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yī sī bù xiàn,dān mù bù lín
注音一 ㄙ ㄅㄨˋ ㄒ一ㄢˋ,ㄉㄢ ㄇㄨˋ ㄅㄨˋ ㄌ一ㄣˊ
解释一根丝不能织成线,一棵树不能形成林。比喻一个人力量单薄,办不成事。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回:“这福儿一丝不线,单木不林,也觉读的慢懈。”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感情一丝不线,单木不林是中性词。
近义单丝不成线
动物生肖牛,虎,蛇
一的拼音:yī(一)
⒈ 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⒉ 纯;专:专一。一心一意。
⒊ 全;满:一生。一地水。
⒋ 相同:一样。颜色不一。
⒌ 另外的:蟋蟀一名促织。
⒍ 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一算。试一试。
⒎ 乃;竞:一至于此。
⒏ 部分联成整体:统一。整齐划一。
⒐ 或者:一胜一负。
⒑ 初次:一见如故。
⒒ 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一字UNICODE编码U+4E00,10进制: 19968,UTF-32: 00004E00,UTF-8: E4 B8 80。
一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一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壹弌
a、an、each、one、per、same、single、whole、wholehearted
指事
one; a, an; alone
详细解释◎ 一的拼音: yī
〈词性:数〉
(1)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 同本义 [one]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文》
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
抱一而天下试。——《老子》
故一人有事于四方。——《书·君奭》。传:“天子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汉·贾谊《过秦论》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一境(一个地方);一丝(一根蚕丝);一碗水往平处端(办事公正不偏袒);一拳正打在心窝(一下说到要害处);一人做一人当(敢做就敢于承认,绝不连累别人);一客不烦二主(托一人能办的事,就不再打扰第二个人);一动不如一静(动不如静好);一言抄百语(总而言之);一缘一会(天缘凑合);一路功名(仕途顺利,官运亨通);一盘一盒(礼物);一清如水(静悄悄地没有人影);一毫不爽(一点不差);一息恹恹(疾病缠身,气息微弱)
(4) 序数的第一位 [first]
一战而举鄢、郢。(第一仗就攻下了楚国的重要城市鄢、郢。一战,第一战。指楚顷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下楚国的鄢、郢二都的战争。举,攻下。鄢,地名,在今湖北省宜城县境。郢,地名,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5) 又如:一紧二慢三罢休(指先紧后慢、最后不了了之的官场办事作风);一来二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周折);一品锅(一种里面杂放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的“砂锅”);一甲(科举殿试第一至第三名,赐进士及第);一更;一品(犹言一等;第一等);一等一(第一等中的第一名)
(6) 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odd]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
(7) 又如:一脚(动物身体的四分之一,一条腿的部分);丈一、丈二;百一;一份(整体分为若干份的一部分);一杆子(方言。犹言一部分);一得(得到一件或一个);一端(指物件的一头)
(8) 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single;only one]
一至楚。——《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初一交战。——《资治通鉴》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9) 又如:一拿一个着(一下子就拿住);一气一个死(气得要命);一忽觉转(一觉醒来);一时半霎(指时间极短);一个眼闪(一会儿工夫);一之为甚(一次已经过分了。用来劝人不要重犯错误)
(10) 某一个 [certain]。如:忽见一个从前方来;一天;一次;一夜(指某夜);一能(某一项专长或技能)
(11) 每;各 [every time;each]。如:一桌十人;一日三餐
(12) 另;又 [another]。如:蝉一名知了
◎ 一的拼音: yī
〈词性:形〉
(1) 全;满 [whole;full]
一肌一容(一:全部。指宫女的整个肌肤容貌)。——唐·杜牧《阿房宫赋》
