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以夷伐夷的意思

以夷伐夷



拼音yǐ yí fá yí

注音一ˇ 一ˊ ㄈㄚˊ 一ˊ

解释夷:旧指外族或外国。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冲突,削弱力量。

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例子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汉章帝章和二年》:“北虏分争,以夷伐夷,国家之利。”

用法偏正式;作定语;含褒义。

感情以夷伐夷是褒义词。

近义以夷制夷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一ˇ   
简体部首  人部  部外笔画  2画  总笔画  4画  
繁体部首  人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5画  
五笔  NYWY  仓颉  VIO  郑码  ZSOD  四角  28700  结构  左右电码  0110  区位  5052  统一码  4EE5  笔顺  フ丶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以的拼音:yǐ(一ˇ)  

⒈ 用,拿,把,将:以一当十。以苦为乐。以身作则。以邻为壑。以讹传讹。以往鉴来。

⒉ 依然,顺,按照:以时启闭。物以类聚。

⒊ 因为:以人废言。勿以善小而不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⒋ 在,于(指时日):“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

⒌ 目的在于:以待时机。以儆效尤。

⒍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以求。

⒎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以前。以内。

⒏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以。得以。

⒐ 古同“已”,已经。

⒑ 太,甚:不以急乎?

⒒ 及,连及:富以其邻。

统一码

以字UNICODE编码U+4EE5,10进制: 20197,UTF-32: 00004EE5,UTF-8: E4 BB A5。

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以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已㠯㕥

汉英互译

according to、as well as、because of、in order to、take、use、with

造字法

象形:像人用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以的拼音:   

〈词性: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2)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比喻达不到目的)

(4) 使,令 [take]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

(5)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 凭借;仗恃 [depend on]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7) 认为,以为 [consider as ]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8)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9) 做,从事 [do]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词性变化

以的拼音:   

〈词性:名〉

(1) 原因,缘故 [reason]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2) 无固定职业的人 [unoccupied person]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诗·周颂》

(3) 以色列的简称 [Israel]。如:阿以战争

以的拼音:   

〈词性:介〉

(1)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 依,按,凭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 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 在,于 [in]——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 从,自,由 [from]——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采。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以的拼音:   

<连>

(1) 为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 因为,由于 [because of]——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5) 则,那么 [then]——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 才 [only]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 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7) 表目的或结果等 [aim;target]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以的拼音:   

〈词性:助〉

(1)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 姚鼐《登泰山记》

(2)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4)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常用词组

以暴易暴、以便、以次、以刺世事、以德报怨、以毒攻毒、以讹传讹、以防万一、以攻为守、以故、以观后效、以后、以还、以及、以己度人、以假乱真、以儆效尤、以快言论、以来、以理服人、以力服人、以邻为壑、以卵投石、以貌取人、以免、以内、以前、以人废言、以上、以身试法、以身殉职、以身作则、以是为恨、以外、以往、以为、以下、以牙还牙、以一当十、以一警百、以逸待劳、以正视听、以至、以致、以资、以资切磋、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眦睚杀人

  拼音    注音  一ˊ   
部首  大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GXWI  仓颉  KN  郑码  GDYZ  四角  50802  结构  镶嵌电码  1138  区位  5036  统一码  5937  笔顺  一フ一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夷的拼音:yí(一ˊ)  

⒈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东夷。九夷(古时称东夷有九种)。

⒉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华夷杂处(chǔ ㄔㄨˇ  )。

⒊ 平,平坦,平安:化险为夷。

⒋ 弄平:夷为平地。

⒌ 消灭:夷灭。族夷(诛杀犯罪者家族)。

⒍ 等辈:“诸将皆陛下故等夷”。

⒎ 古代的锄类工具。

⒏ 古同“怡”,喜悦。

⒐ 古同“痍”,创伤。

⒑ 姓。

统一码

夷字UNICODE编码U+5937,10进制: 22839,UTF-32: 00005937,UTF-8: E5 A4 B7。

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夷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㹫侇跠恞痍

汉英互译

exterminate、foreigner、raze、safe、smooth

相关字词

English

ancient barbarian tribe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夷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从大从弓。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2) 同本义 [Yi nationality]。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说文》

