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拥兵自固的意思

yōngbīng

拥兵自固



拼音yōng bīng zì gù

注音ㄩㄥ ㄅ一ㄥ ㄗˋ ㄍㄨˋ

解释拥有掌握军队的权力,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出处唐·李延寿《北史·齐本纪上》:“书至,无点,景不至。又闻神武疾,遂拥兵自固。”

例子景得书无点,辞不至;又闻欢疾笃,用其行台郎颍川王伟计,遂拥兵自固。《资治通鉴·高祖武皇帝中大同元年》

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等。

感情拥兵自固是中性词。

繁体擁兵自固

动物生肖牛,虎,蛇

  拼音  yōng   注音  ㄩㄥ   繁体    
部首  扌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REH  仓颉  QBQ  郑码  DLD  四角  57020  结构  左右电码  2340  区位  5121  统一码  62E5  笔顺  一丨一ノフ一一丨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拥(擁)的拼音:yōng(ㄩㄥ)  

⒈ 抱:拥抱。

⒉ 围着:前呼后拥。

⒊ 推举,爱护:拥戴。拥护。

⒋ 聚到一块:拥挤。簇拥。

⒌ 具有:拥有。

⒍ 遮蔽:拥蔽(亦作“壅蔽”)。拥塞(  )。

统一码

拥字UNICODE编码U+62E5,10进制: 25317,UTF-32: 000062E5,UTF-8: E6 8B A5。

拥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拥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

异体字

擁㨣

汉英互译

crowd、embrace、support

造字法

形声:从扌、用声

English

embrace, hug, squeeze; crowd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拥的拼音:

yōng  

〈词性:动〉

(1) (形声。从手,雍声。本义:抱)

(2) 同本义 [hug]

闭门,聚众鸣鼓。众恐,拥柱而歌。——汉· 刘向《列女传》

(3) 又如:拥树(拥抱小孩;环抱树木);拥矢(古代行投壶礼时,卑者抱矢而投);拥社(抱持社主);拥持(拥抱);拥膝(抱膝)

(4) 簇拥 [environ]

诸将所拥。——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蜂拥而上。——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乡民蚁拥。——《广东军务记》

(5) 又如:前呼后拥;一群人拥着老教授走出来;拥攒(围拢);拥舍(厅堂边的小屋)

(6) 环抱 [surround]

回首孤城,依约青山拥。——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旗翻光复照神州,虎踞龙蟠拥 石头。——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

(7) 又如:拥列(环抱耸列);拥炉(围炉取暖);拥带(屏障环绕)

(8) 持;执持 [hold]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史记·项羽本纪》

拥至尹前。——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拥火以入。——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拥豪民马前。——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张黄盖拥纛。——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9) 又如:拥篲(为迎接贵宾而大扫除);拥书(持书;捧读;亦指沉溺于书堆中);拥主(挟持君主)

(10) 聚集 [gather]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三国志·蜀老》

(11) 又如:拥兵(掌握、聚集军队);拥集(聚集)

(12) 拥戴 [support]。如:拥立(拥戴皇帝或首领即位);拥祐(拥右,拥佑。拥戴帮助;保佑);拥军(地方拥护军队)

(13) 拥挤 [crowd]

严禁闲人围看,拥挤喧哗。——《福惠全书·刑名部·人命上》

(14) 又如:拥户(挤满一屋子)

(15) 护卫 [guard]。如:拥全(护卫保全)

(16) 裹 [wrap]

以衾拥覆。——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7) 又如:拥项(围脖);拥皋比(坐拥皋比。任教。皋比:虎皮);拥衾、拥被(半卧以被裹护下体);拥覆(围裹覆盖)

(18) 通“壅”。阻塞 [block]

又拥阏不通。——《史记·朝鲜列传》

事不拥隔。——《三国志·夏侯尚传》

拥隔我通逵。——唐· 丘鸿渐《愚公移山赋》

(19) 又如:拥遏(阻塞,阻拦);拥道(堵塞道路);拥滞(留滞;阻滞;滞缓)

(20) 遮盖 [cover]

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礼记·内则》

(21) 又如:拥蔽(遮掩);拥掩(遮掩)

(22) 占有 [have]

拥雍州之地。—— 汉· 贾谊《过秦论》

拥众数万。——《汉书·李广苏建传》

拥百万之众。——《三国志·诸葛亮传》

(23) 又如:拥蹲(占有权位);拥制(控制);拥兵(掌握、聚集军队)