传一乡。——宋·王安石《伤仲永》
洞庭一湖。——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长烟一空。
欢动一城。——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通订一舟。——明·魏学《核舟记》
(2) 又如:一罟(全部;一点不留);一是(全赁);一凭(任凭;完全凭仗);一抹(全部);一听(听任);一划(一派);一床(全部[乐器]);一力(竭力);一创(整个);一到处(到处;四处);一条提(全部;统统);一抹光(一律免除或不予追究);一到处(遍地里);一肩儿(所承担的全部责任)
(3) 相同;一样 [same]。如:一个稿子(一模一样);一便价(一式的;一律的);一似(好像;似同);一同(相同;一样);一理(同一准则)
(4) 齐一;联合 [joint;combined]。如:一缴过儿(一起);一搭儿(一答里。一起;一块儿);一合儿(一同;一起);一就(一并;一起);一心(同心;齐心);一堆(一起;一块);一淘(一道;一路);一派(一齐);一体(一起;一块)
(5) 统一 [unified;unitary]
以一中外之心,以色觊觎之望。——《子谦全传》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6) 又如:一正(统一法度政令);一匡(使得到匡正);一法(统一的法令);一是(犹言统一的标准);一量(统一度量);一统天下(统一全国)
(7) 专一 [single-minded;concentrated]
用心一世。——《荀子·劝学》
(8) 又如:一德无暇(一心一意,没有一点虚情假意);一心一计(一心一意)
(9) 纯一不杂 [pure]。如:一青(犹纯青);一抹黑(形容一团漆黑);一纯(心地纯一)
(10) 独 [single;alone]。如:一目(独眼);一取(独取);一眼(一只眼睛。特指独存一眼);一尊(独尊)
◎ 一的拼音: yī
〈词性:副〉
(1) 都,一概 [all]
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一划(一律);一回(一概);一弄(一切;全体);一抹光(全都包括在内);一往(一概;一律);一括(犹言总括);一是(一概)
(3) 很;甚 [very]。如:一无性天(非常虚伪);一力价(极力地);一撮儿(极其;百般)
(4) 始终 [straight;always;all along]。如:一象(一像。一向;从来);一起(一向;向来);一行(一向;一直);一了(一直;从来);一往(犹一向)
(5) 一经 [once;in case]
诚一开口。——《史记·魏公子列传》
俗之一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黄鹤一去不复返,——唐·崔颢《黄鹤楼》
禄山一出。——宋·苏轼《教战守》
一出门。——《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一膺新命(一旦接受朝廷的任命);一觉(一旦);一头(一旦);一投(方言。一等到;一旦)
(7) 犹一一 [one by one;one affer another]。如:一略数(谓一一略举);一听(一一倾听)
◎ 一的拼音: yī
〈词性:名〉
初次,第一次;开始 [first;begin]。如:一箭上垛(比喻旗开得胜,首次就达到目的);一生人(初次卖做奴婢的女子);一头里(原来;起先);一成(初次制成的);一回生(初见陌生);一见如旧(一见如故。初次相见意气相投,有如故交);一初(开始;起初);一征(初次征战);一听(初听)
一把手、一把死拿、一把抓、一败涂地、一斑、一般、一般见识、一板三眼、一板一眼、一半、一半、一…半…、一半天、一杯羹、一辈子、一本万利、一本正经、一鼻孔出气、一笔勾销、一笔抹煞、一壁厢、一臂之力、一边、一边、一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拨儿、一…不…、一不做,二不休、一步登天、一步一个脚印、一差二错、一刹,一刹儿、一刹那、一刬、一场空、一倡百和、一唱一和、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尘不染、一成不变、一程子、一筹莫展、一触即发、一触即溃、一锤定音、一锤子买卖、一次方程、一次性、一蹴而就,一蹴而得、一搭两用儿、一大早儿、一代、一带、一旦、一刀两断、一刀切、一道、一得、一得之功、一得之愚、一点、一点儿,一点点、一丁点儿、一定、一定之规、一度、一段、一堆、一而再、再而三、一…而…、一二、一…二…、一发、一发、一发千钧、一帆风顺、一反常态、一分、一分为二、一风吹、一副、一概、一概而论、一干二净、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萝卜一个坑儿、一个心眼儿、一共、一股劲儿、一股脑儿、一鼓作气、一官半职、一贯、一棍子打死、一锅端、一锅粥、一锅煮、一国两制、一何、一哄而起、一哄而上、一忽儿、一呼百应、一晃、一晃、一会儿、一己、一技之长、一家之长、一家之主、一见倾心、一见如故、一箭双雕、一介、一经、一…就…、一举、一举两得、一蹶不振、一刻、一孔之见、一口、一口气、一块、一块、一览、一览表、一揽子、一劳永逸、一例、一连、一连串、一了百了、一鳞半爪、一溜儿、一溜烟、一路、一律、一落千丈、一马当先、一马平川、一脉相承、一毛不拔、一面、一面儿理、一面之词、一面之交、一鸣惊人、一瞑不视、一命呜呼、一模一样、一木难支、一目了然、一目十行、一男半女、一年到头、一年一度、一念之差、一诺千金、一派、一盘棋、一盘散沙、一瞥、一贫如洗、一暴十寒、一齐、一起、一气、一窍不通、一切、一清二白、一清二楚、一穷二白、一丘之貉、一人班