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ìng zhé tóu pí
注音一ㄥˋ ㄓㄜˊ ㄊㄡˊ ㄆ一ˊ
解释勉强去做难度较大的事。
出处曾朴《孽海花》第27回:“以后更难相处,只好硬着头皮,老着脸子,追踪前往,不管太后的款待如何,照旧的殷勤伺候。”
例子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两害相权取其轻,椿寿只得硬着头皮上院。”
用法作宾语、状语;指无奈。
感情硬着头皮是中性词。
繁体硬着頭皮
英语put a bold face on it(force oneself to do something against one's will)
造句prendre son courage à deux mains(à contrecoeur)
动物生肖牛,虎,蛇
硬的拼音:yìng(一ㄥˋ)
⒈ 坚固,与“软”相对:坚硬。硬木。硬煤。硬卧。硬席。硬币。硬笔(钢笔、铅笔、圆珠笔的统称)。硬化。硬件(计算机系统的组成部分,构成计算机的各个元件、部件和装置的统称)。硬碰硬(喻用强硬对付强硬,或强手对强手。)
⒉ 刚强有力:强硬。硬朗。硬实。硬气(a.刚强,有骨气;b.有正当理由,于心无愧。“气”读轻声)。硬骨头。欺软怕硬。
⒊ 固执;勉强:生硬。硬撑。硬是。硬顶。硬挺。生拉硬拽。
⒋ 能力强,质量好:硬手。硬功。过得硬。
硬字UNICODE编码U+786C,10进制: 30828,UTF-32: 0000786C,UTF-8: E7 A1 AC。
硬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硬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峺䩕哽鞕
forcedly、forcibly、rigidity
软
形声:从石、更声
hard, firm, strong; obstinate
详细解释◎ 硬的拼音: yìng
〈词性:形〉
(1) (形声。从石,更声。本义:坚硬)
(2) 同本义 [hard;stiff;tough]。与“软”相对
山原川泽,土有硬软。——《通典》
由于血压长期升高,可促使细小动脉硬化。——唐时华等《高血压病》
(3) 又如:硬米糁(未煮熟的米饭);硬牌(旧制在府官到达前,必派前站带木牌先行通知地方官绅人等迎接);硬帮(坚硬);硬撑撑(坚硬结实);硬胎(硬质的衬里);硬倔倔(形容物体坚硬);硬拐拐(形容坚硬而有棱角);硬触触(形容坚硬扎手);硬戗(形容坚硬有力)
(4) 结实 [firm]
十日一放,令其陆梁舒展,令马硬实也。——北魏· 贾思勰《齐民要术》
(5) 又如:硬挣(硬朗;刚强);硬棒棒(结实);硬实(方言。健壮结实)
(6) 生硬 [stiff]
有些同志过分强调直译,硬译。——郭沫若《雄鸡集》
(7) 又如:硬搬(生搬硬套);硬译(按照原文逐字逐句地直译);硬拐(生硬的转弯);硬语(生硬的词句);硬声硬气(语气生硬)
(8) 倔强,执拗 [manage to do sth. with difficulty]
石秀道:“嫂嫂,你休要硬诤;教你看个证见。——《水浒传》
(9) 又如:硬口(嘴硬);硬打挣(强辩;抵赖);硬行(强行;强制);硬劲(倔强脾气)
(10) 坚强,强硬 [strong;resolute]
若父亲是个硬挣的,定然卫护儿女,与老婆反目厮闹,不许他凌辱。——《醒世恒言》
(11) 又如:硬保山(有身分有地位且能说得起话的保人);硬出头(故意出面领头干某件事。有贬义);硬绷(态度坚决、强硬;坚硬)
(12) 能力强;质量好 [(of a person)able;(of quality)good]
必须彻底解决,派硬手去。——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13) 又如:硬功夫;硬手(高手;能手)
◎ 硬的拼音: yìng
〈词性:副〉
(1) 确实;真正 [indeed;really]
乡亲!硬是要得!——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
(2) 又如:硬是(确实是);硬该揍
◎ 硬的拼音: yìng
〈词性:动〉
