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ín yán xiá yǔ
注音一ㄣˊ 一ㄢˊ ㄒ一ㄚˊ ㄩˇ
解释见“淫言媟语”。
出处明·郎瑛《七修类稿·诗文·洪遂初》:“(襄城)一日偶至书院中,见案上一帙,观之,乃春画也。每幅有洪诗,多淫言狎语,遂为逐客。”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淫言狎语是中性词。
繁体滛言狎語
近义淫言媟语
动物生肖牛,虎,蛇
淫的拼音:yín(一ㄣˊ)
⒈ 过多,过甚:淫辞。淫雨。淫威。
⒉ 渐浸,浸渍:浸淫。
⒊ 迷惑:富贵不能淫。
⒋ 在男女关系上态度或行为不正当:奸淫。淫荡。淫乱。淫秽。淫猥。淫书。
⒌ 放纵,沉溺:淫湎(沉溺于酒)。骄奢淫逸。
淫字UNICODE编码U+6DEB,10进制: 28139,UTF-32: 00006DEB,UTF-8: E6 B7 AB。
淫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淫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婬湛霪滛㸒
excessive、lascivious、lewd、loose、wanton
形声:左形右声
obscene, licentious, lewd
详细解释◎ 淫的拼音:
滛 yín
〈词性:动〉
(1) (形声。从水,侌( yín )声。本义:浸淫;浸渍)
(2) 同本义 [soak]
淫,侵淫随理也。——《说文》。徐锴注:“随其脉理而浸渍也。”
善防者水淫之。——《考工记·匠人》
女娲积芦苇以止淫水。——《淮南子·览冥》。注:“平地出水为淫水。”
(3) 涂染 [paint]
谏帛,以栏为灰,渥淳其帛,实诸泽器,淫之以蜃。——《周礼》。郑玄注:“淫,薄粉之,令帛白”
(4) 又如:淫溢(逐渐浸染)
(5) 特指通奸; 奸淫 [have illicit sexual relations]
男女不淫。——《管子·小匡》
(6) 又如:淫奔(淫乱放荡;私跟男子交往);淫垢(淫媾。奸污);淫污(奸污)
(7) 放纵;恣肆 [let sb.have his own way;allow to run wild]
其无淫于观。——《书·无逸》。疏:郑玄云:“淫,放恣也。”
(8) 引申为骄纵。如:淫汰(骄纵奢侈);淫行(纵欲放荡的行为);淫放(纵欲放荡);淫暴(放纵暴戾);淫纵(纵欲淫乱)
(9) 贪欲;贪心 [be greedy for]
吾闻国之昏,不由声色,必由奸利好乐声色者淫也,贪奸者惑也。——汉· 刘向《说苑·反质》
(10) 又如:淫心(贪心);淫思(淫欲之念)
(11) 惑乱,沉湎;沉浸 [indulge in]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孟子·滕文公下》
(12) 又如:淫溺(迷恋沉溺。多指酒色。耽于积习;沉迷于癖好)
(13) 僭越 [exceed]。如:淫名(超越本分的称号);淫黩(超越分际而亵读轻慢)
(14) 侵淫;侵犯 [invade]
足於性者,天损不能入;贞於期者,时累不能淫。李善注:“淫,犹侵也”。——《文选·陆机》
(15) 通“游”( yóu )。遨游 [travel]
不淫意于法之外。——《管子·明法》。孙星衍云:“《韩非子·有度》篇淫作游。”
归来兮,不可以久淫些。——《楚辞·招魂》。洪兴祖补注:“淫,游也。”
◎ 淫的拼音: yín
〈词性:形〉
(1) 过度,无节制;滥。引申为过失 [excessive]
罔淫于乐。——《书·大禹谟》。传:“淫,过也。”
不淫其色。——《诗·关雎序》。疏:“淫者,过也,过其度量谓之为淫。”
骄奢淫泆。——《左传·隐公三年》。疏:“淫,谓耆欲过度。”
齐八政以防淫。——《礼记·王制》。疏:“淫,谓过奢侈。”
淫侈之俗。——汉· 贾谊《论积贮疏》
(2) 又如:淫用(过度役用);淫行(过分的行为;不合礼制的行为);淫宴(不合礼制、越规逾节的宴会);淫酗(饮酒无度);淫费(过分花费;不正当的花费);淫滥(过度;越轨);淫杀(滥杀);淫潦(久雨积水为灾);淫滞(长久停留);淫佚(荒淫无度);淫声邪语(淫乱狎邪的声音语言);淫夫(淫荡的男子);淫汰(骄纵奢侈);淫长(浮华奢侈的风尚);淫物(奢华无用的玩物);淫侈(奢侈;浮夸,夸大);淫惑(荒淫惑乱);淫愚(惑乱愚弄);淫巫(惑乱人心的巫师)
(3) 犹大。指规模广,程度深,力量强 [grand]
既有淫威,降福孔夷。——《诗·周颂·有客》
(4) 又如:淫威(盛大的礼仪、法度);淫祸(大祸)
(5) 邪恶,奸邪 [evil]
善人劝焉,淫人惧焉。——《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6) 又如:淫人(邪恶的人);淫悖(邪恶违道);淫诈(奸诈)
(7) 乱杂;邪乱 [in disorder]
迁而不淫,复而不厌。——《左传·襄公二九年》
(8) 又如:淫心(邪乱的思想;淫乱的念头);淫气(淫邪之气)
淫奔、淫辞,淫词、淫荡、淫风、淫妇、淫鬼、淫画、淫秽、淫贱、淫乐、淫乱、淫靡、淫虐、淫辱、淫书、淫威、淫猥、淫猥下流、淫亵、淫刑、淫逸、淫雨,霪雨、淫欲、淫乐
言的拼音:yán(一ㄢˊ)
⒈ 讲,说:言说。言喻。言道。言欢。言情。言必有中(zhòng )(一说就说到点子上)。
⒉ 说的话:言论。言辞(亦作“言词”)。语言。言语。言简意赅。
⒊ 汉语的字:五言诗。七言绝句。洋洋万言。
⒋ 语助词,无义:言归于好。“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⒌ 姓。
