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引针拾芥的意思

yǐnzhēnshíjiè

引针拾芥



拼音yǐn zhēn shí jiè

注音一ㄣˇ ㄓㄣ ㄕˊ ㄐ一ㄝˋ

解释比喻事物互相感应。语本汉王充《论衡·乱龙》:“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顿牟,琥珀。一说为玳瑁。

出处语出汉·王充《论衡·乱龙》:“顿牟掇芥,磁石引针,皆以其真是,不假他类。”顿牟,琥珀。一说为玳瑁。

例子蠲忿忘忧,其感应也何故?引针拾芥,其情性也何居?明·王廷相《策问》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引针拾芥是中性词。

繁体引針拾芥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yǐn   注音  一ㄣˇ   
部首  弓部  部外笔画  1画  总笔画  4画  
五笔  XHH  仓颉  NL  郑码  YZI  四角  12200  结构  左右电码  1714  区位  5093  统一码  5F15  笔顺  フ一フ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引的拼音:yǐn(一ㄣˇ)  

⒈ 拉,伸:引力。引颈。引而不发。引吭高歌。

⒉ 领,招来:引见。引子。引言。引导。引荐。抛砖引玉。

⒊ 拿来做证据、凭据或理由:引文。引用。援引。

⒋ 退却:引退。引避。

⒌ 旧时长度单位,一引等于十丈。

⒍ 古代柩车的绳索:发引(出殡)。

统一码

引字UNICODE编码U+5F15,10进制: 24341,UTF-32: 00005F15,UTF-8: E5 BC 95。

引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引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㧈廴

汉英互译

casue、cite、lead、leave、lure、make、quote、stretch

English

to pull, draw out, attract; to stretc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引的拼音: yǐn  

〈词性:动〉

(1) (会意。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2) 同本义 [draw a bow]

引,开弓也。——《说文》

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

引弓而射。——《淮南子·说林训》

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战国策·楚策》

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史记·匈奴列传》

丁壮者,引弦而战。——《淮南子·人间训》

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明· 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引手(引箭手);引弓(拉弓);引满(拉弓至满)

(4) 拉,牵挽 [draw]

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吕氏春秋·察今》

引相如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引车避匿。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引之),拉他(表示好感)。——《世说新语·方正》

(5) 又如:引日(拉转日轮);引手(拉回手);引曳(牵拉)

(6) 延长;延续 [lengthen;continue]

子子孙孙,忽替引之。——《诗·小雅·楚茨》

(7) 又如:引日(拖延时日);引年(延长年寿);引时(迁延时日)

(8) 伸着 [stretch]

引首顾曰。——马中锡《中山狼传》

使者持刀趋前,济引颈待之。——《新唐书·卓行传·甄济》

(9) 又如:引首(伸长头颈,抬起头。形容殷切盼望);引手(伸手);引颈(伸长颈项);引臂(伸臂)

(10) 牵连;攀供 [involve in]

果引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11) 又如:引附(攀附);引逮(株连捕)

(12) 引导 [guide]

引之表仪。——《左传·文公六年》

(13) 又如:引转(扭转;转回);引风吹火(引风助火势。喻指煽风点火,加重事态);引商刻羽(指讲究声律、造诣很深,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14) 带领 [lead]

复夜引兵。——《资治通鉴·唐纪》

(15) 又如:引奏(向帝王禀告、上书);引领(带领);引线(告密、引路捕人者)

(16) 引决、自尽 [suicide]

感三良之殉秦兮,甘捐生而自引。——《文选·潘岳·寡妇赋》

(17) 又如:引决(自杀);引诀(引决);引药(服毒自杀)

(18) 援引 [cite]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引入上谕中。——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19) 又如:引喻失义(援引例证以明理而失去大义);引经据古(引用经史古籍中的文句或故事作为根据)

(20) 荐举 [recommend]

两人相为引重,其游如父子然。——《史记·魏其武安侯传》

(21) 又如:引援(推举;引荐);引预(引荐,使之参与)

(22) 招致 [incur]

必亲引问。——《资治通鉴·唐纪》

(23) 又如:引纳(招致接纳);引惹(招惹)

(24) 执持 [hold]。如:引杖(持杖);引杯(举杯。指喝酒)

(25) 退避 [retreat]

