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应答如注的意思

yìngzhù

应答如注



拼音yìng dá rú zhù

注音一ㄥˋ ㄉㄚˊ ㄖㄨˊ ㄓㄨˋ

解释应答:回答;注:水往下倾泻。对答像倾水一样。形容答话敏捷流利。

出处明·焦竑《玉堂丛语·文学》:“文学之臣,苦于考索,求者阗门,而先生应答如注。”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思路敏捷。

感情应答如注是中性词。

近义应答如流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yīng yìng   注音  一ㄥ 一ㄥˋ   繁体    
部首  广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86  YID  五笔98  OIGD  仓颉  IFM  郑码  TGVA  四角  00219  结构  左上包围电码  2019  区位  5106  统一码  5E94  笔顺  丶一ノ丶丶ノ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应(應)的拼音:yīng(一ㄥ)  

⒈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应当。应该。应分(fèn   )。应有尽有。

⒉ 回答:答应。喊他不应。应承。

⒊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应皆平定”。

⒋ 姓。

其他字义

应(應)的拼音:yìng(一ㄥˋ)  

⒈ 回答或随声相和:应答。呼应。应对(答对)。应和(  )。反应(a.化学上指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性质和成分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b.人和动物受到刺激而发生的活动和变化;c.回响,反响)。

⒉ 接受,允许,答应要求:应邀。应聘。应考。

⒊ 顺合,适合:顺应。适应。应机。应景。应时。应用文。

⒋ 对待:应付。应变。应酬。

统一码

应字UNICODE编码U+5E94,10进制: 24212,UTF-32: 00005E94,UTF-8: E5 BA 94。

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应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應譍応

汉英互译

answer、echo、ought to、should、promise、respond、grant、deal with、suit

相关字词

当、该

造字法

原为形声

English

should, ought to, mus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应的拼音:

yīng  

〈词性:动〉

(1) 应当,应该 [should]

应,当也。——《说文》

应,当也。——《尔雅》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诗·周颂·赉》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应是良晨好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凡所应有。——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应得之资。

不应重罚。——清· 方苞《狱中杂记》

法应立决。

(2) 又如:应然(应该如此);应伯爵(白吃白喝。“应白嚼”之谐音);应合(应当;该当);应是(应当是)

(3) 答应,允许 [promiseor agree(to do sth.)]

桓侯不应。——《韩非子·喻老》

(4) 又如:应候(应承);应诺(答应;应承);应许(答应;允许);应准(答应;说定);应允(答应,允许);提出的条件他都应了;是我应下来的任务

(5) 认为是;是 [think;hold;be]。如:应真(方是真话);应缘(大概是)

词性变化

应的拼音:

yīng  

〈词性:名〉

(1) 所有;全部 [all]

应退出地皆拨还本主;应水占地皆以官地对还。——宋· 苏辙《再论京西水柜状》

(2) 又如:应干(一切有关的)

(3) 古国名 [Ying state],故址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

(4) 姓。如:应阮(汉末建安时文人应玚、阮瑀的并称);应叟(三国魏的应璩);应陈(应玚和陈琳的并称)

(5) 另见 yìng  

常用词组

应当、应分、应付裕如、应该、应名儿、应名儿、应有尽有

基本词义

应的拼音:

應、譍 yìng  

〈词性:动〉

(1) 应和,响应 [respond]

龟往离散以应我。——《国语·晋语》

齐王不应。——《战国策·齐策》

宋王无以应。——《吕氏春秋·顺说》

桓侯不应。——《韩非子·喻老》

河曲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佣者笑而应。——《史记·陈涉世家》

宜多应者。——《史记·陈涉世家》

杀之以应陈涉。

云集响应。——汉· 贾谊《过秦论》

应者近万人。——《资治通鉴·唐纪》

金色而玉应。——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还嘴;对答);应昂(答应);应嘴(答话,回嘴);应响(回声);应机赴节(依照节拍敲击演奏);应合(应和配合;应和);应佛僧(应召到有关人家去做佛事的和尚);应令(响应诏令)

(3) 受;接受 [accept;receive]

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南史·虞荔传》

(4) 又如:应事(承担事务);应役(受征召服劳役);应供(接受奉养);应约(接受约请)

(5) 符合;适应;顺应 [concide;comfort]

六合正相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得心应手;应天顺人(适应天命,顺从人心);应化(顺应变化)

(7) 应付;对付 [deal with]

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庄子·齐物论》

(8) 又如:应接不暇;应急屎坑(喻指紧急时刻可以应用的对象);应故事(按照老规矩,敷衍塞责);应难(应付危难)

(9) 感应;应验 [response;come true;be confirmed]