(1) 勉强 [managing to do sth.with difficulty;reluctantly]
你到底是年过六旬的人,硬撑是不行的。——张英《老年突击队》
(2) 又如:硬强着(迫使;强逼着);硬坐(强加罪名);硬打挣(强挣扎);硬扎子(硬充好汉)
(3) 强 [strong]
我也硬不多儿,只战个平手。——《西游记》
(4) 又如:硬正(强有力的人)
硬邦邦,硬梆梆,硬帮帮、硬棒、硬币、硬撑、硬撑门面、硬度、硬腭、硬弓、硬功、硬骨头、硬汉,硬汉子、硬话、硬化、硬件、硬结、硬撅撅、硬壳、硬朗、硬门槛子、硬模、硬木、硬捻、硬磐、硬皮、硬拼、硬气、硬实、硬是、硬手,硬手儿、硬水、硬说、硬松、硬酸、硬套、硬挺、硬卧、硬席、硬性、硬语盘空、硬玉、硬仗、硬着头皮、硬挣、硬脂、硬脂、硬指标、硬纸板、硬质合金
着的拼音:zhuó(ㄓㄨㄛˊ)
⒈ 穿(衣):穿着。穿红着绿。着装。
⒉ 接触,挨上:着陆。附着。不着边际。
⒊ 使接触别的事物,使附在别的物体上:着眼。着笔。着色。着墨。着力。着想。着意(用心)。
⒋ 下落,来源:着落。
⒌ 派遣:着人前来领取。
⒍ 公文用语,表示命令的口气:着即施行。
着的拼音:zháo(ㄓㄠˊ)
⒈ 接触,挨上:着边。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⒉ 感受,受到:着凉。着急。着忙。着风。着迷。
⒊ 使,派,用:别着手摸。
⒋ 燃烧,亦指灯发光:着火。灯着了。
⒌ 入睡:躺下就着。
⒍ 用在动词后,表示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打着了。没见着。
着的拼音:zhāo(ㄓㄠ)
⒈ 下棋时下一子或走一步:着法。着数。一着儿好棋。
⒉ 计策,办法:高着儿。没着儿了。
⒊ 放,搁进去:着点儿盐。
⒋ 应答声,表示同意:这话着哇!着,你说得真对!
着的拼音:zhe(˙ㄓㄜ)
⒈ 助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走着。开着会。
⒉ 助词,表示程度深:好着呢!
⒊ 助词,表示祈使:你听着!
⒋ 助词,用在某些动词后,使变成介词:顺着。照着办。
着字UNICODE编码U+7740,10进制: 30528,UTF-32: 00007740,UTF-8: E7 9D 80。
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着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a move in chess、apply、burn、device、send、touch、trick、usefeel、wear、whereabouts
灭
会意
make move, take action
详细解释◎ 着的拼音: zhāo
〈词性:动〉
(1) (著的俗字)
(2) 放置 [put in]
文成示温, 温以着坐处。—— 晋· 陶潜《晋故西征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3) 又如:着盐(搁盐;炒菜放盐);板上着碗
(4) 安顿 [put up]
更有南堂堪着客,不忧门外故人车。——宋· 苏轼《南堂》
(5) 围棋的下子;下棋落子 [move in chess]
某有仆能棋,欲试数着不敢?——元· 蒋正子《山房随笔》
(6) 又如:棋高一着;高着
◎ 着的拼音: zhāo
〈词性:名〉
(1) 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一步;策略 [plan;device;trick]
三十六着,走为上着。——《水浒传》
(2) 又如:失着(失策);着儿(计策;手段);着着(一步一步地,逐渐地;亦指样样;每一样);三十六着,走为上着
◎ 着的拼音: zhāo
〈词性:形〉
(1) 是;对 [OK;all right;yes]。用于答语,表示同意
着!着!着!就是这么着。——《儿女英雄传》
(2) 又如:着,咱们就这么办
(3) 另见 zháo; zhe; zhuó
着数
◎ 着的拼音: zháo
〈词性:动〉
(1) (著的俗字)
(2) 触及某物;接触 [touch;come into contact with]。如:上不着天,下不着地
