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易于拾遗的意思

shí

易于拾遗



拼音yì yú shí yí

注音一ˋ ㄩˊ ㄕˊ 一ˊ

解释犹易如反掌。

出处晋·陆机《五等诸侯论》:“新都袭汉,易于拾遗也。”

例子《宋书·王景文传》:“诸将咸云:‘平殄小贼,易于拾遗。’”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感情易于拾遗是中性词。

繁体易于拾遺

近义易如反掌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注音  一ˋ   
部首  日部  部外笔画  4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JQRR  仓颉  APHH  郑码  KROD  四角  60227  结构  上下电码  2496  区位  5055  统一码  6613  笔顺  丨フ一一ノフノノ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易的拼音:yì(一ˋ)  

⒈ 不费力,与“难”相对:容易。易与(容易对付)。易于。

⒉ 和悦:平易(a.态度谦逊和蔼;b.指语言文字浅显)。

⒊ 改变:易手。易地。变易。

⒋ 交换:交易。贸易。

⒌ 轻慢:贵货易土。

⒍ 芟治草木:易墓(除治墓地的草木)。易其田畴。

⒎ 古书名,《易》即《易经》,也称《周易》。

⒏ 姓。

统一码

易字UNICODE编码U+6613,10进制: 26131,UTF-32: 00006613,UTF-8: E6 98 93。

易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易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蜴㑥

汉英互译

amiable、change、easy、exchange

相关字词

造字法

象形:像蜥蜴形

English

change; easy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易的拼音:   

〈词性:动〉

(1) (象形。本义:蜥易)

(2) 换,交换 [exchange]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寡人欲以百里之地易安陵。——《战国策·魏策》

以大易小。

弗敢易。

易寡人之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楚人围 宋,易子而食。——《左传·哀公八年》

移风易俗。——李斯《谏逐客书》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3) 又如:易筋经(讲武术的书,托名南朝梁代达摩和尚所作);易箦(换竹席。比喻行将死亡);易货(交换货物);易地(互换所处的地位;交换土地);易身(换位)

(4) 改变,更改 [change]

狱词无易。——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易字(改换名字);易箦(更换竹席);易辙(改变行车道路);易心(改变心志;改变想法);易初(改变初衷);易革(改革,变革);易节(改变气节操守)

(6) 替代 [replace]

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易·系辞下》

北都政变,以暴易暴者数矣!——章炳麟《致段祺瑞书》

(7) 又如:易代(更换朝代)

(8) 蔓延;传播 [spread]

绝其本根,勿能使能殖,畏其易也。——《东观汉记》

(9) 又如:易种(蔓延其种)

(10) 治,整治 [renovate;dredge]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

(11) 轻视。含有“不以为意”的意思 [make light of;despise]

易慢之心入之矣。——《礼记·乐记》。注:“易,轻易也。”

是于圣人也,胥易技兿。——《庄子·应帝王》。释文引崔注:“易,相轻易也。”

易者使倾。——《易·系辞下》。注;“易,慢易也。”

吏民慢易之。——《汉书·王嘉传》

寄伪儿啼,恐栗,为儿状。贼易之,对饮酒,醉。——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韩非子·五蠹》

词性变化

易的拼音:   

〈词性:形〉

(1) 容易。与“难”相对 [easy]

贵货而易土。——《国语·晋语七》

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礼记·乐记》

物幽兴易惬,事胜趣弥浓。——唐· 岑参《秋夜宿仙游寺南》

事有难易。——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学有难易。

(2) 又如:易与(容易对付);易可(容易);易人(可以轻易对付的人);易易(极容易);易如反掌

(3) 简易,简省 [simple and easy]

栾范易行以诱之。——《左传》

(4) 平坦 [level]

羁坚辔,附易路。——《文选·枚乘·七发》

(5) 又如:易野(平坦的原野);易道(平路);易地(平地)

(6) 平易 [unassuming]。如:易直(平易正直)

(7) 和蔼 [amiable]。如:易恬(和悦恬淡);易中(和悦其心)

易的拼音:   

〈词性:名〉

(1) 古代指阴阳变代消长的现象 [change]