自引而起。——《战国策·燕策》

引次江北。——《资治通鉴》

(26) 又如:引避(引退,回避);引遁(退却,逃走)

(27) 选用 [elect]。如:引贤(选用贤才)

(28) 吸引 [attract]

引入黄婆洞。——《广东军务记》

(29) 又如:引类呼朋(呼引同类);引狗入寨(比喻主动把敌人或坏人引进来);引流(导引水流)

(30) 辞职 [resign]。如:引老(告老。年老辞官);引去(离去;退去)

(31) 举起;竖起 [lift]

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战国策·燕策》

(32) 又如:引耳(竖着耳朵);引饮(举杯而饮)

(33) 承认 [recognize]

权引咎责躬。——《三国志·吴志》

(34) 又如:引伏(服罪);引过(承认过失);引罪(承认罪过)

(35) 延请 [send for]

公子引侯生坐上坐。——《史记·魏公子列传》

(36) 取过来,拿出 [take;get;get sth.out]

引佩刀。——《汉书·李广苏建传》

引壶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词性变化

引的拼音: yǐn  

〈词性:名〉

(1) 引车前行的皮带 [leather strap for pulling cart]

縣縣常以结引驰外为务。——《荀子·王霸》。注:“引,读为靷。靷,引轴之物。”

属引。——《仪礼·既夕礼》。注:“引,所以引柩车,在轴遁曰绋。”

执引者三百人。——《周礼·大司徒》

(2) 卷首语;序言 [forward]。如:小引

(3) 乐曲体裁之一,有序奏之意 [prelude]

故聆曲引者,观法于节奏。——马融《长笛赋》

(4) 又如:引辞(宋元戏曲演唱时第一支曲子的泛称,用以引起剧情)

(5) 指商人运销货物的凭证 [license]

令客人赴官请引,自于茶园买茶…——《宣和遗事》

(6) 又如:引行公店(盐商联合经营的机构);盐引;茶引

(7) 通行执照 [pass]

央李员外衙门上下打点使用了钱,见了大严,给引还乡。——《警世通言》

引的拼音: yǐn  

〈词性:形〉

长久 [long]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水经注》

引的拼音: yǐn  

〈词性:量〉

长度单位 [formerly, a measure of distance]。古代以十丈为一引。今为市引的简称。1公里=30引

常用词组

引爆、引别、引柴、引产、引车、引出、引导、引得、引逗、引渡、引而不发、引狗入寨、引鬼上门、引吭高歌、引号、引河、引火、引火烧身、引见、引荐、引进、引经据典、引咎、引决、引来、引狼入室、引力、引领、引流、引起、引桥、引擎、引人入胜、引人注目、引入、引入、引入迷途、引商刻羽、引蛇出洞、引申、引胜、引首、引手、引述、引水、引水入墙、引头、引退、引文、引嫌、引线穿针、引信、引言、引以为戒、引用、引诱、引语、引玉之砖、引喻、引喻失义、引着、引证、引锥刺股、引子

  拼音  zhēn   注音  ㄓㄣ   繁体    
部首  钅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  QFH  仓颉  OPJ  郑码  PED  四角  84700  结构  左右电码  6859  区位  5375  统一码  9488  笔顺  ノ一一一フ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针(針)的拼音:zhēn(ㄓㄣ)  

⒈ 缝织衣物引线用的一种细长的工具:针线。

⒉ 细长像针的东西:时针。

⒊ 用针扎治病:针灸。

⒋ 注射用的器具和药物:针头。

统一码

针字UNICODE编码U+9488,10进制: 38024,UTF-32: 00009488,UTF-8: E9 92 88。

针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针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針鍼䥠

汉英互译

acicula、acus、needle、pin、pricker

造字法

会意:从钅、从十

English

needle; pin; tack; acupunctur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针的拼音:

針、鍼 zhēn  

〈词性:名〉

(1) (会意。从金,从十。最初用的竹针,写作“箴”,后来有了金属的针,写作“鍼”(针)。本义:缝衣的用具)

(2) 同本义 [needle]

(3) 缝缀衣物的用具。也叫“引线”