夷有九种。——《後后汉书东夷传》

宅喁夷。——《书饶典》。马注:“萊夷也。”

四夷八蠻。——《周礼职方式》

(3) 如:夷歌(夷人的歌曲。亦蔑指外族的歌曲);夷蠻(古代东方和南方各族的蔑稱)

(4) 旧时往往用以稱外囶或外囯人 [foreign country;foreigner]

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

夷船由泥城。——《广东军务记》

与夷决战。

馀夷脱逃。

(5) 又如:夷场(即“洋场”。旧时上海人指租界地);夷馆(清代称外囯人在中囯的馆舍)

(6) 倚輩;同輩 [same kind]

在醜夷不争。——《礼记曲礼上》。郑玄注:“夷,猶倚也。”

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候世家》

(7) 又如:夷等(同列,同辈)

(8) 古囯名 [Yi state]。在今山东省即墨市西

(9) 姓

词性变化

夷的拼音:   

〈词性:形〉

(1) 平坦 [level]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老子》

驰骋夷道。——《淮南子原道》

船背稍夷。——明魏学洢《核舟記》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則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記》

(2) 又如:夷延(地势平坦而广阔);夷阻(平坦和险阻)

(3) 太平 [peaceful]。如:夷一(太平統一);夷世(太平之世)

(4) 平和;平易 [gentle;modest]

与之辩解,言和而色夷。——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夷坦(平和坦蕩);夷伍(平易而放达);夷易(平易,平正);夷泰(平和闲靜);夷淡(性情平和淡泊);夷雅(平和闲雅);夷道(平易之道);夷远(平和而高远);夷为(平和通达);夷粹(平和纯正);夷澹(平易恬靜);夷简(平易質人)

(6) 平正 [flat;level]。如:夷姡(公平美好);夷陂(平正和偏頗);夷易(平易,平正);夷庭(平正,平直)

(7) 经常,常道 [usual]

王极之传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順。——《史記》

(8) 傲慢 [arrogant]

由礼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违,庸众而野。——《荀子》

(9) 安闲 [leisurely]。如:夷由(从容自得);夷白(安于清贫,洁身自好);夷坦(安祥自若的样子)

(10) 通“怡”。喜悅 [happy;joyful]

云胡不夷?——《诗歌郑风风雨》

我心则夷。——《诗.召南.草蟲》

羡馀术兮可夷。——《楚辞.九怀》

夷的拼音:   

〈词性:动〉

(1) 使平,拉平;铲平 [level to the ground]

将塞井夷竈而为行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往而夷夫。——《吕氏春秋.似顺》

芟夷大乱。——《资治通鉴》如:夷为平地;夷岳;夷拔(鏟平攻破)平定 [put down]

乱生不夷,靡囯不泯。——《诗.大雅.桑柔》

实靖夷我邦。——《诗.大雅.召》

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资治通鉴》

(2) 又如:夷难(平定祸乱)

(3) 伤,受伤 [be wounded]

夷于左股。——《易.明夷》

芟夷我农功。——《左传.成公十三年》

(4) 又如:夷伤(创伤;死伤)

(5) 攻破 [capture]。如:夷拔(攻破);夷破(攻破)

(6) 铲除;消灭;诛灭 [exterminate;put to death]

是以人夷其宗庙。——《囯语.周语下》

夷灭者数十家。——《汉书.李广苏建传》

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三囯演义》

(7) 又如:夷三族(古代的酷刑。一人犯罪,父母、兄弟、妻子[一说父族、母族、妻族]三族同坐)

(8) 毁灭 [ruin]。如:夷毁(毁灭)

(9) 犹豫,迟疑 [hesitate]。如:夷由(犹豫;迟疑不前);夷与(迟疑不前)

(10) 锄草 [root out]

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周礼.秋官》

常用词组

夷旷、夷戮、夷陵、夷门、夷灭、夷平、夷然、夷犹

  拼音    注音  ㄈㄚˊ   
简体部首  亻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6画  
繁体部首  人部  
五笔86  WAT  五笔98  WAY  仓颉  OI  郑码  NHM  四角  23250  结构  左右电码  0127  区位  2305  统一码  4F10  笔顺  ノ丨一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伐的拼音:fá(ㄈㄚˊ)  