、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一日、一日千里、一日三秋、一日身死、一如、一如既往、一霎那、一身、一神教、一生、一眚、一时、一时半会儿、一事无成、一视同仁、一手、一手一足、一手遮天、一水儿、一顺儿、一瞬、一丝不苟、一丝不挂、一丝一毫、一塌糊涂、一套、一套、一体、一天、一条龙、一条心、一同、一统、一通儿、一头、一头儿沉、一头热、一吐为快、一团和气、一团漆黑、一团糟、一推六二五、一网打尽、一往情深、一往无前、一望无际、一味、一文不名、一文不值、一问三不知、一窝蜂,一窝风、一无是处、一无所长、一五一十、一物降一物、一息尚存、一席话、一系列、一下、一下、一向、一笑置之、一些、一泻千里、一泻汪洋、一心、一心一德、一心一意、一行、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言九鼎、一言堂、一言为定、一言以蔽之、一氧化碳、一样、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一叶知秋、一一、一…一…、一衣带水、一语破的、一元方程、一再、一早、一眨巴眼,一眨巴眼儿、一朝、一朝一夕、一针见血、一枕黄粱、一阵、一阵风、一阵子、一知半解、一直、一纸空文、一致、一掷千金、一柱擎天、一准、一字千金、一字一板、一总、一走了之、一卒之田
丝(絲)的拼音:sī(ㄙ)
⒈ 蚕吐出的像线的东西,是织绸缎等的原料:蚕丝。丝绸。缂(kè)丝(中国特有的一种丝织的手工艺品。亦作“刻丝”)。
⒉ 像丝的东西:铁丝。菌丝。肉丝。游丝。
⒊ 计量单位名,10忽是1丝,10丝是1毫。
⒋ 表示极少或极小的量:一丝不差。 一丝笑容。
⒌ 绵长的思绪或感情:情丝。愁丝。
⒍ 指弦乐器: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竹指管乐器)。
丝字UNICODE编码U+4E1D,10进制: 19997,UTF-32: 00004E1D,UTF-8: E4 B8 9D。
丝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丝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絲
a threadlike thing、silk、thread
会意
silk; fine thread; wire; strings
详细解释◎ 丝的拼音:
絲 sī
〈词性:名〉
(1) (会意。从二糸。糸( mì ),细丝。本义:蚕丝)
(2) 同本义 [silk]
丝,蚕所吐也。——《说文》。段注:“凡蚕者为丝、麻者为缕。”
素丝五总。——《诗·召南·羔羊》
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谓弦也。”——《礼记·乐记》
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史记·货殖列传序》
此织生于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聂夷中《咏田家》
缯帛如山积,丝絮似云屯。——唐· 白居易《重赋》
(3) 又如:丝棉;丝网;丝缰(丝制的马缰绳);丝人(治理蚕丝纺织绸布的人);丝布(蚕丝与麻、葛混制而成的布);丝妇(养蚕治丝的妇女);丝子(蚕丝);丝行(买卖生丝的商行);丝庄(旧时在华商与洋商间经营生丝贸易的中间商)
(4) 泛指纤细如丝的东西 [a threadlike thing;filament]
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唐· 张敬忠《边词》
(5) 又如:藕丝(莲藕切开后连于两断之间的丝状物);丝柳(细柔如丝的柳条);丝条(纤细的枝条);丝雨(如丝的小雨。俗称“毛毛雨”);丝状(矿物学名,指一种矿物具有丝状的结晶);丝泪(形容泪下如丝);丝络(连续不断);丝网(细密如丝之物所交织而成的网);丝纶(钓鱼用的丝线);丝发(形容头发光泽柔细,如丝一样)
(6) 线 [thread]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乐府诗集·陌上桑》
(7) 又如:丝鞭(用丝线裹制的软鞭。古代招亲,男女双方递送丝鞭,表示缔结良缘);丝络(丝线制成的网状装饰物);丝缕(蚕丝、线缕之类的统称)
(8) 丝织品 [silks]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丝纶(皇帝的诏书);丝枲(丝麻织物。泛指布匹绸缎。枲:大麻的雄株);丝衣(丝绸衣服);丝末(古代覆盖在车轼上的丝织帷席);丝帛(丝与丝状物的总称);丝履(以丝织品制成的鞋);丝鞭(丝制的马鞭);丝罗(丝织物名。质地轻软,透气透光性能较好)
(10) 八音之一。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 [stringed instrument]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丝中传意绪,花里寄春情。——《玉台新咏·王融咏琵琶》
(11) 又如:丝抹(古代御宴之乐,先演奏丝乐,然后众乐皆作,演者因称为丝抹);丝簧(弦管乐器);丝镛(泛指琴瑟钟磬之类的乐器);丝竹会(有丝竹弹奏以助兴的聚会);丝桐(琴,古代制琴多用桐木,练丝为弦,故称之);丝管(琴瑟、箫、管类乐器);丝篁(丝弦乐器和竹管乐器);丝竹和鸣(音乐演奏的声音非常和谐)
(12) 喻指白发 [white hairs]。如:镜中丝(镜中照出之白发);鬓丝(两鬓的白发)
(13) 比喻极细微的东西 [bit]