言字UNICODE编码U+8A00,10进制: 35328,UTF-32: 00008A00,UTF-8: E8 A8 80。
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言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䇾訁讠
character、say、speech、talk、word
行
指事:表示言从舌出
words, speech; speak, say
详细解释◎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动〉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2) 同本义 [say;speak;talk]
直言曰言,论难曰语。——《说文》
志以发言。——《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志以定言。——《左传·昭公九年》
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言,心声也。——《法言·问神》
言,口之利也。——《墨子经》
言者所以在意。——《庄子·外物》
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趋机而言。——《后汉书·列女传》
言于李??。——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言讫不见。——明· 魏禧《大铁椎传》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言绝(言罢;说完);言言(直言);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戏(说话轻浮不庄重);言人人殊(人各一词,所言各异);言笑自若(谈笑自得的样子);言之无文(说话没有文采条理);言方行圆(即言行不一);言信(说到做到的信用);言爽(说话不守信用);言不顾行(言行不一);言欢(说笑)
(4) 议论,谈论 [discuss;comment]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5) 又如:言路(谏官的职务);言事(在君主时代,臣民与天子、国君议论政事);言文(谈论文辞);言默(议论和沉默);言状(所述情状)
(6) 记载 [write down;record]
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又如:言行录(录记叙述一人或多人的嘉言美行的书)
(8) 问 [ask;inquire]
臣意言王曰:“才人女子竖何能?”——《史记》。 王引之述闻:“言王,问王也。”
(9) 又如:言问(讯问)
(10) 告知;告诉 [inform;tell;let know]
其顺之,然后言其丧筭。——《礼记》。郑玄注:“言,语也。”
(11) 又如:言讽(用委婉的语言示告)
(12) 陈述;叙述 [state]
臣愿悉言听闻,唯大王裁其罪。——《韩非子》
(13) 又如:言功(陈述功绩)
(14) 解释引文、词语或某种现象的发端词,相当于“就是说”或“意思是” [namely]
《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孟子》
(15) 说明 [explain]
言其利害(说明合从的好处和不合从的害处。其,指示代词,代合从,它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名〉
(1) 话,言语,口语。又特指怨言、谤言 [speech;spoken language]
父母之言。——《诗·郑风·将仲子》又
诸兄之言。
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国语·周语上》
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王如其言。—— 晋· 干宝《搜神记》
未尝有言。——明· 刘基《卖柑者言》
思其言。
是何言。——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言能践行(说到做到);言语高低(指说话没分寸,冲撞别人);言差语错(言语冲撞或口舌之争);言言善果(多说劝人行善的话,必有好处);言同勒石(喻指说的话深刻而珍贵,如同刻石);言词(用语言表达的词汇或词句);言不尽意(言语无法把所有的心意全部表达出来);言不愿行(言语和行为不相符合);言语妙天下(言语精妙,天下没有人比得上);言听谋决(说的话听从照办);言废(说的话不被采纳);言简义丰(语言简练,含意丰富);言与心违(言语与心意相违背);言智(言语的才智);言无伦次(言语杂乱无章)
(3) 言论;见解;意见 [opinion on public affairs]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诗·小雅·雨无止》
言无二贵,法无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
(4) 又如:言扬行举(根据德行和声名来选择人才);言金(珍贵的言论);言之成理(言论能自成系统而有文理);言中无物(言论空洞而无实际内容)