鍼,所以缝也。——《说文》。字亦作针。

挫鍼治繲,足以糊口。——《庄子·人间世》

若当针,不过一二处。——《三国志·华陀传》

月小看针暗,云开见缕明。——陈叔宝《七夕宴玄圃诗》

(4) 又如:针头线脑(做针线活的零碎物件);针巧(针线的工夫精巧);针缕(即“针线”。也作“鍼缕”、“鍼镂”);针关(针孔);针颖(针尖);针头(针尖。借指绣针);针锋(针尖);针帖(插针用的线板);针虱(针马虱。比喻细微之物);针尖不倒(指手不停针);针衣(藏针用的带)

(5) 医疗用具。用石或金属做成

鍼石运乎手爪。——《后汉书·文苑赵壹传》

(6) 又如:针石(用以治病的石针);针艾(即针灸);针膏(针饵。针灸和药物);针剂(针灸和药剂)

(7) 针状的东西。如:针芒(针尖。比喻细微。也作“鍼芒”);针水(稻种发芽后其芽露出水面);针列(密集如细针排列)

(8) 刻度盘上的指针 [hand]。如:时针,分针,秒针;针路(罗盘针指的航路)

(9) 缝衣服、编织时,针穿布的一下 [stitch]。如:在袜子上缝两针;织漏一针;伤口缝了四针

词性变化

针的拼音:

zhēn  

〈词性:动〉

(1) 缝 [sew]

因命染人与针女,先制两裘赠二君。——唐· 白居易《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

(2) 又如:针线娘(替富人做针线活儿的妇女);针黹(缝纫、刺绣等针线活儿);针指(缝纫、刺线之类的针线活计);针姑(制衣之神);针女(缝纫女工);针匠(裁缝);针纫(缝纫);针妇(俗名纺织娘。即络纬);针绝(绝妙的缝纫、刺绣手艺);针缀(缝纫)

(3) 刺 [stab]

鍼,刺也。——《广雅》

针之立死。——《物类相感志》

(4) 又如:针笔匠(在人身上刺画花纹的技师);针史(唐末无赖之徒于身上刺字,录入文字或记经历,称为“针史”);针绣(刺绣)

(5) 以针刺治病 [acupuncture]

太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 佗针鬲,随手而差。——《三国志》

(6) 又如:针治(针灸治病);针科(针灸科);针师(针灸医师)

常用词组

针鼻儿、针砭、针插,针插儿、针插不进,水泼不进、针刺、针刺麻醉、针对、针箍、针管、针迹、针尖、针尖儿对麦芒儿、针脚、针芥、针灸,针灸疗法、针孔、针麻、针码,针码儿、针石、针头、针线、针线包、针线活、针眼、针叶林、针针丛棘、针织、针织品、针锥

  拼音  shí shè   注音  ㄕˊ ㄕㄜˋ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  RWGK  仓颉  QOMR  郑码  DOAJ  四角  58061  结构  左右电码  2168  区位  4216  统一码  62FE  笔顺  一丨一ノ丶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拾的拼音:shí(ㄕˊ)  

⒈ 捡,从地上拿起:拾草。拾粪。拾零(捡取某方面的零碎材料,常用于文章标题)。拾取。俯拾皆是。拾人牙慧。

⒉ 收,敛,整理:收拾。拾掇。

⒊ “十”的大写。

⒋ 旧称射箭人穿在左臂上的皮制护袖。

其他字义

拾的拼音:shè(ㄕㄜˋ)  

⒈ 古同“涉”,历,经由:拾级而上。

统一码

拾字UNICODE编码U+62FE,10进制: 25342,UTF-32: 000062FE,UTF-8: E6 8B BE。

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拾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ollect、pick up、ten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扌、合声

English

pick up, collect, tidy up; accounting form of the numeral te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拾的拼音: shè  

〈词性:动〉

(1) 蹑足而上 [tiptoe up]。如:拾级

(2) 另见 shí  

常用词组

拾级

基本词义

拾的拼音: shí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合声。本义:捡取,从地上捡起来)

(2) 同本义 [pick up]

拾,掇也。——《说文》

犹拾遗于涂,摭弃于野。——《论衡·逢遇》

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韩非子·安危》

犹拾瀋也。——《左传·哀公三年》

俯有拾,仰有取。——《史记·货殖列传》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拾视之,非字而画。——《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拾粪;拾麦穗儿;拾毛(拣界外球。毛:用毛充塞内部的球);拾芥(拾取地上的小草。比喻取之极易);拾石为砚(从地上拾起一块石头用作砚台);拾夺(拾掇;收拾);拾拣(拣取);拾翠(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拾沈(拾取汁水)