见客卧地上,烛之死,然心下丝丝有动气。——《聊斋志异·尸变》
(14) 又如:丝丝两气(形容呼吸微弱,气息奄奄);丝麻线儿(些微私弊);丝肠(指细柔的肠子);一丝不差;丝毫不差;一丝风;丝发(丝与发,比喻极细微)
(15) 瞬息即逝的、通常仅勉强可以发觉的数量或迹象 [trace]。如:一丝笑意;她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16) 一段或一根蛛丝 [gossamer]。如:游丝
(17) 纠缠在一起的东西,一团糟 [skein]。如:愁丝
◎ 丝的拼音:
絲 sī
〈词性:动〉
(1) 缫丝;纺丝 [spin]
男谷女丝行复歌。——杜甫《蚕谷行》
(2) 又如:丝车(人力或机动的缫丝机具);丝枲(指缫丝织麻之事);丝绝(指丝织之绝技)
◎ 丝的拼音:
絲 sī
〈词性:量〉
(1) 一种计算长度、容量和重量的微小单位
(2) 长度或重量的微量。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
至于分粟叅黍量丝数龠,实以仰禀圣规,详参神恩。——北周· 庾信《为晋阳公进玉律秤尺斗升表》
(3) 表示极小或极少的量 [ si ,a unit of length,volume or weight]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4) 又如:厘、毫、丝、忽。如:丝忽(形容极小或极少)
丝虫、丝虫病、丝绸、丝绸之路、丝带、丝糕、丝瓜、丝光、丝毫、丝绵、丝绒、丝丝入扣、丝弦、丝线、丝芯、丝织品、丝锥、丝竹
不的拼音:bù(ㄅㄨˋ)
⒈ 副词。
⒉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⒊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⒋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不的拼音:fǒu(ㄈㄡˇ)
⒈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不字UNICODE编码U+4E0D,10进制: 19981,UTF-32: 00004E0D,UTF-8: E4 B8 8D。
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否柎
no、not
没有
象形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详细解释◎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副〉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not,no]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neither…nor]。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without]。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without]。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no matter(what)]。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no need to]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cannot do as expected]。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no]。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whether]。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词性:古〉
同“否”(fǒu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助〉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形〉
(1) 通“丕”(pī )。大 [big;great]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 );“不是”(bú shì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不碍、不安、不安分、不白之冤、不搬陪、不卑不亢、不备、不悖、不比、不必、不避、不变、不便、不辨菽麦、不…不…、不才、不才、不测、不曾、不差、不差毫发、不差累黍、不臣、不成、不成、不成话、不成器、不成人、不成体统、不逞、不逞之徒、不吃、不痴不聋、不齿、不耻、不耻下问、不啻、不出所料、不辞、不辞而别、不辞劳苦、不错、不打不相识、不打价儿、不打紧、不打自招、不大、不大、不大对头、不殆、不待、不单、不丹、不但、不当、不当紧、不当事、不倒翁、不到、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不道、不得、不得不、不得而知、不得开交、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人心、不得要领、不得已、不得志、不登大雅之堂、不等、不等号、不等式、不点儿、不丁点儿、不定、不定方程、不动产、不动声色、不冻港、不独、不端、不断