⒈ 砍:伐树。砍伐。

⒉ 征讨:讨伐。伐罪(征讨有罪的人)。口诛笔伐。

⒊ 自夸:伐善(夸自己的好处)。伐智。不矜不伐。

统一码

伐字UNICODE编码U+4F10,10进制: 20240,UTF-32: 00004F10,UTF-8: E4 BC 90。

伐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伐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傠瞂

汉英互译

cut down、strike

造字法

会意:从亻、从戈

English

cut down, subjugate, attack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伐的拼音:   

〈词性:动〉

(1) (会意。从人,从戈。甲骨文字形,像用戈砍人的头。本义:砍杀)

(2) 同本义 [kill]

伐,击也。——《说文》

伐,杀也。——《广雅》

为酒醴,伐豚羔,舞长袖。——宋· 苏辙《太白山祈雨词》

(3) 又如:伐祭(砍头祭天);伐杀(杀戮)

(4) 砍伐 [hack;fell;cut down]

伐竹取道。——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坎坎伐檀兮。——《诗·魏风·伐檀》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伐薪烧炭南山中。 ——白居易《卖炭翁》

(5) 又如:伐取(砍伐取得);伐炭(伐木烧炭);伐薪(砍柴)

(6) 讨伐,进攻 [send armed forces to suppress;attack]

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

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其后秦伐 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季氏将伐 颛臾。——《论语·季氏》

(7) 又如:口诛笔伐;伐叛(讨伐叛逆);伐罪吊民(讨伐有罪的君主,抚慰受难的百姓)

(8) 自吹自擂,夸耀自己 [brag about]

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不伐己功,不矜己能。——《史记·淮阴侯列传》

(9) 又如:伐智(夸耀自己的才智);伐善(夸耀自己的长处);伐功矜能(吹嘘自己的功劳和才能);伐德(自夸其德)

(10) 败坏,损伤 [damage]

重被猛术。国本必伐。——宋· 秦观《治势下》

(11) 又如:伐性(危害身心);伐命(残害性命);伐生(残害生命)

(12) 打破、挫败 [defeat;frustrate;baffle]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孙子·谋攻》

(13) 敲击 [knock]

征人伐鼓。——《诗·小雅·采芑》

(14) 又如:伐鼓(敲鼓);伐梆(敲打梆子)

(15) 引申为开凿 [dig]

乃伐山石,刻之日月。——唐· 韩愈《汴州东西水门记》

(16) 批评,责备 [criticize;blame]

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礼。—— 王充《论衡·问孔》

(17) 又如:口诛笔伐

词性变化

伐的拼音:   

〈词性:名〉

(1) 通“阀”。功劳,功业 [merit]

晋侯使 却至献 楚捷于 周,与 单襄公语,骤称其伐。——《左传·成公十六年》。 杜预注:伐,功也。

千秋无他材能术学,又无伐阅功劳。——《汉书·车千秋传》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史记·项羽本纪》

北救赵而西却 秦,此五霸之伐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2) 如:伐阅(功绩和资历)

(3) 畎上高土 [ridge soil]

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畎。——《周礼》

常用词组

伐柯、伐木、伐檀、伐罪

  拼音    注音  一ˊ   
部首  大部  部外笔画  3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GXWI  仓颉  KN  郑码  GDYZ  四角  50802  结构  镶嵌电码  1138  区位  5036  统一码  5937  笔顺  一フ一フ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夷的拼音:yí(一ˊ)  

⒈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东夷。九夷(古时称东夷有九种)。

⒉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华夷杂处(chǔ ㄔㄨˇ  )。

⒊ 平,平坦,平安:化险为夷。

⒋ 弄平:夷为平地。

⒌ 消灭:夷灭。族夷(诛杀犯罪者家族)。

⒍ 等辈:“诸将皆陛下故等夷”。

⒎ 古代的锄类工具。

⒏ 古同“怡”,喜悦。

⒐ 古同“痍”,创伤。

⒑ 姓。

统一码

夷字UNICODE编码U+5937,10进制: 22839,UTF-32: 00005937,UTF-8: E5 A4 B7。

夷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夷字收录于 次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㹫侇跠恞痍