令兄托梦,莫非应在此人身上。——《说唐》

(10) 又如:应兆(应验的征兆);应劫(应验劫运);应符(应验符命);应瑞(应验祥瑞)

(11) 对敌方回击、迎击 [meet and attack an advancing enemy;intercept]

齐威王使 章子将而应之。——《战国策·齐策一》

今以三万之众而应强国之兵。——《战国策·赵策三》

卢沟桥的烽火一起,我们挺身迎战。——闻一多《愈战愈强》

(12) 又如:应敌(迎击来敌)

(13) 支付;供给 [pay;supply]。如:应门(当家;支撑门户);应副(应付。供给;支应)

(14) 许配 [be betrothed to]

以我应他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5) 另见 yīng  

常用词组

应变、应变、应酬、应从、应答、应敌、应典,应点、应对、应对如流、应付、应付自如、应和、应机立断、应急、应接、应接不暇、应景、应景,应景儿、应举、应卯、应门、应诺、应声、应时、应试、应市、应手、应天承运、应天顺时、应验、应邀、应用、应用文、应运、应运而生、应战、应召、应诏、应诊、应征、应制

  拼音  dá dā   注音  ㄉㄚˊ ㄉㄚ   
部首  竹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TWGK  仓颉  HOMR  郑码  MOAJ  四角  88601  结构  上下电码  4594  区位  2080  统一码  7B54  笔顺  ノ一丶ノ一丶ノ丶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答的拼音:dá(ㄉㄚˊ)  

⒈ 回话,回复:回答。对答。答辩。答复。答案。对答如流。

⒉ 受了别人的好处,还(huán   )报别人:报答。答报。

其他字义

答的拼音:dā(ㄉㄚ)  

⒈ 义同(一),用于“答应”“答理”等词。

统一码

答字UNICODE编码U+7B54,10进制: 31572,UTF-32: 00007B54,UTF-8: E7 AD 94。

答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答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嗒畗畣

汉英互译

answer、reciprocate、reply、return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竹、合声

English

answer, reply; return; assent to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答的拼音:   

(1) ——义同“答”(   ),专用于“答应”、“答理”等词

(2) 另见   

常用词组

答白,搭白、答茬儿、答腔、答讪、答声,答声儿、答言,搭言、答应、答允、答嘴

基本词义

答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竹,合声。①本义:以竹补篱。②答谢,报答)

(2) 回话;应对 [reply;answer]

听言则答。——《诗·小雅·雨无止》

既发则答君而俟。——《仪礼·乡射礼记》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以来。具答之。——陶潜《桃花源记》

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渔歌互答。——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皆缄口不答。——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应答如流;答教(预先写好的准备答问的书面文字);答言(用言语回答);答语(回答的话;应对的话)

(4) 报礼;报答。引申为酬答 [reciprocate(another's kindness,favor,etc.)]

适不答兹谓不次。——《仪礼·五行志》。注:“报也。”

因厚赂单于,答(报答)其善意。——《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答施(报答恩惠);答效(报效;为报答恩德而为对方尽力)

词性变化

答的拼音:   

〈词性:形〉

(1) 粗厚 [coarse and thick]。如:答布(粗厚的布)

(2) 另见   

常用词组

答案、答拜、答辩、答词、答非所问、答复、答话、答访、答卷、答卷、答礼、答数、答问、答谢、答疑

  拼音    注音  ㄖㄨˊ   
部首  女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VKG  仓颉  VR  郑码  ZMJ  四角  46400  结构  左右电码  1172  区位  4071  统一码  5982  笔顺  フノ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如的拼音:rú(ㄖㄨˊ)  

⒈ 依照顺从:如愿。如意。如法炮制。

⒉ 像,相似,同什么一样:如此。如是。如同。如故。如初。游人如织。

⒊ 比得上,及:百闻不如一见。自叹弗如。

⒋ 到,往:如厕。

⒌ 假若,假设:如果。如若。假如。

⒍ 奈,怎么:如何。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⒎ 与,和:“公如大夫入”。

⒏ 或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⒐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突如其来。

⒑ 表示举例:例如。

⒒ 应当:“若知不能,则如无出”。

⒓ 〔如月〕农历二月的别称。

⒔ 姓。

统一码

如字UNICODE编码U+5982,10进制: 22914,UTF-32: 00005982,UTF-8: E5 A6 82。

如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如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汉英互译

according to、as、as if、for instance、like、such as

造字法

会意:从女、从口

English

if, supposing; as if; like, a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如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2) 同本义 [follow]

如,从随也。——《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

有律以如己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

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犬皆如人意。——《柳宗元《三戒》

(3) 又如:如命(遵从命令);如志(随顺意愿;实现志愿);如令(从令,遵令)