、不对、不对茬儿、不对劲、不对头、不二、不二法门、不二价、不乏、不乏其人、不法、不法之徒、不凡、不方便、不防、不妨、不费吹灰之力、不分彼此、不分青红皂白、不服、不服、不服气、不服水土、不该、不干不净、不甘、不甘寂寞、不甘心、不尴不尬、不赶趟、不敢、不敢当、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恭、不攻自破、不公、不共戴天、不苟言笑、不够、不够、不顾而唾、不关痛痒、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光、不规矩、不轨、不过、不过意、不寒而栗、不含糊、不好不坏、不好看、不好惹、不好意思、不合时宜、不和、不哼不哈、不怀好意、不欢而散、不慌不忙、不遑、不惑、不及、不及格、不及时、不即不离、不计、不计、不计其数、不济、不济事、不假思索、不检点、不减、不见、不见得、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经传、不见舆薪、不介入、不介意、不结盟国家、不结盟运动、不价、不禁、不仅、不仅…而且、不尽、不尽然、不近人情、不经意、不经之谈、不景气、不胫而走、不究、不久、不咎既往、不拘、不拘、不拘一格、不具、不觉、不绝如缕、不刊、不刊之论、不堪、不堪、不堪回首、不堪入耳、不堪入目、不堪设想、不堪言状、不堪一击、不堪造就、不看僧面看佛面、不亢不卑、不可、不可多得、不可告人、不可估量、不可救药、不可开交、不可理喻、不可名状、不可磨灭、不可企及、不可胜数、不可收拾、不可思议、不可同日而语、不可言喻、不可言状、不可一世、不可逾越、不可终日、不克、不肯、不快、不愧、不愧不怍、不赖、不郎不秀、不稂不莠、不劳而获、不冷不热、不理、不理睬、不理会、不力、不利、不良、不了了之、不料、不露锋芒、不露声色、不伦不类、不论、不论、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不毛、不毛之地、不免、不妙、不敏、不名一钱、不名一文、不明、不明、不谋而合、不能、不能不、不能自拔、不能自已、不念旧恶、不怕、不怕、不配、不配、不偏不倚、不平、不平则鸣、不破不立、不期、不期而会、不期而遇、不齐、不起眼、不情之请、不求甚解、不屈不挠、不然、不让、不饶、不仁、不日、不容、不容分说、不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若、不三不四、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上不下、不慎、不甚了了、不胜、不胜桮杓、不胜枚举、不识好歹、不识抬举、不识一丁、不时、不时之需、不实之词、不食烟火、不世、不世之功、不世之业、不是、不是味儿、不顺眼、不死不活、不速之客、不遂、不随和、不疼不痒、不腆、不同凡响、不痛不痒、不瘟不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闻不问、不文不武、不问青红皂白、不务正业、不惜、不暇、不下于、不相上下、不详、不祥之兆、不像话、不消说、不肖、不肖子孙、不孝、不谐、不屑、不屑一顾、不屑置辩、不懈、不兴、不行、不省得、不省人事、不幸、不修边幅、不朽、不朽、不许、不恤、不宣而战、不学无术、不逊、不言而喻、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不要、不要紧、不要脸、不夜城、不一、不一定、不一而足、不宜、不遗余力、不已、不以为然、不义、不义之财、不意、不亦、不亦乐乎、不翼而飞、不用、不由、不由自主、不有、不虞、不与、不育、不遇、不远万里、不约而同、不越雷池、不孕、不再、不在、不在乎、不在话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择手段、不怎么样、不折不扣、不争、不争气、不正之风、不知不觉、不知好歹、不知轻重、不知死活、不知所措、不知所以、不知所云、不知所终、不知天高地厚、不值、不止、不只、不至于、不置可否、不自量、不足、不足道、不足挂齿、不足取、不足为凭、不足为奇、不足为训、不足信
线(綫)的拼音:xiàn(ㄒ一ㄢˋ)
⒈ 用丝、棉、麻、金属等制成的细长可以任意曲折的东西:丝线。棉线。线圈。线材。线绳。
⒉ 几何学上指一个点任意移动所构成的图形:直线。曲线。线条。
⒊ 像线的东西:光线。视线。线索(a.事情的头绪或门径;b.文学作品中情节发展的脉络或文章的思路)。战线。生命线。
⒋ 量词,用于抽象事物,数词限用“一”,表示极少:一线希望。
线字UNICODE编码U+7EBF,10进制: 32447,UTF-32: 00007EBF,UTF-8: E7 BA BF。
线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线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綫線絤
line、thread、string、route
形声:从纟、戋声
line, thread, wire; clue
详细解释◎ 线的拼音:
綫 xiàn
〈词性:名〉
(1) (形声。从糸( mì ),戔( jiān )声。本义:用棉麻丝毛等材料拈成的细缕)
(2) 同本义 [thread;string]
线,缕也。——《说文》。按古文从糸,泉声。
中国不绝如线。——《公羊传·僖公四年》
爱惜起东西来,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红楼梦》
(3) 又如:线儿提的(提线木偶。借指酒后失态,步法踉跄);毛线;丝线;缝纫线
(4) 细长如线的东西 [sth.thread-shaped]
天云一线。——清· 姚鼐《登泰山记》
(5) 又如:线溜(细长的山水)