(5) 言辞;辞令;辞章 [one’s words;language appropriate to the occasion;poetry and prose]
无乃非盟载之言,以阙君德;而执事不利焉。——《左传》
(6) 又如:言外(言辞本身以外的意思);言使(使者。使者主要在传达言辞,故称言使);言泉(言辞滔滔不绝,如泉水般涌出。比喻口辩敏捷,言语通畅);言多必失(言辞过多,必定发生差错)
(7) 政令;号令 [government decree;order]
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国语·周语》。韦昭注:“言,号令也。”
(8) 又如:言语(命令;指示);言文(法律条文);言文刻深(法律条文严峻刻薄);言出法随(命令一下达,就依法考核、赏罚)
(9) 誓言;盟辞;约言 [oath;pledge;promise]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楚辞》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郑玄注:“言,谓会同盟要之辞。”
(10) 又如:言约(口头言语为约定);言瑞(信言)
(11) 建议;主意;计策 [proposal;idea;plan]
我言为服,勿以为笑。——《诗·大雅》
(12) 又如:言责(进言的职责)
(13) 学说;主张 [theory;view;position]
“杨朱、 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 杨则归 墨。”——《孟子》
(14) 言语或文章中的字 [character;word]
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唐· 白居易《琵琶行》序
(15) 又如:五言诗;七言诗
(16) 口语或文章中的句子 [sentence]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史记》
(17) 又如:一言为定;片言九鼎
(18) 著作 [writings;works]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汉· 贾谊《过秦论》
(19) 又如:言对(文体的一种)
(20) 姓
◎ 言的拼音: yán
〈词性:助〉
无义,用于句中或句首,作语气助词
静言思之。——《诗·邶风·柏舟》
既盟之后,言归于好。——《左传》
言必有中、言不及义、言不由衷、言出法随、言传身教、言辞、言道、言定、言多语失、言官、言归于好、言归正传、言过其实、言和、言欢、言简意赅、言教、言教、言近旨远、言路、言论、言情、言人人殊、言甚详明、言谈、言谈举止、言听计用、言外之意、言为心声、言笑、言笑自若、言行、言行若一、言行一致、言犹在耳、言语、言语、言语、言责、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言之不预、言之成理、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无物、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凿凿、言重
狎的拼音:xiá(ㄒ一ㄚˊ)
⒈ 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狎侮。狎弄。狎昵。狎客(嫖客)。
⒉ 习惯。
⒊ 更替。
⒋ 拥挤:车骑并狎。
狎字UNICODE编码U+72CE,10进制: 29390,UTF-32: 000072CE,UTF-8: E7 8B 8E。
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狎字收录于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狹䖖
be improperly familiar with
形声:从犭、甲声
be familiar with; disrespect
详细解释◎ 狎的拼音: xiá
〈词性:动〉
(1) (形声。从犬,甲声。从犬,犬善与人玩耍。本义:驯犬)
(2) 同本义 [tame]
狎,犬可习也。——《说文》
故欲以刑罚慈民,辟其犹以鞭狎狗也,虽久弗亲矣。——《新书》
(3) 驯养 [domesticate]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韩非子》
驯乌逐饭磬,狎兽绕禅林。——南朝陈· 沈炯诗
(4) 又如:狎兽(驯顺之兽)
(5) 亲昵,亲近而不庄重 [be improperly familiar with]
稍近,益狎。——唐· 柳宗元《三戒》
而狎风雨。——宋· 苏轼《教战守》
自此狎媟无间。——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狎而不甘问焉。——清· 刘开《问说》
(6) 又如:狎游(嬉戏亲昵);狎浪(淫秽放浪);狎侮(轻慢;侮辱);狎熟(亲昵、熟悉);狎慢(亲热轻慢);狎媟(亲昵而近于放荡);狎笑(亲昵嬉笑)
(7) 亲近;接近 [be close to]
狎习于乱而容于治,故郑人不能归。——《韩非子·南面》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论语·乡党》
(8) 又如:狎弄(亲近戏弄);狎近(亲近);狎异(亲近异常)