(4) 好像, 如同 [like;as if]

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

状貌如妇人女子。——《史记·留侯世家》

两狼之并驱如故。——《聊斋志异·狼三则》

(5) 又如:如皋雉(比喻男子以才华博得女子青睐);如许(似这般);如今晚儿(现在);如许豚犊(这样的不肖之子);如应如响(十分灵验)

(6) 比得上,及 [can be compared with]

不如无生。——《诗·小雅·苕之华》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战国策·齐策》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7) 又如:我不如他

(8) 去,往 [go]

如,往也。——《尔雅》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史记·项羽本纪》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如扬州过 瓜洲扬子桥。——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9) 遭遇,际遇 [meet]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因于名场。——《聊斋志异》

(10) 表示举例 [for instance;for example;such as]。如:大文学家、大诗人,如李白、杜甫;工人都很勤劳,如挖土

(11) 相敌;抵挡 [resist]

夫宋之不足如 梁也,寡人知之矣。——《战国策》

(12) 应当 [should]

君若爱司马,则如亡。——《左传》

词性变化

如的拼音:   

〈词性:介〉

(1) 按照 [in accordance with;comply with]

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晋· 干宝《搜神记》

(2) 又如:如详缴(照报告中对原案处理的办法处理,并且准予销案);如律令(按照法令执行。是古代檄文、诏书结尾用语);如式(按照规矩)

如的拼音:   

<连>

(1) 假如,如果 [if]

如,若也。——《广雅》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坟上矣。——《论语·阳货》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后汉书·张衡传》

洛阳亲友如相问。——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

(2) 又如:如有不妥,请予指正;如不修改,未免粗糙;如使(假使;倘若)

(3) 与,和 [and]

公如大夫入。——《仪礼》

(4) 或——表示选择关系 [or]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先进》

(5) 而——表示连接 [but]

如有隐忧。——《诗·邶风·柏舟》

夜中,星陨如雨。——《春秋》

(6) 则——表示结果 [then]。如:如许;如是

如的拼音:   

〈词性:助〉

(1) 用于语末,相当于“然”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论语·述而》

褎如充耳。——《诗·邶风·旄丘》

屯如,乘马班如。——《易·屯卦》

孔子三月如君,则皇皇如也。——《孟子·滕文公上》

(2) 用于语末,相当于“焉”

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易·离》

(3) 相当于“乎”

善如尔之问也。——《礼记》

常用词组

如臂使指、如常、如潮涌至、如出一辙、如初、如此、如此而已、如此这般、如次、如弟、如堕五里雾中、如堕烟海、如法、如法炮制、如风过耳、如故、如果、如何、如虎添翼、如花似锦、如花似玉、如画、如火如荼、如获至宝、如饥似渴、如箭在弦、如胶似漆、如今、如旧、如君、如来佛、如狼似虎、如雷贯耳、如临大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如芒在背、如梦初醒、如鸟兽散、如期、如其、如泣如诉、如日方升、如日中天、如入无人之境、如若、如丧考妣、如上、如实、如使、如是、如释重负、如数家珍、如数、如汤沃雪、如同、如晤、如下、如心、如兄如弟、如许、如一、如仪、如蚁附膻、如意、如意算盘、如饮醍醐、如蝇逐臭、如影随形、如鱼得水、如鱼离水、如愿、如愿以偿、如醉如痴、如坐针毡

  拼音  zhù   注音  ㄓㄨˋ   繁体    
部首  氵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IYGG  仓颉  EYG  郑码  VSC  四角  30114  结构  左右电码  3137  区位  5502  统一码  6CE8  笔顺  丶丶一丶一一丨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注的拼音:zhù(ㄓㄨˋ)  

⒈ 灌进去:注入。注射。大雨如注。

⒉ (精神、力量)集中在一点:注视。注目。注意。

⒊ 用文字来解释词名:注解。注释。注音。夹注。

⒋ 解释词句所用的文字:注疏(注解和解释注解的文字的合称)。

⒌ 记载,登记:注册。注销。

⒍ 赌博时所下金钱财物:下注。赌注。

⒎ 量词,多用于款项或交易:一注钱。

统一码

注字UNICODE编码U+6CE8,10进制: 27880,UTF-32: 00006CE8,UTF-8: E6 B3 A8。

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注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丶澍註疰

汉英互译

annotate、infuse、pour、record、stakes

造字法

形声:从氵、主声

English

concentrate, focus, direc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注的拼音: zhù  

〈词性:动〉

(1) (形声。从水,主声。本义:灌入,注入)

(2) 同本义 [pour]