(6) 线索 [clue]
并多雇素暗夷语线民,假装济夷办艇,作为内应。——清· 林则徐《焚剿夷船擒获汉奸折》
(7) 又如:线上的(同行);明线;内线;暗线
(8) 金属线 [wire]。如:导线;天线;火线;地线;电线
(9) 几何学名词 [line;curve]。指一个点任意移动所构成的图形。有直线和曲线两种。如:实线;虚线;曲线;直线
(10) 记录边界、区域或等高线的标记 [boundary;demarcation]
唐人线画,流动如生。—— 鲁迅《书信集·致李桦》
(11) 又如:边线;中线;水线;防线;警戒线
(12) 铁路线,铁路的路轨或路基 [route]。如:京广线;专线;各干线;支线
(13) 辐射线 [ray]。如:光线;紫外线;红外线;宇宙线;射线
◎ 线的拼音:
綫 xiàn
〈词性:动〉
通“骟”。阉割 [castrate]。如:线鸡(阉鸡。指阉割或阉割过的鸡)
◎ 线的拼音:
綫 xiàn
〈词性:量〉
用于抽象事物 [a ray;a gleam]。如:一线希望;一线光明;一线儿红
线材、线虫、线段、线锯、线粒体、线路、线坯子、线圈、线绳、线索、线毯、线条、线头、线香、线轴、线子
单(單)的拼音:dān(ㄉㄢ)
⒈ 不复杂:单纯。简单。单调(diào )。
⒉ 独一:单独。单一。单词。
⒊ 只,仅:做事单靠热情不够。
⒋ 奇(jī)数的:单日。单号。
⒌ 薄,弱:单薄。
⒍ 衣服被褥只有一层的:单裤。单衣。
⒎ 覆盖用的布:被单。床单。
⒏ 记载事物用的纸片:单据。传单。名单。
⒐ 和尚称禅堂的坐床。
单(單)的拼音:shàn(ㄕㄢˋ)
⒈ 姓。
单(單)的拼音:chán(ㄔㄢˊ)
⒈ 〔单于〕中国古代匈奴君主的称号。
⒉ (單)
单字UNICODE编码U+5355,10进制: 21333,UTF-32: 00005355,UTF-8: E5 8D 95。
单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单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
單単
odd、single
双、复
象形
single, individual, only; lone
详细解释◎ 单的拼音:
(1) 單 chán
(2) 另见 dān;shàn
单于
◎ 单的拼音:
單 dān
〈词性:形〉
(1) (本义:大)
(2) 同本义 [great]
單,大也。——《说文》。段注:“当为大言也,浅人删言字。如誣加言也,浅人亦删言字。”
明清于单辞。——《书·吕刑》。按,夸诞之辞。
夏禹能单平水土。——《国语·郑语》
王之威亦单矣。——《史记·春申君传》
单埢垣兮。——扬雄《甘泉赋》。注:“大貌。”
(3) 单独 [single]
单足以喻则单。——《荀子·正名》。注:单,物之单名也。”
(4) 又如:单幅门(独扇的门);单跪(弯屈一膝,行半跪之礼。也叫“打千”);单绪(只有一个儿子传宗接代。即单传)
(5) 一个 [one]
单,一也。——《汉书·枚乘传》注
今单车来代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6) 又如:单介(一人;一个);单味(一味菜肴);单民(只身);单幅(单条;条幅)
(7) 孤独;孤立 [solitary;isolated]
令母在后单。——《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8) 又如:孤单(单身无靠;感到寂寞);单孑(只身;个人);单己(只身;个人);单老(孤独无依的老人);单然(孤单的样子);单雄(孤单的雄鸟)
(9) 衣物等单层 [unlined]
庶人单衣。——《礼记·儒行》注
晚成单罗衫。——《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0) 又如:单绞(苍黄色的单衣);单账(单层的账子);单席(一重坐席)
(11) 衣物单薄 [thin]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唐· 白居易《卖炭翁》
(12) 又如:单复(单薄的衣服和厚重的衣服);单虚(单薄空虚);单衾(薄被);单轻(单薄)
(13) 衰弱 [weak]。如:单慧(小有才慧);单寒(身体瘦弱;因衣单而受寒);势单力薄
(14) 简单;单纯 [simple]。如:单陋(简陋);单议(简单的议论);单调
(15) 奇数[odd]。如:单日;单只袜子;单号;单牌(标志五里数的路牌)
◎ 单的拼音:
單 dān
〈词性:名〉
(1) 记事纸条 [bill]。如:菜单;清单
(2) 名册 [list]。如:名单
(3) 一大块布,通常是长方形或椭圆形的棉布或麻布,作为床上用品使用 [sheet]。如:床单
(4) 打横格的、上面记载关于某项交易的记录、保证或指示的条子、散页或卡片[ticket]。如:某种设备的保修单
◎ 单的拼音:
單 dān
〈词性:副〉
仅,仅仅 [only]。如:单则(只;而);不单
◎ 单的拼音:
單 dān
<连>
(1) 放在两个数量中间,表示较大的量下附有较小的量,用同“零” [and]。如:一百单八将;二百单九年
(2) 另见 chán;shàn
单摆、单帮、单比、单比例、单兵、单薄、单产、单车、单称判断、单程、单传、单纯、单纯词、单词、单打、单打一、单单、单刀、单刀直入、单丁、单调、单独、单发、单方、单方面、单干、单干户、单杠、单个儿、单挂号、单轨、单寒、单簧管、单机、单机、单季稻、单价、单缣、单间儿、单晶硅、单居、单句、单据、单口、单口相声、单恋、单列、单门独户、单篇、单枪匹马、单人独马、单人舞、单人锣鼓、单弱、单衫,单衫儿、单身、单身汉、单数、单糖、单位、单弦儿、单线、单相思、单向、单行、单行本、单行线、单姓、单眼皮,单眼皮儿、单衣、单一、单音词、单元、单韵母、单只、单字、单子、单作