汉英互译

exterminate、foreigner、raze、safe、smooth

相关字词

English

ancient barbarian tribe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夷的拼音:   

〈词性:名〉

(1) (会意。从大从弓。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2) 同本义 [Yi nationality]。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说文》

夷有九种。——《後后汉书东夷传》

宅喁夷。——《书饶典》。马注:“萊夷也。”

四夷八蠻。——《周礼职方式》

(3) 如:夷歌(夷人的歌曲。亦蔑指外族的歌曲);夷蠻(古代东方和南方各族的蔑稱)

(4) 旧时往往用以稱外囶或外囯人 [foreign country;foreigner]

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

夷船由泥城。——《广东军务记》

与夷决战。

馀夷脱逃。

(5) 又如:夷场(即“洋场”。旧时上海人指租界地);夷馆(清代称外囯人在中囯的馆舍)

(6) 倚輩;同輩 [same kind]

在醜夷不争。——《礼记曲礼上》。郑玄注:“夷,猶倚也。”

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候世家》

(7) 又如:夷等(同列,同辈)

(8) 古囯名 [Yi state]。在今山东省即墨市西

(9) 姓

词性变化

夷的拼音:   

〈词性:形〉

(1) 平坦 [level]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老子》

驰骋夷道。——《淮南子原道》

船背稍夷。——明魏学洢《核舟記》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則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記》

(2) 又如:夷延(地势平坦而广阔);夷阻(平坦和险阻)

(3) 太平 [peaceful]。如:夷一(太平統一);夷世(太平之世)

(4) 平和;平易 [gentle;modest]

与之辩解,言和而色夷。——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夷坦(平和坦蕩);夷伍(平易而放达);夷易(平易,平正);夷泰(平和闲靜);夷淡(性情平和淡泊);夷雅(平和闲雅);夷道(平易之道);夷远(平和而高远);夷为(平和通达);夷粹(平和纯正);夷澹(平易恬靜);夷简(平易質人)

(6) 平正 [flat;level]。如:夷姡(公平美好);夷陂(平正和偏頗);夷易(平易,平正);夷庭(平正,平直)

(7) 经常,常道 [usual]

王极之传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順。——《史記》

(8) 傲慢 [arrogant]

由礼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违,庸众而野。——《荀子》

(9) 安闲 [leisurely]。如:夷由(从容自得);夷白(安于清贫,洁身自好);夷坦(安祥自若的样子)

(10) 通“怡”。喜悅 [happy;joyful]

云胡不夷?——《诗歌郑风风雨》

我心则夷。——《诗.召南.草蟲》

羡馀术兮可夷。——《楚辞.九怀》

夷的拼音:   

〈词性:动〉

(1) 使平,拉平;铲平 [level to the ground]

将塞井夷竈而为行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往而夷夫。——《吕氏春秋.似顺》

芟夷大乱。——《资治通鉴》如:夷为平地;夷岳;夷拔(鏟平攻破)平定 [put down]

乱生不夷,靡囯不泯。——《诗.大雅.桑柔》

实靖夷我邦。——《诗.大雅.召》

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资治通鉴》

(2) 又如:夷难(平定祸乱)

(3) 伤,受伤 [be wounded]

夷于左股。——《易.明夷》

芟夷我农功。——《左传.成公十三年》

(4) 又如:夷伤(创伤;死伤)

(5) 攻破 [capture]。如:夷拔(攻破);夷破(攻破)

(6) 铲除;消灭;诛灭 [exterminate;put to death]

是以人夷其宗庙。——《囯语.周语下》

夷灭者数十家。——《汉书.李广苏建传》

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三囯演义》

(7) 又如:夷三族(古代的酷刑。一人犯罪,父母、兄弟、妻子[一说父族、母族、妻族]三族同坐)

(8) 毁灭 [ruin]。如:夷毁(毁灭)

(9) 犹豫,迟疑 [hesitate]。如:夷由(犹豫;迟疑不前);夷与(迟疑不前)

(10) 锄草 [root out]

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周礼.秋官》

常用词组

夷旷、夷戮、夷陵、夷门、夷灭、夷平、夷然、夷犹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