资历);资名(资历名望);资级(资格和品级);资秩(资历和品质);资籍(资格履历)
(8) 天赋;天资 [endowment]
然大王资侮人。——《汉书·陈平传》
绝世之资,必不如专门之夙习也。——魏源《默觚下·治篇》
(9) 又如:资质愚钝(天资愚鲁、蠢笨);资质甚鲁(天资愚笨);资略(才智、见识);资补(天资素质);资望(丰姿仪容)
(10) 条件 [condition]
三资者备。——《战国策·秦策一》
(11) 资料;材料 [material]
每相见必以欧战为一谈资。——梁启超《欧战蠡测》
(12) 粮食 [grain]
唯是脯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资穷困。——《国语·晋语四》。注:“资廪也。”
南军谷少,而资储不如北。——《后汉书》
(13) 又如:资饟(粮饷);资粮(粮食)
(14) 水名 [Zi River]。发源于湖南省武冈县,北流入洞庭湖
(15) 凭借 [dependence]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
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世说新语·文学》
以资切磋。——清· 刘开《问说》
(16) 能力;作用 [ability;effect]
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资乎。——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17) 姓
◎ 资的拼音:
資 zī
〈词性:动〉
(1) 资助;供给 [provide]
资之以币帛。——《韩非子·说疑》
固大王资余兵。——《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资馈(馈赠;出资帮助);资禄(提供俸禄);资给(供给财用);资给馆谷(供给宾客的宿食)
(3) 给予 [give]
王资臣万金而游。——《战国策》
如姬资之三年。(“资”,为……悬赏,为动用法;“之”,指杀如姬之父的仇人。)——《史记·魏公子列传》
(4) 又如:资给馆谷(供给宾客的宿食)
(5) 救助;帮助 [aid]
尧何以助汝?——《庄子》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6) 又如:资全(周济);资政(帮助治理国政);资辅(资助;帮助)
(7) 蓄积 [store up]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令也。——《国语·越语上》
(8) 又如:资聚(积聚);资储(积蓄,贮备)
(9) 取,取用 [take]
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王安石《与马运判书》
(10) 又如:资取(获取;取得);资福(取福,求福);资纵(取用无度)
◎ 资的拼音:
資 zī
〈词性:形〉
(1) 锋利 [sharp]
旅于处,得其资斧。——《易·旅》
(2) 又如:资辩(利口善辩)
资本、资本家、资本主义、资不抵债、资材、资财、资产、资产阶级、资方、资斧、资格、资金、资力、资历、资粮、资料、资深、资望、资用、资源、资质、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