◎ 单的拼音:
單 Shàn
〈词性:名〉
(1) 地名。单县 [Shan county],在山东省西南部
(2) 姓(春秋有单豹)
(3) 另见 chán;dān
木的拼音:mù(ㄇㄨˋ)
⒈ 树类植物的通称:树木。乔木。灌木。木石(树木和石头,喻没有知觉和情感的东西)。缘木求鱼。
⒉ 木料、木制品:木材。木器。木刻。木匠。木已成舟。
⒊ 棺材:棺木。
⒋ 质朴:木讷(朴实迟钝)。
⒌ 呆笨:木鸡。
⒍ 感觉不灵敏,失去知觉:麻木。
⒎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
⒏ 姓。
木字UNICODE编码U+6728,10进制: 26408,UTF-32: 00006728,UTF-8: E6 9C A8。
木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木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numb、timber、tree、wood、wooden
象形
tree; wood, lumber; wooden
详细解释◎ 木的拼音: mù
〈词性: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2) 同本义 [tree]
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说文》
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白虎通》
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春秋繁露》
一树十获者木也。——《管子·权修》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庄子·山木》
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孟子·尽心上》
草木之花。——宋· 周敦颐《爱莲说》
鸟兽木石。——明· 魏学洢《核舟记》
宋无长木。——《墨子·公输》
或在木杪。——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花木(供观赏的花和树木);木石(树木与岩石);木化石(树木的化石);木芽(草木的嫩芽);木表(树木的外层;树梢);木披(因果实太多而树枝折断);木斧(伐木斧头)
(4) 木料,木材 [timber;wood]
朽木不可雕也。——《论语》
我善治木,曲者中钩,直者应绳。——《庄子·马蹄》
径寸之木。——明· 魏学洢《核舟记》
倚一横木。
木格贮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木为之者。
(5) 又如:木猫(木制捕鼠器);木老鸦(战船上使用的一种轻便兵器);木驴(一种装有轮轴的木制刑具,可载犯人游街示众,用于剐刑);木弓(木制的弓);木瓦(覆屋面的木板);木尺(木制尺);木功(木材建筑,制作工艺)
(6) 五行之一 [wood]。如:木王(春季以木为主宰);木行(五行中的木德);木气(五行气之一;肝气)
(7) 树叶 [leaf]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
(8) 又如:木落(叶落);木脉(叶脉);木落归本
(9) 棺材 [coffin]
原壤登木。——《礼记·檀弓》。注:“棺材也。”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10) 又如:行将就木
(11) 某些木制的器物 [wooden ware]
以木讯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 木的拼音: mù
〈词性:形〉
(1) 呆笨 [wooden]。如:木楂(木桩。比喻痴呆的人);木人(痴呆不慧的人);木木(痴呆的样子);木鸡(呆笨态)
(2) 麻木;失去知觉 [numb]
贾瑞听了,身上已木了半边。——《红楼梦》
(3) 又如:木木然(神情麻木的样子);木木樗樗(形容呆呆的样子);木立(呆立,失神站立)
(4) 朴拙 [simple]
勃为人木强敦厚。——《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5) 又如:木质(天性朴拙);木朴(质直,朴实);木强(— jiàng ,质直刚强)
木版、木本、木本水源、木本植物、木材、木材厂、木槽、木柴、木尺、木槌、木呆呆、木垫、木雕、木钉、木墩、木耳、木筏、木工、木棍、木活、木屐、木家什、木匠、木刻、木块、木框、木兰、木莲、木料、木瘤、木笼、木马、木棉、木杪、木模、木乃伊、木偶、木偶戏、木排、木器、木然、木塞、木梳、木薯、木炭、木条、木头、木碗、木屋、木楔、木鞋、木已成舟、木鱼、木直中绳、木质、木制品、木柱、木桩、木作
不的拼音:bù(ㄅㄨˋ)
⒈ 副词。
⒉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不去。不多。不法。不料。不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不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不学无术。不速之客。
⒊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不,我不知道。
⒋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不?