王者乘时,圣人乘易。——《管子》

(2) 古代卜筮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合称三易 [divination book]

(3) 《周易》的简称 [the Book of Changes]

《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交易、变易之义,故谓之《易》。——朱熹《周易本义序》

本之易。——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4) 又如:《易》之八像(《易经》中用八种符号(八卦)代表八种自然界中的现象)

(5) 古代占卜官名 [divination officer]

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土之情,立以为《易》,易抱龟南面,天子卷冕北面。——《礼记》

(6) 卜筮之象,古代以示吉凶祸福 [divination image]

卜易、谈星、看相…晚生都略知道一二。——《儒林外史》

(7) 弹奏弦乐器拽法之一,即中指向外,拨动琴弦 [one of ingering]

(8) 通“埸”。边界 [border]

观国之治乱臧否,至于疆易而端已见矣。——《荀子·富国》

六五,丧羊于易,无悔。——《易·大壮》

殖于疆易。——《汉书·食货志上》

吾易久远。——《汉书·礼乐志》

(9) 州名 [Yi prefecture]。治所在今河北省易县

(10) 易水的简称 [Yi River]。在现在河北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

秦兵旦暮渡 易水。——《战国策·燕策》

易,出 代州,经 保定之 易州、 安州至 高阳,下与 曹、 徐、 滋、 沙诸河合。—— 明· 徐向志《读书札记》

(11) 姓

常用词组

易安、易带、易经、易如反掌、易手、易易、易于、易箦、易帜

  拼音    注音  ㄩˊ   繁体    
部首  二部  部外笔画  1画  总笔画  3画  
五笔  GFK  仓颉  MD  郑码  ADVV  四角  10400  结构  单一电码  0060  区位  5158  统一码  4E8E  笔顺  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于的拼音:yú(ㄩˊ)  

⒈ 介词(a.在,如“生于北京”;b.到,如“荣誉归于老师”;c.对,如“勤于学习”;d.向,如“出于自愿”;e.给,如“问道于盲”;f.自,从,如“取之于民”;g.表比较,如“重于泰山”;h.表被动,如“限于水平”)。

⒉ 后缀(a.在形容词后,如“疏于防范”;b.在动词后,如“属于未来)。

⒊ 姓。

统一码

于字UNICODE编码U+4E8E,10进制: 20110,UTF-32: 00004E8E,UTF-8: E4 BA 8E。

于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于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丂亏亐於

汉英互译

for、of、to、when、at

造字法

象形

English

in, on, at; go to; surname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于的拼音:   

〈词性:动〉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go]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take]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look]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词性变化

于的拼音:

  

〈词性: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in, at, etc.]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for, etc.]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from]。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by]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than]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to, etc.]。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in]。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于的拼音:   

(1)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2)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3) “於”

(4) 另见   

常用词组

于今、于思、于时、于是

  拼音  shí shè   注音  ㄕˊ ㄕㄜˋ   
简体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6画  总笔画  9画  
繁体部首  手部  
五笔  RWGK  仓颉  QOMR  郑码  DOAJ  四角  58061  结构  左右电码  2168  区位  4216  统一码  62FE  笔顺  一丨一ノ丶一丨フ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拾的拼音:shí(ㄕˊ)  

⒈ 捡,从地上拿起:拾草。拾粪。拾零(捡取某方面的零碎材料,常用于文章标题)。拾取。俯拾皆是。拾人牙慧。

⒉ 收,敛,整理:收拾。拾掇。

⒊ “十”的大写。

⒋ 旧称射箭人穿在左臂上的皮制护袖。

其他字义

拾的拼音:shè(ㄕㄜˋ)  

⒈ 古同“涉”,历,经由:拾级而上。

统一码

拾字UNICODE编码U+62FE,10进制: 25342,UTF-32: 000062FE,UTF-8: E6 8B BE。

拾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拾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collect、pick up、ten

相关字词

造字法

形声:从扌、合声

English

pick up, collect, tidy up; accounting form of the numeral ten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拾的拼音: shè  

〈词性:动〉

(1) 蹑足而上 [tiptoe up]。如:拾级

(2) 另见 shí  

常用词组

拾级

基本词义

拾的拼音: shí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合声。本义:捡取,从地上捡起来)