(3) 燃烧 [burn]
以火煮令一着一灭。——《物类相感志》
(4) 又如:火着得很旺;着火点(可燃物质开始燃烧时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5) 指灯发光 [be on]。如:天一黑,灯都着了
(6) 遇;受到 [catch;be affected by]
庭花着雨晴方见,野客叩门去始知。——宋· 陆游《午寝》
(7) 又如:着雨;着水;着恼(生气;发怒);着疑(怀疑;起疑心)
(8) 进入睡眠状态 [fall asleep]。如:他躺下就着了;着着(睡得很熟的样子)
(9) 觉得 [feel]
惟有垂泪,十分着急。——《镜花缘》
(10) 又如:为此着恼;越寻思越着昏
(11) 中,恰好合上 [fall into]
依方位,百下百着。——《西游记》
(12) 又如:着手(上当,落入圈套);着道儿(中计;上当);着魔(比喻迷恋某种事物到了几乎失去理智的地步)
(13) 得当,对 [be proper]
只因用人不着,半路被贼人劫将去了。——《水浒全传》
◎ 着的拼音: zháo
<后缀>
(1) 用在动词后,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
鸡猪鱼蒜,逢着就吃;生老病死,时至则行。——《因话录》
(2) 又如:猜着了;打着了
(3) 另见 zhāo; zhe; zhuó
着边,着边儿、着慌、着火、着火点、着急、着紧、着凉、着忙、着迷、着魔、着三不着两
◎ 着的拼音: zhe
〈词性:助〉
(1) (著的俗字)
(2) 用在谓语之后,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状态的持续
道着姓名人不识。——唐· 白居易《恻恻吟》
(3) 又如:他们正说着话呢;门敞着
(4) 用在句末,表示命令、祈使或一般告语
这短命,等得我苦也!老娘先打两个耳刮子着。——《水浒全传》
(5) 又如:听着;快着点儿
(6) 加在某些动词后面,使变成介词。如:沿着;挨着;朝着
(7) 用在某些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的比较等。如:着呢
(8) 用在某些名词后,表示“呢”
吾师,你却如何正等得这贼首着?——《水浒传》
(9) 另见 zhāo;zháo;zhuó
◎ 着的拼音:
著、箸 zhuó
〈词性:动〉
(1) (着为著的俗字)
(2) 穿 [put on]
恂常私着胡服。——《资治通鉴》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说着了小服,从西门进来了。——《二刻拍案惊奇》
(3) 又如:着衣(穿衣);着绯(穿红色官服。古代官服颜色不同,表示官吏品级的高低。唐制四品服深绯,五品服浅绯。后常以“著绯”指当了中级官员)
(4) 附着;加…于上 [adhere to]
血脉不复归,必燥着母脊。——《三国志·方伎传》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始欲着推字。——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5) 又
又欲着敲字。
手足无可着处。——《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6) 又如:着生植物(植物学名词。即附生植物);着浅(搁浅)
(7) 接触;挨上 [touch]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着手为摩挲。——韩愈《石鼓歌》
此手那可使箸贼!——《世说新语·雅量》
野船着岸又春草,水鸟带飞夕阳。——唐· 朱庆馀《南湖》
(8) 又如:着地(贴着地面);着末(撩拨;沾染);着肉(贴身);着莫(引惹;牵缠);着脚(涉足)
(9) 安置,放置 [place]
以犀柄尘尾着柩中,因恸绝。——《世说新语·伤逝》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
(10) 差使;打发 [send]
姑娘那边这两年不时着人问信。——《镜花缘》
蒋爷叫小童着官人将 邓车解到知府衙门收入监中。——《小五义》