(24) 培植 [cultivate]。如:拥灌(培植灌溉);拥土(在作物茎的基部周围培土)

常用词组

拥抱、拥戴、拥护、拥彗、拥挤、拥进、拥聚、拥军优属、拥旄、拥塞、拥有、拥政爱民

  拼音  bīng   注音  ㄅ一ㄥ   
部首  八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7画  
五笔86  RGWU  五笔98  RWU  仓颉  OMC  郑码  PDAO  四角  72801  结构  上下电码  0365  区位  1788  统一码  5175  笔顺  ノ丨一丨一ノ丶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兵的拼音:bīng(ㄅ一ㄥ)  

⒈ 武器:兵器。兵刃。兵不血刃(兵器上面没有沾血,指不经过战斗而取得胜利)。

⒉ 战士,军队:兵士。兵卒。兵丁。兵戎相见(指武装冲突)。

⒊ 与军事或战争有关事物的统称:兵法。兵家。兵机。兵衅(战争的争端)。兵书。兵谏(进谏时以武力要挟,迫使必从)。兵荒马乱。兵贵神速。

统一码

兵字UNICODE编码U+5175,10进制: 20853,UTF-32: 00005175,UTF-8: E5 85 B5。

兵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兵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arms、soldiers

相关字词

造字法

会意:从丘、从八

English

soldier, troops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兵的拼音: bīng  

〈词性:名〉

(1) (会意。从廾,从斤。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斤”,是短斧之类;下面是“廾”( gǒng  ,双手),象双手持斤。本义:兵器,武器)

(2) 同本义 [arm;weapon]

兵,械也。——《说文》

掌五兵。——《周礼·司兵》。司农注:“戈、殳、戟、酋矛、夷矛也。”

陈五兵。——《谷梁传·庄公二十五年》。注:“矛、戟、钺、楯、弓矢也。”

谓五方之兵,东矛、南弩、西戈、北铩、中央剑也。”——《匡谬正俗》

离为戈兵。——《易·说卦》

修尔车马,弓矢戎兵。——《诗·大雅·抑》

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矣。——《荀子·议兵》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兵者,凶器也。——《国语·越语》

兵者,不祥之器。——《老子》

兵者,国之爪也。——《墨子·七患》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汉· 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短兵相接;兵不血刃;动刀兵;坚甲利兵;兵革(兵器甲胄的总称。引申指战争);兵解(古代方士以为学道者死于兵刃,供兵刃解脱躯壳以成仙,称为兵解);兵戈(干戈。借以指战争)

(4) 士兵的群体,即整个军队 [army;troop]

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於胜败哉?——《列子·虚实》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四》

举兵伐徐,遂灭之。——《韩非子·五蠹》

赵亦盛设兵待 秦, 秦不敢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兵果败。—— 汉· 刘向《列女传》

(5) 如:兵柄(军权);兵备道(明代的官名。分巡道的首长,兼管军务,负责管区内的治安);兵房(县衙中六房之一,掌兵事);兵马制置(即制置使。唐大中五年始置,负责边防军务。宋初不常设,后为对金作战,设置渐多)

(6) 士卒 [soldier]

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资治通鉴》

瑜得精兵五万。——《资治通鉴》

又望八公山上草木,皆以为 晋兵。——《资治通鉴》

(7) 又如:雄兵百万;草木皆兵;当兵;兵来将敌水来土堰(不管对方使用何种策略,都自有对付的办法)

(8) 军事;武力;战争 [military affairs;war,warefare]

兵者,国之大事。——《孙子兵法·计篇》

夫兵,犹火也。——《左传·隐公四年》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礼记·礼运》

(9) 又如:兵交(交战);兵端(战争的发端);兵燹(因战火引起的焚烧毁坏);兵栏(军营周围的栅栏);兵纪(军事要事);兵冲(军事要冲)

(10) 用兵策略,战略 [tactics;strategy]

故士兵伐谋,其次伐交。——《孙子·谋攻》

故兵无常势。——《孙子·虚实》

(11) 牌戏名 [pawn]

(12) 国际象棋16个棋子中价值最小的棋子

(13) 中国象棋中红方的价值最小的五个棋子之一——蓝方相应的为“卒”

词性变化

兵的拼音: bīng  

〈词性:动〉

(1) 用兵器攻击,刺杀 [kill]