(2) 同本义 [pick up]

拾,掇也。——《说文》

犹拾遗于涂,摭弃于野。——《论衡·逢遇》

故周之夺殷也,拾遗于庭。——《韩非子·安危》

犹拾瀋也。——《左传·哀公三年》

俯有拾,仰有取。——《史记·货殖列传》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后汉书·列女传》

拾视之,非字而画。——《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拾粪;拾麦穗儿;拾毛(拣界外球。毛:用毛充塞内部的球);拾芥(拾取地上的小草。比喻取之极易);拾石为砚(从地上拾起一块石头用作砚台);拾夺(拾掇;收拾);拾拣(拣取);拾翠(拾取翠鸟羽毛以为首饰);拾沈(拾取汁水)

(4) 收敛,收集 [collect]

妇人拾蚕。——《韩非子·说林下》

拾发以将乘矢。——《仪礼·大射仪》

请拾投。——《礼设·投壶》

萧何入 秦,收拾文书。——《论衡·别通》

(5) 又如:拾骨(收拾遗骨改葬);拾菜(采撷野菜);拾尘(本指捡起饭中的灰尘,后借为引起误会而猜疑);拾集(收集);拾摭(收集);拾纂(收集编纂)

(6) 碰撞 [collide]。如:一头拾将去(一头撞过去);拾头打滚(撒泼吵闹。拾头:碰头)

词性变化

拾的拼音: shí  

[数]

(1) 十,数目,九加一所得,汉字数目“十”的大写 [ten]。如:陆柒捌玖拾

(2) 另见 shè  

常用词组

拾掇、拾荒、拾级、拾芥、拾金不昧、拾零、拾人涕唾、拾人牙慧、拾物、拾遗

  拼音    注音  一ˊ   繁体    
部首  辶部  部外笔画  9画  总笔画  12画  
五笔  KHGP  仓颉  YLMO  郑码  JILW  四角  35308  结构  左下包围电码  6695  区位  5037  统一码  9057  笔顺  丨フ一丨一丨フノ丶丶フ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遗(遺)的拼音:yí(一ˊ)  

⒈ 丢失:遗失。遗落。

⒉ 漏掉:遗忘。遗漏。

⒊ 丢失的东西,漏掉的部分:补遗。路不拾遗。

⒋ 余,留:遗留。遗俗。遗闻。遗址。遗风。遗憾。遗老(a.经历世变的老人;b.仍然效忠前一朝代的老人)。

⒌ 死人留下的:遗骨。遗言。遗嘱。

⒍ 不自觉地排泄:遗尿。遗精。

⒎ 生物体的构造和生理机能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遗传。

⒏ 抛弃:遗弃。

统一码

遗字UNICODE编码U+9057,10进制: 36951,UTF-32: 00009057,UTF-8: E9 81 97。

遗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遗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involuntary discharge of urine、leave behind、lose、omit

造字法

形声:从贵、辶声

English

lose; articles lost; omit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遗的拼音:

wèi  

〈词性:动〉

(1) 给予;馈赠 [make a present;offer as a gift]

相遗以水。——《韩非子·五蠹》

欲厚遗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置币遗单于。——《汉书·李广苏建传》

裘葛之遗。——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 又如:遗贼(给予戕害;遭害);遗赂(赠送财物);遗劳(馈赠;犒劳);遗酌(济助);遗送(赠送);遗金(赠送金钱)

(3) 送交;交付 [turn over;hand over;pay]

遗赵王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遗魏王及公子书。——《史记·魏公子列传》

遗权书曰。——《资治通鉴》

以书遗操。

(4) 又如:遗书(投书;寄信);遗使(遣使);遗秉(发放粮食);遗大(赋予重大任务)

(5) 输送 [carry]

强国之民,父遗其子,兄遗其弟,妻遗其夫,皆曰:“不得,无返!”——《商召书》

(6) 加给 [add]

王事敦我,政事一埤遗我。——《诗·邶风》

(7) 另见   

基本词义

遗的拼音:

  