注,灌也。——《说文》

振盪注流。——左思《吴都赋》

丰水东注。——《诗·大雅·文王有声》

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世说新语·言语》

而泽下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大雨如注。——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暴雨下如注,水潦成流。——《东观汉记》

解州盐泽,方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 沈括《梦溪笔谈》

(3) 又如:把酒注到瓶里;注溉(灌溉);注萤(以水浇灌萤火);注集(流泻汇集);注溜(倾泻的水流)

(4) 集中;聚集 [concentrate]

及弊田,令禽注于虞中。——《周礼·天官·兽人》

谢注神倾意,不觉流汗交面。——《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注心(集中心意,专心);注耳(倾耳);注仰(抬头注视);注盼(凝视);注神(凝神);注眼(集中目光看);注眸(凝眸);注睇(凝眸斜视)

(6) 解释古书原文意义为“注”(解释前人注文的意义为“疏”) [note]

其有明圣人之道,尽六经之意,而不能诵疏与注,一切弃之。——柳冕《与权德舆书》

及景纯注《雅》,动植必赞。——《文心雕龙·颂赞》

郑玄欲注《春秋传》。——《世说新语·文学》

注曰“不好”,改为“过”。(注曰,在旁边注明。)——宋· 洪迈《容斋续笔》

(7) 又如:注本(带有注释的版本);注述(注释);注训(注解);注家(注解古籍的人)

(8) 投;击 [throw]

以瓦注者巧,以钩注者惮,以黄金注者昏——《庄子·达生》

(9) 连为一个整体;连接 [join]

首尾连注,千里不绝。——《北史》

船上伙计注好纤绳,跳上干岸。——《何典》

(10) 又如:注易(接连不断);注连(连属,接连不断)

(11) 预示 [presage]

南斗注生,北斗注死。——《搜神记》

(12) 涂抹 [daub]

注了红脂,着意再描双蛾。——清· 洪昇《长生殿·春睡》

注口樱桃小,添眉桂叶浓。——李贺《恼公》

(13) 记载 [record]

元初五年,平望侯刘毅以太后多德政,欲令早有注记。——《后汉书》

(14) 预先决定 [predestine]

这命须臾!也是年该月值前生注,来到山溪野路。——康海《中山狼》

(15) 附着;安放 [adhere;place]

注旄首曰旌。——《尔雅·释天》

(16) 输送 [transport]

令禽注于虞中。——《周礼·天官·兽人》

词性变化

注的拼音: zhù  

〈词性:名〉

(1) 通常为字较小的,在正文以外印刷的评注或附注 [note]。如:脚注

(2) 赌注 [stake]

一日,博局争注,欧杀人命,亡归平阳。——《聊斋志异》

(3) 又如:注头(赌注;赌博时押的钱);注马(赌注:下注)

(4) 用于斟注的小壶 [flagon]

他则水注:五彩注,石榴注,彩色双瓜注,双鸳注,双鹅注。——刘侗、 于奕正《帝京景物略》

(5) 屋檐滴水处 [eavesdrop]

高廊四注,重坐曲阁。——司马相如《上林赋》

(6) 古地名 [Zhu town]。故址在河南省临汝县西

[魏文侯]三十二年,伐 郑城 酸枣。败 秦于 注。——《史记》

注的拼音: zhù  

〈词性:量〉

(1) 用于赌注。赌博时一次所用的本钱叫一注

李逵道:“我不傍猜,只要博这一博,五两银子做一注。”——《水浒全传》

(2) 用于钱款、交易等。相当于“笔”、“桩”

头一年,省亲连盖花园子,你算一算那一注花了多少,就知道了。——《红楼梦》

(3) 用于雨。相当于“阵”、“场”

萤飞渐多屋渐薄,一注愁霖当面落。——陆龟蒙《奉酬袭美苦雨见寄》

注的拼音:

zhù  

〈词性:动〉

(1) 用文字解释词句 [note]

《说文》无註字。《说文解字序》: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五曰转注。其字作“注。”段玉裁曰:“俗作注”。—— 清· 雷浚《说文外编》

先儒传埻,一切废不用。——《宋史》

(2) 又如:批注(加评语和注解);评注(评论并注解);注述(注释和著述);注官(注出拟授官职);注家(从事注释的人);注语(用作说明的文字);注赞(关于言行的说明和赞语)

(3) 记载;登记 [register]

一事註乎志,所以恶子也。——《谷梁传》

重黎记註。——《后汉书》

(4) 又如:注代(古代前后仕官吏替换时登记备案);注记(记载,记录)

常用词组

注册、注定、注脚、注解、注明、注目、注入、注射、注射器、注视、注释、注疏、注文、注销、注意、注音、注音字母,注音符号、注重

成语首拼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