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2) 又如:兵诛(用兵器诛杀)

(3) 伤害 [injure]

反以自兵。——《吕氏春秋·侈乐》

(4) 又如:兵荒(战争造成的饥荒及其他灾祸);兵寇(乱兵或乱兵的侵扰)

常用词组

兵备道、兵变、兵不血刃、兵不厌诈、兵部、兵差、兵车、兵船、兵丁、兵法、兵费、兵符、兵工、兵工厂、兵荒马乱、兵火、兵祸、兵家、兵甲、兵舰、兵谏、兵力、兵连祸结、兵临城下、兵乱、兵马、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兵马俑、兵痞、兵器、兵强马壮、兵权、兵刃、兵戎、兵戎相见、兵舍、兵士、兵事、兵势、兵书、兵头、兵团、兵无斗志、兵衅、兵役、兵役法、兵役制、兵营、兵勇、兵员、兵源、兵站、兵制、兵仗、兵种、兵卒

  拼音    注音  ㄗˋ   
部首  自部  部外笔画  0画  总笔画  6画  
五笔  THD  仓颉  HBU  郑码  NL  四角  26000  结构  单一电码  5261  区位  5552  统一码  81EA  笔顺  ノ丨フ一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自的拼音:zì(ㄗˋ)  

⒈ 本人,己身:自己。自家。自身。自白。自满。自诩。自馁。自重(zhòng   )。自尊。自谦。自觉(jué   )。自疚。自学。自圆其说。自惭形秽。自强不息。

⒉ 从,由:自从。自古以来。

⒊ 当然:自然。自不待言。自生自灭。放任自流。

⒋ 假如: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

统一码

自字UNICODE编码U+81EA,10进制: 33258,UTF-32: 000081EA,UTF-8: E8 87 AA。

自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自字收录于 最常用字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汉英互译

from、since、oneself、self

造字法

象形像鼻形

English

self, private, personal; from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自的拼音:   

〈词性:名〉

(1) (象形。小篆字形。象鼻形。“自”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鼻子)

(2) 同本义 [nose]

自,鼻也。——《说文》。段玉裁注:“ 许谓自与鼻义同音同,而用自为鼻者绝少也。”

(3) 始;开头 [beginning]

故法者,王之本也;刑者,爱之自也。——《韩非子》

(4) 起源 [origin]

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以入德也。——《礼记》

(5) 又如:自顷(近来)

词性变化

自的拼音:   

〈词性:代〉

(1) 自己,自我;本身 [self;oneself;one’s own]

不自为政,卒劳百姓。——《诗·小雅 ·节南山》

自引而起,绝袖。——《战国策·燕策》

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孟子》

自比于人。(“人”指信陵君。)——《史记·魏公子列传》

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度”,估计;“得”,指圆满得到;“之”,代援赵的具体措施。)——《史记·魏公子列传》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自疏,自己疏远。濯,通“浊”。淖(nào  )泥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其:第一人称代词,自己。陋:见闻少,知识浅薄。而:转折连词,可是,却。谨护其失:谨慎小心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失:过错。)——清· 刘开《问说》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自戕(戕害自己;自杀);自呈(自首;认罪);自敝(自己困败);自各儿(自己);自凛(自身寒微);自引(自行引退;自杀)

自的拼音:   

〈词性:介〉

(1) 由;从 [from;since]

自,从也。——《广雅》

自天右之。——《易·大有》

退食自公。——《诗·召南·羔羊》

出自东方。——《诗·邶风·日月》

自去史职。——《后汉书·张衡传》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宋· 王安石《伤仲永》

自李唐以来。—— 宋· 周敦颐《爱莲说》

自张柴村。——《资治通鉴·唐纪》

感觉何自起。——蔡元培《图画》

自南海还。——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自海入侵。——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自从(介词。表示时间的起点)

(3) 在;于 [at;in]

不自我先,不自我后。——《诗·小雅》

(4) 又如:自诸(犹其余);自余(犹其余;以外;此外)

自的拼音:   

〈词性:副〉

(1) 自然,当然 [naturally]

重罚不用而民自治。(自治,自然太平。)——《韩非子·五蠹》

神明自得。——《荀子·劝学》

自见异物。——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自足制之。——《资治通鉴》

自从本说。(意思是说,自然应当遵从《本草经》的说法。)——宋· 沈括《梦溪笔谈》

自有同志者在。——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自恁(自然;径自);自化(自然化育);自可(自然可以);自老(自然衰老)