(11) 又如:着叠(打发);着人前来领取
(12) 关切 [concern over]
怎比得玉天仙知心着意。——吴昌龄《张天师》
(13) 又如:着己(亲近;贴心);着紧(紧要;重要;抓紧;赶紧;着意;留意);着趣(知趣)
(14) 生长;增添 [grow;apply]
画蛇着足无处用,两鬓雪白趋尘埃。——韩愈《感春》
王伦那厮不肯胡乱着人,因此我们弟兄们看了这船样,一齐都心懒了。——《水浒传》
(15) 又如:着迹(留有痕迹。多用以比喻艺术作品有斧凿之迹而不自然,没有达到浑然一体的境地)
(16) 用 [use]
每至公坐,广谈, 仲治不能对;退,着笔对 广, 广又不能答。——《世说新语·文学》
江绕屋,水随船,买得风光不着钱。——徐积《谁学得》
(17) 开[花] [blossom]
来时绮窗前,寒梅着花未。——王维《杂诗》
(18) 结[果实] [bear]
春根夏苗秋着子。——苏轼《周教授索枸杞因以诗赠》
(19) 命令 [order]。旧时公文用语
着先赴礼部,即照前次试题各补诗赋一卷,仍发誊录。——《镜花缘》
老爷大怒,已告知县主,着公差捉拿题诗人与小姐了。——清· 崔象川《白圭志》
(20) 又如:着令(命令;责成)
(21) 助词。用于动词之后
莫愁春已过,看着又新春。——司空图《退居漫题》
◎ 着的拼音: zhuó
〈词性:名〉
(1) 泛指服装 [clothing]
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晋· 陶潜《桃花源记》
(2) 酒器 [a wine-jar]
着,殷尊也。——《礼记》
(3) 着落 [whereabouts] 。又如:吃穿无着,寻找无着
(4) 另见 zhāo;zháo;zhe
着笔、着处、着床、着劲儿、着力、着陆、着落、着墨、着棋、着色、着实、着手、着手成春、着想、着眼、着意、着重、着装
头(頭)的拼音:tóu(ㄊㄡˊ)
⒈ 人身体的最上部分或动物身体的最前的部分:头骨。头脑。头脸(①头和脸;②指面貌;③指面子,体面)。头角(jiǎo )(喻青年的气概或才华)。
⒉ 指头发或所留头发的样式:留头。剃头。
⒊ 物体的顶端:山头。笔头。两头尖。
⒋ 指事情的起点或端绪:从头儿说起。头绪。
⒌ 物体的残余部分:布头儿。
⒍ 以前,在前面的:头三天。
⒎ 次序在前,第一:头等。头生。
⒏ 首领:头子。头目。
⒐ 方面:他们是一头的。
⒑ 临,接近:头睡觉先洗脸。
⒒ 量词,多指牲畜:一头牛。
⒓ 表示约计、不定数量的词:三头五百。
⒔ (tou)名词后缀(①接于名词词根,如“木头”。②接于动词词根,如“念头”。③接于形容词词根,如“甜头儿”)。
⒕ (tou)方位词后缀(如“上头”。“里头”。“后头”。)
头字UNICODE编码U+5934,10进制: 22836,UTF-32: 00005934,UTF-8: E5 A4 B4。
头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头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caput、cobbra、conk、garret、head、knowledge-box、nob、noddle、offal、sconce、twopenny
尾、脚
原为形声:从页、豆声
head; top; chief, first; boss
详细解释◎ 头的拼音:
頭 tóu
〈词性:名〉
(1) (形声。从页( xié ),豆声。页,人头。头在战国时期才出现,首出现较早。本义:首)
(2) 同本义 [head] 本指人的头部,后也泛指各种动物的头部
頭,首也。——《说文》
苞头者,神所居。——《春秋·元命》
头容直。——《礼记·玉藻》
左头奉之。——《仪礼·士相见礼》
杀人者刎头。——《公羊传》注
王购子头千金。——晋· 干宝《搜神记》
将子头与剑来。
系向牛头充炭直。——唐· 白居易《卖炭翁》
举头望明月。——唐· 李白《静夜思》
低头思故乡。
(3) 又如:头直上(头顶上);光头(剃光的头;头上没有戴帽子);头大(形容遇到困难头昏脑胀的样子);头抵(敌对,对头。也作“头敌”、“敌头”);头足异处(头脚分离。指人被杀。也作“头足异所”);头昏脑闷(头脑昏晕。形容思虑不清)