不的拼音:fǒu(ㄈㄡˇ)
⒈ 古同“否”,不如此,不然。
不字UNICODE编码U+4E0D,10进制: 19981,UTF-32: 00004E0D,UTF-8: E4 B8 8D。
不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不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否柎
no、not
没有
象形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详细解释◎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副〉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not,no]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neither…nor]。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without]。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without]。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no matter(what)]。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no need to]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cannot do as expected]。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no]。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whether]。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词性:古〉
同“否”(fǒu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助〉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 不的拼音: bù
〈词性:形〉
(1) 通“丕”(pī )。大 [big;great]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 );“不是”(bú shì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不碍、不安、不安分、不白之冤、不搬陪、不卑不亢、不备、不悖、不比、不必、不避、不变、不便、不辨菽麦、不…不…、不才、不才、不测、不曾、不差、不差毫发、不差累黍、不臣、不成、不成、不成话、不成器、不成人、不成体统、不逞、不逞之徒、不吃、不痴不聋、不齿、不耻、不耻下问、不啻、不出所料、不辞、不辞而别、不辞劳苦、不错、不打不相识、不打价儿、不打紧、不打自招、不大、不大、不大对头、不殆、不待、不单、不丹、不但、不当、不当紧、不当事、不倒翁、不到、不到黄河心不死、不到长城非好汉、不道、不得、不得不、不得而知、不得开交、不得了、不得了、不得人心、不得要领、不得已、不得志、不登大雅之堂、不等、不等号、不等式、不点儿、不丁点儿、不定、不定方程、不动产、不动声色、不冻港、不独、不端、不断、不对、不对茬儿、不对劲、不对头、不二、不二法门、不二价、不乏、不乏其人、不法、不法之徒、不凡、不方便、不防、不妨、不费吹灰之力、不分彼此、不分青红皂白、不服、不服、不服气、不服水土、不该、不干不净、不甘、不甘寂寞、不甘心、不尴不尬、不赶趟、不敢、不敢当、不敢越雷池一步、不恭、不攻自破、不公、不共戴天、不苟言笑、不够、不够、不顾而唾、不关痛痒、不管、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光、不规矩、不轨、不过、不过意、不寒而栗、不含糊、不好不坏、不好看、不好惹、不好意思、不合时宜、不和、不哼不哈、不怀好意、不欢而散、不慌不忙、不遑、不惑、不及、不及格、不及时、不即不离、不计、不计、不计其数、不济、不济事、不假思索、不检点、不减、不见、不见得、不见棺材不落泪、不见经传、不见舆薪、不介入、不介意、不结盟国家、不结盟运动、不价、不禁、不仅、不仅…而且、不尽、不尽然、不近人情、不经意、不经之谈、不景气、不胫而走、不究、不久、不咎既往、不拘、不拘、不拘一格、不具、不觉、不绝如缕、不刊、不刊之论、不堪、不堪、不堪回首、不堪入耳、不堪入目、不堪设想、不堪言状、不堪一击、不堪造就、不看僧面看佛面、不亢不卑、不可、不可多得、不可告人、不可估量、不可救药、不可开交、不可理喻、不可名状、不可磨灭、不可企及、不可胜数、不可收拾、不可思议、不可同日而语、不可言喻、不可言状、不可一世、不可逾越、不可终日、不克、不肯、不快、不愧、不愧不怍、不赖、不郎不秀、不稂不莠、不劳而获、不冷不热、不理、不理睬、不理会、不力、不利、不良、不了了之、不料、不露锋芒、不露声色、不伦不类、不论、不论、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不毛、不毛之地、不免、不妙、不敏、不名一钱、不名一文、不明、不明、不谋而合、不能、不能不、不能自拔、不能自已、不念旧恶、不怕、不怕、不配、不配、不偏不倚、不平、不平则鸣、不破不立、不期、不期而会、不期而遇、不齐、不起眼、不情之请、不求甚解、不屈不挠、不然、不让、不饶、不仁、不日、不容、不容分说、不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若、不三不四、不塞不流,不止不行、不上不下、不慎、不甚了了、不胜、不胜桮杓、不胜枚举、不识好歹、不识抬举、不识一丁、不时、不时之需、不实之词、不食烟火、不世、不世之功、不世之业、不是、不是味儿、不顺眼、不死不活、不速之客、不遂、不随和、不疼不痒、不腆、不同凡响、不痛不痒、不瘟不火、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闻不问、不文不武、不问青红皂白、不务正业、不惜、不暇、不下于、不相上下、不详、不祥之兆、不像话、不消说、不肖、不肖子孙、不孝、不谐、不屑、不屑一顾、不屑置辩、不懈、不兴、不行、不省得、不省人事、不幸、不修边幅、不朽、不朽、不许、不恤、不宣而战、不学无术、不逊、不言而喻、不厌其烦、不厌其详、不要、不要紧、不要脸、不夜城、不一、不一定、不一而足、不宜、不遗余力、不已、不以为然、不义、不义之财、不意、不亦、不亦乐乎、不翼而飞、不用、不由、不由自主、不有、不虞、不与、不育、不遇、不远万里、不约而同、不越雷池、不孕、不再、不在、不在乎、不在话下、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择手段、不怎么样、不折不扣、不争、不争气、不正之风、不知不觉、不知好歹、不知轻重、不知死活、不知所措、不知所以、不知所云、不知所终、不知天高地厚、不值、不止、不只、不至于、不置可否、不自量、不足、不足道、不足挂齿、不足取、不足为凭、不足为奇、不足为训、不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