(3) 本是;本来 [originally;at first]

人之死生自有长短,不在操行善恶也。——汉· 王充《论衡》

小人自姓崔名 宁,与那小娘子无半面之识。——《京本通俗小说》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乐府诗集》

(4) 又如:自可(本来可以);自性(个性;本性);自合(自应;本该);自恁(本当)

(5) 仍旧,依然 [remain the same;as before]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唐· 王勃《滕王阁》

(6) 亲自 [personally;in person]

早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自抱持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王自往临视。—— 晋· 干宝《搜神记》

自将三千人。——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

(7) 又如:自鞫(亲自审讯罪犯)

(8) 别自、另外 [besides;in addition]

一板已自布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自的拼音:   

<连>

(1) 假如,苟。与“非”连用 [if]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2) 又如:自这般(假如像这样)

(3) 即使,虽 [even if]

乐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曰:“吾悔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礼记·檀弓》

(4) 却,可是 [but]

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记梦》

不是俺要结果你,自是前日来时,有那陆虞候传着 高太尉钧旨,教我两个到这里结果你,立等金印回去回话。——《水浒传》

(5) 因为,由于 [because]

自我致冠,敬慎不败也。——《易·需》

自的拼音:   

〈词性:动〉

(1) 用 [use;employ]

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书·皋陶谟》

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荀子·儒效》

(2) 是 [be;really]

女子无计可奈,见王先生也自一表非俗,只得从了他。——《初刻拍案惊奇》

常用词组

自爱、自傲、自拔、自白、自报公议、自报家门、自暴自弃、自卑、自卑感、自备、自贬、自便、自播、自不量力、自裁、自惭、自惭形秽、自测、自称、自成一家、自乘、自持、自吹自擂、自从、自打、自大、自得、自动、自渎、自发、自费、自焚、自封、自奉、自负、自负盈亏、自甘堕落、自高自大、自告奋勇、自割、自个儿、自耕农、自供、自豪、自后、自毁、自毁、自激、自己、自己个儿、自己人、自给、自给自足、自家、自家人、自荐、自交、自矜、自禁、自尽、自刭、自净、自救、自疚、自咎、自居、自觉、自觉性,自我意识性、自决、自绝、自掘坟墓、自控、自苦、自夸、自郐以下、自愧不如、自来、自来红、自来水、自理、自力、自力更生、自立、自恋、自量、自料、自流、自流井、自留、自留畜、自留地、自律、自卖自夸、自满、自明、自鸣得意、自命、自命不凡、自欺欺人、自弃、自洽、自谦、自遣、自谴、自强不息、自轻自贱、自取灭亡、自取其咎、自然、自然地理学、自然对数、自然而然、自然科学、自燃、自认、自如、自若、自杀、自伤、自上而下、自身、自生自灭、自食其果、自食其力、自食其言、自始至终、自适、自视、自恃、自是、自首、自赎、自说自话、自述、自私、自讼、自诉、自讨苦吃、自投罗网、自外、自为、自卫、自慰、自刎、自问、自我、自习、自下而上、自相残杀、自相矛盾、自小,自小儿、自新、自信、自行、自行车、自省、自修、自诩、自序、自炫、自旋、自选、自寻、自言自语、自养、自以为然、自以为是、自缢、自营、自用、自由、自由下落、自由主义、自娱、自愈、自圆其说、自愿、自怨自艾、自在、自赞、自责、自找、自知、自知之明、自治、自治区、自治县、自治州、自制力、自重、自主、自主权、自助、自助餐、自专、自传、自转、自装、自足、自罪、自尊、自作多情、自作自受、自尊心

  拼音    注音  ㄍㄨˋ   
部首  囗部  部外笔画  5画  总笔画  8画  
五笔  LDD  仓颉  WJR  郑码  JDEJ  四角  60604  结构  全包围电码  0942  区位  2544  统一码  56FA  笔顺  丨フ一丨丨フ一一  
基本解释

基本字义

固的拼音:gù(ㄍㄨˋ)  