(4) 发,毛发 [hair]。如:头须(束发的丝带);剃头;平头;头毛(头发);头白(老人发白。即白头);头发上指(形容盛怒);头发种种(形容老人头发短少)
(5) 事情的开端 [beginning]。如:起头;从头做起;头裹(开始);头阵(一切事情的开端或前段);头达(古代走在最前面的仪仗);头题(杂志目录中最前面的篇目);头讫(开端和结尾);头秋(秋收前的一段时间)
(6) 物的两端或末梢 [end;top]
暮至黑山头。——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既登峰头。——《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船头坐三人。——明· 魏学洢《核舟记》
(7) 又如:水头;梢头;桥头;露头;炕头儿;街头;弹头;杆头;床头
(8) 首领,头儿 [head;chief;boss]。如:头目(首领;领导人);他是我们的头儿;头营(驻有指挥部的军营);头头脑脑(为首的人);头马(领头马);头儿脑儿(头面人物);头行人(带头的人)
(9) 最上等级 [first-rate]。如:头高(指欲望大,要价高);头房(客舍中的上等房间);头酒(最香醇的酒,指醑);头厅(古称中央的最高行政机构)
(10) 第一,第一次 [first]。如:头上末下(第一次);头食(第一道食品。指面粉);头阵(战斗时的第一次交锋);头纲(指第一批运送到京都的春茶);头筹(第一。较技时得第一称为得头筹)
(11) 上一个 [last]。如:头年;头天(前一天);头里(先前;事先)
(12) 借代人 [person]。如:头影(人影子);头役(旧时官府中的差役);头翁(旧时对官府差役的謏称)
(13) 特指敌对的人 [enemy]
冤有头,债有主。——《五灯会元》
(14) 头部有发部分 [top]
头,首自发以上为头。——《六书故》
(15) 路;途径 [way]。如:分头进军
(16) 赌博或买卖中抽的回扣 [commission]
凡有卖字画、古董物件的,俱要抽头。——《豆棚闲话》
◎ 头的拼音:
頭 tóu
〈词性:动〉
(1) 磕头 [kowtow]。旧时的一种跪拜礼
父亲母亲吩咐我,叫给舅母行礼,请舅母到厢房里坐下受头。——《儿女英雄传》
(2) 〈词性:方〉∶临到;接近 [be near to]。如:头吃饭要洗手;头五点就得动身
◎ 头的拼音:
頭 tóu
〈词性:量〉
(1) 件,桩 [piece]
这头亲事,不是情愿与的。——《水浒传》
(2) 如∶多用以计算牲畜
潭中鱼可百许头。——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以一头进。——《聊斋志异·促织》
每责一头。
捕得两三头。
(3) 又如:一头牛;三头猪
(4) 另见 tou
◎ 头的拼音:
頭 tóu
〈词性:助〉
置于方位词后,表处所可不译。
路转溪头忽见。——宋· 辛弃疾《西江月》
惶恐滩头说惶恐。——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溪头卧剥莲蓬。——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头版、头半天,头半天儿、头寸、头等、头顶、头兜、头儿、头发、头发胡子一把抓、头伏、头功、头骨、头号、头昏、头昏脑胀、头昏眼花、头角、头角峥嵘、头巾、头盔、头里、头脸,头脸儿、头领、头颅、头路、头面、头面人物、头名、头目、头脑、头脑发胀、头脑冷静、头年、头牛、头牌、头皮发麻、头破血流、头钱、头前、头秋、头球、头人、头绳、头虱、头饰、头水,头水儿、头套、头疼、头疼脑热、头天、头条、头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头头、头头是道、头秃、头陀、头晚、头尾、头衔、头像、头囟儿、头型、头绪、头癣、头油、头晕、头胀、头重、头重脚轻、头子、头座
◎ 头的拼音:
(1) 頭 tou
后缀
(2) 附在某些名词后面,构成新的名词。如:木头;石头
(3) 附在某些动词后面,构成名词。如:念头
(4) 附在形容词后面,构成名词。如:他越学越有甜头
(5) 附在方位后面,构成新的方位词。如:前头;后头;抽屉里头
(6) 另见 tóu
皮的拼音:pí(ㄆ一ˊ)
⒈ 动植物体表的一层组织:皮毛。
⒉ 兽皮或皮毛的制成品:裘皮。