(4) 收敛,收集 [collect]

妇人拾蚕。——《韩非子·说林下》

拾发以将乘矢。——《仪礼·大射仪》

请拾投。——《礼设·投壶》

萧何入 秦,收拾文书。——《论衡·别通》

(5) 又如:拾骨(收拾遗骨改葬);拾菜(采撷野菜);拾尘(本指捡起饭中的灰尘,后借为引起误会而猜疑);拾集(收集);拾摭(收集);拾纂(收集编纂)

(6) 碰撞 [collide]。如:一头拾将去(一头撞过去);拾头打滚(撒泼吵闹。拾头:碰头)

词性变化

拾的拼音: shí  

[数]

(1) 十,数目,九加一所得,汉字数目“十”的大写 [ten]。如:陆柒捌玖拾

(2) 另见 shè  

常用词组

拾掇、拾荒、拾级、拾芥、拾金不昧、拾零、拾人涕唾、拾人牙慧、拾物、拾遗

  拼音  jiè gài   注音  ㄐ一ㄝˋ ㄍㄞˋ   
简体部首  艹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7画  
繁体部首  艸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10画  
五笔  AWJJ  仓颉  TOLL  郑码  EOND  四角  44228  结构  上下电码  5354  区位  2970  统一码  82A5  笔顺  一丨丨ノ丶ノ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芥的拼音:jiè(ㄐ一ㄝˋ)  

⒈ 〔芥菜〕一年或二年生草本植物,种子黄色,味辛辣,磨成粉末,称“芥末”,作调味品。按用途分为叶用芥菜(如“雪里蕻”);茎用芥菜(如“榨菜”);根用芥菜(如“大头菜”)。

⒉ 小草,喻轻微纤细的事物:草芥。纤芥。芥舟。

其他字义

芥的拼音:gài(ㄍㄞˋ)  

⒈ 〔芥菜〕一年生草本植物,芥菜的变种,叶大,表面多皱纹,叶脉显著,可食。亦作“盖菜”。

统一码

芥字UNICODE编码U+82A5,10进制: 33445,UTF-32: 000082A5,UTF-8: E8 8A A5。

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芥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造字法

形声:从艹、介声

English

mustard plant; mustard; tin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芥的拼音: gài  

另见 jiè  

常用词组

芥菜、芥蓝

基本词义

芥的拼音: jiè  

〈词性:名〉

(1) (形声。从艸,介声。本义:蔬菜名。即“芥菜”)

(2) 同本义[Indian mustard]

芥,芥菜也。——《说文》

天地之行,芥苦味也。——《春秋繁露》

脍,春用葱,秋用芥。——《礼记·内则》

(3) 又如:芥子(芥菜的种子。颗粒很小,可榨油或制芥末);芥孙(芥菜于霜雪中再发的嫩牙);芥尽(芥子用完。佛教用语。比喻时间之久或劫数之多);芥苔(芥菜开花新生的嫩茎)

(4) 小草 [small grass]

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

似寻针芥。——《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芥豆(小草和豆子);芥豆大小人家(比喻小户人家);芥舟(比喻小舟);芥拾(比喻轻易地取得)

(6) 梗塞 [chock]

恨无乖崖老,一洗芥蒂胸。——苏轼《送路都曹》

(7) 又如:芥蒂(细小的梗塞物,比喻积在心中的怨恨或不快);介纳须弥(佛教说法:小小的芥子可包容须弥大山或整个世界。须弥:传说中的古印度山名);芥虿(芥蒂)

(8) 通“介” [knot]。如:芥羽(指用以角斗的鸡。斗鸡之时,把芥末播撒在鸡的羽毛上,迷蒙对方鸡的眼而取胜)

(9) 比喻轻微纤细的事物 [trifle;petty thing;minor matter]。如:草芥;纤芥;芥视(轻视,不看重);芥舟(小船)

(10) 另见 gài  

常用词组

芥菜、芥末、芥子、芥子气

引针拾芥:成语接龙顺接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