〈词性:动〉

(1) (形声。从辵( chuò  ),贵声。本义:遗失)

(2) 同本义 [lose]

遗,亡也。——《说文》

遗,离也。——《释言》

不遐遗。——《易·泰》

君惟不遗德刑。——《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

得人遗契者。——《列子·说符》。注:“弃也。”

亡矢遗镞。——汉· 贾谊《过秦论》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后汉书·列女传》

小学而大遗。——唐· 韩愈《师说》

行若遗。——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3) 又如:遗簪坠屡(失落的簪和鞋。比喻旧有的东西);遗佚(散失亡佚);遗逸(指散失之物);遗宝(遗落的宝物);遗简(失散的书籍)

(4) 遗漏,因疏忽而漏掉 [omit;leave out]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5) 又如:遗珠弃璧(喻遗弃俊才);遗才(有才能而未被发现或重用的人);遗贤(受埋没而不为世所知的贤人)

(6) 遗弃;舍弃 [abandon]

故旧不遗。——《论语·泰伯》

必遗乎今。——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7) 又如:遗世(抛弃世事,避世);遗荣(放弃荣华富贵,辞官归隐)

(8) 不自主地排泄 [involuntary discharge of urine,etc.]

朔尝醉入殿中,小遗殿上。——《汉书》

(9) 又如:遗溺(遗尿。不自由的排尿);遗精;遗溲(小便失禁)

(10) 残存。留下 [hand down;leave behind at one's death]

地有遗利,民有余力。——汉· 晁错《论贵粟疏》

(11) 又如:遗孽(残留下来的坏人);遗噍(残存未死的人);遗黎(亡国或改朝换代后不事新朝的人民)

(12) 缺失 [lack;be short of]。如:遗火(失火);遗计(失计,失策);遗策(失策,失算)遗逸(缺失);遗算(失算,失策);遗筹(失策,失算);遗兆(失算);遗帙(残缺的书套);遗计(失策);遗紊(失误而紊乱)

(13) 遗忘 [forget]

三日遗忘。——《汉书·刑法志》。注:“忽忘也。”

审毫厘之小计,遗天下之大数。——《史记》

(14) 又如:遗失(遗忘;忘记);遗倦(忘记疲倦)

(15) 遗留 [leave over;hand down]

因遗策。——汉· 贾谊《过秦论》

访其遗踪。——宋· 苏轼《石钟山记》

忠烈遗骸。——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16) 又如:遗安(指隐居田园,淡泊自守,不以官禄遗留子孙,而遗之以德行);遗下(留下);遗讥(让后人讥笑)

(17) 专指死人留下的 [left by the deceased]。如:遗光(遗留的德泽);遗表(大臣临死前写给皇帝的奏章);遗芳(死后留传的美好名声)

(18) 离开,脱离 [leave]。如:遗体(身体为父母所生,故称自己身体为父母的“遗体”);遗世(脱超尘世;避世隐居)

(19) 堕,落下;下垂 [fall]

目眇眇而遗泣。——《楚辞》

(20) 又如:遗英(落花);遗粒(遗落的谷粒);遗坠(掉落)

(21) 废止 [abolish;annul]。如:遗寺(废旧的佛寺);遗块(废弃的土块);遗壤(荒废的土地)

词性变化

遗的拼音:

  

〈词性:名〉

(1) 遗失之物 [lost articles]

高祖取 楚如拾遗。——《汉书》

道不拾遗。——《史记·商君列传》

(2) 姓

(3) 另见 wèi  

常用词组

遗案、遗产、遗臭万载、遗传、遗传学、遗存、遗毒、遗范、遗风、遗腹、遗稿、遗孤、遗骨、遗骸、遗憾、遗恨、遗患、遗祸、遗迹、遗教、遗精、遗老、遗老遗少、遗留、遗漏、遗民、遗墨、遗男、遗尿、遗弃、遗缺、遗容、遗少、遗失、遗世、遗世独立、遗事、遗书、遗俗、遗孀、遗体、遗忘、遗闻、遗物、遗像、遗训、遗言、遗愿、遗赠、遗诏、遗址、遗志、遗嘱、遗踪

成语首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