⒊ 包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封皮。书皮。
⒋ 表面:地皮。
⒌ 薄片状的东西:豆腐皮。
⒍ 韧性大,不松脆:花生放皮了。
⒎ 不老实,淘气:顽皮。
⒏ 指橡胶:胶皮。皮球。
⒐ 姓。
皮字UNICODE编码U+76AE,10进制: 30382,UTF-32: 000076AE,UTF-8: E7 9A AE。
皮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皮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hull、husk、peel、skin、tegument
会意
skin, hide, fur, feather; outer
详细解释◎ 皮的拼音: pí
〈词性:动〉
(1)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是个口,表示兽的头;一竖表示身体;右边半圆表示已被揭起的皮;右下表手。“皮”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用手剥兽皮)
(2) 同本义 [peel]
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说文》
皮,剥也。——《广雅》
皮面抉眼。——《战国策·韩策》
皮瓠以为蓄。——《释名》
(3) 又如:皮面
(4) 酥脆的东西变韧 [become soft and soggy]。如:花生放皮了;饼皮了
◎ 皮的拼音: pí
〈词性:名〉
(1) 兽皮 [hide]。带毛叫皮,去毛叫革。引申指人的皮肤或动植物表面的一层组织 [skin]
孤执皮帛。——《周礼·大宗伯》。注:“虎豹皮。”
俪皮。——《仪礼·士昏礼》。注:“鹿皮。”
事之以皮币。——《孟子》
禽兽之皮足衣也。——《韩非子·五蠹》
(2) 又如:皮条(用皮子做成的绳、带);皮鼓(军用小鼓);皮松肉紧(喻指淡漠;宽泛);皮甲(用兽皮制的软甲);皮船(古时用牛皮蒙罩船身以御矢石的战船);皮胶(用动物皮熬成的粘性物质);皮舰(古代用牛皮蒙罩船身以防御矢石的战舰)
(3) 皮毛;皮革 [fur coat;leather]
岛夷皮服。——《书·禹贡》
(4) 又如:皮排(古代以皮革制作的鼓风器具);皮笠(古代革制的笠形帽);皮袋(皮制的袋);皮裘(毛皮的衣服);皮褂(用毛皮做的上衣);皮裳(用毛皮做的衣裳);皮褥(毛皮做的垫褥);皮箧(皮箱);皮侯(古代以兽皮为饰的箭靶)
(5) 包或围在物体外面的一层东西 [cover]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6) 又如:书皮;饺子皮;馄饨皮。也叫“皮子”
(7) 指某些薄片状的东西 [sheet;film]。如:铜皮;铅皮;豆腐皮
◎ 皮的拼音: pí
〈词性:形〉
(1) 引申为表面的,肤浅的 [surface;superficial]。如:皮肤之见(肤浅的见解);皮相(外貌);皮面(表面);皮里春秋(表面不做文章,心里有所褒贬);皮壳(包裹在外面的坚硬外皮)
(2) 顽皮;调皮 [naughty]。如:这孩子真皮!;皮着脸(厚着脸皮);皮缠(纠缠);皮赖歪派(蛮不讲理);皮科儿(逗乐打趣的言语)
(3) 由于受申斥或责罚次数过多而感觉“无所谓”的 [case-hardened]。如:他老挨批,都皮了
(4) 用轧棉机把棉子和杂质分离了的 [ginned]。如:皮棉
皮袄、皮板、皮板儿、皮包、皮包公司、皮包骨,皮包骨头、皮鞭、皮尺、皮带、皮袋、皮蛋、皮筏、皮肤、皮肤病、皮革、皮猴儿、皮花、皮黄、皮婚、皮货、皮夹、皮夹子、皮匠、皮筋儿、皮开肉绽、皮里阳秋、皮脸、皮脸儿、皮毛、皮棉、皮面、皮囊、皮袍,皮袍儿、皮球、皮肉、皮肉之苦、皮褥子、皮软、皮绳、皮条、皮桶子、皮下、皮下注射、皮相、皮硝、皮笑肉不笑、皮鞋、皮鞋油、皮屑、皮癣、皮靴、皮牙孜、皮炎、皮衣、皮影戏、皮张、皮掌、皮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皮脂、皮纸、皮质、皮重、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