(9) 不重视或不注意 [disregard]
礼,君不使无耻,不近刑人,不狎敌,不迩怨。——《谷梁传·襄公二十九年》
(10) 又如:狎侮(轻视;忽视);狎敌(轻敌);狎视
(11) 交替 [alternate]
自无令王,诸侯逐进,狎主齐盟,其又可壹乎?——《左传·昭公元年》。杜预注:“强弱无常,故更主盟。”
(12) 又如:狎主(交替主持)
狎妓、狎客、狎昵、狎侮、狎亵
语(語)的拼音:yǔ(ㄩˇ)
⒈ 话:语言。汉语。英语。语录。语汇。语重心长。
⒉ 指“谚语”或“古语”:语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⒊ 代替语言的动作:手语。旗语。
⒋ 说:细语。低语。
语(語)的拼音:yù(ㄩˋ)
⒈ 告诉:不以语人。
语字UNICODE编码U+8BED,10进制: 35821,UTF-32: 00008BED,UTF-8: E8 AF AD。
语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语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語
Punjabi
形声:从讠、吾声
language, words; saying, expression
详细解释◎ 语的拼音:
語 yǔ
〈词性:动〉
(1) (形声。从言,吾声。本义:谈论;议论;辩论)
(2) 同本义 [discuss;talk about;comment;argue;debate]
语,论也。——《说文》
于时语语。——《诗·大雅·公刘》。传:“论难曰语。”
旦日,卒中往往语。——《史记》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庄子·秋水》
(3) 又如:语怪(谈论怪物);语冰(谈论冰);语议(言谈议论)
(4) 交谈,说话 [speak;say;talk]
语,言也。——《广雅》
语使能也。——《礼记·文王世子》。注:“语,言也。”
(5) 又
既歌而语。
可与晤语。——《诗·陈风·东门之池》
笑语卒获。——《诗·小雅·楚茨》
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庄子·秋水》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乃向西北奋头,喃喃细语。——《北史》
(6) 又如:语涩(说话艰难,不流利);语薄言轻(语言轻薄;说话轻佻,不稳重);语吐珠玑(说话、语言像珠玑般优美);语不间歇;语冰(比喻人的识量受到时、地所拘束,见识不广);语语(语其所当语。即说所该说的话)
(7) 鸟兽虫类鸣叫 [cry;chirp;roar]
君裙香暖金泥凤,画梁语燕惊残梦。——前蜀· 牛峤《菩萨蛮》
(8) 又如:语风(在风中鸣叫);语燕(会说话的燕子);语鸟(会说话的鸟);语关关(形容鸟儿鸣叫之声)
◎ 语的拼音:
語 yǔ
〈词性:名〉
(1) 说的话 [spoken language;word]
张胜闻之,恐前语发。——《汉书·李广苏建传》
语曰:“唇亡则齿寒。”——《谷梁传·僖公二年》
齐君之语偷。——《左传·文公十七年》
(2) 又如:语体诗(用口语写的诗);语话(话语;言语);土语(土话);评语(评论的话)
(3) 特指谚语、古语或成语 [idiom;set phrase;proverb;saying]。如:语例(用语的惯例);口头语;熟语;韵语;妙语;俚语;豪语
(4) 词语 [word]
为人性僻躭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 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5) 又如:语惊四座;语泄(密语外泄);语义(也称词义。指词语的意义);语妙天下(言语精妙,无人可及)
(6) 语言 [language]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 齐语也。——《孟子·滕文公下》
(7) 又如:语支(语言学。依谱系分类法分出的比语族小的语言系统);语言文字(语言学与文字学的合称);语简意赅(语言简练,意思完备);语学(研究言语、文字的性质及用法的学问)
(8) 用以示意的动作或信号 [signal]。如:目语;手语;灯语
(9) 语法学科用来表示句子成人的术语 [term used in analysis of sentences]。如:主语;谓语;宾语、表语、状语
(10) 另见 yù
语病、语词、语调、语法、语锋、语感、语画、语汇、语境、语句、语类楚声、语录、语气、语声、语失、语素、语态、语文、语无伦次、语系、语序、语焉不详、语言、语言学、语义学、语意、语音、语音学、语音学、语用学、语源、语云、语种、语重心长、语助词、语族
◎ 语的拼音:
語 yù
〈词性:动〉
(1) 告诉,使知道 [inform;tell]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吾语女。——《论语·阳货》
若引其许,若至,语人。——《三国志·方使传》
夫语妻曰:“为王作剑,三年乃成…往必杀我。”——晋· 干宝《搜神记》
贫者语于富者曰…——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语言(告诉);语其友;不[可]以语人
(3) 另见 y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