⒈ 结实,牢靠:坚固。稳固。巩固。凝固。加固。

⒉ 坚定,不变动:固执。固定。固本。

⒊ 本,原来:固有。固步自封(亦作“故步自封”)。

⒋ 鄙陋(见识浅少)。

⒌ 姓。

统一码

固字UNICODE编码U+56FA,10进制: 22266,UTF-32: 000056FA,UTF-8: E5 9B BA。

固字位于中日韩统一表意文字(CJK Unified Ideographs)。

固字收录于 常用字 现通表 标准字体 。

异体字

怘痼

造字法

形声:从囗、古声

English

to become solid, solidify; strength

详细解释

基本词义

固的拼音:   

〈词性:形〉

(1) (形声。从囗( wéi  ),“围”的古体字,象四周围起来的样子,古声。本义:坚,坚固)

(2) 同本义 [solid;firm]

固,四塞也。——《说文》

亦孔之固。——《诗·小雅·天保》。传:“固,坚也。”

脩陈固列。——《左传·成公十六年》

弱颜固植。——《楚辞·招魂》

筋骨欲其固也。——《吕氏春秋·达郁》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 汉· 贾谊《过秦论》

如是则兵劲城固,敌国畏之。——《荀子·王霸》

良马固车。——《韩非子·难势》

(3) 又如:固项(牛皮制的护领);固阴(隆冬时阴气固结);固植(根基巩固。比喻意志坚定不移)

(4) 特指地势险要和城郭坚固 [strategically located and difficult of access]

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万里。——《资治通鉴》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 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论语·季氏》

(5) 又如:固塞(坚固的要塞)

(6) 久 [of long time]

固,久也。——《小尔雅·广诂》

臣固闻之。——《国语·晋语六》

皆以太子为非固相也。——《战国策·魏策二》

(7) 疾病经久难治的。后作“痼” [chronic]

季冬行春令,则“国多固疾。”——《礼记·月令》

太后前闻商有女,欲以备后宫, 商言有固疾。——《汉书·王商传》

(8) 安定,稳固 [stable]

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可以固。——《国语·晋语二》

(9) 又如:固色(安定的情绪和神色)

(10) 固执,专一 [single-minde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列子·汤问》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唐· 杜牧《阿房宫赋》

(11) 又如:固护(精神专一,意志坚定)

(12) 鄙陋 [superficial;sallow]

鄙人固陋,不知忌讳。——汉· 司马相如《上林赋》

(13) 又如:固陋

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论语·述而》

(14) 坚定 [firm]

上无固植,下有疑心。——《管子·洁法》

公夫人甚爱女,每迎女,婿固不遣。——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15) 又如:固植(固志。坚定的意志);固色(坚定的志节);固宠(宠幸眷爱,坚定不移)

词性变化

固的拼音:   

〈词性:动〉

(1) 安定 [stabilize]。如:固圉(使边境安静无事)

(2) 巩固;使坚固;加固 [solidify;strengthen]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公孙丑下》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 又如:固堤;固垒(加固营垒);固壁清野(固壁,加固壁垒,使敌不易攻击;清野,转移人口、物质,使敌无所获取);固位(巩固保持权位)

(4) 安守;坚守 [abide by]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竟抱固穷节,饥寒饱所更。——晋· 陶渊明《饮酒》诗十六

(5) 又如:固穷(信守道义,安于贫贱穷困)

(6) 禁锢;闭塞 [close up;stop up]。如:固扃(牢牢关闭);固塞(闭塞,不开朗)

固的拼音:   

〈词性:副〉

(1) 执意;坚决地 [firmly;resolutely]

蔺相如固止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少年固强之。——《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固守阵地;固却(坚决拒绝);固获(坚持据为己有);固谢(执意推辞;谢绝);固让(再三辞让)

(3) 必,一定 [surely]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楚辞·屈原·涉江》

(4) 又如:固必(引申义:一定;必然);固当如此

(5) 原来;本来 [originally]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唐· 韩愈《师说》

(6) 当然;仍然 [of course]

天下分裂,而唐室固以微矣。—— 宋· 苏轼《教战守》

余固笑而不信也。——宋· 苏轼《石钟山记》

(7) 确实 [certainly]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8) 已经 [already]

以小舟涉鲸波,出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9) 又如:固众(固然很多)

(10) 通“胡”(   )。何,何故 [why]

夫明白入素,无为复朴,体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间者,汝将固惊邪?——《庄子·天地》

常用词组

固步自封、固辞、固定、固定、固结、固陋、固然、固沙林、固守、固态、固体、固习、固有、固执、固执己见、固着

成语首拼

成语首拼